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唐太宗李世民)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适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合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待郎王圭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今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庆,卒亡天下。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B.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C.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D.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男,唐初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二十周岁的男子。
B.敕,皇帝的诏书或命令,如《卖炭翁》中的“手把文书口称敕”。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达礼节隆重,
D.贞观,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是李世民的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听从了封德彝征用中男为兵的建议,魏征却总认为这样不行,一连四次把征兵命令驳回去了,惹得唐太宗大怒。
B.有人报告说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让温彦博调查此事,温彦博虽查无实据,但认为魏征只是把袒护亲戚的形迹隐藏起来了。
C.唐太宗和魏征探讨国君怎么做才称为贤明,怎么做就称为昏暗的问题,魏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以尧帝、舜帝与秦二世等例进行了阐述。
D.唐太宗虽然身处天子至高无上之位,却仍然小心谨慎,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合天意,不能满足臣民的期盼。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5.魏征为什么说自己不想做“忠臣”?请简要概括说明。
2023-01-2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二0三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士光

五十多岁的老长顺,在杀年猪的时候留下了整整齐齐的一刀,要送给宋书记,不是有什么希求,而是一片诚意,他再三想来也是应该的。

街很短,宋书记家在靠近场口那儿,透过晦暗的、迷蒙的雨雾,玻璃窗上那静静的灯光,远远就看得见,不一会他就到了,并叫了门。

开门的正是莫大姐,宋书记的女人。乡场上也有人说她仗势得很,但老长顺心里清楚,莫大姐是一个好心肠的、恤老济贫的人。那年他来打听回销粮的消息,是莫大姐接待的他,为他这个黑糊糊的庄稼汉倒了一杯茶,他临走别人还给他拎了块肉。往年他拿不出东西还情,眼下杀了年猪,就送点过来。

“莫大姐,是我……”

今年忙得多了,老长顺一直没有得到空闲,许久都没有来过了,为了这一点,他心里还一直不安。 “……好久,我都没有……”他呐呐地说。但莫大姐和往常一样,连声说:“进屋来坐,到屋里来坐……”

“今年怎么样?长顺大爷,富起来了吧?”莫大姐拿起一块抹布,去擦干溅在桌面上的水痕。“还好……都全靠,书记们……”“哟!”莫大姐笑起来,她正把桌上的那些茶杯一只只地移开,又一只只地排列好。“长顺大爷,才不要说起老宋他们呢!现在他们是过了时的人啰;现在讲民主,讲独立自主,老宋他们呀,用不着了……”

“是哪一个呀!”这时,宋书记在那边问起话来,声音拖得长长的,听上去很和气。他手边好象正在做着什么事情,心绪挺不错。

“是长顺大爷,”莫大姐说。

“宋书记,是我!”老长顺也连忙说,并欠起身子。

“是老长顺吗?过热闹年哪……还找我呀?”宋书记的声音仍然很和气,使人想到他已经脱了大衣,光穿着毛线衣和短短的羊皮背心,说起话来并不抬头,还津津有味地做手边的事情。

“来看看你,宋书记,”老长顺又连忙应道,“我好久都……”

“那就多谢你啰,老长顺,”宋书记笑起来,有人也跟着笑起来,“多承你,还看得起我这个宋书记……你就喝茶嘛,咹?”

“好,好,宋书记,你忙你的!”

莫大姐笑起来,老长顺也跟着嘿嘿地笑。哪个说用不着书记们了呢?哪个要忘记书记们呢?庄稼人的父母官哪!开始老长顺听莫大姐这样说,心里边不由一怔,现在见宋书记和莫大姐都这样喜笑颜开,他才明白过来,事情并不是真的,大家是在笑谈。宋书记和莫大姐对他这样随和,他心里暗暗高兴。

“做生意没有呢,长顺大爷?”“……没有?咋不做呢?合理合法的,现在连四类分子也自由了。自主呀,自由自在,随便做哪样都行,找钱得很!怕哪样?”老长顺嘿嘿地笑,莫大姐不是当真说的。“莫大姐,” 他小心地说,“我们,庄稼人……”“你家的山林砍了没有?——也没有?哎,长顺大爷,你真是老实人!”“现在的政策英明嘛,你没有看见,大一根细一根的,人家都砍进家里去堆起?”“那倒是,”老长顺老实地同意了,“曹支书家, 就……”“一变,就是钱呀!现在讲经济效果。……没有人敢来管的!哪个还敢来坑害农民?嘻嘻!” 老长顺陪着笑;他没有砍树子,那丧德呢,所以是落心的。

