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菊潭【1】

元好问

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往,问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2】欺?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

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直【3】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将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朴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夭阏【4】令人悲。

注释:【1】菊潭:在今河南内乡,诗人时任内乡县令。【2】豪右:豪族。【3】白直:泛指官府吏役。【4】夭阏:在这里意为摧残,折磨。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借“东州长官”突显了自己约束差役的不力。
B.诗中“星火”比喻军租重、逼迫急,较《陈情表》“急于星火”的内涵丰富。
C.诗人反复强调“切莫违”“不可违”,其中蕴藏着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D.本诗记叙了诗人与乡里父老有问有答的交流经过,文字浅近,通俗易懂。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的形象。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工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誠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末作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节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为末A作B奇巧者C一日作D而五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指治理,与《屈原列传》“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相同。
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业,与材料一中“本事”的词义不同。
C.宿,指隔夜的,与词语“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词义不同。
D.贵,指看重,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治国》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继而通过剖析国民富裕与贫困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B.管仲通过对先王重视农业发展,而当时社会却追逐商业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忽视粮食生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C.商鞅认为,如果官员治政勤勉,就没有时间到百姓那里谋取私利,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这将有利于荒地开垦。
D.如果朝廷有信誉,官员不肆意妄为,农民认真从事农业,不轻易转行,百姓就不会非议君主,官员也就不辛苦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2)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5.材料一中倡导通过“禁末作”来“利农事”。请概括这一观点在材料二的具体体现。
昨日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个饽饽

莫言

除夕日傍黑天时,下了两天的雪终于停了。爷爷嘱咐我把两个陈年的爆竹放了,那正是自然灾害时期,煤油要凭票供应,蜡烛有钱也难买到,通宵挂灯的事只好免了。

母亲把家里的两盏油灯全点亮了,灯芯剔得很大,屋子里十分明亮。母亲在灶下烧火,火苗映着母亲清癯的脸,映着供桌上的祖先牌位,映着被炊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墙壁,一种酸楚的庄严神圣感攫住了我的心……

奶奶把一个包袱郑重地递给爷爷,轻轻地说:供出去吧。爷爷把包袱接过来,双手捧着,像捧着圣物。包袱里放着五个饽饽,准备供过路的天地众神享用。这是村里的老习俗,五个饽饽从大年夜供出去,要一直摆到初二晚上才能收回来。

院子当中已放了一条方凳,爷爷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把饽饽摆好。来吧,孩子,给天地磕头吧!爷爷跪下去,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磕了头。我也跪下,将我的头颅低垂下去,一直触到冰凉的雪。天神地鬼,各路大仙,请你们来享用这五个饽饽吧!……蒸饽饽的白面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不知怎的,我的嗓子发哽、鼻子发酸,要不是过年图吉利,我真想放声大哭。

就在这时候,柴门外边的胡同里,响起了响亮的歌声:

财神爷,站门前/看着你家过新年/大门口,好亮堂/石头狮子蹲两旁……

我从地上爬起来,愣愣地站在院子里,听着财神的祝福。他的嗓门宽宽的,与其说是唱,还不如说他念。他就这样温柔而悒郁地半念半唱着,仿佛使天地万物都变了模样……

母亲早就准备好了饭碗,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又用笊篱捞了两个饺子,放在碗里,端碗走到胡同里,财神急步迎上来,抓起饺子就往嘴里塞。

财神,你别嫌少……我惭愧地说,他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

不少,不少。大侄子,快快回家过年,将来考中状元。

财神没有往我家饭碗里放元宝,大概连买纸元宝的钱都没有了吧。他一路唱着向前走了,我端着空碗回家过年……

娘,咱家要真像财神爷说的有一麻袋钱就好了。那样,你不用去喂牛,奶奶不用摸黑纺线,爷爷也不用去割草了。

哪里还用一麻袋。母亲苦笑着说。

会有的,会有的,今年的年过得好,天地里供了饽饽。——奶奶忽然想起来了,问:金斗他娘,饽饽收回来了吗?

