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南池

[宋]陈丕

杂树疏阴覆小亭,池塘流水自泠泠。

残荷犹结高秋绿,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侵。

旧时游侣晨星似,墙角啼蛋不可听。

【注】①二毛:斑白的头发。②蛋: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绿树掩映小亭,水声清越,写出了环境的清幽。
B.颈联上句议论,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下句叙述,流露出韶华已逝的感慨。
C.尾联上句运用比喻,“晨星”写出旧友日见稀少,与颈联的“二毛侵”相呼应。
D.尾联下句“不可听”,是因为秋天墙角蟋蟀的鸣叫声凄切,容易引发哀伤之情。
2.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衰而不败,哀而不伤”,请试作分析。
2024-04-09更新 | 32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匡山

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中。
B.第三句写野径上人们多带犬出行,第四句承接首句,巧妙写出时间的推移。
C.诗人倚古树、看浮云、听猿啼的闲适被洗钵僧惊飞的鹤群袭扰,露出怨意。
D.末二句写诗人的政治抱负,亦即远游的目的,体现着诗人远大的志向。
2.有人说本诗与诗人的另一首诗《蜀道难》表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自然之美。请简要分析。
2024-03-26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一中等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杜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注】①唐大历四年(769)春作。杜甫时年五十八岁,次年去世。裴使君时任岳州刺史。②徐孺子:徐稚,字孺子。东汉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③谢宣城:谢朓,曾任宣城太守。④渔父问:屈原《渔父》中有“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阔”与“孤”相对,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和岳阳楼的孤绝。
B.颔联以典故人物为中心,表达了诗人对裴使君深深的感谢。
C.颈联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诗人以“雪岸丛梅”和“百草”自比,表现出他有强烈的自信。
D.尾联中,诗人借典故抒怀,写自己要像屈原那样保持高洁的品格,将开始新的人生征程。
2.颔联是怎样赞美裴使君的?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2024-03-24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作者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就是在这一年,作者归家不久闲居镜湖之北时所作。②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极写山水之间的宁静素朴。
C.下片第三句,以清露比喻杯中酒,以花比喻水中鱼,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D.此词随手描写眼前景象和生活,毫不费力,在清妍自然中,蕴藏词人的内心情绪。
2.这首词有举重若轻之妙。末句“笑指船儿此是家”内涵丰富,请结合开篇第二句加以分析。
2024-03-2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幽居偶题四首 其三

陆游

昔如转战堕重围,今幸骞翔脱骇机。

晓树好风莺独语,夜窗细雨燕相依。

安居不恨蜗庐迮,得食宁论鹤料微?

更喜暮年强健在,又看刀尺制缣衣

【注】①选自《剑南诗稿》,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阴时作四首《初夏幽居偶题》,此为其三。②骞翔:飞翔。③迮:通“窄”。④鹤料:泛指官府给的俸禄。⑤缣衣:双层丝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句,诗人追忆了往昔抗击金兵的军旅生涯,曾经多方转战却都陷入重重的包围。
B.“骇机”原指猝发的祸难,诗中实指危机四伏的官场,“骇”字传达出诗人当时的心理。
C.颔联运用多个意象渲染初夏特有景色,既勾勒了幽居之所,又景中寓情,点题可谓巧妙。
D.颈联中诗人用“蜗庐”的比喻极言居室窄小,“宁论”表示反问, 意思是“难道要说”。
2.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务观(陆游的字) 此诗乍读是‘喜’ ,深读皆‘悲’……”你能从诗中解读出哪些“悲”?   
2024-03-22更新 | 35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居戏咏(其一)

陆游

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

判余牍尾栖鸦湿,衙退庭中立雁空。

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

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断蓬”为喻写出自己宦游之状,用江上“秋风”营造出凄清的意境。
B.诗人忙完公务后,文书上稚嫩拙劣的字迹未干,空荡的庭院内衙役早已散尽。
C.颔联和颈联实现空间变换,由空寂的衙内而至灯火通明的酒楼与丰收的乡村。
D.全诗写诗人任所内外的常见之物、常见之事,语言生动自然,情感真切动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3-22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迁(今重庆忠县)刺史期间。②磨围山,即今重庆彭水摩围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诗题,点出“老萧郎”的能文好饮,且运用比喻手法刻画其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
B.颔联上句写萧处士因喜好诗文而抛去生计主业,下句则表明其常年流连于他乡的美酒而忘却家园。
C.诗歌前四句既着力刻画了萧处士的形象,又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做铺垫,语言朴实无华。
D.颈联设想友人远赴黔南途中所见所闻,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调相似。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尾联具体分析其中的情感。
2024-03-18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两首杜甫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病 马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坐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①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杜甫时年28岁,漫游于齐赵一带。②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诗人流落秦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马的不同特点表现迥异的人生境遇和感触。
B.第一首诗前两联实写马的外形动态,后两联虚写马的品格,内容上由咏物转入抒情。
C.就“毛骨”而言,胡马嶙峋耸峙,状如锋棱,无愧“汗血马”,而病马则普普通通。
D.“所向无空阔”是说胡马冲向平原,一往无前。此句写出了胡马“骁腾”的特点。
2.这两首诗所写的马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3-15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张元干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初夏即事十二解(其三)

杨万里

百日田干田父愁,只销一雨百无忧。

更无人惜田中水,放下清溪恣意流。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先写人老后特别敏感,继而笔调一转,寄寓双节相逢时的复杂感受。
B.张诗尾句着一“也”字,炼字轻巧别致,使诗歌具有了别样的情调意蕴。
C.杨诗连用“百”“田”二字,不避重复,与其《插秧歌》一样具有民歌特色。
D.杨诗通篇运用工笔细描,情境生动,展现了诗人对田园劳作生活的观察。
2.清人论宋人节气物候诗曾云:“每于烟火气中见思理。”所谓烟火气指日常生活,思理即感悟与哲理。请谈谈你在这两首诗读到了哪些烟火气,又体悟到怎样的思理?
2024-03-1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寄仲高

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释】①仲高,陆游堂兄陆升之的字。乾道八年(1172)秋,陆游在川中阆州仙鱼铺收到仲高从家乡山阴寄来的书信,作《仙鱼铺得仲高兄书》诗,其中有“病酒今朝载卧舆,秋云漠漠雨疏疏。阆州城北仙鱼铺,忽得山阴万里书”之句。仲高死于淳熙元年(1174)。此词当作于乾道八年至淳熙元年之间。②茶烟:煮茶时冒出的水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一问一答,写蜀中与故乡山阴距离之远,为全诗表达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定下伤感的基调。
B.“寄语”两句借流水表达怀人之情,同时也含蓄地告诉仲高,自己用不了多久便会乘舟去寻访兄弟。
C.最后两句,作者以“茶烟”的闲适反衬鬓发已白、夜不能寐的愁绪,抒发了故土难回的无奈。
D.全词情致细密,语言清丽,用委婉的笔调,深沉的感慨,借乡愁来表达作者遭受朝廷内外投降势力排挤打击的满腔悲愤情绪。
2.“书回已是明年事”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它的精妙之处。
2024-03-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