于是,趁着莫大姐欢喜,他就打开带来的那只藻红布袋,把那一块肉拿出来,嗫喏说: “……莫大姐……今年,我家也……”“哟,”莫大姐赞叹起来,“这么好的膘?……老天,长顺大爷,你今年杀了好大一条猪呀,怕有好几百斤?”“大呢,嘿嘿,也不大,”老长顺忍不住眯起眼睛,露出笑容,“嗯,三百出一点……”“是咧,少不了这个斤头!”“往年,”老长顺诚恳地说,“多亏莫大姐……”蓦然间,莫大姐的脸沉下来,眉梢斜着,嘴角隐隐地往下撒,眼里的笑意一下子消失了,变得象结了冰的水塘。“长顺大爷,你带回去!”她冷冷地说,那神情叫人一下子寒到脊背。老长顺大吃一惊,一手提着那刀肉,一手捏着那只空空的布袋,站在那儿,愣住了。“莫大姐……”他怯生生地叫道。“你带回去。你自家的——你自己带回去!”她走到桌子跟前,漫不经心地拿了那张抹布,有意无意地擦拭起桌面来。“我家嘛,自己也有,你看,那儿挂着的不是?三天两头,倒也吃不完……”

“年呢,不管咋说,也还是过得去!……人家好笑哪,说要象前二年,‘推荐’要找书记,‘分派’要找书记,酒呀肉呀,才有人一样样送上门……哼,未必现在就要死人?未必三十夜我家就开不出年晚饭?……当然罗,都富起来了嘛,就数我们穷!……穷呢,也照样要过年,老实说,凭你哪样,也是不缺,愁不倒人,难不倒人,还依靠哪一个不成?”

“莫大姐……”

“你带回去!”她抱了双臂,倚了桌子站着,轻蔑地摇头,“我们呢,也不打主意沾哪个的光!”“这不是……”老长顺又着急又笨拙地说,“这是我那老伴,要我……”

莫大姐扭转身子:“反正——你带回去好了。”老长顺完全愣住了,一颗心直往下沉,就那么站着,再也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莫大姐又才回过头,用手指了指凳子,说:“你坐嘛,——喝茶!”

他顺从地坐下,颤颤地去端那只描着红花的玻璃杯。稍一停,莫大姐就拎了那只亮铮铮的水壶去灌了冷水,然后又走回来,把它在炉子上煨好,都再不说一句话。

在回去的路上,老长顺始终想不到,事情在今天晚上会变成这样。莫大姐为哪样要生气?是他说错了哪句话,把莫大姐得罪了?但他实在没有多说话呀!莫非是因为他好久没有来?那么,为哪样到后来,莫大姐又一直喜笑颜开?……老长顺完全懵懂了,再弄不清楚莫大姐是怎样的一个人!

渐渐地,他想起了乡场上的好些事情,模模糊糊地感到,是莫大姐这一段来心里有气。往年,他常常在街上看见宋书记的,派工派粮啦,办管训班啦,催中小季啦,成天都忙慌慌的,宋书记却高高兴兴;今年呢,再不容易见到宋书记一面,听队里的人说,找宋书记报告事情也不容易找到,又不爱搭理……这样一想,老长顺更惶恐了:这两年日子才刚开始好过一点,真要是宋书记不高兴,梨花屯这一块地面上的事情没人管,又象原来那样乱起来,那咋办呢?……管它的,一个一下子浮现出来的念头使他安心了不少,宋书记不是国家指派来的书记?他要给国家办事的,也只由国家来管他,老长顺不消操心!他摇摇头,是呀,老长顺咋操得了这种心呢?要过年了,今晚,还是要赶着把一锅豆腐磨好才行!

靠近家门的时候他又想,这块肉这么好,莫大姐还不要,那就抹上—些盐,在灶头那腌起来,等开年插秧的时候切来下一杯酒,也照样舒服得很!现在是国家定下的政策,又没说下一年要变,那么,庄稼人,还是做活路要紧,正大光明的,把来年自家经管的庄稼做好,往后会怎样,那到往后再说!

这样,他又躬着身子,进家去了,把泥泞的小街关在身后,任它清清静静的。毛毛雨仍旧无声地飞舞着,纷纷地落下来,一九八一年的新春在喜滋滋地降临!

(有删节 作于1981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长顺往年常受宋书记一家的恩情,在他生活渐好后,也不忘回报宋书记一家,所以他过年拎着猪肉去看望莫大姐,这同样是他老伴儿的主意。
B.莫大姐完全没有因为老长顺许久未来而感到生分,一如既往地热情招待他,这样的举动令老长顺暖心不已,更坚定了宋书记一家是好人的念头。
C.老长顺一拿出猪肉,莫大姐的态度就立马发生巨大变化,说话也开始尖酸刻薄起来,这一反差,令老长顺错愕不已,一度颠覆了莫大姐在他心中的形象。
D.老长顺在回家的路上隐约觉得莫大姐不是针对他,只是最近宋书记发生了一些事情,他恰好遇到了莫大姐的宣泄口,最终他也稍微安心了些。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年”为标题,却只在末尾处简单地描写了一下年节环境,营造出一点年味,将传统节日的喜悦感与时代变迁的离合感交织,升华了小说主题。
B.小说人物的话里话外充斥着大量信息,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也暗示了故事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借此丰富了小说完整度,显得自然合理。
C.文章中多次出现方言,具有地域特色,作者以滋性丰盈的笔风去探索琐细的生活和平凡的日子,最终落脚于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和对传统的价值追寻。
D.小说对于老实农民老长顺,村支书宋书记及其夫人莫大姐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包括杀年猪、回销粮等语词,无不彰显了小说所具有的浓厚乡土气息。
3.年关已至,但老长顺答谢宋书记的事情并不顺利,情绪更是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老长顺的情感变化。
4.文章似乎只在写乡场上的一些小事,但又好像不止在写这点小事。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023-01-25更新 | 2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

