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婶娘的弥留之际

毕飞宇

①那种病在医学上怎么说,我至今不知道。民间习惯于称作痴呆症。婶娘死于这种病。她体面了一辈子,却死得那么脏。她的死法比死亡本身更叫人揪心。父亲说,婶娘死的时候胳膊腿没有一样放得齐,连死的样子都没有。

②送进敬老院之前婶娘就有病兆了,记忆力越来越硬,黏不住东西。婶娘在敬老院共住了三百二十九天,这些日子她没有一天过得明晰,其实是她的弥留。她的病没有皮肉苦,婶娘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声呻吟。但她的样子却叫所有活着的人心酸。她总是那样笑。她当了一辈子聋哑教师,对那些失聪失语的孩子微笑了一辈子,笑得总是那样和善慈爱。等她进了敬老院,她的笑容里已经没有什么内容了,只是一种皮肤组织或皱纹走向。看见她老人家笑,我就忍不住难受。过于善良的人其实不宜在世上活,对亲人来说,他们永远是灾难;温良慈祥的人活不出什么滋味来,一生只不过在为悲剧做铺垫。

③婶娘曾是一位好老师。那些可怜的家长都愿意把孩子交给她。这样的时候婶娘总是很欢喜。家长们都说得出婶娘的好。其实家长们不懂得婶娘,婶娘不是给孩子们当老师,是当妈妈。婶娘胖胖的,双眼皮双得很宽,笑起来她的好心肠总能钻到人的心里去。孩子们都懂,人前人后用大拇指头夸她。这种时候婶娘的表情格外复杂,粗一看是幸福,细一看却是忧伤。

④婶娘走进敬老院不久就出现异态了,脑子一天比一天坏,和人说话越来越喜欢用手语了。婶娘在她的教师生涯中说了一辈子手语,手语和她的呼吸与步行一样,成了皮肉,忘不掉。好多事她记不得怎么说,却能够脱手而出。她的手语在孤寂的日子里越说越流畅。手语越流畅,日子也就更孤寂。没有人听得懂她的话,人们都说,那个疯婆子又在装神弄鬼了。

⑤那些日子我远在南京,一闲下来我就会想起那个午后。那个午后婶娘去取叔父的骨灰,我陪她去了。叔父的身材高大,高出婶娘一个头。当他变成骨灰之后,婶娘能够抱动他了。那一天赶上天阴,没有一个人脸上有阳光,满街的人都像行尸和走肉。婶娘解开自己的上衣,把叔父裹在怀里。婶娘的下巴抵在骨灰盒上,样子像抱着一个婴孩。我怕她太伤心,说:我来吧。婶娘不肯,摇了摇头。婶娘说:等我过世,你要这样接我回家。婶娘的话叫我心堵,我把目光移向她的身后去,没有太阳,地上也就没有她的身影。婶娘在殡仪馆走了长长一段路,身后就是没有身影相随,婶娘走过的地方空空荡荡,不留任何痕迹,这很像婶娘她的一生。种豆不能得豆,种瓜不能得瓜,的确也是难免的事。我总觉得那一天不出太阳事出有因,其中隐含了某种征兆。

⑥婶娘只有一只脚留在人间。她利用最后的回光返照料理了自己。她把自己送进了敬老院,而叔父的骨灰在这段日子里最终成了一个谜,谁也不知道被婶娘遗忘在什么地方了。这很像某种谶语,生和死,说到底就是记忆与遗忘——当记忆不能再记住记忆的时候,遗忘也只能遗忘一切遗忘。这很叫人伤心,甚至找不到伤心的由头与借口。叔父彻底湮灭了,生存与死亡里头都没有他。他的一生把他自己的一生全弄丢了。

⑦婶娘在敬老院不讨人喜欢。人们不喜欢装神弄鬼的人。记忆力衰退后,婶娘再也不关心自己是谁了。时间在她身上倒过来流,她越过越小了,做母亲的欲望一天一天地抬头,最后把她缠紧了,裹住了。婶娘天生对人好,进了敬老院就争着给别人做好事,后来越闹越大,拿了自己当大伙的母亲了。她整天拿着小塑料盆、肥皂、小剪刀,逼着人家,要给人家洗手,剪指甲。她批评这个手脏,批评那个耳根不爽洁,闹得人人都不喜欢她了。后来她又管到人家的作息时间上去,一清早拿着一只砖头,挨户地敲,叫大伙起来,活动活动。敬老院给她弄乱了,大家劝不住她,就把她关起来,反锁在一间小屋子里。婶娘一心想着关心别人,这不是她的记忆,是母性的天质。她得了痴呆症,再也不会掩饰了,一心一意往别人那里送母爱。但没有人领她的情,她的爱也就无处落实,她就是这么疯掉的。

