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侯益,汾州平遥人,唐光化中,李克用据大原。益以拳勇隶麾下。后唐明宗立,益西缚请罪,明宗曰:“尔尽忠节,又何罪也?”晋初,范延光反大名,张从宾据河阳为声援,晋祖召益谓曰:“宗社危若缀旒,卿能为朕死耶?”益曰:“愿假锐卒五千人。破贼必矣。”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土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晋祖大喜,拜河阳三城节度。契丹入汴,益率僚属归京师,诣契丹主,自陈不预北伐之谋。契丹授以凤翔节度。汉祖即位,加兼侍中,益自以尝受契丹命,闻汉兵入洛,忧之,浚城隍为备。孟昶遣益所亲王处回赍书招益,复谴绵州利史吴崇恽厚遗之,益遂与其子归蜀。汉祖知其事,遣王景崇率禁军数千,倍道趋岐下,召益入朝。时汉祖已不豫。召至卧内,谓之曰:“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益惧,即谋入朝,会闻汉祖,景崇欲诛益。从事程渥,景崇里人也,益固遣之说景崇曰:“君致位通显,亦可少知止足,何必怀祸人之心,为已甚之事乎?况侯君亲戚爪牙甚众,事若妄发,祸亦旋踵至矣。”景崇怒曰:“子去,勿为游说,吾将族尔。”益知不用渥言,即率数十骑奔入朝。隐帝遣侍臣问益结连蜀军之由,益对曰:“臣欲诱之出关, 掩杀之耳。”益厚赂史弘肇辈,言景崇之横恣,诸权贵深庇护之,乃授以开封尹兼中书令。景崇闻之,遂据城叛。显德元年冬,告老,以本官致仕归洛。太祖即位,以耆旧厚待之。乾德初,郊祀,礼与丞相等。三年,卒,年八十,中书令。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注释】①侯益一生经历了整个五代十国时代。②缀旒:比喻君主被臣下挟持,大权旁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
B.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
C.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
D.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时用来指帝王之死。古人对死有很多“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
B.节度,即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授此节者可全权调度一地的军、民、财三政,因此得名。
C.赠,古代引申指对死者追封。追赠:在人死后授予某种称号;赠谥;在帝王和大臣死后,依其生前功绩赐赠称号。
D.郊祀,古时君王带领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天地,北郊祭天,南郊祭地,为百姓和国家祈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益勇猛善战。晋初范延光、张从宾反叛,形势危急,他率数千士兵在汜水打败了张从宾一万多人的军队。
B.侯益善变保身。他投奔李克用后又归降唐明宗;在汉担任侍中,孟昶先派人送礼后又派人招降,他又归附蜀。
C.侯益富有心机。王景崇要杀他,他派景崇的同乡去游说;游说不成就贿赂权贵,逼反景崇,解除了危机。
D.侯益善于掩饰。隐帝派遣侍臣问他暗中联结蜀军之事,他以引诱蜀军出关以消灭之作为借口,为自己开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
(2)况侯君亲戚爪牙甚众,事若妄发,祸亦旋踵至矣。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祖光:旷世才情,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他:“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现武进区)。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全面爆发之际,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身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1991年12月23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

未被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吴祖光作为一代大师,风雨动荡,而良知不失。如今斯人已逝,但精义长存。

(选自《大公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评价道:“他的每个戏里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字里行间都洋溢出一种诗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从中挖掘出一种美来。”

(摘自百度)

②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这样评价吴祖光:“吴老是一个在艺术上要求极为严格的人。记得当时我曾因不理解他的剧本而将其中的念白做了改动,后来吴老师跟我说,我剧本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可以说是字斟句酌。”