张仪之楚,贫。舍人怒而归。张仪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归。子待我为子见楚王。”当是之时,南后、郑袖贵于楚。

张子见楚王,楚王不说。张子曰:“王无所用臣。臣请北见晋君。”楚王曰:“诺。”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张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何也?”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之独何为不好色也?” 乃资之以珠玉。

南后、郑袖闻之大恐,令人谓张子曰:“妾闻将军之晋国,偶有金千斤,进之左右,以供刍秣。”郑袖亦以金五百斤。

张子辞楚王曰:“天下关闭不通,未知见日也,愿王赐之觞。”王曰:“诺。”乃觞之。张子中饮,再拜而请曰:“非有他人于此也,愿王召所便习而觞之。”王曰:“诺。”乃召南后、郑袖而觞之。张子再拜而请曰:“仪有死罪于大王。”王国:“何也?”曰:“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子释之,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
B.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
C.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
D.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相传夏王启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所以九鼎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
B.戎狄,是先秦时期华夏部落对中国北方、西北等地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分别称周边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
C.衣冠,即衣服和帽子,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同时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衣冠礼制,文中借张仪衣冠代指处境。
D.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即如今洛阳,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意为居天地之中者,同时也有“华夏”、“中华”、“神州”、“中原”等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深谋远虑,在与司马错争论攻伐何国时,他将伐韩之利分析得头头是道,点明蜀国只是西部偏僻之地,即使侵占了,也无益于帝王功业,
B.不论是在秦王面前陈述伐韩利弊还是在出使楚国的过程中,张仪都展现了洞察人心的一面,精准把握了对方想要的东西,并进行诱导性劝说。
C.郑袖和南后在听闻张仪想要为楚王求得美女时,担心自己的尊贵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向张仪贿赂,以答谢为由赠之财物,张仪也领会了意图。
D.张仪在辞行前向楚王请求饮酒作别,并在设宴过程中一再请求楚王聚集左右共饮,其目的是为了找寻合适理由,从而赞美郑袖、南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2)子释之,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
5.秦楚相争以楚国的大败落下帷幕,请结合文本,试概括影响楚国落败的因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早期的现代诗歌起步阶段,胡适、郭沫若等皆主张新诗应与传统文化、古体诗决裂,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一旦废除古体诗的格律,随之而来便是诗歌创作形式的“极端”自由,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新诗来说,旧的诗歌形式被“废除”,新的诗歌理论尚未建立,这时是诗坛最混乱的时候,许多新诗人简单地将白话当作白话诗。这也是为什么五四时期部分人士反对白话诗,认为新诗不是诗,即便是当时提倡并写作新诗的俞平伯也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中国现行白话,不是做诗的绝对适宜的工具”。

第一位宣布与古体诗决裂的白话诗人胡适同时也是第一位提出现代诗歌创作理论的学者。胡适提倡“作诗如作文”,即“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然而在他的早期诗歌创作中仍然有割舍不掉的传统诗歌的形式:

寄给在北平的一个朋友

臧晖先生昨夜 (作一个)梦,(梦见)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钟出门去,飘萧一杖天南行。

天南万里 (岂不) 太辛苦?只为智者识 (得)重(与)轻。

(醒来)我自披衣开窗坐,谁人知我 (此时)一点相思情!

比起一面要割裂传统,一面又不自觉的被传统所影响的胡适,郭沫若则是对传统的彻底的断裂者。《天狗》、《笔立山头展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诗歌脱尽古体诗的影子,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思想无不体现着一个“新”字。他所选取的意象多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地球”、“宇宙”、“太平洋”皆是现代地理观;工厂的黑烟在他看来是 “黑玫瑰”,他的笔下是对工业社会的赞美,对都市文明的憧憬。郭沫若是五四时期与传统文化割裂的最彻底的一位白话诗人,其诗歌创作具有很强的文学创作引领意识,具有很强的“先锋性”。