没有,光听‘财神’穷唱,忘了。母亲对我说,去把饽饽收回来吧。

我来到院子里,伸手往凳子上一摸,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再一看,凳子上还是空空的。饽饽没了!我叫起来。爷爷和母亲跑出来,跟我一起满院里乱摸。找到了吗?奶奶下不了炕,脸贴在窗户上焦急地问。

爷爷找出纸灯笼,把油灯放进去。我擎着灯笼满院里找,灯笼照着积雪,凌乱的脚印,

沉默的老杏树,堡垒似的小草垛……

一家四口围着灯坐着。奶奶开始唠叨起来,一会儿嫌母亲办事不牢靠,一会儿骂自己老糊涂,她面色灰白,两行泪水流了下来。已是后半夜了,村里静极了。一阵凄凉的声音在村西头响起来,财神在进行着最后的工作,他在这一夜里,要把他的祝福送至全村。就在这祝福声中,我家丢失了五个饽饽。

弄不好是被‘财神’偷去了。爷爷把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了磕,沉着脸站起来。

爹,您歇着吧,让我和斗子去……母亲拉住了爷爷。

这个‘财神’,也是可怜……你们去看看吧,有就有,没有就拉倒,到底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爷爷说。

我和母亲踩着雪向村西头跑去。财神还在唱着,他的嗓子已经哑了,听来更加凄凉:

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快点抢,快点抢/金子银子往家淌……

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

谁?谁?土匪!动了抢了,我咧着嗓子嚎了一夜,才要了这么几个饺子,手冻木了,脚冻烂了……”“财神叫着来抢瓦罐。

大田,你别吵吵,是我。母亲平静地说。

是大嫂子,你们这是干啥?给我几个饺子后悔了?大侄子,你从罐里拿吧,给了我几个拿回几个吧。

瓦罐里只有几十个冻得梆梆硬的饺子,没有饽饽。

饽饽上不了天,饽饽入不了地,村里人都在过年,就你财神到我家门口去过。我坚信爷爷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把瓦罐放在雪地上,又扑到财神身上,搜遍了他的全身。财神一动也不动,任我搜查。

我没偷,我没偷……”“财神喃喃地说着。

大田,对不住你,俺孤儿寡妇的,弄点东西也不容易,才……金斗,跪下,给你大叔磕头。

不!我说。

跪下!母亲严厉地说。

我跪在财神面前,热泪夺眶而出。

起来,大侄子,快起来,你折死我了……”“财神伸手拉起我。

屈辱之心使我扭头跑回家去,在老人们的叹息声中久久不能入睡。天亮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五个饽饽没有丢,三个在下,两个在上,呈宝塔状摆在方凳上……

我起身跑到院里,惊得目瞪口呆,我使劲揉着眼睛,又扯了下耳朵,很痛!五个饽饽两个在上三个在下,摆在方凳上,呈宝塔状……

【注】①本文是以1961年春节为背景写的短篇小说,有删改。②财神:除夕夜里,有乞丐站在门外高声唱些吉利话,人们把煮好的饺子倒在乞丐的瓦罐里,乞丐把一个草纸叠成的小元宝放到空碗里。人们把纸元宝端回家去,供在祖先牌位下,这叫接财神。文中财神是村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单身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重”“捧着”等词语,既写出了奶奶爷爷对神灵的敬畏,也写出了他们对五个饽饽的珍视程度。
B.因为仅有四个饺子,“我”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的叹气写出了她对“财神”的同情及内心的善良。
C.“村里静极了”这一环境描写,使家人后半夜听到“财神”声音的情节合乎情理,更烘托出他们丢饽饽后的心境。
D.小说中的民间小调,与“财神”形象相符,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使小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同时也为因不能通宵挂灯而使五个饽饽被“财神”偷走的情节埋下伏笔。
B.小说第三段插入介绍“村里的老习俗”,与后文让母亲收回饽饽的情节呼应、侧面写出了在当时饽饽的珍贵。
C.饽饽丢失后爷爷的一番话写出了老人质朴善良的心性,推动了母亲和“我”找“财神”、搜饽饽的情节发展。
D.标题“五个饽饽”,是文章的重要线索,通过它们失而复得的过程,还表现了困难时期的复杂人性。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我”为何表现得如此愤怒,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4.有论者认为:“莫言的意义在于他为当代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儿童视角”。选择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是莫言作品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本文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伯禽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

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

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彼其宽也,出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宴小也。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逾不见士。’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即物少至,少至则浅。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

“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货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人人皆以我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

(节选自《荀子·尧问》)

材料二: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公曰:“何谓士人?”

