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报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些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盗版教材,不仅仅是因为盗版书价格低廉。在很多大学课堂上,教师授课并不完全依赖于某本教材,而是以自编的讲义、课件为主,通过打印、电子邮件等形式将这些课程材料分发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只是相对重要的参考书,只是期末考试前值得信赖的复习材料。特别是一些高校教材编写水平不高,不具备存藏价值。有的作者、出版社将教材视为敛财的工具,明明有经典教材珠玉在前,却非要另起炉灶挖土烧砖,重新编写、出版一套教材推荐给学生。据统计,有的高校基础课,全国有近500家出版社出版了逾千种教材,这其中难免有粗制滥造的情况。那些虽是正版但编写水平不高的教材,被大学生视为“用过即抛”的消费品,而不愿意为其付出太多的费用。

目前,纸质图书价格一直呈现上涨的趋势,大幅降低高校教材定价似乎并不现实。在慕课、网络公开课日渐流行的当下,不妨多为大学生编写、制作更多价格低廉的数字化教材。美国著名的物理学教材《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就有其官方网站,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阅读这部教材。国内一些高校和出版机构已经开始进行编写数字化教材的尝试。

(摘编自《光明日报》《高校教材盗版缘何愈演愈烈》)

材料二:

看起来,我们似乎应为当代大学生懂得省钱叫好才是,其实不然。诚然,确实存在“正版教材太贵”“教材使用率低”等问题,但绝不能成为大学生大肆违法复印他人教材和考试用书的理由。复印教材和考试用书虽让囊中羞涩的大学生节省了开支,但教材和考试用书编撰者及出版商的利益则被无端盘剥,知识产权还有多少价值可言?

原作者享有其作品的复制权和获得报酬权,大学生对此不可能不懂,那他们何以对复印侵权行为表现出集体无意识?其实是因为著作权法有一条规定,将“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列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的情形。有此尚方宝剑在手,复印便成了大学生使用教材和考试用书的主要方式。

然而,像如今这般完全依赖复印、整本复印,甚至于“上届学生复印了,下届学生接着复印”的情况,显然不属于著作权法允许的“少量复制”范畴。尽管大学生们并未从盗版中牟利,但会对版权作品的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何况,不少复印店已将复印盗版他人教材、考试用书当成生意,在线上线下主动招揽这种业务,这恐怕就构成了事实上的侵权,理当打击。

(摘编自法制网《正版贵不是追捧盗版的理由》)

材料三:

高校教材反盗版,关键要对症下药,打好“组合拳”。首先,不妨进行旧教材循环利用,比如,武汉纺织大学设立“旧教材流转中心”,从学生中募集来旧教材,供下一届学生使用,就值得借鉴。其次,遏止高校教材背后或隐或现的灰色利益链,建立健全高校教材公开透明收费制度、教材管理制度,让大学生知道自己所交的教材费花在什么地方。别让高校教材费成“糊涂账”,被一些逐利的人“钻空子”,为腐败滋生提供土壤。再次,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了解知识产权法和著作法,在这方面千万别“拖后腿”。最后,相关部门加大执法执纪力度。比如,对高校附近文印店小规模售卖盗版复印教材问题,依法进行民事追责和行政查处,情节严重,依法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