真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交汇点上的诗派应当数“新月派”。闻一多提出诗歌创作应追求“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其中“建筑美”和“音乐美”都体现着对古体诗的继承。“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然不必呆板的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音乐美”同样是闻一多对古体诗的回归。他对胡适的“自然音节”理论进行了批评,“胡适之先生自序再版《尝试集》,因为他的诗中词曲的音节进而为纯粹的‘自由诗’的音节,很自鸣得意。其实这是很可笑的事。旧词曲的音节并不全是词曲自身的音节,音节之可能性寓于一种方言中,有一种方言,自有一种‘天赋的’音节。声与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的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底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所谓‘自然音节’最多不过是散文的音节。散文的音节当然没有诗的音节那样完美。……我们若根本地不承认带词曲气味的音节为美,我们只有两条路可走:甘心作坏诗——没有音节的诗,或用别国的文字作诗。”

(摘编自杜楠玥《割裂还是继承——浅谈中国现代新诗与传统诗》)

材料二: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无论是 2000 年秋季开始使用的课本,还是 2003 年秋季开始使用的课本,都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编入现代诗歌单元,且 2000 年版的课本还有这样的提示:“毛泽东诗词是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说法与老教材如出一辙,即仍然以作者年代和诗作内容作为划分标准。新课标教材似乎有所变化,但提法不够明确,处理不够到位。其单元提示为:“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这里选录毛泽东的一首词,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这个提示语没有“毛泽东诗词是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的说法,与之前的表述有所不同。我认为,提示语表达了这样一些意思:①强调了新诗的内涵及形式特征,即“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新’在用白话写诗”;②就选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编辑意图作了说明,即“与新诗进行比照”。既然选录《沁园春·长沙》是为了“与新诗进行比照”,那它肯定不是新诗不是现代诗,否则,何以比较?

总之,课标教材的单元提示可以让我们得出结论:《沁园春·长沙》不是新诗,不是现代诗。 然而,以上对新课标教材这一提示语的解读,只是我的主观臆断,不一定符合编辑意图。我猜想,教材长期将《沁园春·长沙》编入现代诗歌单元是事出有因,或许有编辑将《沁园春·长沙》认定为现代诗歌。人教社高中《语文》执行主编顾之川先生认为《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歌,其理由是 “现代人所写,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因为过去的教材一直将其编入现代诗歌单元且有“毛泽东诗词是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的说法,师生们一般都将《沁园春·长沙》看作现代新诗。我认为,那些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诗 ,还是应从形式着眼,称旧体诗好,不宜称 “现代诗”,因为按工具书的说法和一般人的观念、习惯,是把“新诗”看作“现代诗”,即把五四后出现的那种形式自由,不拘字数、句数、平仄等的新体诗看作“现代诗”的。既然是“旧体”形式,何“现代”之有?“现代诗歌”中的“现代”,应从形式着眼而不应从作者年代和诗作内容着眼。

如果以作者年代为分类标准,五四前的看作“旧诗”“旧体诗”,五四后的看作“新诗”“现代诗”,这样的划分没有丝毫意义,它并未揭示“新”“旧”不同的形式特征。如果以内容为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类应该是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而不应是旧诗、新诗、现代诗。再说,诗作表达的内容情感,“新”“旧”难以截然分开:《诗经》中的《氓》、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等表达的爱情内容和爱情情感,现代诗不表达这样的内容和情感?

毛泽东把自己的诗词看作旧体诗。他在《给臧克家和各位同志的信》中说:“遵嘱将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连同你们寄来的八首,一共十八首,抄寄如另纸,请加审处。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题材束缚思想,又不易学。”显然,这18首旧体诗包括《沁园春·长沙》,而他将自己的旧体诗词与新诗对比,让我们看到他的诗词不是现代新诗。

(摘编自邓木辉《<沁园春·长沙>不是现代诗》)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诗的起步阶段,文学界存在一些激烈观点,例如认为现代新诗应与传统文化决裂,才能摆脱封建桎梏,但这种观点在实践层面具有较大困难。
B.即使胡适作为最早提出现代诗歌创作理论的学者,但其早期诗歌的创作,也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展现出现代诗歌发展中的桎梏。
C.郭沫若作为与传统决裂最彻底的诗人,“先锋性”意识贯彻其文学创作始终,他的许多现代诗都体现了一个“新”字,这是文学进步的表现。
D.属于新月派诗人的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理论,三美理论是对于传统诗词和现代新诗的理性融合,据此他批判了胡适的“自然音节”理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沁园春·长沙》多次被编入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的现代新诗单元,但其是否能算作现代新诗还值得讨论,但其形式属于古典诗词是毫无争议的。
B.人教社高中《语文》执行主编顾之川先生认为《沁园春·长沙》属于现代诗,主要是从诗人本身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上来谈的,但有异于一般人的判断标准。
C.作者认为探究《沁园春·长沙》是否属于现代诗的范畴,最好从形式上着眼,从作者年代和诗作内容两方面着眼丝毫没有意义,因为无法揭示“新旧”形式特征。
D.毛泽东把自己的诗词看作为旧体诗,并不愿意正式发表,更不提倡,是因为担心不利于青年成长,他比较推崇形式自由的现代新诗,那有利于青年解放思想。
3.根据材料,下列哪一项符合闻一多先生的“三美”主张(     
A.醒呀/从睡乡醒回/晨鸡声沥沥在相催/看呀/鸽子起来了/她们在碧落里翻飞/霞织的五彩衣裳/悬挂在弯弯月钩上/日神也捧着金镜/等候你起来梳早妆/
B.“轮船要煤烧/我的脑筋中每天至少要/三四立方尺的新思潮/Stendhal哟/HenriBeyle哟/你这句警策的名言/便是我今天装进了脑的无烟煤了/
C.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优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盼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
D.云灰灰的/再也洗不干净/我们打开雨伞/索性涂黑了天空/在缓缓飘动的夜里/有两对双星/ 以乎没有定轨/是时远时近
4.结合材料一,概括五四以来的现代新诗创作出现了哪些主张。
5.根据上述文本,分析《寄给一个在北平的朋友》是否算一首现代新诗?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1.请从上述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三种情感。
2.请结合原文分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023-01-0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考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长