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此则士人也。”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未尝知忧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

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

(节选自《孔子家语·五仪解》)

【注】①伯禽:周公旦之子。②出:给予,指赏赐。③此下所述,是周公对伯禽说的话。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然A寡人B生于深宫C之内D未尝知E忧F恐G不足以行H五仪之教。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用,文中指靠自己的才智行事,与成语“师心自用”中的“自用”意思相同,感情色彩也相同。
B.执贽,指拜谒尊长时携礼物相赠,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质”的意思相同。
C.正,意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中“亏”的用法相同。
D.审,文中指清楚了解,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周公看来,对人一味宽大会赏赐不加分别,过于谨慎容易孤陋寡闻,所以他对伯禽师傅的赞美不以为然。
B.周公认为不必和牛比力气、和马比速度、和读书人比智慧,因为这是一种降低自己身份、地位的意气之争。
C.周公告诫伯禽,那些依赖俸禄生活的士人会显得态度高傲,那些身心端正的士人的态度是不会高傲的。
D.在孔子的心目中,士人具有心中有原则、说话有依据、行事有正道等特质,是当权者可以信任的治世之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
(2)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5.两则材料中,周公和孔子分别是如何阐述观点的?请任选其一简要概括。
2024-05-14更新 | 36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八定律又名“80/20法则,是一种基于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则的量化标准。该原理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他发现20%的产品或活动通常带来了80%的收益。在管理学中,二八定律通常用于识别和优化关键的20%因素,以获得80%的成果,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应用效益。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总体呈现出这样的统计规律,但占比不一定恰好是20%80%

长尾效应最早由美国的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常用于解释在线商业和经济模型,指销量较小或不被重视的产品或服务,由于种类繁多,总销量庞大,累计总收入超过了主流热门产品的收入。从曲线的形状来看,除了较短的头部,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1所示)随着互联网和产品信息化的发展,数字产品存储成本的压力逐渐降低甚至抵消,消费者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性,长尾理论的应用蓬勃发展。

1

在经济学领域,二八定律早已成为重要的商业法则。企业通过重点关注核心客户、大客户和热门产品、畅销产品等,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二八定律阐释的是稀缺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资源稀缺,即有形货架、存货成本等较为缺乏,企业没有足够的货架空间为每一个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每一类产品,也无力承担滞销产品所占有的生产成本。在此情况下,企业要实现盈利,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标准化服务战略,通过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生产,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促使产品快速流通,避免长期占用货架和生产成本。

长尾理论阐释的是丰饶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丰饶世界。这里所说的稀缺丰饶,主要是指消费者的选择权。长尾理论关注的是如何从单纯依靠规模经济逐步转向范围经济,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的需求,推动需求分布曲线逐渐从头部向尾部移动长尾理论具有小众化、去中心化等特点,消费者的选择权最大程度地得到了保障,传统的规模经济无法实现的按需定制、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取材于杨晓宏、周效章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在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可借鉴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来提升服务效益。

据对山东某公共图书馆一年内图书借阅记录的统计,发现16.1%大类的图书的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81.1%,借阅册数分布、图书大类分布等大部分数据基本吻合二八定律的特征。目前情况下,纸质图书仍是图书馆主要馆藏,二八定律是图书馆纸质传统资源采购的主要指导方针。对于图书馆无法采购的需求量少的文献,可以采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式帮助读者寻找资源。面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多层次、复杂的信息需求,以降低成本、共享资源为宗旨的图书馆联盟的出现,突破了成员图书馆之间存在的数据异构异源和平台建设差异,实现了优势互补。