(摘自百度)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三个“最”的使用,高度评价了传主。
B.吴祖光晚年对自己的早期作品《凤凰城》感到不满意指出不足,体现了他在创作方面的态度。
C.《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光在戏剧创作思路上的转变,他开始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
D.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仍不平而鸣,他发表的《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即为证明。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吴祖光之所以能够在戏曲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是他戏曲天赋极高,对戏曲有着独特的感悟力。
B.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写到了吴祖光喜爱“生正逢时”这个词语之事,虽然着墨不多,但表现了他乐观、坚韧的精神。
C.文章引用王维的《酬张少府》,写王维晚年好静,是为了与传主形成反衬,从而表现传主的性情。
D.文章围绕吴祖光的才情和性情,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剧作家,吴祖光抨击声讨国民党的专制反动统治,1945年率先发表毛泽东诗词,说明他蔑视权贵,又追求民主的思想。
B.《凤凰城》成为全国戏剧界抗日的有力武器,适应了人民和时代的要求,得到了曹禺的认可。
C.吴祖光具有知识分子的良知,具有正义感,仗义执言,勇敢站出来表述自己观点,为尊严无辜受到侮辱的人鸣不平。
D.黄佐临对吴祖光剧作特点的评价,既表现了吴祖光对剧作诗意语言的追求,又表现了吴祖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4.吴祖光是旷世奇才,他成为一代杰出戏剧大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相关链接”引用了他人对传主的评价,请谈谈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
2021-09-03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渔风渔俗渔家乐

蒋子龙

处于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一只鼠标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难以想象。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小一千三百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三十二个。社会已经进入“人口爆炸”“过度开发”的今天,只一个舟山就还有一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

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有舟有山,碧空远影……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

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其名叫“沈家门”,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沈家门人抗倭御敌,战绩累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舰长阔、高大,“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鹚首,屈服蛟螭”“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在那个时期,被尊为“天朝”的泱泱大国,士气高昂,御倭寇于大洋之上。

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桅樯如林,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大街小巷,腥味盈天。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带鱼汛、海蜇汛等汛期到来,沈家门更是旆旗招展,号角长鸣;入夜后还万家灯火,繁华异常,有“小上海”之称。

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被尊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

就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一个“仁”字。

以仁对海,心存敬畏。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谢洋”,甚至还要“敬鱼”。在海上遇到大鲨鱼、鲸鱼等,渔民要向海祷告,向大鱼撒米、丢三角旗,此谓“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以免大鱼兴波鼓浪,掀翻渔船。

以仁对天,崇拜神灵。普陀山梵风习染舟山诸岛,信佛便成了沈家门渔民的重要风俗,“一门都仗佛扶持”。同时还崇奉妈祖、祭拜龙王……

但,在“仁”的含义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人。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姿多彩的那一部分。“一船遇难,众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

内陆人乃至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以沈家门为代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渔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尸,不管是不是正遇到鱼群或丰收在望,也要立刻停止作业,将浮尸捞起,布裹席包,旋即返港。回港后将尸体摆放在岸边,等待家属认领。无人认领者,将尸烧化,骸骨存瓮,葬于“义山”。自明代起,由几家米行牵头,在沈家门创建了“存仁局”:饥荒施饭,流行瘟疫施医药,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开辟“义冢山”,分“本地义山”和专门埋葬闽籍海难者和无主死者的“福建义山”。沈家门的“存仁局”乐善好施,扶困济危,积德无数。

能像渔民这样仁厚地看待生死,就会勇,就会强,就会豪爽,就会快乐。千百年来,渔民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演绎得精彩纷呈、浩瀚广大。过去在各种各样的祭祀、庆典和节日中,渔民们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形式。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沈家门民俗文化节”。其实是全球渔民的狂欢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文艺表演队,融入到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舞龙、舞鱼等当地的民俗文艺节目中,群情欢娱,渔港沸腾。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道德体系,也是以“仁”为先的。仁,然后有义、礼、智、信,有这样淳厚的民俗风尚,必然会成就渔家最真实的快乐。

沈家门,是历史之门,文化之门,大通之门——通海通陆通世界,天助神佑通过去、通未来。门里门外,风光无限。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

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网络时代那些自以为“一只鼠标在握”就能“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的虚幻狂妄之人的批评,引出对舟山的描绘。
B.以沈家门为代表的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俗和精神,当地渔民具有勇、强、豪爽的性格特点。
C.这篇散文常常使用连续的四字词组成句子,整散结合,文白相间,简练而又雅致,将读者引向深渺悠远的历史场景。
D.文章既从大处落笔,又注重在小处着墨,始终围绕沈家门的“渔风渔俗渔家乐”展开记叙与描写,突显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沈家门因为历史悠久,岛屿众多,逐渐由小小的渔船避风港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千年不衰,是“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
B.抗倭名将戚继光驾舰于大洋上御寇的表现,与他《马上作》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句子一样,都令人感到气势豪壮。
C.“仁”是沈家门风俗习尚的核心,渔民以“仁”对海、对天和对人,与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仁”的观念一致。
D.中国人历来看重“养生丧死”,孟子曾向梁惠王指出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沈家门人则用行动来体现了孟子理论的正确性。
3.文本一中,在叙写沈家门的人文环境时,作者为什么对历史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故人寄茶

