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标点符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9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上图书馆》)
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荷塘月色》)
C.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反对党八股》)
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一幅中原画家所创作的与西藏历史相关的画作,这种题材的作品出自中原画家之手,尤其是出自中原正统流派的具有宫廷风格的画家笔下,简直是凤毛麟角。要知道,直到元代设置宣政院,西藏这一地区才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历史上,李唐帝国与吐蕃曾处于矛盾斗争的外交关系中。双方争夺的区域包括青海、陕西、河西走廊等,频繁的战争使得双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太宗朝至玄宗朝前期,唐对吐蕃保持了比较强大的军事压力,在战争中也多有胜绩。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盛唐一蹶不振,吐蕃一度占据了对唐战争的优势。安史之乱后期,吐蕃曾攻入唐都长安。然而,吐蕃文明明显落后于唐王朝发展水平,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昌盛、国力繁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有极强的对吐蕃的吸引力

《步辇图》所反映的历史,正是两政权之间的和平交往,其背后的历史典故是文成公主入藏

唐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禄东赞来到长安求亲。和亲当然是个好事儿,可总不能周边政权一来求亲,大唐就下嫁个公主过去,大唐公主唾手可得,实在有失大唐威严。然而,来求亲的周边政权又那么多,这可让天可汗犯了难。为了以示公平,唐太宗和臣僚们决定,来求亲的列国使臣必须参加统一考试,优胜方才能与大唐和亲。

这一次考试中,吐蕃大相禄东赞胜出。(     )。后来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唐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对吐蕃更好地融入东亚文明圈有巨大的帮助。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吐蕃文明明显落后于唐王朝发展水平,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昌盛、国力繁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力。
B.吐蕃文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力。
C.吐蕃文明明显落后于唐王朝发展水平,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力。
D.吐蕃文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昌盛、国力繁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有极强的对吐蕃的吸引力。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天可汗”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齐名,被称为“颜柳”。
B.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
C.陆游的诗中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样的爱国诗句。
D.长度单位的“米”,跟食物“米”毫无关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成公主被唐太宗嫁到吐蕃,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开启
B.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开启
C.唐太宗让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开启了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D.为了促进与吐蕃的文明交往,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
2023-12-24更新 | 293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①_____,更不要说身口相传了。

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②_____,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作品上线后就③_____,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调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每况愈下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1.请在文段的空缺处填入合适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B.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C.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D.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3.文中这些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
C.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
D.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在中国网和江苏卫视热播的《似是故人来》实景文化访谈节目专访了袁隆平先生。袁老已是鲐背之年,依旧在做科研、带学生,他在节目里的一句话触动了笔者:“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袁老年轻的时候是赤脚下田(现在有套鞋,条件好很多),经常被虫子、蚂蟥叮咬。袁老为解决亿万国人吃饭问题所作出的贡献彪炳史册,但他因长时间赤脚浸泡在春天冰冷的水稻田而得上了肠胃病。作为农业科学家,田间地头是他们科学研究的主战场,靠想象干不出杂交水稻,他们的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从这个角度来看,袁老收徒必须下田的“门规”,是从事农业应用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节选自《从袁隆平的“门规”说起》)

1.这篇题为《从袁隆平的“门规”说起》的新闻随笔引起人们的热议。下列短语中与“门规”的“门”意义相同的是一项(       
A.一功课B.探寻C.分别类D.师出同
2.下列对“袁老年轻的时候是赤脚下田(现在有套鞋,条件好很多)”,句中括号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于标明行文中的注释性和说明性文字
B.用于标示行文中插叙性、订补性的词语和句子
C.用于标示引语的出处
D.用于标明表示条目次序的数字或天干地支
3.2020年8月18日“北京日报客户端”发文,称“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为“袁隆平土味儿‘门规’”,“土味儿”用在此处是否合适?请发表你的见解。
2023-12-13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蔡(元培)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

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这一番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卸自己的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处相同的一项是(     
A.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法子实在是太“巧妙”了。
B.某市正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讲话。
C.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
D.老和尚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2.下列歇后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二和尚念经——迷离马虎B.洋和尚念经——光说不烧香
C.老和尚念经——千篇一律D.小和尚念经——照本宣科
3.蔡元培反对采用匿名揭帖的形式“讨伐”同学。请从“做法”和“效果”两方面概括蔡元培的观点,每方面不超过15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甲]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乙]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扎根敦煌50多年,用爱和生命守护莫高窟。