我国公共图书馆基本设置在县级以上行政区,根据人口密度,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特征,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在此背景下,各种社会力量纷纷在边远地区、贫困乡村、人口密集的城市社区建立各种形式的图书馆、社区书屋等,在此统称为民间图书馆。从长尾理论来看,公共图书馆是头部,民间图书馆是那根长长的尾巴,依靠众多细小的力量满足广泛的阅读需求。

民间图书馆延长了公共文化服务半径,打通了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城市,形式各异的民间图书馆活跃在社区文化中,为社区群众服务。如徐大伟在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官书院胡同30号发起创建民间流动图书馆,读者只需登记姓名、联系方式即可带走选中的图书,但需在读完之后将书转赠他人。湖南杨光勋举全家之力在其老家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创办乡村图书馆自强图书宬,藏书近5万册。开办15年来,天天开馆。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北永安村房红霞创办的农家女书社与上级资助的农家书屋合并后,举办春节联欢会、母亲节婆媳春游等活动,鼓励读书学习,营造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并向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申请到了乡村家庭阅读点项目,逐步建立了18个家庭阅读点。这些阅读点成为乡村图书馆的末梢神经,在当地点燃了荧荧文化火种。

民间图书馆因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和适应读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填补了服务内容的不足,为我国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了空间,长尾效应正在扩大延伸。

(取材于傅宝珍、张磊、李镜媛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八定律中的20%和80%未必是确数,前者指向产品比重,后者指向收益比重。
B.长尾理论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发展、数字产品存储成本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C.二八定律的基本假设是,受有形货架、存货成本等的限制,企业追求范围经济。
D.长尾理论带来了新认识,在二八定律看来不值得投入关注的变得值得投入关注。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体现“二八定律”的一项是(     
A.许多企业在诸多产品中着力打造能代表品牌形象的“拳头产品”。
B.人们在工作中用大部分精力解决关键问题,而不是处理琐碎事务。
C.掌握了3500个常用汉字,基本可以无障碍地进行汉语读写交流。
D.小说作者常以“二分写实,八分加工”创造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
3.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人口密度,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分布呈现出由西部到东部越来越多的特点。
B.民间图书馆打通了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C.“自强图书宬”“农家女书社”促进了社会文明,体现了公共服务的长尾效应。
D.如同“末梢神经”一样的家庭阅读点,在社会的细微之处发挥着文化影响力。
4.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图2”空缺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头部   民间图书馆       乡村图书馆   家庭阅读点
B.短头   家庭阅读点       民间流动图书馆   乡村图书馆
C.头部   乡村图书馆       民间图书馆   家庭阅读点
D.短头   民间流动图书馆   乡村图书馆   家庭阅读点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回答“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对我国图书馆体系建设有哪些启示。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明互鉴,即在尊重文明多样性、道路多样化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就是,在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把异于本民族的文明作为镜鉴和参照,从中察照、见识、领悟、理解、借鉴异族文明可资借鉴的概念,以派生、补充本民族文明的缺失、缺憾,进而丰富、拓展本民族文明核心概念的内涵。

文明互鉴往往都是积极主动的,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主动接受型。所谓主动接受,是基于自身的困惑而又从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中获得了启示。譬如法国哲学家、戏剧家萨特在《一种情境剧》一书中,探讨了19556月他在巴黎莎拉·伯恩哈特剧院观看中国艺术代表团首演的《三岔口》《雁荡山》等京剧剧目时所受到的启示,发现了西方写实主义话剧艺术所缺乏的暗示美学原则。萨特对中国戏曲艺术暗示美学特征的阐释,又反过来给予中国戏曲艺术家和研究者重要的互鉴启迪意义。

