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商代文化就其区域发展特点而言,是以安阳、洛阳、郑州三点为中心,并且辐射到西至关中平原中部,东到胶莱平原,北至今北京以南,南达江淮一线的广大地区。在这个大文化网络中,各区域既受殷商文化的沾染,同时又因具体地域的差异而别具特色。陈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张湛在《列子注》中提到“江淮地区由于受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的影响,表现在地域分布上,中原文化由北向南逐渐移入江淮地区,越接近中原地区这种影响就表现的越强烈,与此相反江南土著文化由南向北也是逐步渗透到这一地区。可见江淮地区古代文化应属于中原文化区与长江下游文化区和长江中游文化区(吴越文化)之间一个过渡性类型。”陈国地处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上,它一方面因袭了“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两性交往所受古代殷商旧俗限制很少,另一方面又在受到的南方楚文化的影响。

楚人一般将男女关系看得比较随便,一定程度上尚葆有原始古朴的遗风。他们并不认为“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比肩齐膝,恣意调戏”有什么不光彩,不像周人那样把男女问题看得那么重要。《陈风》中的《月出》《防有鹊巢》《东门之都》等恋歌在表现男女情爱的同时,亦带有一些神秘气息,而这恰恰是古老的殷商文化绵绵不绝的传承能力和南方楚文化日益成熟的渗透力之间共同作用的生动反映。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周文化,已经不是纯粹的周人文化,而是由周人和前代遗民及其他古老部族经过长期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的文化。作为这一时期华夏文化主要精神结晶的《诗》三百篇,同样也是由以周人为主的各个部族所共同创造的。

鲁虽亦有殷民六族,并始终对殷人的社祀敬礼不怠,但因为鲁为周公旦之后,“周礼”典要之所在,典册重器几与王室同,所以鲁国即使有“风”诗,也不会像郑、卫、陈三地一样轻佚放荡。为了巩固国家统治,周人从“礼”的高度制定的“会男女”的措施,落实到民间真正起到良好效果的并非是周王朝的核心地区,而是有着自由任意恋爱古俗的殷商旧地。郑、卫、陈都处于殷商故地,其恋歌特别多。有些经学家甚至斥之为淫放,究其根源就在于它们受到殷墟文化的熏染。

(摘编自董雪静《殷商地域文化与〈诗经〉恋歌》)

材料二

在《诗经》中描写恋爱的诗篇很多。其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比较自由的恋爱现象。《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就是说在规定的“仲春之月”以外,其他时间“会男女”是一律禁止的。而“奔者不禁”的“仲春之月”又有“春社”和“上巳节”相继来临,这个时节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春社”和“上巳节”就大有原始的狂欢节、情人节的意味。在这些聚会交往中,青年男女产生了恋爱之情。文学艺术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于是便产生了不少优美的恋爱诗篇。在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出妇女对恋爱的态度及情感。如《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言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对青年男女在溱与洧两水之间,在河水“涣涣”的春天相聚游玩的情景。同时还特别写到一对青年男女的对话及他们赠送信物“芍药”的情节,这里没有多少祭祀时庄严而神秘的气氛,而是充满了世俗生活的繁忙和乐趣。

在《诗经》中描写婚姻的诗篇也不少。其中能够表现妇女对婚姻的坚定、纯朴,始终不渝的篇目如《周南·卷耳》《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等。在周代,婚姻中男子居主导地位,男子可以随便提出离婚,而女子则必须从一而终。所谓女子“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在这种礼教束缚下,女子在结婚以后,纵使被丈夫抛弃也只能认命。如《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丈夫“不我能慉,反以我为仇”抛弃自己的情况下,还可怜地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她始终没有忘记丈夫“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的誓言,悲悲戚戚地希冀丈夫回心转意重修前好,当丈夫不理睬她时,她也毫无办法。但她对丈夫的爱是始终不变的。还有《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样的软弱。虽然是男女相爱商定婚事,但还是不能摆脱“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礼教束缚。从定情到结婚,女子始终是纯真、热情的。登高垣而望,盼望氓的到来。“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但“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婚事要用卜筮决定,又增加了神权的束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看出这位女子对自己的婚姻是坚定的,连同积蓄也一同被氓用一辆车子运走了。然而结婚之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于是女子就只能发出沉重的慨叹:“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这是周代女子在礼教重压下的孤独呼喊。《诗序》说:“《氓》,刺时也。”从《卫风·氓》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代妇女对待婚姻是纯朴、热情、果断的。但是一旦婚姻破裂后,女子又是无奈的、软弱的。

在《诗经》中也有一些妇女的悼亡诗。妇女丧夫是婚姻中最大的不幸。这些诗篇感情真挚,凄楚动人。如《唐风·葛生》诗中,以“葛”“蔹”喻未亡人有如葛藤蔹草必须依附在荆木和枣树那样不可分离。“予美亡此,谁于独息”“予美亡此,谁于独旦”“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从这些诗句中看出这个妇人对亡夫的悼念之情。诗歌体现了妇人对婚姻的至死不变的决心和活着是夫的“人”,黄泉下是夫的“鬼”的诚心。在当时的社会,妇女是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的,在一定程度上讲她们只有依附于男人才能活下去。这是当时的“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社会现实所致。但是,丧夫可以改嫁,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而《葛生》中这位妇人却不这样做,而是“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可以看出她对爱情、婚姻的至死不渝。