李德裕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

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


[注]作者一说曹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扣题,“缄题”扣“寄”,“剑外”“玉京”暗寓千里寄茶情意深厚。
B.作者将茶碾碎烹煎,已至半夜还邀请僧人前来品饮,足见其爱茶之深。
C.绿色茶汤悦人眼目,香气四溢,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
D.作者不愿耗用余茶,要留下在读书时饮用,表现了对茶和友情的珍视。
2.“微月”“泉声”“竹”三个意象对写饮茶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分硬币

黑岛传治

“妈妈,买根陀螺绳儿嘛。”

藤二缠起妈妈来了。

“问问爸爸,看叫买不。”

“说行哩。”

妈妈对所有的事情都很小气,一个原因是家里的日子难过。尽管是答应给买了,还要把堆房翻腾一遍,看清楚是不是还有健吉玩旧的绳儿。这沿河的小村庄的孩子们,都聚集到庙门前去,把新绳儿缠在新陀螺上使它转动起来,两个人一组撞陀螺,比输赢。孩子们把这种玩法叫作“撞嘎嘎”。缠好绳儿使劲一抽把陀螺撒出去,它就飞快地转动起来。两个人一起撒,轮流让自己的陀螺去撞对方的,直到一方的陀螺停止转动,陀螺先停下来的就算输了。

“瞧,光俺一个人用这样又黑又旧的陀螺呢。也给俺买个新的陀螺吧。”

藤二缠着妈妈。

“陀螺,不是有一个嘛,不买也行了。”

“这个,瞧,不都这么黑了吗?……人家都是新的!”

“净说傻话,这个陀螺还不好!”健吉说,他深信自己从前用过的陀螺好,又舍不得拿钱给弟弟买陀螺。

“嗯。”

原来,藤二是哥哥说啥都相信的。

“这个陀螺好呀,不信跟他们比比看。能够打败它的陀螺,谁也不会有的。”

说到这里,陀螺用旧的,算是说通了。可一到跟妈妈两个人去买绳儿时,藤二又贪婪地摸弄起铺子里装在木盒中的涂得红红绿绿的新陀螺来了。

绳儿一共有几十条,都剪得一般长,其中只有一条比起别的来短那么一尺左右。那是按尺码量着剪下来,最后剩了那么一条不足尺码的。

“多少钱一条哇?”

“一条一角钱呀,那条短的就算您八分钱吧。”

“算八分钱……”

“是啊。”

“那么,这条短的就好了。”

说着,妈妈拿出一角钱递给老板,被找回来两分钱硬币,就仿佛是赚了两分钱一样感到高兴。直到妈妈催藤二回家,他还在玩弄那盒子里的新陀螺,看起来十分爱惜的样子。然而,却也并没有硬逼着妈妈给他买,就跟着妈妈回来了。

邻村庙前的广场上,来了串乡的摔跤班子。孩子们都结伴去看热闹。藤二也想去,但是正赶上收割稻子大忙的节骨眼儿上,而且牛棚里上了轭(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的牛,也正拉磨磨粉,团团地围着中间的柱子打转,得让藤二看着。

“连看牛都讨厌,那该怎么办呀?”不知怎的,藤二讨厌看牛。他把绳儿拴在牛棚房檐下的柱子上,两只手握住绳头儿用力抻着。

“那么,你就去赶麻雀吧。”

“不。”

“你这么任着性子怎么行啊?粉得磨,麻雀又会来吃稻子!”妈妈带着生气的口吻说。藤二似乎在跟柱子拔河一样,转过身子去拉绳儿,过了一会儿,低声说:“大伙儿可都去看摔跤的了。”

“像咱家这样子的穷棒子,哪儿能够去干那样的事啊!”

“嘿!”藤二失望地喊着,还是一个劲儿地抻着绳儿。

“那么抻,绳儿可要断了。”

“哼,比人家的都短呀!”

“抻也长不了——那么抻要摔到后面去的呀!”

“嘿,一抻就长了。”

这时候,爸爸回来了,盯着藤二说:“阿藤,你嘟囔什么呀?”