在敦煌莫高窟,每个洞窟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博物馆,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为什么在遥远的沙漠里会产生如此璀璨的石窟艺术?这些画是如何画出来的?它们经历了什么?又该如何保护它们?带着这些问题,樊锦诗一头扎进工作中,反复进洞、调查、临摹、记录、查阅资料,撰写考古报告,制定保护规划。

①在世纪之交的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②给敦煌莫高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游客量,③过多的游客进入,④会损坏洞窟中稳定的小环境。如何让莫高窟得到有效保护,樊锦诗忧心忡忡。

壁画和人一样,不可能永[丙](bǎo 青春。对比100年前拍摄的照片,莫高窟现在的壁画很 [丁] 糊,颜色也在逐渐褪去。在樊锦诗看来,保护不是为了把观众拒之门外,而是对文物负责,也对游客负责。这么珍贵而脆弱的艺术如何才能得更久?65岁的樊锦诗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要利用数字技术建立让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容颜永驻的数字档案。20164月,数字敦煌成功上线,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游客只需轻点鼠标,即能一览无余。

1.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各小题。
(1)甲处画线句子使用了对偶和 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给乙处添加相应的标点符号:_________
(3)根据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_________
(4)写出丁处加点字的拼音: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写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
2023-12-0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多种文化传承交融的华美乐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国家;有的似乎与西方文化渊源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苹果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却在我国新疆天山。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然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美裔侨民”品种异军突起,改变了今日全球大豆产业格局。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而且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1.下列句子中的“颇”与文中加点字的“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但今天遇到这样棘手的问题,也颇感到些麻烦。
B.中医药膳巧妙合理地利用五味之偏性以调脏腑之颇,使五脏之间平衡协调。
C.陕北的优质杂果如红枣、苹果、苹果梨等在国际市场上颇负盛名。
D.由于你不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所以对此事的看法未免有些偏颇。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美裔侨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B.“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需要不断作出解答。
C.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联合国向最不发达国家开通运送医疗物资的“团结航班”。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3-12-04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韩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传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

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没人知道那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眉,到鼻尖,绕行至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与先人,也是一个模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成“我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跨时代现实题材剧《胡同》热播引发热议。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予以高度肯定,【甲】称其以小见大,尺幅千里

《胡同》以三段式的巧妙结构串联起祖孙三代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故事。该剧分为三个时代篇章,选取三个代表性的年代,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位女性从居委会的开创、发展到发扬,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之初心的故事。

演员排兵布阵上的【乙】别出心裁成为《胡同》一大创新。人气明星自带流量,表演生动有活力,为新剧赚足眼球。此外,《胡同》还吸引了吴刚等十余位演技派加盟,老戏骨们将剧中人物演得【丙】惟妙惟肖。《胡同》以京城之书写生活烟火,胡同串子”“得嘞”“您受累了,这些话听来京味十足。【丁】抖空竹的,拉洋片儿的,变戏法的等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剖面,尽展瑰丽多姿的文化传承和蓬勃生命力。

1.对文中画横线处的判断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末的句号放在下引号外。
B.【乙】处成语“别出心裁”使用正确。
C.【丙】处成语使用有误,应改为“栩栩如生”。
D.【丁】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中的前两个逗号改为顿号。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可以堪称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B.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堪称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C.剧作落脚于以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堪称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D.剧作以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可以堪称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3.下列句子中的“风”和文中第3段加点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B.中央号召向孔繁森学习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
C.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D.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成集,得益于周代的采风制度。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而不往非礼也”“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一种的________“人情礼”,发人深省。

人情味是甜的,弥足珍贵。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如今,礼尚往来成为人们相互交往的一种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寻常日子里的每一次起伏,亲朋好友都会相聚一堂。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_________的人情。

人情债却是苦的。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而变味的人情交往,使这种人情“漩涡”越漩越大、越漩越快。“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

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_______间划出一条线,反对天价人情、大操大办。“化俗不易,贵在因民”。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在新时代的风尚中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愈演愈烈 磨灭 陈规陋习 健步如飞
B.甚嚣尘上 泯灭 陈规陋习 奋勇前行
C.愈演愈烈 泯灭 清规戒律 奋勇前行
D.甚嚣尘上 磨灭 清规戒律 健步如飞
2.下列选项中的双引号与文中加点词语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C.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D.这样的劣迹艺人,难道还要让他“永垂不朽”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