(摘编自高尚卿《从〈诗经〉中看周代妇女的爱情婚姻观》)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代文化以安阳、洛阳、郑州三点为中心,辐射到东、西、南、北的部分地区,地域广大。
B.江淮地区文化属于中原文化区与长江下游文化区和长江中游文化区(吴越文化)之间一个过渡性类型。
C.《陈风》中的恋歌因为古老的殷商文化绵绵不绝的传承能力,在表现男女情爱的同时亦带有一些神秘气息。
D.因为鲁有殷民六族并始终对殷人的社祀敬礼不怠,所以鲁国“风”诗不会像郑、卫、陈三地一样轻佚放荡。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入诗,我们看到《诗经》中有不少描写恋爱的诗篇,这跟周代人们重视婚姻爱情有关,充满了世俗生活的繁忙与乐趣。
B.《郑风·溱洧》以“芍药”为线索,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相识、相知、相恋,展现了世俗生活的繁忙和乐趣。
C.周代女性在被丈夫抛弃以后,虽然她们希望丈夫回心转意,但也只能认命,这反映了礼教束缚下女性的无奈与软弱。
D.虽然周代不禁止改嫁,但当时一些妇人对亡夫无比悼念和诚心,这完全是出于她们对爱情、婚姻的坚贞不渝。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是(       
A.“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
B.“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周南·芣苢》
D.“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小雅·我行其野》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陈地的诗歌风格。
5.请结合材料,分析《邶风·静女》与《卫风·氓》中女子爱情态度的异同及其原因。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归,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2023-10-2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香菱咏月诗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一轮皓月,破云而出,光华难掩。作者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直接地传出,可谓“起句如爆竹”。
B.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写广袤的大地传来一片捣衣之声,雄鸡报晓,已是五更,残月将尽。隐曲地表达作者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绵长的思念。
C.颈联上句写身着绿蓑衣的游人听着凄清、高远的笛声,表达游子对故乡以及远方亲友的思念,与李白《春夜洛阳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情意相通。
D.整首诗用词典雅含蓄,立意新奇别致,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
2.作者心绪集中体现在“寒”字上,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023-10-2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记忆一词现在常能听到,但基本都是从技术层面来讲的。计算机的内存也叫记忆,指的是信息的储存空间,这个记忆已经成为人人都理解的日常概念。有人觉得电脑的记忆和人脑的记忆在工作方式上差不多——信息输进来,大脑进行记录,需要时再提取出来。对不对?

②错!数据和信息被输进电脑的内存,等到需要提取时,除非出现什么技术故障,正常情况下会与当初存进去时一模一样地被提取出来。在这个程度上,可以说两者是相似的。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吧?有时候,原本正在房间里做着什么事,突然想起来要到另外的房间拿个东西。起身去拿的半路上,被什么打了岔,好比说注意到广播里放的曲子,听到旁边有人说了什么好笑的话,到了要去的那个房间,却一下子想不起到底是来干什么了。这种令人沮丧、心烦的情况,却偏偏是人脑处理记忆的方式出奇复杂而造成的诸多怪癖之一。

③大多数人最熟悉的记忆分类方法是区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它们的名称很恰当:短期记忆最多持续一分钟;长期记忆能够与你终生相伴。

④短期记忆维持时间不长,但负责对实时的信息做有意识的操作,也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想的事。我们之所以能够思考,是因为信息就在短期记忆中;这就是短期记忆的功能。长期记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辅助我们思考,但真正进行思考的是短期记忆。

⑤为什么短期记忆就那么限量?部分原因是它在不停地工作。我们清醒时的每一刻(以及睡觉时的有些时刻)都在经历和思考着什么,源源不断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进进出出。因此完全不适合把短期记忆用作长期储存,后者需要稳定和有序。另一个因素是,短期记忆并没有实体基础;短期记忆储存在神经元的特定活动模式中。有点儿像把购物清单列在卡布奇诺的奶泡上,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奶泡会让字形保留一会儿,但维持不了很长时间,因而以这种方式储存并不实用。短期记忆用来快速处理和操作信息,而在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不重要的会被忽略,然后很快被覆盖或消失。

⑥这套系统并非万无一失。实际上,常有重要内容还未得到恰当的处理就从短期记忆中被顶了出去,于是就出现了我到这儿是干吗来着的情节。短期记忆还会负荷过重,受到太多新信息和新要求的轰炸而无法集中到任何一点上。幸运的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相连,因而长期记忆分担了很多压力,就拿专业译员来说吧,他们一边听着内容又多又长的演讲,一边把演讲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如果让一个还在学习外语的人试着同声传译,那么当然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对于译员来说,两种语言中的字词和结构都已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短期记忆只需要处理词序和句意,而这是它做得到的,尤其在经过训练后。

⑦信息有多种途径可以变成长期记忆。在意识层面,我们可以靠背诵让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比如反复默念某个重要的电话号码。反复的必要性在于,与短期记忆短暂的电活动模式不同,长期记忆基于神经元之间的新连接,而建立连接的基础是突触,重复想要记住的事情能够刺激突触的形成。