二是主动输出型。所谓主动输出,是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而积极地对外推介核心价值概念。譬如张彭春曾主动向苏联艺术家推介中国戏剧之完全姿势化的审美特性,就是中西跨文化戏曲研究中文明互鉴的重要范例。当年苏联有关梅兰芳和中国戏曲艺术的评论,主要观点都受到张彭春《中国舞台艺术纵横谈》这篇文章及相关报告的影响。其中,姿势这一概念就出自这篇文章。如维·伊文说:中国戏剧里动作的艺术——姿势、舞蹈、杂技、杂耍——起着重要作用。又说:双手在动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每个姿势都有具体的、永远确切的含义。手指动作的一整套变化可供艺术家描述任何客体或心理状态。这些手势已远非最初的造型姿势,它们一系列的组合呈现出的是优美的表演。这是汉字的姿势。

很显然,苏联学者在异域视野评价中国戏曲表演时积极回应与阐发了姿势这个概念,这使张彭春意识到可以更加主动地向苏联及欧洲戏剧界推介它。

三是主动呼应型。所谓主动呼应,是基于超时空的知音共鸣,以所呼应的异国概念拓展丰富本民族文化概念的内涵。譬如阿甲继20世纪60年代初黄佐临关注布莱希特之后,深入回应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并阐释创建了中国戏曲间离理论。1935年,布莱希特仅在莫斯科看了一次梅兰芳的表演后,就极其敏锐地写了一系列评述中国戏曲艺术美学特征的文章,其中,1936年发表的《中国表演中的间离效果》一文最为重要。布莱希特观察发现,中国演员在表演时绝不是迷失于幻觉中。他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被中断……在中断之后,他会从被中断的地方继续他的表演。阿甲19808月在仔细阅读研究了布莱希特的《中国表演中的间离效果》一文后,极具创见地说:布氏的戏剧观,在‘间离效果’这一点,和中国戏曲的表现方法原则上一致。阿甲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美学理论的回应和阐发无疑也印证了这一点。毫无疑问,这是中外戏剧史上又一个在文明互鉴中,深化对中国戏曲表演美学的思考、并构想出中国戏曲间离美学理论框架的成功范例。

(节选自邹元江《文明互鉴与概念置换——以戏曲表演美学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艺术实践广涉戏剧、诗歌和小说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创立的史诗剧(叙述体)戏剧理论,对世界剧坛的改革和戏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纵观以往的很多研究,大多是侧重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与借鉴意义,忽略了中国艺术对其艺术理论与创作的影响。但是不难发现,不论是在其戏剧理论还是艺术实践中,我们都能直接或间接地看出中国艺术对他的影响。文艺理论家格里姆就认为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是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他在《陌生化——关于一个概念的本质与起源的几点见解》一文中就指出:促使他创立自己的理论的最终推动力,是他后来才得到的:这就是他同中国京剧演员梅兰芳的会晤。梅兰芳的有意识的、保持间隔的、却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演风格,极其出色地体现了陌生化的表演方式。

具体说来,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他的戏剧作品之中对某些具象戏剧手段的借鉴。例如《高加索灰阑记》中有一个序幕,布莱希特把这个序幕叫做楔子。这显然是从中国元代杂剧的楔子的戏剧结构中借用来的。《四川好人》的序幕中,布莱希特让卖水的老王用独白式的自我介绍一出场就交代自己的身份,以及神仙下凡来寻找好人的缘由。在西方戏剧中,人物的身份总是依靠剧情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表现,较难看到这种中国戏曲式的自报家门。除此之外,他的戏剧题材和内容也不断加入中国元素。《高加索灰阑记》是对元杂剧《灰阑记》的改编。《四川好人》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了中国,而剧中老王翻开阅读的想象之书正是中国古代先贤所著的《庄子》。