“瞧,这不是挨说了吗?——喏,看着牛啊。”

妈妈趁机安顿好藤二就下田去了。爸爸把稻子倒在漏斗里,看到温顺的牛正在望着人脸,慢腾腾地拉着磨,就出去了。藤二自从买了陀螺绳儿,到孩子们中间去转陀螺,就慢慢发现自个儿的绳儿比别人的短很多。这使他感到不开心。把绳儿的一头并齐,一比,他的绳儿比谁的都短。他才六岁,跟上了学的大孩子玩“撞嘎嘎”总是输,所以他总是不断地抻绳儿。他一边看着牛,一边把绳儿套在中间的柱子上,揪住两头用力抻,嘴里仿佛在念叨着:“绳儿啊,长长了吧。”

牛就在他身后团团地转着。

健吉正在割稻,去看摔跤的孩子回来了。归途中,他们到处停下来玩着陀螺。后来,一家三口又割了一会儿稻子,眼看太阳就要落山,才担着稻捆儿回家来了。

“牛棚里怎么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哇?”

“嗯。”

“藤二上哪儿去玩了吧?”妈妈放下稻捆儿走上前去往牛棚里一瞧,吓了一大跳,颤抖着叫了起来:“阿健啊,快来!”健吉扔下稻捆儿,赶忙跑过去,发现看牛的藤二,手里握着陀螺绳儿躺在阴暗的牛棚里,他的脖颈断了,满头是血。黄牛呆呆地站在那里,仿佛是在守护着孩子。夕阳穿过竹窗棂,照着黄牛的眼珠。一两只苍蝇在黄牛身旁嗡嗡地煽动着翅膀……“畜生!瞧你干的好事!”黄牛吓得口吐白沫,在牛棚里跑来跑去。牛轭打烂了,六尺扁担也打断了。三年过去了。

“那时候,叫他去看摔跤的就好了!”

“不给他买那么短的陀螺绳儿就好了,可是——他是把陀螺绳儿套在柱子上用力抻,一只手抻脱,栽倒在地上,给牛踩死的。不给他买那根短绳儿就好了,可是——省下两分钱又顶什么用啊!”妈妈一想起藤二,就这么念叨起来,直到如今,还要流泪哩。

(有删改)


[注]此文作于1925年,当时日本的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地主富农残暴,大量农民破产,十分贫困。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孩子们‘撞嘎嘎’”“串乡的摔跤班子”“上了轭的牛拉磨磨粉”“麻雀又会来吃稻子”等内容,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B.买陀螺绳儿的时候,藤二玩弄着新陀螺,看起来十分爱惜,却并没有逼着妈妈买,说明他年龄虽小却比较懂事,答应了不买就不再缠闹。
C.藤二讨厌看牛,也不愿意去赶麻雀,是因为他想跟着其他孩子一起去邻村看摔跤,同时也是因为自己的陀螺绳儿短经常输掉比赛不开心。
D.“妈妈一想起藤二,就这么念叨起来”,类似《祝福》中祥林嫂说阿毛的事情,“妈妈”念叨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妈妈”因儿子死去的悲伤。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对话为主,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如“哼,比人家的都短呀”“瞧,这不是挨说了吗?——喏,看着牛啊”表现了藤二的天真活泼。
B.“像咱家这样子的穷棒子”正面说明了藤二一家家庭贫困;别的孩子都去看摔跤了,六岁的藤二却要在家里看牛,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现实。
C.小说中“那么抻要摔到后面去的呀!”“看到温顺的牛正在望着人脸,慢腾腾地拉着磨,就出去了”等情节为后文藤二出事做了铺垫。
D.“夕阳穿过竹窗棂”“一两只苍蝇在黄牛身旁嗡嗡地煽动着翅膀”等属于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死寂的氛围,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3.简要分析小说以“两分硬币”为题的作用。
4.小说的悲剧看似是一个偶然事件,实际上背后有复杂的原因。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1-04-01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二0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加入了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并将其列为精神疾病。WHO表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WHO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有助于大家重视游戏成瘾的现象。

2008年11月8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论证,将游戏成瘾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介绍说,我国从1994年开始重视成瘾医学的研究和预防。除了网络成瘾,赌博成瘾、购物成瘾、饮食成瘾等都是成瘾疾病。其中,网络成瘾的患者数量最多。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摘编自《从明天起,游戏成瘾将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列入精神疾病》,搜狐新闻)

材料二: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与保护研究报告》,腾讯研究)

材料三:

日前,一则10岁孩子偷偷给一款手机游戏充值近2万元人民币的报道引起关注。在熊孩子网络消费事件中,对于谁是责任主体也是几经探讨。最初矛头所指,是提供游戏和直播等网络消费的平台。如果游戏厂商和提供游戏的网络平台未能发布关于未成年人消费的公告,未在登录、支付等环节设置相应的审核条件,不能有效对未成年人身份进行识别,不能让未成年人的支付行为得到家长追认,将不仅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失职,相应的消费行为也应撤销。

而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程啸认为,监护责任是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法定责任,父母是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的第一责任人。如果家长平时疏于对孩子的网络消费进行监管,也未对网络支付密码等有效保管,甚至对孩子上网不加干涉,出现孩子非理性网络消费,则家长难辞其咎。

还有观点认为,对于互联网监管,政府需要承担监管责任。司法部研究室副主任李富成建议,在监管方面能够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或者司法解释。

(摘编自《熊孩子巨额网络消费爆发式增长谁之过》,《人民日报》)

材料四:

当前的网络时代赋予了年轻人新的空间与表达路径,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年轻人是时代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以如何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为核心,与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合作撰写了《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旨在通过探索性研究,让更多人关注到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教育问题。希望该读本能够让社会、学校和家长,在塑造网络时代的新青年方面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帮助引导广大家庭正确认识网络,理性有效地利用网络,处理好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希望读本能让更多人认识和包容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互联网生活。

(摘编自《<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在京发布》,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无法控制地打电玩,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这些都是游戏成瘾的症状。
B.青少年犯罪中七成以上的人都是网络成瘾者,可见WHO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这一举措很有必要,这有助于引起大家的重视。
C.造成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现象的责任主体不止一方。家长如果平时对孩子的网络消费疏于监管,那么出现孩子非理性网络消费时将难辞其咎。
D.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腾讯,并与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合作撰写了《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其目的是让更多人关注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教育问题。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显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利有弊,就青少年整体而言,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但“社交与沟通减少”这样的消极影响亟须引起重视。
B.调研数据显示,四成以上青少年表示网络游戏能够帮助自己放松减压,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少年玩网络游戏仅用于消遣。
C.19~24岁青少年中,认为网络游戏使社交与沟通减少的比例比使专注度下降的比例高14.6%,而认为网络游戏能放松减压的比例和仅用于消遣的比例相差不到百分之五。
D.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网络游戏对他们积极、正面的影响逐渐增加,积极影响的总体比例持续上升。
3.在网络时代,应如何避免青少年非理性网络消费,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2021-01-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等七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高祖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黎明,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仓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七年秋,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十一月,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节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B.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C.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D.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这里指的是汉高祖刘邦。
B.夫人,汉代以前,可用于称帝王之妾;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也指下人对主人的妻妾的称呼。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这里用“社稷”代表国家。
D.黎民,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还有黎元、黎庶、布衣、黔首、氓等。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后权欲熏心,凶残狠毒。诛杀刘邦的元老功臣;惨杀赵王如意并把把戚夫人制成“人彘”;罢免与自己作对的王陵,任命阿谀奉承的陈平为右丞相。
B.吕后装腔作势,善于表演。其子惠帝死后,光哭不流泪;丞相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掌握南北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
C.吕后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她称制后,不顾右丞相王陵反对,欲立诸吕为王,大肆培植吕氏势力。
D.吕后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司马迁对其评价极高:吕后以女主身份代行皇帝职权,天下安然无事,犯罪的人也很少,百姓专心从事农耕,衣食富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
(2)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
2021-01-17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等七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三只眼

蒋玉巧

我15岁,也就是读高一的那年,父亲的同学A来我家玩。父亲特别开心,把我拉到A的身边说,老同学,这是我的儿子天赐,认你做干爹,如何?

A哈哈大笑,好!好!只要老同学不嫌弃……

我一听就不乐意了,冷着脸说,爸,叔,我还有事呢。说完甩开父亲的手,径直去了书房。

A一走,父亲黑着脸走进书房。天赐,你知道A是什么人吗?人事局的局长!他肯认你做干儿子,那是求都求不来的好事,你……

我不耐烦地打断父亲,别说是局长,就算是国务院总理,我也不稀罕!