⑧突触被看成是脑中真正记住信息的地方。和硬盘里特定的一串01代表某个文件一样,特定区域的一群突触代表了某段记忆,当它们被激活时,我们就有了一段回忆。所以,突触就是记忆的实体形式。就像我们可以从纸上的墨迹中读出具有含义的字词一样,当某个或某一群突触变得活跃时,大脑就解读出了一段记忆。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我们的每一段经历几乎都会以某种方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⑨那么,如果说长期记忆把一切都记住了,那为什么我们还是免不了会忘事呢?被遗忘的长期记忆其实还在脑子里,除非外伤造成物理性损坏。不过,一段记忆如果取不出来,就和根本不存在没差别。有些记忆容易提取,因为它们更突出(更醒目,更有意义,更强烈)。例如,附带强烈情绪的记忆往往很容易回忆,像那次往自动售货机里扔进去一包薯片的钱却出来了两包的好运。除了事件本身,同时回忆起来的还有当时的情绪、想法和感觉。所有一切在大脑中与特定记忆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联,添加了更多连接,让它变得更加容易提取。相反,那些没有重要连接、孤零零的记忆就没能得到充分的巩固,因而也就难以提取。没有哪段记忆是孤立形成的。研究揭示,哪怕是在平淡无奇的场景中,获得记忆时的情境都可以成为帮助记忆提取的触发器

⑩总而言之,短期记忆速度快、可操纵、时间短;长期记忆连续、持久、容量大。这就是为什么你会一直记得学生时代发生的某件趣事,却在去房间时因为一点儿小事分心而忘了自己为何会出现在那里。

⑪如此复杂难懂、前后不一的一套系统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很简单,大多数时候,它的确管用。它依然值得惊叹,其容量和适应力甚至可以让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脸红。它固有的灵活性和奇特的组织结构毕竟演化了数百万年,所以我还能苛责什么呢?人类的记忆并不完美,但已经足够好。

(摘编自迪安·博内特《是我把你蠢哭了吗》,朱机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脑的记忆和人脑的记忆在工作方式上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人脑有时未必能提取出需要的信息来。
B.短期记忆维持时间不长,但能真正进行思考,负责操作实时信息;而长期记忆辅助我们思考。
C.专业译员比外语初学者能更熟练地一边听着冗长的演讲,一边把演讲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是因为长期记忆分担了很多海量短期记忆信息轰炸的压力。
D.无论是被记住的还是被遗忘的长期记忆,就算受到某种损伤,它们其实都还在脑子里,但如果取不出来,就和根本不存在没差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意识层面,我们可以靠背诵让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这是信息可以变成长期记忆的一种途径。
B.长期记忆是否更加容易提取,既与事件本身突出是否有关,也与它们发生时的情绪、想法和感觉等有关。
C.突触是记忆的实体形式,人脑特定区域的一群突触代表了某段记忆,当它们被激活时,我们就有了一段“回忆”。
D.人脑记忆演化了数百万年,其容量和适应力甚至可以让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脸红,面对如此令人惊叹而又完美的系统,我们无法苛责。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很多经受过心灵重大创伤的人对曾经的体验一无所知,那段经历好像从不曾在生命中发生过。
B.在车站,在码头,在广场,无数的陌生人在我们眼前走过,但我们很快就会把他们忘记。
C.为了对抗遗忘,我们记诵古诗文时,会每隔几天再复习背诵,可以有效地记住这些内容。
D.有时候一个和我们很熟悉的人来到我们眼前,但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对方的名字。
4.“我到这儿是干吗来着”的情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请结合短期记忆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
5.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记忆。此文对我们的日常学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的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吗?“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候,简捷地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波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蒙眬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热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做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闯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1930年8月

(有删改)

【注】1930年大革命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反动势力猖獗,人民遭受压迫,不满现状的各种,力量都在抗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突破了《水浒传》文本塑造“豹子头林冲”的范式,塑造了意识觉醒,先冲动暴躁、后冷静思考的细腻、复杂的梁山好汉形象。
B.林冲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他计划好杀人,却又怕人耻笑;气势汹汹闯进聚义厅,又因说谎惭愧又返回卧房。
C.小说一开篇就写林冲因为白天杨志的话难受得睡不着,但是并没有直接交代杨志说了什么,增加了故事的悬念感,这是作者有意在叙事中留下空白。
D.小说结尾处的“清脆的画角声”,既能表现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梁山泊有士卒的事实,使读者对林冲以及其所处社会环境有了更深刻思考。
2.关于文中林冲选择递“投名状”又深陷纠结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林冲推己及人,想到杨志的孤忠终要被辜负,心生怜悯,放弃刺杀。
B.林冲因犹豫而说谎,产生内疚感,使他最终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C.林冲与杨志之间的矛盾使林冲怀疑人性,放弃了过去封妻荫子的愿望。
D.林冲行为的延宕,是因他敦厚的本性与刺杀的意志处于紧张的矛盾中。
3.茅盾研究者指出,“茅盾的历史小说描写过去,的确是在‘向现代发言’的。”请结合林冲在文本中面向不同群体采取的态度,分析茅盾“向现代发言”的这个特点。
4.在《水浒传》中,“梁山泊林冲落草”一章对林冲的心理刻画只有“心内自己不乐”和“心内好闷”等寥寥几笔。但本文在对这一事件的心理刻画上改动很大,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3-10-20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山为证

叶仲健

依弟,这信送岭上去!端叔将一封信交给放牛娃。给哪个?放牛娃看出端叔十分急慌。

一个叫青山的人。端叔叮嘱,记住,只能交给他!