阎连科

徒弟一直都知道道长有媳妇。今天,她带着孩子和女人的意暖来看他。

功德箱上的锁,锈成红黄色,等钥匙如望夫山上等着男人归来的怨妇样。道长去那镜后摸出一把钥匙塞到媳妇手里边。媳妇看看那钥匙,出去一会儿重又走回来:锁该换了,半天打不开。把钥匙放在桌角上,将一大把的碎钱丢在桌央里,像牡丹花开样,五十的,二十的,还有十元、五元和一元、二元、毛角的纸币和硬币;也还有三张大额的百元钞票夹在那中间,如花冠中最大的几瓣花片儿。媳妇就开始坐下清整那些钱。

阳光好,金成璀璨黄,隔着窗玻璃望过去,像火光注在眼睛上。媳妇在光里砌整着钱。把百元的展平砌成一叠儿,将五十元的展平砌在百元上,然后再去钱堆里挑拣二十元的票,让人想到秋后的乡媳在席上、筐里捡粮食。孩子五岁半,能识许多字,也从炕上跳下为钱作劳着,把一元的叠在一块儿,把二元的摆在一块儿,还在嘴里数着一、二、三,童音的节奏很像咏唱圣诗里的歌。

道那边,停着道长的棕色小轿车。车这边,正有一个老婆儿走过去,道长从观院走出来,下到最后一级阶台上,追着她的寒影唤:三婶——你过来,我给你的病腿扎扎针。

老婆儿立下了,回身望了道长一会儿,用脆干卑视的声音道:我信的是菩萨,不是吕洞宾!又走了,一瘸接一拐,像用力跳在雪路上的冬蚱蜢。

媳妇和儿子已经把那碎钱整好了,五十元和一百元的结成一户垒在一起。其余二十、十元、五元和更卑微的按身价结为一户垒在一块儿。码价大的在下面,码价小的在上面;最顶上的是角票和硬币。道长说:接济一点给三婶吧,她到隔壁菩萨那里了。媳妇盯着道长看了一会儿:给多少?

道长想了想:零的都给她。堆儿大,好看些。

道长带着媳妇儿还有徒弟进屋里吃饭去了。可这次,出了一点节外的事。原来小桌上放的两沓钱少了一沓儿,桌上像塌了半壁江山样,靠门口这边的半面桌,空得如一丝薄云都没积存下的天一样。丢的那一沓,是矮矮塌塌的五十和百元票。留着的,是那一柱高的、多的二十元、十元、五元和二元、一元及角票、硬币塔,且道长的儿子还把那十几个硬币由大到小,积木一样垒在那沓纸币正央里,齐高高地竖起来,使那沓由大到小的纸币为座基,座基上竖着翻倍缩小的银光硬币塔。他为能把这币塔竖起而高兴,见父母和道叔端着饭菜进来了,还一脸笑地指着币塔说:看看,看看——我摆的!

母亲问:那钱哪?

给了三奶啦。儿子兴奋着,刚儿我出去,看见三奶从门口过,我就回来拿去给了三奶啦。然后母亲就当当哐哐把端的菜碗搁在桌子上,起身一耳光打在儿子后脑上,谁让你给!谁让你给!呵斥着,又一连声地抱怨道:给也给这少的啊,谁让你把那五百给人家,把这一百多块留下来!孩子就哭了。的一声如天顶炸了洞,一屋子泄满五岁的委屈和枉冤。不是给的少的吗?他哭着辩申着,那一摞钱那么低,这一摞钱这么高,我不是把那低的、少的给了吗?

道长媳妇无语了,立在桌边上,盯着儿子说的留下的一摞多的、高的碎票儿。

道长忽然就笑了,从道士身边绕过去,先摸抚摸抚孩子的头,看着桌上的一桌碎钱笑得如开在冬阳里的菊花般。你做得对,做得好!

