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报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1年H1中国付费自习室用户满意度情况

(摘自《付费自习室数据分析》)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出行受限,于是出现了一个更为新潮的自习“场所”——网上自习室。一些年轻人或在网上开设的“自习室”学习,或在交互平台上直播自习,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相互帮助。“这个新现象是学习型社会形成过程与互联网时代青年生活新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有学者给出判断。

记者在夜里22点时进入B站,输入“自习室”搜索,各类up主的自习直播目不暇接,仍有许多人在自习。访问人次较多的“自习室”,人气超过200万人。“我的数学不能辜负”“北外等着我”……轻松的音乐背景下,弹幕不停穿梭。

很多受访者表示,学习感到枯燥时、自己一个人奋斗感到孤独时,直播是个好的选择,它能让人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学友”,大家一起共享求知的时光。“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参与网络自习室。”有一年多直播自习经验的90后青年张潇合坦言,实际上,定力不够的播主,很难克服对于弹幕内容和涨粉数量的好奇心,多看几眼屏幕、多回复几句粉丝的提问,学习状态就被打断了。

“不管线上还是线下的自习室,合理利用它,让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学播”网红,张潇合直播时不在屏幕画面里摆放任何可能影响参与者注意力的物品,不喊空洞无用的口号。他也不鼓励在网络自习室的留言区讨论学习问题。“讨论应该去教室,而不是自习室啊。”张潇合把“自习场所不闲聊”的标语放在屏幕中最醒目的位置。

(摘编自彭景晖《共享自习:一场关于自律和自我充电的探寻》,《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9日)

材料三:

当代青年群体中出现共享自习现象,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速度不断提高。面对目不暇接的发展变化,人们对于提高知识水平、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素质的诉求,变得更为强烈和紧迫。同时,在校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职场青年面临职业竞争,这些因素催促着青年人主动学习、不断学习、实现自身突破,以在职业生涯中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一些学者也提出建议,希望共享自习室这种新生的经济形态能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置于严格的监管之下。自习室需要有安全的设施、良好的通风环境、充足的个人空间,这对久坐桌前的学习者的身体健康很重要。同时,根据我们的实际观察,一些网络自习室里,有不少广告商充斥其中,也会出现不少影响自习者学习的言论。给青年人一个安静爽朗的网络自习环境,还要依靠有关部门加强管理。

共享自习室和网络自习,是学习型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它们能否继续健康发展下去,为热爱学习的青年提供良好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当代青年主动参与学习、追求自身进步、适应创新环境的姿态,能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青年人不断创新学习方式的做法,也将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这让我们更加相信,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有能力肩负未来发展的重任。

(摘编自张庆花《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青年的创新尝试》,《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21 H1中国付费自习室用户满意度数据来看,用户对付费自习室的学习环境、服务和共享资料比较满意率分别为38%、37.1%和34.5%。
B.《光明日报》记者在夜里22点进入B站搜索“自习室”发现有很多自习直播,看见很多人都参与其中,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相互帮助。
C.“学播”网红张潇合不喊空洞无用的口号,也不鼓励在网络自习室的留言区讨论学习问题,也不赞成在直播自习中闲聊。
D.作为学习型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共享自习室和网络自习为热爱学习的青年提供良好的环境,但其未来前景有待观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学者认为网上自习室是学习型社会形成过程与互联网时代青年生活新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这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
B.直播自习能让人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学友”,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适合参与网络自习室,如果缺少定力会直接影响学习状态。
C.共享自习室能够缓解在校学生、职场青年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感受到的压力,也能提高知识水平、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素质。
D.当代中国青年肩负未来发展的重任,只要主动参与学习、追求自身进步、适应创新环境,就能决定他们的人生,构建学习型社会。
3.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应该如何让线下、线上的共享自习室发挥其优势?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e阅读,让生活更美好”,这是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的主题。会上发布的《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也用一串串数据证实了“e阅读”是如何深入生活的:2018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已达4.3亿,人均数字阅读量为12.4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长已达71.3分钟。回顾历年数据,每一项数据都在增长,数字阅读一派快速发展势头,令全民阅读与数字中国建设的成就愈发清晰。

事实上,知识的传播从来都与技术的飞跃相生相伴。过去的千百年里,一次次印刷技术的进步都带来了知识传播的跃升。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探讨了数字阅读理念、方式、实践的创新,还有许多对未来阅读的畅想,我们或许可以用VR眼镜浸入体验一部历史小说,在文字、音视频的交互融合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粮。目前,我国已有40余个省级数字图书馆,近500个地市数字图书馆,同时,数字阅读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政策、技术、市场各要素的汇聚,更加明确了数字阅读产业的未来。

(摘编自《数字阅读让书香中国更加馥郁》,《光明日报》2019年4月15日)

材料二:

图1 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阅读率城乡对比

介质

城镇

农村

图书阅读量(本)