绊风岭,童安镇最高的山,上面有个村子,稀稀拉拉几户人家,眼下是游击队根据地,一般人上去得半天,对放牛娃来说,只消个把钟头。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一处崖洞,鲜为人知。

绊风岭村口,一个小伙子拦住放牛娃,问他找谁。放牛娃说:青山。”“找青山啥事?”“见到青山才能说。小伙子搜遍放牛娃全身,才领他往村里走。信,躺在放牛娃鞋窝里,没被发现。

将放牛娃带到一个汉子面前,小伙子退到屋外站岗。找我啥事?汉子不老,三十来岁模样。

青山横南北?

绿水绕西东!

暗号对上,放牛娃脱掉鞋,掏出信,递过去。

汉子扫了一眼,未立即打开,拍拍放牛娃的臂膀说:好样的!

放牛娃是我的父亲。他自小是孤儿,被寄养在堂叔家,十三岁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半路逃脱,躲进苦竹村,给林伯家放牛。父亲说端叔过去是隐藏在我们村的地下党员,他帮他送过好几回鸡毛信。有一回撞见一伙巡山的,不懂啥来头,我只管逃,他们在我背后追,跑出几里地,我上树躲了一宿,不知道多惊险!

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20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县政府办,工作一年多后,意识到一个问题:父亲对革命事业也算有过贡献,按理应该享受优待才对,可父亲啥都没有享受过,修了大半辈子地球,一生清贫。我向民政局朋友咨询此事。朋友说对老地下党员和老游击队员,国家确实有优待政策,前提是你得去认定身份,具备至少两名在世的且同时期、同地点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证明。

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让他联络端叔和青山。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父亲将头摇成拨浪鼓,黄土埋半截的人了,争这些做甚?我说:至少得让国家给你恢复名分吧?父亲还是拒绝。我有些生气:你要嫌害臊,我替你去办。从父亲口中得知,端叔全名林端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童安镇政府工作,家就在镇上。只是,一番辗转,我打听到,曾任副镇长的端叔,十年前退休,两年前过世,不曾遗留与父亲有关的一鳞片爪。出师不利,也就失去寻找青山的必要,青山是否真名,何许人也,身在何处,也许死去的端叔才清楚。这事就此搁置,在父亲罹患胃癌过世后,不了了之。每每回想起此事,我难免遗憾。

后来,我调至市司法局,听说我来自童安镇,一位同事说他知道那地方。有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吧?我父亲当年在那蹲点过。他是老共产党员,参加过当地的战役。文献记载,游击队在绊风岭设立根据地,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倘若他父亲在那里参加过革命,保不准会知道我父亲。我让他回家问问他家老爷子是哪一年的事,记不记得当时有个放牛娃给他们送过鸡毛信。同事当即打电话,挂掉电话后说他父亲当时不负责通讯任务,不记得有这么个人,得向王副局长打听。王副局长?”“市公安局王青山副局长,早退了,跟我父亲是老战友。听到青山这名字,我无比激动,迫不及待让同事引见。同事说没问题,周末让他父亲带我去。

眼前这位老人,九十二岁高龄,谈吐清晰,据说还能每天看报。他问我有没有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说没有。父亲只照过一次相,晚年照的,那照片成为他的遗照。他说:既然你爹已经过世,你找我的目的是啥?我怔住,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不瞒你说,当时是有这么个放牛娃,至于是不是你爹,恕我不能下结论。这是位相当睿智的老人。我尽可能表现得不卑不亢:有您这话,不枉此行。

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的那一刻,苍老的声音追过来:我给过他一枚弹壳!

我的心被抓了一下,回过头问:刻着‘王’字的弹壳?

老人目光一亮:对对对,我还让他有困难拿弹壳来找我哩,还给过他地址。

那枚弹壳,父亲看得很重,跟钥匙串一块儿,傍在身边几十年,只是他过世后,我忘记丢哪去了。回想起来,身份认定这件事,父亲一直是拒绝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坐着的老人颤巍巍地站起,左手按住我手背,右手拍拍我的臂膀,你爹,好样的!

回到老厝,我翻箱倒柜,那枚弹壳却怎么也找不着。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放牛娃人小却灵活,别人得走“半天”的山路,放牛娃却“只消个把钟头”便能到达目的地。
B.听说已退休的市公安局副局长名叫王青山时,“我”的内心又燃起了能找到证人的新的希望。
C.“我怔住,是呀”后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道出了“我”找王青山老人的真实目的。
D.辞别之时,王青山老人告诉“我”弹壳的事,说明他已经认定父亲就是当年送信的放牛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人物对话时,多采用短句,刻画出端叔、小伙子、汉子等人机警、果敢的人物形象。
B.小说围绕“我”为给父亲认定身份而寻找证人一事展开,两次于无希望处又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有吸引力。
C.小说善用伏笔,如要将信交给叫青山的人、交信时的暗号、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等,都为后文找到“青山”设下伏笔。
D.小说结尾处,青山老人拍着“我”的臂膀说的那句话,呼应小说开头故事中他对放牛娃的称赞,同时更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3.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作用。
4.小说结尾关于“弹壳”的情节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海军往事·彼岸

陆颖墨

要说这龙凤岛上的居民,海虎是老资格了。

海虎是一条军犬,纯种的德国黑贝。打从海军陆战队驻守龙凤岛以来,海虎就一直住在这里。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海虎总是站在码头,热泪盈眶地看着它那些身穿迷彩服的伙伴,消失在海天相接的地方,又含情脉脉地迎来了新的伙伴。一晃十年过去了,海虎老了。