⑧我想我也快疯了。婶娘已经开始将我遗忘,而我想不出能为我的婶娘做点什么,婶娘在遗忘、幻觉之中重新开始了她的生命。而我太具体了,我不能成为婶娘的幻觉。这是一个错误,是上帝才犯得起来的错误,当事人无能为力,当事人只有掉过头去,把一切留给上帝。可是我太难受。晚上我对父亲说:婶娘怎么连我都不认识了?父亲说:她怎么能认识你,她连她自己都不认识了,保健员给她梳头,她对着镜子给自己打招呼,让自己进来坐坐,她那种样子,怎么能认得你。

⑨我只能匆匆逸脱。我悄悄离开了敬老院,悄悄离开了老家,当天夜里我就赶往南京去了。一路上我很悲伤,生命之旅这样漫长,至少有一半用做了逃跑。这个比例相对于动物来说,人类已经是相当进化的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如何读小说: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的问题,一个是关于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大,同时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只盯着大处,你的小说将失去生动,失去深入,失去最能体现小说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着小,我们又会失去小说的涵盖,小说的格局,小说的辐射,最主要的是,小说的功能。好的读者一定会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大局,一只眼盯局部。

(节选自毕飞宇《小说课》)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说婶娘死得脏,意在指责敬老院对婶娘照顾不周,使婶娘死得不够体面,“婶娘死的时候胳膊腿没有一样放得齐”,死状令人揪心。
B.婶娘当教师时笑得“和善慈爱”,让人感觉到“好心肠”,进敬老院后笑容变得空洞,这个变化使我对“善良的人”持有否定的态度。
C.手语是婶娘出现异态、头脑日渐混沌时越发喜欢的表达媒介。此时婶娘用手语比语言更为流畅,却得不到人们的理解,被认为是“疯婆子”。
D.婶娘在学校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认可,孩子们“用大拇指夸她”,但是在敬老院却不讨人喜欢,这样的反差令她难以接受,所以彻底疯掉。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力越来越硬,黏不住东西”选词新颖独特,“硬”将记忆力的退化形象化,“黏不住”则生动地表明婶娘记忆力越来越差。
B.小说⑤⑥段补叙了婶娘收殓叔父骨灰的事情,删除后前后情节虽然依然完整,但这两段却体现出了作者的深刻思考,不宜删减。
C.“这个比例相对于动物来说,人类已经是相当进化的了”将人类与动物比较,看似陈述事实,实则在反思自己的逃避行为。
D.文中回忆婶娘的情节,除了追忆婶娘的教师生涯,讲述婶娘敬老院的生活外,还加入大量“我”的心理描写,情感基调悲凉伤感。
3.小说是怎样叙述婶娘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毕飞宇认为读小说应该关注到“大”与“小”的问题,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5-02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谜是元宵节的娱乐活动之一,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记载:又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详细地描写了贾府众人元宵节猜灯谜的过程,贾元春、贾政、贾母、宝玉等人猜灯谜的情状各有不同。如宝钗认为元春的灯谜并无甚新奇,可是她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就猜着了,这一细节就突出了宝钗的圆滑世故的性格特点。元春猜迎春等人的灯谜,也有猜着的,也有猜不着的,都胡乱说猜着了,则表现了众人对于元春的奉承。贾政参加家庭内的猜灯谜活动,是为了。他出了灯谜后,,宝玉再告诉贾母。贾母猜中谜语后,他就命令把准备好的礼物送上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人所做的灯谜,似乎是她们一生命运、遭际的谶语。贾政看了以后,翻来覆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元宵乐事,却含悲音。正应了这句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1.请在横线处填入正确的语句,其中第③句填对偶句。
2.下列灯谜分别是由谁所做,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②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③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④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A.元春,迎春,惜春,探春B.探春,惜春,迎春,元春
C.迎春,探春,元春,惜春D.元春,探春,惜春,迎春
2023-05-02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诗【注】

(魏)曹植

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群生。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