5.83

3.35

报纸阅读量(期/份)

49.36

15.12

期刊阅读量(期/份)

5.37

2.00

电子书阅读量(本)

3.50

2.70

图2 我国成年国民各介质阅读量城乡对比

(摘编自《出版商务周报》2018年4月18日)

材料三:

阅读打卡是为了提升精神世界,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将打卡行为分享到朋友圈,一是有邀请众人监督之意,二是有彰显某种生活方式与价值倾向之意。但当阅读打卡被融入了社交因素,在一些人那里,难免就会有变味的时候。不排除有些人的阅读打卡行为,和占领朋友圈一样,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承诺,拍个照、录段短视频,秀一段时间之后便鸣锣收兵。

阅读打卡有“表演”的成分,但对多数人而言是有益处的,这也是为什么阅读打卡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原因。阅读打卡有“强制”的色彩。强制自己阅读,对于成年人来说,未尝是坏事,都市生活匆忙而慌乱,时间碎片化,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个人都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于是,强行在每天的时间里拿出半个小时用来读书,就有了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会升华一个人的内在,坚持一段时间读书的话,阅读者真能体会到由浮躁变安静的快乐。读书是门槛最低的修身养性行为,读书给予一个人的回馈是巨大的。

阅读打卡潮流的形成,必然是由政府与社会各层面的倡导、阅读机构的推广、商业力量的辅助等协力完成的。在劝人读书方面,这些年来各种举措可以用“苦口婆心”来形容,如今终于初步见到了效果,推广者感到欣慰,阅读者感到有收获,其正面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阅读打卡的好处与坏处比例有多大,这真的不好判断。但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要不要阅读打卡,那就是因人而异,不必用打卡来把读书变成任务,阅读打卡的选择权,一定要百分百交到阅读者自己手里。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4月23日)

材料四:

如今,在日益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相关数显示,每天连续阅读时长在半个小时以内的用户占了大多数。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正选择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比如在飞机、高铁上,甚至是候车室。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中国领先的数字阅读平台掌阅联合中国铁路、厦门航空、联合国,全场景覆盖,打造“阅读无处不在”的全新体验,倡导民众利用碎片时间阅读。

本次掌阅推出的读书日活动,一方面,向人们传递了“阅读可以无处不在,阅读可以随时进行”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提倡民众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去阅读,发掘阅读的更多乐趣。此外,掌阅还希望借助中国铁路、厦门航空、联合国这三大平台,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全民阅读行列中,在响应联合国“走向阅读社会”号召的同时,也搭建起不同出行场景的阅读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乘客们的搭乘体验。00后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长大的一代,对电子阅读有天然的亲近感,移动阅读正成为一种新趋势,掌阅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阅读平台,必将引领全民阅读新时代。

(摘编自央视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e阅读”已深入生活,回顾数字阅读历年数据,各项数据都在增长,显示全民阅读与数字中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B.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成年国民不同介质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均高于农村居民,说明城镇居民有更强的求知欲。
C.为了提升精神世界的阅读打卡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对多数人而言是有益的;但当阅读打卡被融入社交因素,可能会变味。
D.掌阅联合中国铁路、厦门航空、中国铁路推出读书日活动,打造阅读的全新体验,也是响应联合国“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VR眼镜浸入体验,在文字、音视频的交互融合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表明知识的传播从来都与技术的飞跃相生相伴。
B.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高于其他媒介,数字图书馆大量出现,意味着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势在必行。
C.阅读打卡使读书具有仪式感,会升华一个人的内在,使阅读者能体会到由浮躁变安静的快乐,其正面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D.掌阅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阅读平台,倡导用碎片时间阅读,能满足当今大多数人的阅读需求,必将引领全民阅读新时代。
3.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经济大背景下,全民阅读呈现出哪些新面貌?有何意义?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航天文化贯穿于航天事业的各个历史进程及各个领域,是几代航天人经过探索和总结,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理念,同时,中国航天文化是一种优秀的社会文化,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将科学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融合在一起。

中国航天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对于太空的向往,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美丽的传说故事与浪漫的飞天情结为航天事业与文化的开创奠定了文化基础,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沿革与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航天文化跟从航天事业的诞生而来。航天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历史性特征之外,又有着显著的时代色彩。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文化吸收了许多先进元素,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先进文化代表。

中国航天文化有独特的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中国航天事业从导弹仿制起步,运载火箭的研制与发展轨迹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轨迹基本重合,因此火箭文化在中国航天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象征作用,它是中国航天的关键文化符号之一,此外,航天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国航天文化的文化符号。

以使命为灵魂、以品质为追求、以创新为动力构成了中国航天文化的显著特征。航天工程是一项规模庞大、系统复杂、技术专业的特殊事业,需要高投入,又具有高风险。每一项成果不仅关系到航天事业的进程,还影响到国家的声誉与安危。质量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生命。20世纪60年代,针对航天工程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周总理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从而树立了零缺陷质量意识的理念。新时代,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航天的零缺陷质量意识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理念铭刻在每一位航天人的思想中,贯穿于航天事业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环节里。