(节选自蒋雯《中国艺术程式化审美对布莱希特艺术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互鉴”就是以本民族的文明为主体,以异族文明为辅助的共同提高的发展模式。
B.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和艺术实践都有重要影响,其理论也反哺了中国艺术。
C.布莱希特将梅兰芳陌生化表演方式上升到理论高度,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
D.一般地,西方戏剧总是靠剧情的发展和对话交代人物身份,但《高加索灰阑记》例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主动接受型的文明“互鉴”是因为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能有效解决自身的困惑,并且反向启迪所接受的事物。
B.对本民族文化自信而积极向外推介核心价值构成了主动输出型文明“互鉴”,若对方没有积极回应则无法完成。
C.维·伊文对中国戏剧里“姿势”的阐述源于张彭春向苏联艺术家的推介,尤其是戏剧动作中的手势更具有中国化。
D.《四川好人》的序幕采用了中国戏剧传统的“自报家门”的方式交代人物身份,讲述中华经典《庄子》中的故事。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主动呼应型”观点的一项是(     
A.北朝佛像上犍陀罗风格衣褶,维米尔画中的中国瓷盘,洛可可绘画的中国风景。
B.我国已设立550余所孔子学院,致力于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C.2015年,国家大剧院原创舞剧《马可·波罗》应邀赴意大利中部、南部巡演。
D.17世纪,欧洲宫廷艺术对我国明清瓷器、漆器、屏风等工艺美术风格的模仿。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统计图表彰显了文化自信。B.文化输出与西方霸权抗衡。
C.中华文化被外国主动吸纳。D.传统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
5.哪些措施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互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幽居偶题四首 其三

陆游

昔如转战堕重围,今幸骞翔脱骇机。

晓树好风莺独语,夜窗细雨燕相依。

安居不恨蜗庐迮,得食宁论鹤料微?

更喜暮年强健在,又看刀尺制缣衣

【注】①选自《剑南诗稿》,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阴时作四首《初夏幽居偶题》,此为其三。②骞翔:飞翔。③迮:通“窄”。④鹤料:泛指官府给的俸禄。⑤缣衣:双层丝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句,诗人追忆了往昔抗击金兵的军旅生涯,曾经多方转战却都陷入重重的包围。
B.“骇机”原指猝发的祸难,诗中实指危机四伏的官场,“骇”字传达出诗人当时的心理。
C.颔联运用多个意象渲染初夏特有景色,既勾勒了幽居之所,又景中寓情,点题可谓巧妙。
D.颈联中诗人用“蜗庐”的比喻极言居室窄小,“宁论”表示反问, 意思是“难道要说”。
2.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务观(陆游的字) 此诗乍读是‘喜’ ,深读皆‘悲’……”你能从诗中解读出哪些“悲”?   
2024-03-22更新 | 29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密西西比河上(节选)

[美]马克·吐温

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总算勉强在脑子里装满了密西西比河的许多岛屿、沙洲和河湾的名称:这可真是一堆乏味的杂拌儿,不过也是一名合格领航员的基本要求。我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把一条船开到新奥尔良去。不消说,这种自满的心情还没有来得及表示,毕克斯贝先生就会把它压下去:

“胡桃湾是什么样子?”

我说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形状。我那火药性子的师傅砰的一声开了枪,随后又继续装子弹,开火,直到他的词儿全都用完了才了事,随后他就会平定下来,变成一支很和气的老滑膛枪;其实他不过三十四岁。过了一会儿他就说:

“我的孩子,你得把这条河的形状完全弄清楚才行。”

“好吧,我试试看,可是河会不会改变形状?”

“你看,河岸正在垮,这条一千多哩的河岸正改变形状呢。”

我的情绪又沮丧不堪。有两件事我大概看得很分明了。一是想当领航员,要比所有人知道的更多;二是每过二十四小时,就得换个方式把它从头再学一遍。

我常常看见领航员们凝神注视着河水,把它当作一本书来读;可是这本书却不能教给我什么知识。

终于有一天,毕克斯贝先生似乎是认为我已经大有进步,可以在研究水相这方面下功夫了。于是他开始说:

“你看见水面上那条挺长的斜线吗?那就是一个暗礁,并且还是个陡峭的暗礁。要是撞上了它,就会把船撞得脑袋开花。那条渐渐消失的水纹线,是暗礁的下头。船可以从那儿爬过去,决不会出什么毛病。”

第二天下午值班的时候,毕克斯贝先生问我是否懂得下面几哩路的开法。我说:

“从尖嘴子上面第一棵沉树里面通过,再从第二棵的外面通过,然后……”

“全说对了。一会我就回来。”

但是他很久没有回来。直到我绕过了那个尖嘴子,开进了我有些担心的一段河道,他还在下面。我不知道他正藏在一个烟囱后面,看着我怎么办。我高高兴兴地往前开,心里越来越得意,因为他从来没有把船交给我单独驾驶过这么久。我甚至把舵轮卡住,嘴里哼着小调。

突然,我的心猛跳到嘴里来了。眼前有一个可怕的陡峭暗礁伸展得很长,挺凶地横挡着船头!我立刻就吓得脑袋发昏,连忙把舵轮往下转,转得飞快;船躲开了那个暗礁,可是暗礁却偏要跟着撵!我直是逃,它还是一个劲儿跟着。可怕的猛撞眼看就要临头了。那个混蛋怎么还不来?无可奈何之下,我不顾一切地把警报的铃子敲得当当响,响得“闹翻了天”。疯狂的铃声中,旅客们吓得往船尾飞跑过去,轮船眼看着就要向河岸的树林猛撞过去。

正在这时候,毕克斯贝先生从从容容地出现了。我心中满怀感激地欢迎他,焦急烟消云散了;他温和而愉快地向我发出了这些命令:“右舷停住!左舷停住!两边后退!”

船犹豫了一下,停住了,船头在树枝中挤了一会儿,经过紧张的片刻工夫,它不大情愿地开始后退。

毕克斯贝先生用天真的嘲弄口吻说道:“我的孩子,是有人招呼要上船吗?”

我被他挖苦得满脸通红。

“——我是要躲开一个陡峭的暗礁呀。”

“你刚才所在的地方,三哩之内都没有什么暗礁。”

“可是我亲眼所见呐,那么陡直。”

“开过去吧!我负责。”

船小心地向那暗礁驶过去。暗礁在船头底下不见了,我们像在油里滑过似地通过了。

“现在你明白了吗?那其实不过是个风礁,是风造成的现象。”

“原来如此,我怎么能把它们区别出来呢?”

“这要靠直觉。你往后自然会知道它们的区别,可是究竟怎么区别,你可永远也说不清楚。”

事实果然是这样。水面成了一本奇书——它对我毫无保留地畅谈知心话,把水的秘密都清楚地告诉我。

我终于学通了这条河的语言,能认识这条大河上的每一个细微的景色,像我对字母那么熟悉,这时候我就算是有了宝贵的收获。但是同时我也有了一种永远无法恢复的损失。这条壮丽的大河上一切的良辰美景和诗情画意都无影无踪了!我还记得当初乘船的时候看见的一次日落奇观。一片广阔的河面变成了血红色;河面上有一条斜着的水纹,闪闪发光;另一处有许多翻腾起伏的圜形波纹打破了水面的平静,艳丽多彩;左边河岸上长着茂密的树木,森林在夕阳中投下一片阴沉的影子,被一道很长的银色波光划破;墙壁似的树林之上,有一棵高高的枯树,摇曳着仅存的绿色树枝,在金色的光辉中,像火焰似地闪耀着。还有些柔和的曲线、反射的影像、光线柔和的远景;远近各处,逐渐消失的阳光在美景之上时时荡漾着,每一刹那都以变幻莫测的新奇色彩使它显得更加美妙。

我心醉神迷地站着,像斟饮美酒似地欣赏着那幅奇景。但是终于有一天,我对河面上光辉灿烂和令人陶醉的美景,渐渐不大注意;再往后,我就根本不理会这些事情了。即令那次落日的景致重新出现,我会暗自解释:“这样的太阳表示明天会刮风;河面上那条斜的水纹表示下面有一座陡峭的暗礁,如果老是这样伸展,最近几天之内,会在夜里把谁的轮船毁掉;那些翻腾的漩涡表示那儿有一条正在改变的水道;那棵高高的枯树寿命不会长了,以后少了一个善意的航标,夜里通过这个模模糊糊的地方,怎么办呢?”