媳妇就怒了,闭着嘴在地上跺了一下脚。

道长也用半冷的目光回冰媳妇一会儿,从鼻里哼一下,忽然转身将炕边柜的抽屉拉开来,拿出一沓百元票的人民币,数出十张后,又将手里剩下的几张重新放回抽屉内,将拉开的抽屉合关上,再转身,前走一小步,将那十张百元的钞票塞到媳妇怀里去,用风清韵寒的声音问:这是一千,够了吧?

媳妇没有答,只是用耳光样的目光掴在道长的举止上。孩子也不再哭闹了,异惊讶讶地看着父亲和母亲。徒弟好像明白了什么事,轻轻把手里的米饭放在桌子上。别吵……别吵。大冬天,大老远,好不容易见一面。说完就退到西屋外面了,像真的发现自己在那多余样。孩子好像明白钱的大小多少了,把母亲怀里的十张百元票子拿起来,笑着朝母亲脸上伸,像他送出去了五百收回了一千样。

母亲把那一千接夺了。

她捏着那钱将目光从道长脸上收回来,绕着饭桌朝前走几步,主人样,过去把道长拉开过的抽屉重又拉开来,朝着抽屉里面死盯一会儿,又猛地把那抽屉推合上,朝后退两步,和道长面对面,逼着问了一句话:你今夜回家吗?

道长说:不。

媳妇问:为啥?

道长说:神不让。

媳妇又盯着道长冰寒一会儿,将舌头在嘴里裹一下,突然把一口痰吐在道长脸上就走了。如一股风样从西观屋里吹出去,又从观院吹到观外边。道长一直站在那儿没有动,也没有去脸上擦那挂着垂流的一口痰,只是在那痰要从眼角流到嘴角时,他用手坝着痰,对着门外唤:玄明啊——开车下山把你师娘和侄儿送回去。

又过了吃顿饭的工夫里,玄明回来了。他把车还停在观前的那块平地上,踏着夕阳爬上阶台入进观院里,看见师父不在西观屋,而在观堂的殿里端着半盆水,手里拿着一块毛巾布,正扒着吕洞宾的肩膀在给泥塑擦头,抹脸,洗身子,把吕洞宾身上的尘灰洗得一点都不剩,让他着金饰银的身子在西照过来的落日里,闪着刺眼的光芒。玄明就立在那神像和师父的身子下,仰头自语似的对着师父说:师娘真奇怪,路过那异教三婶家里时,她拐进去把那一千块钱也送给三婶了。

(原载于《作家》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长把功德箱的钥匙给妻子,让她打开功德箱并清点钱币,自己则出了观院与金钱保持距离,足以说明他淡泊钱财、品性高洁。
B.道长拥有一颗怜悯世人的心,他不但向妻子提议接济三婶,而且考虑到三婶的宗教信仰,可能不接受大额馈赠,他才说给零钱。
C.因为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了一个负面角色,而且丈夫又拒绝跟她回家,所以妻子才对道长吐了一口痰,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忿。
D.妻子的金钱观在后来发生巨大变化,人性的善面驱逐了性格的势利,于是就有了结尾处徒弟疑惑师娘将一千块送给三婶的一幕。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尺水兴波,短小篇幅中设置了多重冲突,如孩子与成人对于多与少的差异观念,三婶对于佛道信仰截然有别的立场,展示出了多重维度的错位认知。
B.本文笔法冲淡,文风典雅,用词老练,其中不乏“意暖”“脆干卑视”“异惊讶讶”等自造词语,既丰富了文章的语言表达,又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C.小说以“道长”为题,并以之为线索,全文紧紧围绕“道长”展开,在脉络发展中,通过众人的映衬,展现了一位超越世俗、悲悯为怀的道长形象。
D.小说主题立意高明,金钱与情感、信仰与德行、世俗与超越之间的纠葛以巧妙的结合方式存在于文本之中,既有人世中些小纷扰,也有悲悯的神性微光。
3.本文的人物心理往往通过巧妙的动词体现出来,请指出一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4.阎连科本人谈及自己的创作风格时说道,“我的作品是荒诞的,而现实生活本身是荒诞的。我在创作中摒弃固有真实生活表面逻辑关系,去探求一种‘不存在’的真实”,结合文本,分析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荒诞的真实”。
2023-01-04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考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此词作于绍兴八年,为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②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回千里梦”一句的“梦”是指词人的金戈铁马抗金梦,好梦却易醒,附带上一层悲剧色彩。
B.“帘外月胧明”一句寓情于景,既暗示词人夜深久不成眠的情景,又抒发了词人孤独寂寞之感。
C.“旧山松竹老”一句用旧山松竹喻朝廷主和派老迈怯战,阻止抗金,照应了后文“弦断有谁听”。
D.最后三句,化用伯牙子期的典故暗示了词人孤掌难鸣的处境,寄托作者的一腔愤懑和愁苦之情。
2.有人评论岳飞的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1-0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考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金庸小说很早就开始了其海外传播历程,最初是在东南亚迅速流行,成为现象级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此后在韩国、日本也非常流行。与金庸小说在亚洲文化圈的流行形成明显反差,英语世界的金庸小说传播明显滞后,金庸的15部小说仅有《雪山飞狐》《鹿鼎记》《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4部被译成完整的英文本公开出版,其中《雪山飞狐》有两个译本。金庸小说第一部英文译作由美籍华人吴罗宾于1972年根据《雪山飞狐》连载版翻译,由纽约《桥》双月刊分4期载完。其中前3期覆盖原文前5章的内容,第4期则一次性覆盖了剩余5章的所有内容,结构明显不合理,显然进行了大规模节译。由于译者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和对前后期内容比重的调整,影响了译本整体质量。在金庸小说完成大规模修改并以明河版作为传播定本之后,香港城市大学莫锦屏再译《雪山飞狐》与吴译本不同,莫锦屏尽可能保留了对原作的完整阐释,并对小说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第二部英文译作是《鹿鼎记》,由英国汉学家、《红楼梦》后40回英文译者闵福德翻译,1994年最先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报》发表前两章的译文,后由牛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由于译者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翻译技巧的灵活处理而广受好评。第三部译作是《书剑恩仇录》,由英国汉学家晏格文翻译,闵福德等监修。为了切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译者保留了原作的大部分情节,删去了有关人文典故、心理描写和打斗场面等内容,在突显小说叙事功能的同时又不至于使文本过于冗长。第四部是《射雕英雄传》该书曾在1996年由闵福德和赖慈芸合译第一章,发表于《翻译季刊》。《射雕英雄传》全本由瑞典郝玉青花费6年时间译成。