驯犬员王海生是七年前上岛的。别看现在巡逻,是海生牵着海虎,海生刚到岛的头一年,上礁盘都得要海虎带着。这龙凤岛在南中国海的南端,方圆不会超过两个足球场,四周都是白花花的珊瑚礁。那礁石像花一样绽放在海面,可每个海石花缝隙之间多是几十米深的海沟,谁要是一失足掉进去,出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下,都要靠海虎来当向导。

海虎退休的命令是一艘地方的水船带上岛的。一同上岛的还有一条军犬训练基地毕业的年轻黑贝,名叫金刚。海生虽然心里有准备,但没想到上级的动作这么快。他赶紧找到守备队长,要求队长马上请示上级,把海虎再留下来一段时间,就当是超期服役,队长一愣,马上笑着说:“扯淡,金刚不是上来了吗!再说海虎老了,眼睛花了,咱们陆战队巡逻还非得让一条老花眼的军犬领着?”

这回海生心虚了,这狗确实眼睛老花了,不过,他有招,回头叫了一声:“海虎同志。"

海虎马上跑了过来。海生说:“快去把视力表拿来。”海虎一溜烟不见了,不一会儿,叼来一张大家常见的视力表。

“你这是干什么?”队长纳闷了。

海生把视力表用饭粒粘在了椰子树上,让海虎在五米处坐好。他拿出一副眼镜,拴上橡皮筋给海虎戴上,像模像样地测起视力来了。

海虎戴上老花镜,像模像样地伸起前右爪上下左右地挥舞,等换到第五副眼镜时,它的视力达到了1.5。

海生转身问队长:“怎么样,你还能说它视力不行吗?这叫‘老狗伏枥,志在海疆;海虎暮年,壮心不已’。”

队长又好气又好笑,对海生说:“就让海虎在岛上再待一阵吧。让它带带金刚。”

海生惊喜地抱起海虎:“快亲队长一下。”

于是,礁盘上经常看到海虎领着金刚在熟悉地形。

水船走了没两个星期就出了事,还真亏了海虎。是菲律宾来的三号台风。台风来的时候,巨浪滔天,大雨瓢泼,一下把值班本子吹跑了。那值班本像个方轮胎朝海边滚去,等几名战士追到海边,值班本已滚到了海里。情况非常紧急,要知道不少国家的侦察船只经常在这片海域出没,这块肥肉要是落到他们手里,麻烦就大了。因为这时涨潮,太危险,没法行走,也没法游。就在这时,海虎一下子扑向海面,恰在此时,一个大浪打了过去。等它再从浪里出来时,行动有些迟缓。海生知道是海水把海虎的老花眼镜打模糊了,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但海虎没有让大家失望,它叼着值班本,凭着自己的感觉,又跳跃起来,很快回到了岸上。

第二天早上,海生发现海虎走路右后腿有些瘸,一看,右腿根部居然有个一寸左右的口子,而且红肿了。海生急了,要知道,虽然现在是初春,可岛上的温度却有四十多摄氏度,要是伤口处理不好,海虎会很危险。他赶紧从卫生员那里要来碘酒和消炎药,当碘酒涂上伤口时,海虎一阵惨叫。慌乱和剧痛中,海虎用前爪把海生推开,刚好抓到海生额头,划去了一块皮。不一会儿,鲜血顺着海生鼻梁流了下来。

因为岛上没有狂犬疫苗,上级很快派直升机把海生接走了,海生一走,海虎开始不吃不喝了。海生的战友们各自拿出自己珍藏的宝贝,有排骨罐头,有牛肉罐头,还有红烧肉罐头,一共十几种,放在海虎面前。但任凭香味环绕,海虎的鼻子没有丝毫反应。

从军用长途电话得知海虎已饿了三天,海生在医院里急得脸都白了,他偷偷溜到码头,到处打听有没有到龙凤岛的船只。第三天晚上,总算找到一只去金沙岛的水船。海生苦苦哀求,终于把船老大打动,同意多绕半天航程,把海生送到龙凤岛。两天后水船靠上龙凤岛码头,没等跳板摆好,海生就飞一样奔向海虎的住处。

犬舍里,队长和几名战士正摇着一动不动的海虎,队长用手在试它的鼻孔。海生冲过去扒开他们,大叫:“海虎!海虎!”

海虎缓缓睁开了眼睛,耳朵也慢慢竖了起来,它看到海生,眼珠子顿时闪亮起来。海虎抬起身,居然吃力地挣扎着站起来了,它没有停下,继续吃力地把自己的两条前腿抬起来张开,像人一样直立起来,一头扑在了海生的怀里。

海生紧紧地抱住它,眼泪止不住掉下来。他喃喃地说:“好海虎,想死我了,快吃东西吧……”

忽然,他停住了,感到海虎全身重量都压过来,他两只手没抱住,海虎整个身躯像泰山一样塌了下去。

(节选自《解放军文艺》2009年第5期)

文本二:

微文学创意写作中写人,是从“正常形态”开始,还是从“反常形态”开始?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两者各占50%左右。从正常形态开始的话,很容易产生真实性和现实感较强的“现实性叙述”,但创作规律是,当五分之一处的“启动细节”(动作性细节)启动后,一般要出现反常形态的材料的叙述,只有快速地从正常进入反常,让细节带上独特、新奇的色彩,才容易在短暂的阅读时间里“抓住读者的眼球”。