时雨中夜降,长雷周我庭。

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注】此诗作于太和二年。当年,天大旱,三麦不收,百姓饥饿。又,曹植在太和元年自雍丘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曹植于是在太和二年上疏求自试,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议论开篇,赞美皇天覆载化育之功。“何弥广”表现了空间上周覆无限的宇宙意识。
B.“之”都指“群生”。“弃之”“惠之”从正反两面写出了大的伟力,也暗示了皇权的恩威。
C.久旱逢雨,故曰“时雨”。“长雷”一句暗示了作者遭受政治打击不得施展抱负的现实遭遇。
D.该诗入题迂曲,拓展了诗歌的意蕴。语言不尚华丽,言之有物,寄托了对个人和对社会的理想。
2.这首诗和杜甫的《春夜喜雨》都以“喜雨”为写作对象。两首诗在表现“喜雨”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2023-05-02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时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2.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2023-09-21更新 | 785次组卷 | 30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满江红·和王昭仪韵

汪元量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


【注】①王清惠:南宋度宗昭仪,宋亡后她被元兵押送大都,此词作于北上途中。②汪元量:原为南宋宫廷琴师,与王清惠相识并一同被押往大都。③菱花:指菱花镜。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词上片都追忆宫廷繁华生活,王词重在写亭台楼阁,汪词重在写宴饮场景。
B.两首词上片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典故,描述繁华场景突然被战乱打破。
C.王词下片写伤今之情,亡国之恨、羁旅之愁掺杂,展现了阶下囚的悲怆与无助。
D.汪词下片设想王昭仪的处境和心曲,代她一诉衷肠,应和王词对身世际遇的感伤。
2.唱和词是贯穿中国古典词史的一道靓丽景象,王清惠与汪元量这一唱一和的两首词作,极具典型性,被不少名家视为唱和词作中的佳篇。请你结合两首词作,尝试总结唱和词的艺术特征。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的发展需要形成同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的增加、经济格局的重塑,而且也必然意味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其中,“可信”展示的是中国的公信力,“可爱”展示的是中国的温润度,“可敬”展示的是中国的责任感,这些都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特质。君子礼序背后的可信,人伦和合背后的可爱,大同理想背后的可敬,是中华文明不间断传承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材料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时面临两方面的困境:有时候,过于“趋异”,表现出以本国叙事和本国话语为中心,导致传播的预期与效果之间呈现出较大偏差;有时候,又倾向于“趋同”,有意无意地迎合西方话语和西方偏好,缺乏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构建。“趋异”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偏差,既源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也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在一段时间内缺乏受众意识和精准传播自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方面,国际受众往往处于没听过、听不懂、不认同的状态。一些国际传播内容非但没有增进中西方之间的认知和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他者意识”。与此同时,西方媒体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自身国家利益考虑,持续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妖魔化,进一步强化了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久而久之,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的形象呈现出选择性接触和对抗式解读两种状态。这就为中国国际传播“走出去”增加了阻碍。

一味迎合西方社会偏好的“趋同”策略,在另一个维度上同样强化了中国的“他者”形象。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交媒体的兴起,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意外涌现出一批具有显著传播效果的案例。有些研究者试图通过成功案例反推其成功原因,并希望从中总结出有效的国际传播策略。然而,从内容上看,目前成功的案例主要是展现“中国的乡村生活”图景,符合西方视角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神秘古老的东方大国的想象,经过“美化”的乡村生活也同样符合西方艺术审美的取向。但是,这并不是真实立体的中国全貌。尽管这些案例从流量数据上看是“成功”的,但其本质上仍是依循西方既有的中国想象对“中国故事”进行选择性地演绎和编排,满足了西方受众的东方幻想与猎奇,却在文化意义上增强了中西身份上的差异感,强化了西方叙事下的中国古老、神秘乃至相对落后的刻板印象,这并不是我国想要构建的更具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因此,从这些个案的传播结果来反推其“成功”原因得出的传播方法,可能会使得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走向片面,距我国塑造新时代大国形象的目标渐行渐远。这种国际传播的工作和研究,看似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但实际上却是直接将西方叙事和西方标准“请了进来”,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自主性。因此,必须正视我国国际传播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无论是采取“趋异”倾向的“走出去”,还是采取“趋同”倾向的“请进来”,都难以真正加强和改善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也无法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摘编自《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全球史叙事视野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路径》

材料三:

应该看到,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创作,逐渐重视电影作品艺术魅力的传达。但是从历史回溯和宏观层面审视主旋律电影创作,相当一段时间内,相当一部分承载价值传达的主旋律电影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未能充分调动艺术规律、艺术技巧去完成,最终导致叙事感染力量弱化,这种创作矛盾也是困扰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重要症结。一些主旋律电影作品,因为过多强调其宣传属性、价值功能,而忽视本应尊重的艺术规律,为追求政治正确的惯性力量所驱动,作品中人物塑造、情节建构进而被意识形态传达的要求选择、提纯,拉大了叙事内容与日常社会的距离,有些艺术表达甚至远离了生活常识,忽略了日常情感,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无疑会出现叙事的悬浮感。其结果是对内在中国观众中不能形成预期影响力,在境外更得不到海外观众的广泛接受。

——摘编自《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的叙事策略和文化再现》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呈现的选择性接触和对抗式解读两种状态,来源于对外传播中我们对西方审美取向的迎合。
B.目前我国缺乏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建构,当下的国际传播工作与让中国形象真正地“走出去”尚存在较大差距。
C.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而言,只要呈现了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表达,就能让中国观众和海外观众广泛接受。
D.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就等同于展现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礼序、人伦和合、大同理想。
B.要衡量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成功与否,不能只看流量数据,有些案例的“成功”长远来看会损害对外传播的主体性。
C.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抱有“他者意识”,即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古老的东方大国。
D.中外受众更喜欢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影视题材作品,因而我们须尽量避免因远离生活常识而带来的叙事上的悬浮感。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表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一项是(     
A.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抵达遭遇强震的土耳其,在地震灾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搜救。
B.2月15日,2023春运落下帷幕,新华社以图片形式留存无数人们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团圆的珍贵瞬间。
C.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判定有侵权事实的莫某与商场向英国博柏利公司支付赔偿金额12万元。
D.《杨善洲》《郭明义》等影片将镜头聚焦主人公的公义大爱,将“家”的因素进行了模糊处理。
4.请根据材料分析,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原因。
5.2023年央视频道重磅推出的电视剧《三体》在海内外获得一致好评,该电视剧改编自刘慈欣雨果奖获奖作品《三体》中的第一部。这次走红让海内外观众都对接下来第二部、第三部影视化呈现充满了期待。如果你是续集的导演,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创作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隆元年正月甲辰,太祖即位。四年,江南国主煜去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印,赐诏乞呼名,从之。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上。上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可也。普叩头辞让,上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及国主弟李从善入觐,赏赐白金如遗普之数。江南君臣闻之,皆震骇,服上伟度如此。国主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阴为战守计。五年二月,上既平广南,渐欲经理江南。使从善致书风国主入朝,国主不从,但增岁贡而已。

八年十月己亥,徐铉及周惟简赴阙。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上笑曰:第去,非尔所知也!既而铉朝于庭,仰而言曰: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其说累数百言。上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铉及惟简对于便殿,言李煜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见,非敢距诏也。乞缓兵,以全一方之命。其言甚切至。上与反复数四,铉声气愈厉。上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它人鼾睡乎?铉惶恐而退。上复诘责惟简,惟简益惧,乃言:臣本居山野,非有仕进意,李煜强遣臣来耳。臣素闻终南山多灵药,它日愿栖隐。上怜而许之,仍各厚赐遣还。

十二月己亥朔,江南捷书至,凡得州十九、军三、县一百有八、户六十五万五千六十有五。群臣皆称贺。上泣谓左右曰: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思布声教以抚养之。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此实可哀也。即诏出米十万石赈城中饥民,赦江南管内州县常赦所不原者。九年正月,以李煜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其子弟皆授诸卫大将军。十月,太宗即位,煜封陇西郡公,去违命之号。

(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
B.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
C.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
D.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主,可指国君,也可作小国之君的代称。李煜自称国主,是向宋朝皇帝表示臣服的态度。
B.经理,文中是“照顾,料理”的意思,现在主要做名词使用,意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C.岁贡,文中指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的礼品。也用以指诸侯郡国每年向朝廷推荐人才。
D.抚养,文中指朝廷对百姓的安抚保护和教化引导,现在一般表示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与教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用白银笼络宰相,宋太祖认为,不接受银两会折损大国的威严,让赵普收下了,并让他以书信致谢。
B.李煜与宋国打交道的时候谦卑谨慎,但始终没有入朝觐见宋太祖,成为宋国出兵征讨江南国的一个借口。
C.面对徐铉的反复陈说,宋太祖先以父子的亲情感动他,后又凭借君王的威严恫吓他,使他最终无功而返。
D.江南平定之后,宋太祖并不以功业自负,他怜惜百姓久遭战争之苦,下诏赈济饥民,还赦免了很多罪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主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阴为战守计。
(2)言李煜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见,非敢距诏也。
5.叶梦得用“英武大度”来称赞宋太祖气度宽宏,请简要概述。
2023-09-1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较