《雪山飞狐》译者莫锦屏说道,在西方,英语翻译中的武侠小说正被贬到极其边缘的地位。但是,武侠小说能够进入亚洲国家,刺激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或(重新)用一些土著语言写武侠小说。她还进一步具体讨论了《雪山飞狐》的主要翻译策略,归纳起来主要有:将武侠小说作为文学体裁加以介绍;将金庸作为说书大师加以介绍;以及介绍在写作一部经典作品时所使用的具有特定文化特点的手段。译者采用的一种压倒一切的策略是将大量的文字改写成目标语言。

(摘编自苏静、韩云波《中国文化走出去视野下金庸小说英译研究现状与思考》)

材料二:

《鹿鼎记》中出现了大量武功招式,闵福德教授根据其特点,在翻译其他没有特别强烈的文化、传统思想背景的武功招式时,闵福德教授力图做到译文读者对异质的期待与接受能力的平衡,缩小译本与译文读者的审美距离,以达到视野融合的效果。如将擒拿手翻译成catch-can。Catch-can是西方流行的自由式摔跤,二者在动作招式上有一定的共同点。西方读者对擒拿概念缺少实际生活中的真切领悟和体验,如果简单的进行音译或直译,势必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将其翻译为catch-can虽然不够精准,但整个作品的中国文化和功夫背景会使得译文读者对这种中国式的catch-can产生好奇,并去探索大擒拿手(GreaterCatch-Can小擒拿手(LesserCatch-Can之间的区别,使译文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外,还获得了探索中国武术文化的乐趣,拓展了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提高了其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审美情趣。又如将化骨绵掌翻译为thesoftkarate。在原文中,此掌法特点在于使人骨骼逐渐变软甚至断裂。译文中karate(空手道)为西方流行的一种搏击术,这样翻译避免了译文读者对于中国功夫的困惑和不解,用西方读者熟悉的文化意象加以释义和替换,易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同时在前面用softcrush加以修饰,将化骨的特点表现了出来,传递了此招式的精髓,使译文读者对karate的期待视野做出调整,矫正并扩展自己的期待视野,实现对新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接纳。

(摘编自尹丕安、郝露《接受美学视角下〈鹿鼎记〉中文化负载词翻译》)

材料三:

原文:陈家洛拭一拭眼泪,说道:不,你仍然做你的皇帝,然而并非不忠不孝的皇帝,而是一位仁孝英明的开国之主。(摘自《书剑恩仇录》)

译文:‘No,’said Chen,wiping his eyes.‘We want you to stay on as Emperor.But as the wise,enlightened founder of a new dynasty.(英明的开国之主)’

原文:这一男一女哪,打个比方,那就是貂蝉嫁给了张飞。(摘自《雪山飞狐》)