一般说来,微型小说中写人的核心细节越是增大“代价”,就越能增加情感性因素,也就越能感动读者。可以这样理解“微型小说核心写人细节”的“文学性提炼”:当一个写人细节具备了“动作细节+传奇色彩+情感因素”三要素时,我们就可以说,这就是一个高质量的微型小说写人的核心细节,用“她”就能写活一个有生命力的微型小说人物。

(节选自《传奇性细节:陆颖墨的〈海军往事·彼岸>》)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金刚上岛之后,队长认为海虎年老体衰,已经不能胜任巡逻任务了,建议将海虎送走,这表现了队长喜新厌旧的形象特点。
B.海生别出心裁地为海虎配眼镜,想方设法说服领导留下海虎,既表现了海生与海虎的深厚情感,又说明海虎确有留下来的必要。
C.在测视力的情节中,两次出现了“像模像样”一词,这一细节表现了军犬及守岛战士之间的深厚情意,妙趣横生,引人发笑。
D.军犬海虎作为一名“老兵”,坚守岗位,在岛上服役十年,台风中抢救值班本这一事件,体现了海虎的敬业精神和高超能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了龙凤岛艰苦、危险的环境特点,又为下文海虎冒死找回值班本的情节做铺垫。
B.作者塑造金刚这一次要角色,可谓别具匠心,使其与海虎老练、勇敢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以突出海虎非同一般的军犬形象。
C.小说标题“彼岸”含义丰富,既指海虎和海生等战士在大洋彼岸驻守的龙凤岛,又象征他们在大海彼岸驻守海岛的精神追求。
D.本文语言平实清纯,故事情节感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刻画出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动人形象,深衷浅貌,语短情长。
3.陆颖墨的短篇小说集《海军往事》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有读者评价说《海军往事·彼岸》写了“义”,这一评价得到了作者的认可。本文写了哪些“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二谈一谈,文本一是怎样“写活一个有生命力的微型小说人物”的?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村万户侯,赐金千。’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A昔者秦B攻齐C令曰D有敢去E柳下季垄F五十步G而樵采者罪死不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镒,我国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合二十四两)。两、斤、铢、钧、石都是古代重量单位。
B.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古代也常以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闾左,富者居闾右,此处与《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適戍渔阳”的“闾”字含义相同。
C.太牢,古代祭祀宴会时所用牲畜,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这里指上等食物。
D.再拜,拜两次,表示敬意,是古代的一般性礼节,此处与《鸿门宴》中的“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斶不畏权势。他在齐王让自己上前时回应让齐王上前,并认为如果自己上前是趋炎附势,而齐王上前是礼贤下士。
B.颜斶论辩才高。他以柳下季垄和齐王的头做对比,引用老子观点,并举侯王自我称谓的例子,来说明士贵君轻的道理。
C.颜斶不慕荣利。他没有接受齐王丰厚爵禄的笼络,因为他认为自己已尽到尽忠直言的责任,不想失去身体和精神的独立完整。
D.颜斶主张归真。他认为璞玉一旦做成美玉就失去了宝贵的价值,生于荒野僻静之地就应回归原处,以保持本真的自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
(2)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5.在和齐宣王关于士和王的争论中,颜斶的观点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有其短处,更有其长处。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受众掌握一部经典电影的精髓,并了解大概剧情,确有存在之价值。有人喜欢长篇大论,有人喜欢提纲挈领。有人愿意耐下性子看完一部长电影,也有人愿意抽出零散时间欣赏一部电影的精华。这是不同的“刚需”,不宜以自己的口味否定另一种口味。只要不同的受众感受到不同的幸福体验,便足矣。

有人形象地把这种电影解说称为“电子榨菜”。既然名谓榨菜,意味着它扮演着佐料、佐菜的角色,有增进食欲、丰富口味等效果。既然如此,就不能用要求佛跳墙的标准来要求榨菜,更不能指责它为何代替不了满汉全席。

换句话说,如果能够给多元化的大众需求提供一种可能,能够让人们在支配琐屑时间时找到一种出口,能够让人们在电影盛宴中夹到几筷子精品,那就有存在的价值。更何况,“电子榨菜”还具有“反哺功能”。具体而言,很多人吃了这种“电子榨菜”,进而想看整部电影,在这个过程中,“电子榨菜”形同电影推荐单,能够吸引更多人看长电影。

电影解说是一门艺术,需要硬功夫,如果不对整个剧情进行系统把握并加以消化,是很难做到出彩的。而事实上,“电子榨菜”的创作者们就电影解说确实下了力气,把电影的精华浓缩在短短几分钟内,没有慧眼,没有提炼能力,没有剪辑实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的劳动值得肯定。

(摘编自《看向“电子榨菜”的目光应多些善意》

材料二:

与人们日常随时随地刷手机不同,用餐时间和地点相对稳定,“电子榨菜”比其他碎片化观看更容易专注沉浸,同时获取成本低,从内容到时间人们都无须额外支付,就能在日常工作生活的夹缝中加速获得快乐。有人用“电子榨菜”消磨独自用餐的“孤独”,也有人架起屏幕昭告天下“请勿打扰”,保护一人份的自在;无论看什么、听什么下饭,人们都意图在虚拟的屏幕中暂时寻找一块舒适的情绪环境,或者自由地掌控一小段时间,将现实拥挤的时空,在心理层面上想象性地拓展。