你……你……我看你是少了一只眼看事情……

我不懂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懒得跟他争辩,闷着头一言不发。父亲说累了,也就闭嘴了。

事情过了大约一周左右,父亲说要带我去配一副眼镜,我说我眼睛不近视、不远视,也不散光,好得很,配什么眼镜!可父亲不管我愿不愿意,硬是扯着我去配眼镜。我怨父亲太霸道,可又斗不过他,只好由着他。心想,配吧配吧,反正我不会戴的,看你怎奈我何!匪夷所思的是,父亲给我配的所谓的眼镜,两个镜框里是空的,根本没有镜片!连接两镜框的梁上,却有一个圆溜溜的东西,一动它就咕碌碌地转,像球更像眼睛。

我死活不戴,理由是戴上眼镜就变成三只眼睛的怪物了。

父亲连忙说,不会的。戴上眼镜,别人不会笑话你,反而会更喜欢你。不信你试试。如果戴上眼镜遭到别人的讥笑,那时我不再强迫你戴,好吗?

父亲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也不好再拂他的意,于是,我很不情愿地戴上了眼镜。果如父亲所言,我戴上眼镜之后,一向很不喜欢我的班主任、班长突然对我有了好感,直夸我近段思想境界有了突破性的飞跃,还一个劲地让同学们向我学习;还有邻居,亲戚都夸我聪明懂事,将来肯定有出息。

我尝到了戴上眼镜的甜头后,对眼镜的感情与日俱增,就算是睡觉,我也要搂着眼镜才会睡得踏实。

大约一月之后,父亲的同学B来家里玩,B现在是C城有名的企业家,富甲一方。B一进家门,我特别兴奋,像个小女孩一样,拉着B的手,一口一个叔叔叫得特甜。

B摸着我的头,夸我懂事有礼貌,比他的孩子强多了。

真的吗?叔叔,我感觉跟你特别投缘,要不我认你做干爹如何?这话一出口,我自己也吃了一惊,以前我不是特反感认干爹吗?今天怎么……

B走后,父亲一把抱住我,狠狠地亲了我一口,天赐,不,儿子,你终于会用第三只眼看待世界了!

我不懂,认一个干爹,父亲至于这么激动吗?还有,第三只眼睛,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问问父亲,终没有开口。

B成了我干爹后,我变得特别爱打电话,每天可以不吃饭,可是绝不能不跟干爹通电话,那股亲热劲父亲见了直皱眉头。有一次我刚跟干爹通完话,父亲虎着脸跟我说,天赐,你这臭小子,你的眼里除了干爹,还有我这个亲爹吗?

我嬉皮笑脸地说,爸,你要不喜欢我这样,就把这副眼镜砸了吧!我一边说一边取下眼镜递给父亲。

父亲愣了片刻,随即换上一副笑脸,小子,跟你开玩笑,你怎么当真呢?你跟干爹关系好,我求之不得。

三年后,我高考落榜。我哽咽着把这消息告诉干爹。干爹心疼得不行,连忙说,天赐,别难过,到干爹这里来玩,干爹带你散散心。

干爹一家热情地接待了我,干妈也特别喜欢我,把我视为亲生儿子。干爹时刻把我带在身边,逢人便夸我聪明,会用第三只眼分析事物,看待世界,是个可造之才。干爹教我如何做生意,如何经营公司,经常带我参加公司的大小会议。

第五年,我成了干爹的乘龙快婿,掌控着公司的命脉,每天前呼后拥,好不风光。

父亲56岁那年从老家来看我,盯着我看了好一会,突然对我说,天赐,这副眼镜确实有一点怪,特别是中间梁上的那个圆溜溜的东西,看着特扎眼,以后就别戴了吧。

我吃惊地看着父亲,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笑着跟父亲说,爸,这眼镜挺好的呀,我很喜欢。我要一直戴下去,以后我还要把这副眼镜传给我的儿子。

父亲迟疑了一下,长长地叹口气,眼中有一片深深的苍凉。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只眼”为题,既匠心独运,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统领全文,将深刻寓于荒诞之中,赋予“第三只眼”深刻寓意,暗含了主题。
B.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天赐拗不过深谙处世之道的父亲配了眼镜,以及戴上眼睛后变得乖巧世故的故事,唤醒了读者的感受和思考。
C.“你……你……我看你是少了一只眼看事情……”,这句话既鲜明地展现出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又呼应了题目,自然引出后文配眼镜的故事。
D.小说以父亲的叹气和眼中的苍凉收束全文,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方式,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将荒诞推至高潮。
2.小说围绕“第三只眼”写了哪些故事情节?请进行简要概括。
3.本文在写作方式上匠心独运,试结合文本就其突出的艺术特色简要分析说明。
2021-01-17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等七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大凡具有一定审美经验的主体都会具有某种审美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审美主体都能明确地自觉其审美理想,并能对审美理想的特征有明确的认识。