哎,这条河上的神妙风光和美丽景色全都无影无踪了,这究竟是得到了莫大的收获,还是受到了莫大的损失呢?

(张友松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砰的一声开了枪”“装子弹,开火”表现出毕克斯贝先生的愤怒,他认为“我”应该熟知每一个河湾的形状。
B.毕克斯贝先生对“我”的领航技术比较信任,放心让“我”独自驾驶,没想到“我”遇到复杂情况仍无法应对。
C.暗礁与风礁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相像,而优秀的领航员常常能够根据对河道的了解和多年的经验来作出判断。
D.前半部分写毕克斯贝先生教“我”学做领航员,后四段跳转到对河上风光的哲思,虽显突兀,实则有内在联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克斯贝先生具有非凡的勇气、敏锐的直觉和强大的记忆力,这个人物身上浓缩了密西西比河上众多领航员的特质。
B.写“我”看到“陡峭暗礁”时,使用短句和感叹号、问号,这些言语形式与危急情况下人物的慌乱心态较为契合。
C.“密西西比河”这一意象不仅提供叙事的空间背景,推动情节发展,也是文中人物勇于追求、挑战自我的精神象征。
D.对回忆中河上日落的描写,时远时近,上下交错,看似毫无章法,却正符合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观察河道时的特点。
3.“我”在学习做领航员的过程中,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4.经典阅读小组开展马克·吐温作品研习活动,阅读完本文后,同学们认为,文中的密西西比河作为一个审美对象,给人的感受充满着矛盾。请以“‘矛盾’的密西西比河”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小组内交流。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分别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C.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D.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B.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而又压抑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3.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或作用。
4.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屏幕上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说起研究杂交稻的初衷,袁隆平说:上世纪60年代,我曾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两人倒在桥下,两人倒在田里,一人倒在路旁……饥饿让袁隆平对水稻充满了遐想,他决心挑战传统的经典理论,跳出无性杂交学说的束缚,着手进行水稻有性杂交试验。

然而,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却非易事。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稻田里寻寻觅觅。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后,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至此,三系配套难关全部攻克,一举奠定杂交稻从理论到现实的基础。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每亩增产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

袁隆平没有骄傲,更没有止步,他感到三系法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他决心开展新的攻关。

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的。正当不育材料秧苗研究搞得如火如荼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袁隆平心爱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头一棒,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毁坏。

一些同行送来了冷嘲热讽。面对这种质疑,袁隆平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从表面上看,试验是失败了,但从本质上看,试验是成功的。此时,袁隆平沉着冷静,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仔细思考,终于拨开云雾,提出了解决办法。到2000年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为全面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在分子层面探索超级稻秘密,20005月,科学家宣布,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惠及全世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了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很多人学成后都留在外国。有人便跟袁隆平说: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认真地说: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农博网《袁隆平与杂交稻》)

材料二:

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南仁东为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天眼”“天宫”“蛟龙、大飞机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召开。科学家们倡议: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

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南仁东用10年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

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暴发了泥石流。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

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

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摘编自陈芳、董瑞丰、刘宏宇《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B.经过袁隆平不懈地努力,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到2000年平均产量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C.材料二小标题“‘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在内容上构成递进关系,使文章步步深入。
D.两则材料对两位科学家的科研之路进行了叙述,包含两位科学家科研的艰辛,也含有成功之后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可知,袁隆平不反对研究生到国外留学,他相信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能回来的。
B.根据材料一内容我们可以推断,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就是在赞扬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
C.两则材料都引用科学家原话和他人的评价,既有利于刻画两位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又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D.“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是南仁东追求理想的真实写照,诗化的语言为充满艰辛的科学研究赋予了浪漫和温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人物通讯文体特征的一项是(     
A.用两位科学家的原话体现人物真实性
B.两位科学家都是我们时代的楷模
C.两则材料都从多个角度展示人物个性
D.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公正的进行报道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两位科学家都具备的可贵品质。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中的“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部分的行文脉络。
2022-11-1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