闲暇时光的娱乐无可厚非。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并把休闲看成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中国文字“休”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美善、福禄,“倚木而休”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对自然的敬畏。“闲”常被引申为道德、法度,通“娴”,有思想纯洁与安宁的意思。只是在当代竞争社会,追求绩效让人们深感时间紧迫。因此,很多人无法在几十分钟的用餐时间“无所事事”,加速娱乐或获取信息,成了某种兼顾与平衡的选择。

不过,屏幕把“电子榨菜”与先贤哲人所思考的闲暇、休闲区分开来。触屏观看可以自由选择内容,并可以使用智能按键解决观看过程中的个性化诉求,大多数功能体现出高效性、便捷化的特点,例如倍速、跳过片头广告等选项,大大简化了“电子榨菜”的播放和观看过程。这般操作下来,一顿饭的工夫,即使较长的剧集、综艺、纪录片,刷完也不是问题,吃饭娱乐两不误。只不过长此以往,人们可能逐渐失去了对完整文艺作品的耐心,以“小帅和小美”为代表的“三分钟看电影”“五分钟追剧”泛滥全网,不仅压缩了影视作品时长,同时暴力拆解情节人物,通过降低理解难度的方式,迎合用户高效休闲、加速娱乐的趋势。可见,人们在用“电子榨菜”调味加料、调节食欲的时候,要提防别被“电子榨菜”彻底更改了口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们依赖技术体验感知世界,已然成为一种媒介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为数字原住民,“Z世代”的成长伴随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已是生活标配。近年频繁的线上社交、学习和工作,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虚拟世界中体验情绪、补偿心理。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几乎成为身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被看作是游离于身体之外的第六种感觉器官。人们愿意并能够将情感体验、情绪价值等需求转向虚拟世界,随时筑起个体精神世界的虚拟空间,以此抵消物理空间对人精神的强占关系。当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渐深度介入人们日常生活,加之疫情等因素,加快了人类身体演化为“自然肉身科技赋能”的新形态,有研究者提出人类已经是一种初级“赛博格”。人类原本依赖身体感官体验世界,认知世界,未来感知外部世界的渠道将逐渐深度依赖技术手段,同时人们也开始习惯技术赋能所带来的存在体验。

(摘编自赵丽瑾《电子榨菜:不止是场景消费下的娱乐需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的优点是时间不长、信息量丰富,短视频因此获得受众群体的喜欢,成为很多人消遣空余时间的方式。
B.制作精美的“电子榨菜”能够激发受众观看整部影视的欲望,促使他们走进影院、打开电视,去追完整的影视剧。
C.在忙忙碌碌的当代社会里,人们借助于“电子榨菜”,可以获取某些信息或自我娱乐,来维持精神上的平衡。
D.“电子榨菜”拆分人物情节并广泛传播,迎合了用户的娱乐需求,但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失去欣赏完整文艺作品的耐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榨菜”和完整电影都有着各自的受众群体,在科技信息时代,它们各自满足着多元化大众的不同需求。
B.“电子榨菜”的创作者如果具有善于浓缩电影精华的慧眼及高超的剪辑能力,作品就会受全社会欢迎。
C.人们利用手机欣赏“电子榨菜”,是为了在日常工作忙碌之余,从中获得短暂的快乐,弥补精神上的需求。
D.“电子榨菜”的出现,与人们受科技时代的线上学习、社交等影响,习惯了在虚拟世界里体验情绪、补偿心理有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电子榨菜”主角永远都是“小帅”“小美”,内容多是快节奏解说配画面“剧透”。
B.“电子榨菜”容易让人专注沉浸,会给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增添一份距离感。
C.“电子榨菜”既可以缓解年轻人的孤独和焦虑,也给年轻人独自用餐添加了一些乐趣。
D.“电子榨菜”的选择要有所讲究,不能让“电子榨菜”影响了进食的好心情。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如何推动“电子榨菜”的健康发展,使之得到更多受众群体的欢迎?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小阁:指杭州青墩镇僧舍“无住庵”中的楼阁,是词人晚年的居所。②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洛阳人,诗尊杜甫,后期之作沉郁雄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紧扣词题,着重忆旧。先写群友共饮,再写吹笛天明,可见词人当年意气风发、豪情万丈。
B.“杏花”两句,尽显当年的良辰美景成心乐事,顺承上文追忆,引出下片感慨,令人击节赞赏。
C.“闲登”句中的“闲”字,与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一样,均为了展现悠闲的心境。
D.结尾两句,把古往今来的人间万事,融入午夜的渔歌声中,意境苍凉,以旷达语出之,寄慨无穷。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渡江

孟超

叫明的公鸡,已经喔喔喔地三唱了。

年轻的祖逖睡不宁静,跳下榻来,从枕边摸出长剑舞了起来。

窗外秋风潇飒,静夜寒气逼人。潇潇沙沙桐叶飘飞,一阵急风伴着沙尘吹过,又一阵骤雨,正如千军万马,在疆场上奔驰。

正如他所预言的,晋室的国难已经到了空前严重的时候,不但疆土一天一天削弱,整个中原,完全遭受了胡骑的蹂躏。这些民族的耻辱,当时的四方豪士哪一个能够忍下声吞下气去,更何况祖逖有着绝大的抱负和果断的谋略呢?