丰子恺

有一次,我同了一位朋友和他的孩子一同乘火车。

朋友的孩子,今年照西洋说法十三岁半,照中国说法十五岁了。这种不大不小的人,乘火车最感困难。给他买半票,违背了铁路局的定章,被查问时,只得撒谎;给他买全票呢,其实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十一二岁的孩子高大,似乎太吃亏了。朋友就给他买半票。

他携着这大孩子走出轧票处,轧票的轧着半票时,看看这孩子,说:这孩子太大了,下回要买全票啊!回程时,又给孩子买了半票,因为朋友手里提的东西太多,是我携着这孩子上车的。回忆我携着他走出轧票处时,轧票的并没有说话。

难道他们和我特别要好,就马马虎虎不索补票吗?不会的。出车站后我找寻这理由,苦思不得。这孩子却找寻出了,他说是他爸爸身体短小而我身体高大的缘故。不错!原来他的父亲身躯短小精干,名为大人,其实比他儿子只高得半个头,而且粗得很有限。前回他和这矮小的父亲携着走,并着坐,相形之下,便见孩子太大。这回他和我携着走,并着坐。我虽然并不魁梧颀伟,但是一个中等身材的人,穿的衣服又宽,看起来比他高大得多。相形之下,只见孩子很小,仅有买半票的资格了。

我确信了这理由之后,就像回也闻一以知十一般,推想到世间大小,高低,长短,厚薄,广狭,肥瘦,以至贫富,贵贱,苦乐,劳逸,美丑,贤愚,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由比较而来的。而且比较之力伟大得极,一切人生的不满足也都是由于比较而生。今天比较之力使我们省进半张火车票的价钱,真不过是小试其技而已。怪不得,华租交界之处,华界的草棚傍着了租界的洋房看似格外低小,而租界的洋房傍着了华界的草棚看似格外高大。人行道上,中国人傍着了西洋人走路看似格外矮小;西洋人傍着了中国人走路看似格外高大。

这几天盛暑,我谈起了比较,便想到日本某画家的一套连环漫画。大意是这样:一、小资产阶级的青年夫妇二人到避暑的名胜地找寻旅馆,因避暑人多,旅馆处处客满,夫妇二人手携皮箧和行杖,在途中彷徨,叹息:唉!自己有别庄的人多么写意!像我们要临时找寻旅馆的,真是不便!二、都市里的公司的职员开着电风扇,在室内办公;从窗中望见这对青年夫妇相偕乘专车赴避暑地去,叹息着说:唉,有闲避暑的人多么写意!像我们,被职务所羁,每天坐在这里看电风扇摇头,真是没趣!三、公司对面烟纸店里的老板摇着芭蕉扇坐在柜内,望见公司里的职员开着电风扇办公,叹息着说:唉!有电风扇的人多么写意!像我们,不绝地摇这把破蒲扇,手腕几乎摇脱,汗水还是直流,真是晦气!四、马路上拉黄包车的经过烟纸店门前,望见老板坐在柜内挥扇,叹息着说:唉!坐在屋里摇扇子多么舒服!像我们,拉了这辆车子在大毒日头底下跑路,真是苦恼!五、黄包车夫经过打铁店门口,铁匠司务看见了,叹息着说:唉,这几天在路上拉车子多么爽快!像我们,天天在煤炉旁边被烤,这才受罪!

我又想了自己过去的经验:从前有一次住在山间,日用物品须得隔夜预先开好单子,托工人一早赴十余里外的小市镇去购办。那时候我住在山中,虽然以为清静也好,但不免羡慕市镇。我想,若得住在市镇里,要买什么,转瞬可以办到,岂不痛快。后来我住在一个小镇上了。出门就是市场,只要有钱,这些商店里陈列着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有在五分钟或十分钟以内送到我手里的可能,以前住在山中时所感到的不满,一时都满足了。然而不久我又感到其他的不满:譬如夏天要些天然冰,没有办法;有了臭豆腐干要些辣酱油,没有办法;想到一本书立刻要买来读,没有办法。因为那小镇上没有冰厂,辣酱油,和专门的书店,那时候我又羡慕城市的生活。设想住在大城市中,这些要求都能立刻满足,多么痛快。后来我又移居在一个较大的城市中了。那里有对小市镇的商店做批发生意的种种专门的商店,也有天然冰厂。以前住在小市镇上时所感的不满,一时都满足了。然而不久我又感到其他的不满……科学的企图,艺术的理想,文明的要求,人生的欲望,在世间绝没有完全实现的地方。人世间一切的满足都由于比较而来,一切的不满足也都由比较而生。最后我想起了李笠翁的话:

譬如夏月苦炎,明知为室庐卑小所致。偏向骄阳之下往来片时,然后步入室中。则觉暑气渐消,不似从前酷烈。若畏其湫溢而投宽处纳凉,及至归来,炎蒸又加了十倍矣。冬月苦冷,明知为墙垣单薄所致。故向风雪中行走一次,然后归庐返舍。则觉寒威顿减,不复凛冽如初。若避此荒凉而深居就燠,及其再入,战栗又作何状矣。由此类推,则所谓退步者,无地不有,无人不有。想至退步,乐境自生。

谁谓荼苦?比较之下其甘如荠。反转来说,谁谓荠甘?比较之下其苦如荼。人的生活,有了等差,便有比较,有了比较,便有苦乐,有了苦乐,便有问题

193489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从与一位朋友和他的孩子乘火车的日常经历讲起,以生活化的细节,引出论说的主题。
B.作者拿华租交界之处华界的草棚与租界的洋房作比较,批评中国的落后,讽刺了社会不合理的现象。
C.作者描述一套连环漫画的内容,意在表达人们常常拿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好处作比较,因而不满足。
D.作者回忆在不同地方的生活经历,发现无论在哪里生活,即使最初满足,之后往往感到其他的不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自己的乘车经历推想到了人世间的普遍规律,其中引用《论语》中“回也闻一以知十”的语句,幽默有趣。
B.“而且‘比较’之力伟大得极”,这里“伟大”一词运用反语,似褒实贬,因为人生的诸多不满足都由比较而生。
C.文章语言平白如话却生动形象,如“手腕几乎摇脱”“在大毒日头底下跑路”“像我们,天天在煤炉旁边被烤”。
D.“‘谁谓荼苦?’在‘比较’之下‘其甘如荠’”,化用《诗经·邶风·谷风》中的句子,说明“比较”的巨大作用。
3.文末引用李笠翁的话,有何作用?
4.丰子恺曾说:“我作漫画,感觉同写随笔一样,不过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试结合本文与丰子恺的两幅漫画作品,谈谈丰子恺作漫画、写随笔的共同点。
2023-09-19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辛弃疾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注】①漕:漕司,负责催征赋税,出纳钱粮和水上运输等事。②渥洼:代指天马神驹。③钱流地:唐代刘晏任转运使,准确掌握货物及物价状态,“如见钱流地上”。④飞车:古代神话中的飞行工具,传说为奇肱氏所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词内容可知,赵介庵出身不凡,年轻时就声名卓著,甚至引得了皇帝的注意。
B.赵介庵后来出任地方官,政绩不凡。为了向百姓播撒无边的福祉,他的鬓发已花白。
C.辛弃疾劝赵介庵搁置政务,痛饮赏菊,既是殷勤的劝酒之辞,也是一种委婉的歌颂。
D.下片开头承接上文,写祝寿的盛大场景,歌姬和舞女美若天仙,主宾开怀畅饮美酒。
2.这是一首祝寿词,巧妙的恭维之中蕴含深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09-17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我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①绍熙五年(1194年),辛弃疾被再次弹劾罢职,时年55岁,此词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闲居铅山县自建“停云堂”感怀而作。②授例:依照前例。指以词赋邑中园亭事。③“甚矣我衰矣”语出《论语·述而》,是孔子感慨自己“道不行”之语。④公:诗人自称。⑤二三子:《论语》中屡见,往往指孔门弟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由“甚矣我衰矣”起意,词人感慨自己此时谪居一隅,虽壮志依旧,却已“白发空垂”,英雄迟暮。
B.下阕借饮酒抒怀,想象《停云》诗成时的情状,借渊明自省,感叹世上已无人能如渊明“识浊醪妙理”。
C.结尾“知我者,二三子”照应“只今余几?”更显词人知音难觅、知交零落的情状,言有尽而意无穷。
D.词人采用诸子散文的语汇入词,并且灵活巧妙地运用散文化的句法,使全词语言变化多端,雅俗纷陈。
2.整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全词分析。
2023-04-25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