(摘编自桂声网评《高校教材反盗版关键要对症下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版教材粗制滥造,编写水平不高,有些只是作为期末考试的复习材料,再加上价格比盗版教材要贵,导致了一些大学生选择盗版教材。
B.如果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以及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使用,这样的行为并不违背著作权法。
C.大学生完全依赖复印、整本复印,这与复印店将复印盗版他人教材、考试用书当成生意相比虽然性质不一样,但同样构成了对原著者的侵权。
D.对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从不同角度分析盗版教材盛行的原因,材料三侧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一个大学学科,出版的教材却版本繁多,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反映出了教材已成为了有些作者和出版社敛财的工具的问题。
B.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慕课、网络公开课的流行,更多价格低廉的数字化教材降低了教材的成本,学生可以不需要购买纸质图书。
C.反盗版教材需要多方合力,不仅要从学生、教材编写者和出版社出发,还需要学校的引导、制度的完善和相关部门的严格执法。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了知识产权,都强调了大学生应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懂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更要守法。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解决高校盗版教材存在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全新改版、全彩印刷,做大做强报网端微十多种载体,覆盖用户7.86亿人次;新华社发布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推出“AI合成新闻主播”,创建“媒体创意工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整合优势资源,集聚350多家媒体机构形成矩阵,打造全国广电“联合舰队”……观察今日之传播场域,媒体融合方兴未艾,人们眼中曾经“很传统”的主流媒体,正以加速变革不断赢得更多注意力资源。

只有在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努力激发化学反应,创造更多可能性,推进“融合+”,主流媒体才能真正赢得受众。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主流媒体手握的是“金话筒”。把握时代大势,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媒体融合的大手笔正等待我们去创造。

摘编自李浩燃《勇立潮头,推进全媒体时代“融合+”》,人民日报2019年01月28日)

材料二:

2018年4月2日,人民网发布2017年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报告对全国296份中央、省级、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主要报纸、301个中央及省级广播频率、37家拥有上星卫视的电视台的融合传播情况进行考察,分析了2017年媒体融合传播的总体水平和特点。

表1报纸、广播频率、电视融合/网络传播力TOP10

报纸

广播频率

电视台

1

人民日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中央电视台

2

环球时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

浙江电视台

3

参考消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

湖南电视台

4

光明日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劲曲调频

江苏电视台

5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

北京电视台

6

中国青年报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

上海电视台

7

华商报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广东电视台

8

经济日报

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

湖北电视台

9

浙江日报

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

山东电视台

10

广州日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

河北电视台

表2传统媒体渠道拓展情况

微博

微信

入驻聚合新闻APP

入驻音频/视频APP

自建APP(含集团)

报纸

(N=296)

97%

98%

94%

-

87.5%

广播频率(N=296)

94%

77%

47%

99%

96.7%

电视台(N=296)

97%

95%

95%

100%

97%

(摘编自《2017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发布》2018年4月2日人民网)

材料三:

媒体融合发展与融合传播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许多数字技术与不同媒体融合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融合成果。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被运用到全媒体采编平台之中,移动直播、H5应用等技术在采编制作环节普遍采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从无到有。这些技术进步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技术也为融合发展的传播效果评估提供了便利条件。融合发展的效果如何,包括内容传播效果和项目建设效果是否达到了与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目的,都要进行准确的反馈与评估。应以传播效果评估为重要环节,倒逼融合发展不断深化。

尽管同国外媒体相比,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走在前列、处于“第一方阵”,尤其是主流媒体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但在内容生产上还要进一步努力,补齐短板,进一步赢得融合发展优势。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内容是满足受众需求的“第一指标”’技术与渠道都是为了方便内容到达受众。

摘编自崔士鑫《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处于“第一方阵”》)

材料四:

从多媒体,到全媒体,再到融媒体,媒体融合理念不断精进,业内对融合路径已有共识。不过,痛点显而易见。媒体内容生产折射出的仍是媒体中心主义思维,对用户思维的考量不足。对于用户而言,媒体融合的意义,在于可以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全面、多维度的信息,把身边黑暗的地方看得更清楚,而非谁提供的信息最多、谁玩出多少花样。

当用户思维渗入媒体融合的每一根神经,产品意识就会自觉生成,媒体的信息生产与发布,将不再依靠惯例、感觉。只有到了这个阶段,媒体形式的融合、生产流程的再塑才具有实质意义。