晋元帝虽然已经南迁,在江左立下了偏安的王业,许多的大户巨室,一族一族跟着朝廷向南迁徙,祖逖则认为在避难中可团聚自己的乡党族人,像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那样,在国难与家仇中可以结合成功。他计划如何带领他的乡党和族人,一开始就要使他们像军队一样。

当寇警传来最紧的一天,祖逖召集了乡人,大家都争着问他:

怎么办啊,匈奴兵来了?我们不能就让他们糟蹋啊!

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还是要请你出个主意哩,须发斑白的老头儿,恳切地催促着他。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实在忍不住了你有什么主意赶快说吧,我们一定照办就是了!

祖逖沉吟了一刹:

我想,我们应该向着淮泗一带进发,然后再渡过长江,——不过,这里到底是我们的家,等到我们把自己训练成军队一样,就要赶快地打回来,救我们的家乡,把胡人逐回漠北去!

对呀!青年都摩拳擦掌。

大家也都被他感动了,振奋欢呼起来。

次日晨,鸡叫两遍。附近十几个村子,好几个族户,五六百人口,携着老幼,车马载着食粮,像军队一样的,离开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一直南奔,到了扬州。沿路上,四方难民中,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的队里,而且这里边包含着无数的壮丁勇士;同时,四方的杰士也远道奔来。

祖逖和他的队伍从扬州直渡长江,望着涛涛的江水,祖逖潸然泪下:我还要回去的!

晋元帝在南迁之后偏安一隅,祖逖认为只有北伐才能使江南稳固,只有北伐才能使天下的士气兴盛,晋室最终得到匡复。于是,他便贸然地上了一道请缨的表章。

晋元帝接到了祖逖的表章,一字一字地读下去,晋元帝动容了,他的眼前显露出一线光明,一直进到最遥远的地方,匡复的壮图,铺展在他的心里,他不自觉地对祖逖起了倚重的念头,立刻召见祖逖,特别下旨封他做有威将军兼豫州刺史,专主北伐。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黎明时分,一大队人民的军队,已经进行到中途了。

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然而每个人都抱着必胜的决心,士气也正如前面的长江一样澎湃激荡。

鲜明而庄严的大旗上,高扬出有威将军祖的字样;祖逖骑在一匹健壮的白马之上,英武而又蕴藉的丰度,正象征着汉族的河山。

远的山,近的水,今天是特别明媚,翠妍,也似乎为了祖国而刷上新清的色彩。

队伍一批一批渡到江的中心。祖逖看着那四周的风物,心飞跃了,感到自己的雄伟,人民队伍的雄伟,和不能描绘的大自然的雄伟溶化成一片。

岸边上,村落里的鸡高唱了最后的一两声,祖逖想着自己的这番功业,豪放地笑了。

船已到江中,江水流得更急,他看着他的部属,击着船舷,誓师般地吼出他肺腑里的壮语:

我祖逖如果不能清除中原,就和这奔流的江水,誓不再回!

他的话刚刚说完,四面飞起了欢呼的、雄壮的吼声。

船,他,和着这一群人民的队伍,迅疾地渡过了长江。

祖逖大破石勒兵万余人,在敌人的后方建立起他的军事力量。这样,黄河以南,很快地就收复了晋室的失土。

士兵,人民,是多么地兴奋,连祖逖自己也觉到北伐的成就,给恢复的事业立下了强固的基石。他多么愉悦地看着自己亲切的父老、亲切的队伍,团聚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

他想到闻鸡起舞,也想到击楫渡江,他集合他的部下,高举酒杯:大家欢饮一杯,让我们明天把胡人赶回沙漠!

大家欢呼了一阵,献上颂歌: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全场的人听了他那恳挚的话,听了这动人的颂歇,看着那新登场的谷禾,看着这旺盛的士气,脸上都刷上了新的光辉。

一只公鸡喔喔喔欢快地叫着。天边的曙色透出了一层光明。

(写于1942年,初载《抗战时代》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有着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表现历史的方式,而所有这些方式,实际都是一种历史的观念,是在特定境遇中自然产生有时又自然消亡的历史的观念、爱国主义题材的历史小说是在民族危机中产生的,创作者自然地把中国历史视为爱国者和卖国者两类人的斗争历史;在爱国者的经历上,往往服从于现实的需要,从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中发掘并设计出符合进步观念的情节,以此揭示爱国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至于爱国者形象本身,并不着眼于复杂性,而是着眼于倾向性,着眼于人物的气节和品质。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表现历史方式的存在。

(摘编自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描写景物不仅创设了人物活动的场景,还和人物的心理相一致,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有着内在联系。
B.祖逖与众人商量向南避难,既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与组织领导才能,也形象地刻画了他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C.“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凸显祖逖的军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D.民众给祖逖献上发自肺腑的颂歌,鼓舞人心,表明只要心中装着人民,保护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感恩和拥戴。
2.关于文本一以“渡江”为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了两次渡江,略写第一次,详写第二次,充分体现作者突出祖逖北伐的创作意图。
B.祖逖闻鸡起舞以及召集乡人商量南渡等情节,都是为写祖逖后来带领军队收复失地作铺垫。
C.祖逖北渡至江中,看到明媚的山,翠妍的水,一改颓丧之态,立下北伐中原宏愿,表现了建功立业清除中原的慷慨激烈的情怀。
D.渡江后的宴饮既表达了庆功的欢畅之意,又写出了统帅与士兵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豪情。
3.文本一中的几处鸡叫声皆能反映祖逖的心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文本二说“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5-01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