康德在哲学层面阐述过美的理想这个问题。他认为,审美理想是一个最高的典范,即鉴赏的原型,只是一个理念,每个人必须在自己心里把它产生出来,他必须据此判断一切作为鉴赏的客体、作为用鉴赏来评判的实例的东西,甚至据此来评判每个人的鉴赏本身。结合康德的有关论述并根据具体审美经验,我们可以对审美理想的基本特征得出如下认识。

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审美理想不是任何一种经验性的审美对象,不是任何一种现实的美的具体形态。审美理想产生于审美经验之中,包含了传统审美观的积淀,接受着当代审美风尚的影响,也会有异域审美趣味的融合,但是它本身又不等同于其中任何一种具体的美。审美理想是所有经验之美的最高范型,融合了众多经验之美的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特征,体现了审美主体对美的最高向往和期待,是审美主体选择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所依据的最高典范,并作为原型蕴含于审美主体鉴赏的各种审美对象和创造的各种美的形态之中。

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康德认为,审美理想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审美规格的观念,一是关于理性的观念。康德是从哲学层面来谈美的理想的,因此他所说的审美规格是指由想象力形成的符合评判标准的人的直观形象,理性则是指通过人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人类自身的目的。也就是说,美的理想应该是人的直观形象与人的内在理性的统一。如果不拘泥于康德的具体观点而依据他的思路,可以认为直观与理性的统一应该是一般审美理想的基本特征。如李泽厚所言:审美理想一方面以其理性内容和世界观相联系,另一方面以其感性形式与审美感受相联系。在审美理想中,感性与理性各得其所、各极其致,集真、美、善于一身,合知、情、意于一体。

再次,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审美理想的产生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即每个人必须在自己心里把它产生出来。它植根于个体的艺术素养和审美经验,经由个体心灵的内化和表现,并只能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中。因此,具体审美活动中的审美理想始终具有个人的独特性和倾向性,其直观形象特征和理性的内涵,都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审美理想又是对社会阶级、集团,甚至整个时代审美经验的概括。这种群体经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积淀,保存着一个民族最悠久、最深厚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既体现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中,也体现在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之中:既体现在古典艺术的优美之中,也体现在近代艺术的崇高之中,并同样体现在现代主义艺术的荒诞之中。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1.下列关于“审美理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理想是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它基本上为审美主体每个人所具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确地感知。
B.康德认为,审美理想是一个理念,是“最高的典范”,审美一旦发生,人们就有必要根据审美理想来判断审美过程的几乎全部内容。
C.审美理想融合了传统审美、当代审美、异域审美等众多经验之美的特征,是所有经验之美的最高范型。
D.审美理想植根于个体的艺术素养和审美经验,又对群体审美经验进行了概括,是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统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以层层递进的方法论述了审美理想的三个基本特征。
B.文章以康德的相关论述作为基础,依据具体审美经验,对审美理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C.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言论,进一步论证了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
D.在谈到群体经验保存着一个民族最悠久、最深厚的审美趣味时,文章罗列了不同艺术的审美理想,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理想是审美主体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人人天生各异,不能与他人共享。
B.审美理想产生于审美主体的内心,通过审美主体的经验积累,会呈现出某种具体形态。
C.审美主体在鉴赏审美对象、创造各种美的形态时,会不知不觉地将审美理想带入其中。
D.根据康德的观点,审美理想的理性观念的层面是主观的,直观形象的层面是客观的。
2021-01-1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等七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此诗是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后所作,当时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开头两句语言清新而简练,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终年常绿,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B.三、四两句,采用问答的形式写橘树的特点。“岁寒心”一语双关,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另一方面也指诗人的高尚美德。
C.“可以荐嘉客”一句与汉代《橘柚垂华实》“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中的“冀见食”表达相同的意绪,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末尾两句表明橘树同桃树李树一样也能成阴,供人乘凉,都是佳木良才。杜甫评价张九龄诗“篇终语清省”,是说其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
2.本诗托物言志之意,灼然可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1-01-17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等七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