译文:The man was a ferocious warrior(威猛的战士)and his wife,a kingdom-quelling beauty.(倾国倾城的美人)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译本的《雪山飞狐》由于作者自身文化功底的缺乏,影响了译本整体质量,致使金庸小说在海外世界的传播严重滞后。
B.外国汉学家闵福德、晏格文等人既能深入理解东西方文化,又可以灵活处理翻译问题,所以他们的译作往往广受好评。
C.译者莫锦屏比较了金庸小说在亚洲文化圈和西方英语世界的地位,并且归纳了三种主要翻译策略,即输出目标语言。
D.闵福德教授在翻译《鹿鼎记》的武功招式时,力图让读者对“异质”期待与接受能力平衡,为此他多次巧用本土词汇翻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小说在亚洲文化圈的火爆流行与在西方文化世界的四个译本“形只影单”形成鲜明对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地域性。
B.莫锦屏再译版本的《雪山飞狐》详细介绍了小说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但无形中也提高了阅读门槛。
C.在翻译《书剑恩仇录》的时候,为了避免文本过于冗长,闵福德和晏格文删去了原著中有关人文典故、心理描写和打斗场面等内容。
D.闵福德翻译《鹿鼎记》时,将“擒拿手”翻译成catch-can,原汁原味地表达了词意,又使得读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好奇,一举两得。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4.请在材料三中任选一则译文,再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其特点。
5.一部中国典籍译本在对外传播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2023-01-0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考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好太玄,论演其意,以筮辄验。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朱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五凤二年讨山贼陈毖于零陵斩毖克捷拜巴丘督封都乡侯转为武昌右部督。与诸将共赴寿春,还,累迁荡魏、绥远将军。孙休即位,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孙皓立,迁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孙皓与晋平,使者丁忠自北还,说皓弋阳可袭,凯谏止,语在皓传。宝鼎元年,迁左丞相。

皓性不好人视己,群臣侍见,皆莫敢迕。凯说皓曰:夫君臣无不相识之道,若卒有不虞,不知所赴。皓听凯自视。皓徙都武昌,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匮。凯上疏曰: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昔秦所以亡天下者,但坐赏轻而罚重,政刑错乱,民力尽于奢侈,百姓业业,天下苦之。辜无罪,赏无功,使君有谬误之愆,此非保国养民之术也

时殿上列将何定佞巧便辟,贵幸任事,凯面责定曰:卿见前后事主不忠,倾乱国政,宁有得以寿终者邪!何以专为佞邪,秽尘天听?宜自改厉。不然,方见卿有不测之祸矣。定大恨凯,思中伤之。

初,皓常衔凯数犯颜忤旨,加何定谮构非一。既以重臣,难绳以法,又陆抗时为大将在疆场,故以计容忍。抗卒后,竟徙凯家于建安

建衡元年,疾病,皓遣中书令董朝问所欲言,凯陈:何定不可任用,宜授外任,不宜委以国事。姚信、楼玄、贺卲、张悌、郭逴、薛莹、滕脩及族弟喜,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幹,国家之良辅,愿陛下重留神思,访以时务,各尽其忠,拾遗万一。遂卒,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吴书·陆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凤二年/讨山贼陈毖/于零陵斩毖/克捷拜巴丘/督封都/乡侯转为武昌右部督。
B.五凤二年/讨山贼陈毖于零陵/斩毖克捷/拜巴丘/督封都/乡侯转为武昌右部督。
C.五凤二年/讨山贼陈毖于零陵/斩毖克捷/拜巴丘督/封都乡侯/转为武昌右部督。
D.五凤二年/讨山贼陈毖/于零陵斩毖/克捷/拜巴丘/督封都乡侯/转为武昌右部督。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指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文中是升迁的意思。
B.黎元,因为古时九黎族战败,被俘虏后称为“黎元”、“黎民”,后来成了下层百姓的代名词。
C.建安,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作为六朝古都,它还有金陵、应天、石头城等别名。
D.中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汉朝始设,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密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凯出身名门。他与丞相陆逊为同族,在自己身患重病时,皇帝遣人询问他有何想说时,他秉持举贤不避亲的想法,推荐了自己的弟弟陆喜。
B.陆凯卓有功绩。他最初任永兴、诸暨县长,治理有方,后来多次征讨有功,斩获了儋耳太守、朱崖、陈毖等人,最终升任了左丞相。
C.陆凯性情耿介。先劝谏君主孙皓应做有道之君,以百姓为重,方能保国养民;后又斥责何定倭媚奸邪,祸乱朝纲,最后临终前,更直言其不可任用。
D.陆凯命运颠沛,因自身直言劝谏,遭君主嫌恨,又有奸臣何定谗害中伤,于是在镇守国防的大将陆抗死后,陆凯全家被迫迁徙,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辜无罪,赏无功,使君有谬误之愆,此非保国养民之术也。
(2)初,皓常衔凯数犯颜忤旨,加何定谮构非一。
5.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陆凯是如何上疏劝谏孙皓的。
2023-01-0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考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张炎,南宋末年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因不愿北向俯首事敌,长期寓居临安(今杭州)。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时韦氏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暗用了辛弃疾的“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自在的鸥鸟也生了新愁。作者想象白鸥全身发白皆是因愁而生,借沙鸥之白头来写自己之深愁。
B.“当年燕子知何处”化用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C.在“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中,“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照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飞花飘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D.这首词围绕“西湖春感”描写西湖春景,婉言游湖之感,缘景明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且议论深刻,章法谨严。
2.这首词具体表现了词人哪些愁绪?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