(摘编自卞德明《媒体融合别丢了用户思维》,《人民日报》2017年3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中“融媒体时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融媒体时代意味着对传统的全面突破,人工智能是打造有影响力平台的主要路径。
B.相对而言,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在融媒体时代表现更突出,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优势。
C.我国已抢占融媒体时代的先机,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有力满足了受众交流的需求。
D.融媒体时代要采用多样信息传输方式,丰富信息内容,准确把握用户的心理诉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流媒体在做大做强报网端微十多种载体,应用人工智能平台,充分整合优势资源等下工夫,目的是赢取更多注意力资源。
B.《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在传播力上形成了极明显优势,这与其在媒体融合上的积极探索有关。
C.同国外媒体相比,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能够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国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带动了融合媒体技术的发展。
D.媒体融合的应有之义,绝不是现有媒体形式及信息生产流程的整合,更应是媒体的生产内容对用户需求和用户思维的融合。
3.结合上述材料,针对我国媒体融合现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2019-05-19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2019·黑龙江哈尔滨·三模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熊出没·原始时代》等多部影片同场竞技,将今年春节假期中国电影票房推升至58.4亿元的高度,观影人次达1.3亿,据国家电影局的初步统计,仅正月初一的单日票房就高达14.43亿元。

被誉为大陆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改编自“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在遥远的未来,太阳急速膨胀将要吞噬地球,人类为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地球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春节档期叫好又叫座,短短5天,票房逾14亿元。这部电影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流浪地球》一上映在豆瓣网拿下8.4的高分,影院排片率从第四逆袭到第一,猫眼专业版对《流浪地球》的票房预测是人民币53.34亿元。

(摘编自《第一财经日报)

材料二:

国内票房突破40亿,电影《流浪地球》“黑马式”突围让市场预言: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

中国科幻经过几十年艰难发展,培养出刘慈欣等科幻名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更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扛鼎者。往前追溯20年,中国科幻文学因缺乏好作品,一直不被外界熟知,最顶尖的作品在国外最多也只有几千本销量。因此当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并在海外热销时,人们将其称为中国科幻文学的转折点。

而《三体》同样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王晋康、刘慈欣等科幻作家的作品版权被诸多投资方争抢。但王晋康却认为,这把火似乎烧得有点虚热:“《流浪地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但我们不能忽略它作为一部硬核科幻的不完美。无论是祖孙三代矛盾逻辑的不流畅、剧本上的科学硬伤,还是演技上的不足,目前想打动外国人,还是有一定困难。”

王晋康认同中国科幻电影已走入元年,但在他看来,这其实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即便《流浪地球》失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最迟也只再延迟五年。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更多的是让资本更早地涌入,科幻作家有了培育的土壤,即便后续跟风的科幻电影失败,也不会让中国科幻热再次断流。“中国与美国科幻电影之间,是工业化的差距。美国领先中国不止十年。科幻电影烧钱,同样需要烧时间。”而谈及何时中国科幻电影可以与美国并称“双雄”,王晋康坦言,是早晚的事,但保守估计仍需十年。

摘编自《新京报》《王晋康:美国科幻片领先中国不止十年》)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流浪地球》表面上描绘末世的凄凉景象,骨子里却含着积极的正能量。影片传播了“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精神等中国特色价值观,这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截然不同。

美国《纽约时报》称,这是中国即将推出的一系列大制作科幻电影中的一部,这类电影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投资上,都是中国大多数制作人目前还无法企及的。《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让人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

《人民日报》刊文称,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应该说,相对影视经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还有一些差距。我们要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捧杀也不棒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摘编自《参考消息》)

材料四:

在航天科技硬实力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时候,体现我国软实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隆重上映,让戏内情景与戏外现实交相辉映。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国家不断培育电影新的人才、技术、市场等力量所产生的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此视觉奇观式的庞大制作凸显了这些年我国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都一直是很有影响的题材,即便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总是缺少一些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国电影的时空观,展现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在春节档与多部影片同场竞技时脱颖而出,好评如潮,仅仅正月初一单日票房就超过14亿元,实现精彩逆袭。
B.过去20年中国科幻文学很少被外界关注,刘慈欣的《三体》使中国科幻文学发生转折,并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
C.从材料二看,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巨大发展,乐观地估计,中国科幻电影在十年之内就能比肩美国。
D.中国电影要想继续走创新道路,就需要在坚持文化传统的同时,多面向未来思考,少涉及穿越、幻想等尚古题材。
2.影片《流浪地球》充满了“中国式”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下列诗词中,没有表现这一主题的一项是
A.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唐·卢纶《长安春望》)
B.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C.始见春色不奈喜,黄昏招饮夜还家。(宋·梅尧臣《夜与原甫江家步归》)
D.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宋·周邦彦《苏幕遮》)
3.电影《流浪地球》取得成功的时代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
2019-05-10更新 | 177次组卷 | 6卷引用:易错点09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读多少本“及格”?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分析

2018年4月19日讯   过去的一年,你看了多少书?昨日,2017年度“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报告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中,全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的占10.2%,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与2016年度差别不大。未成年人在这方面则有更好表现: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81本。

若是每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便能够跻身成年国民排名的前10.2%了。其中阅读超过20本的占4.1%,超过50本的更是仅有0.9%,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万里挑一。

“日本是人均11本左右,韩国人均9本,美国人均7本,法国在8本左右。”具体负责调查工作的徐升国,援引国外阅读调查的官方数据说。

在成年国民对阅读数量的评价中,只有一成左右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或者比较多,有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由此,民众对举办全民阅读活动颇为期待。有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

调查报告显示,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2017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为80.43分钟,比2016年增加了6.03分钟。排在第二位的是互联网,人均

当然,数字化阅读也是人们使用手机、互联网等媒介的重要目的。但在成年网民从事的网上活动中,仍以阅读新闻、查询各类信息,以及娱乐为主流,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徐升国回忆,1999年调查报告第一次发布时,国民上网的还很少,“只占3.7%,真正的网络阅读可以说还没有产生。”而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等陆续出现,使得国民的网络行为愈发多样化。“2007年以后,逐渐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带来的变化更为剧烈。微信上线后,出现了微信阅读,近几年又出现了听书这样一种阅读形式,以及社交式的阅读,例如线上读书会、分享等等。”

此外报告发现,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听书率基本与成年人持平,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达28.4%。

听书具体听什么?“故事”与“评书联播”排在成年国民选择的前列。而在未成年人中,“听英语或进行其他语言学习”与“听诗歌朗诵”的比例相对较高。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查特别增加了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报告显示,在0~8周岁儿童家庭中,超过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3.07次。

关于未成年人中0~3岁幼儿的阅读启蒙,徐升国发现其中有非常大的差异,“一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比如阅读‘三只小猪’‘狼外婆’‘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经典故事。从中获得亲情的交互,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生命的快乐。还有一种是从小培养孩子背唐诗,认字,亲戚来了可以表演,不能输在起跑线……我们称为功利式的阅读启蒙。后者容易让幼儿觉得阅读很枯燥很难受,不好玩,天然就会去排斥。”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成年国民中,有超过一成的人一年中能够阅读10本及以上的纸质图书。
B.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在8本以上,超过美国和法国,前景可喜。
C.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不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D.大多数0~8周岁儿童家庭重视亲子阅读,通过不同方式培养儿童读书习惯。
2.下列对当下未成年人阅读现状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情况良好,14~17周岁的青少年的听书率相对较高。
B.未成年人的早期阅读得到大部分家长的重视,其阅读内容常与家长培养方向相关。
C.当下未成年人的阅读有功利化倾向:青少年听书内容功利化,幼儿阅读启蒙功利化。
D.随着时代发展,使用手机、互联网进行数字化阅读,成为未成年人阅读的主要方式。
3.请结合文本材料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国民的阅读水平?
2019-01-24更新 | 173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实验中学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