中国航天文化的内涵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三大构成要素。航天精神文化是指航天人所特有的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精神、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它是航天文化的核心,影响和指导着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航天物质文化是指经过航天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和航天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即航天产品。制度文化是航天精神文化的行为体现,也是物质文化不断丰富的重要保证。随着航天科技转化与应用的加速,航天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也要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社会各界大力弘扬和广泛学习航天文化,可以确保航天文化在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承担重要使命。

(摘编自张春颖《中国航天文化的特色及内涵研究》)

材料二:

中国在外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不断成为全球各地的头条新闻,当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上时,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领域是不断高涨的中国独特的航天文化热潮。

按照中国航天事业主要参与者的说法,有三种重要精神或历史影响使得这种新兴的航天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这就是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全都与中国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有关,也是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

几年之前,中国航天文化产品的版图还远没有今天这样广阔。现在很常见的是,中国品牌与中国国有航天机构合作,打造出大量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航天主题产品。2019年10月,中国知名设计师品牌卡宾在上海时装周期间举办了一场航天主题时装秀。据卡宾说,时装秀是为了宣传中国航天文化,致敬中国航天事业。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安踏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名发布主题系列服饰。今年,森宝积木公司推出了中国长征火箭、卫星、月球车和航天员的系列模型,这个系列是与中国航天文创联名推出的,中国航天文创致力于通过教育活动、文化产品甚至是旅游向青少年宣传中国的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活动和商业产品新热潮正逐年高涨,巩固了国家航天事业。虽然这些产品仍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但以将中国置于太空探索前沿为主题的传媒产品已经开始渗入国际意识,比如翻译成其他语言的《三体》小说三部曲和能够在奈飞频道上观看的电影《流浪地球》。此类产品有助于使中国是太空活动重要参与者的观念在国际上正常化。正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已经成为美国国民冒险精神的传承者一样,中国将自身历史融入其中的航天产品也能够强化以下说法: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其文明的自然延续——中国也应该属于太空。

(摘编自[英]莫莉,西尔克《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独特的航天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对于太空的向往可算作中国航天文化的起源,但此时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航天文化。
B.在中国航天文化中,火箭文化起到了重要的象征作用,因此它成为了中国航天的关键文化符号之一。
C.从上世纪60年代的“十六字方针”到新时代有关“质量”的理念,可以看出我国航天事业始终把质量当作生命。
D.在中国航天技术不断发展、受人关注的同时,另一个重要的领域——中国独特的“航天文化”却被人们忽视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要得到更深层次拓展,关键在于建设航天精神文化,因为它是航天文化的核心。
B.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它们也使新兴的航天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C.几年之前,中国品牌未能与中国国有航天机构合作,使得中国航天文化产品的版图远没有今天这样广阔。
D.中国航天商业产品热潮逐年高涨,巩固了国家航天事业,也使中国是太空活动重要参与者的观念深入人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航天文化的显著特征”的一项是(     
A.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任务中心,开展“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活动。
B.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深空探测,航天人始终肩负着航天强国的使命。
C.目前我国已有1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但还有一些航天员默默训练数年,无缘太空。
D.我国探月工程实现了世界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创造了新的历史。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介绍了中国航天文化,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其不同之处。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开展航天活动、推广航天产品能对中国航天事业起到什么作用。
2021-12-26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4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简答题-2022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版)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而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则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

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严重超标,自2000年开始我国便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正在朝着深度老龄化社会快速迈进。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共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摘编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全球第一,该如何应对?》,腾讯网 2018年8月2日)

材料二

(资料来源:《联合国发布:世界人口展望》)

材料三

基础养老服务与设施的进步让众多老人受益,但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不少老人也反映:“大家都在追求美好生活,我们也有追求美好养老生活的需要。”养老院、床位、护工等数量,已然不能成为养老供需平衡的唯一尺度,否则“养者”的好意未必就能换来“被养者”的满意。

仅一顿老年午餐,一面是不断扩大的助餐“放量”需求,另一面是希望餐食个性化的“提质”诉求。不少代表委员呼吁,养老服务的“增量”与“走心”需“双轮驱动”。

“可以借鉴‘白领午餐工程’的方法,以‘社区食堂’为载体,构建‘政府支持、市场承接’的老年助餐服务新模式、新机制。”上海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凤懋伦表示,鼓励各类主体经营的“社区食堂”“一主多辅、多种经营”,通过“质优利微”为更多有需求的市民提供餐食等做法,推出老年助餐服务的“自选动作”,努力满足60岁及以上老年人“放量提质”的助餐服务新需求。

(摘编自《高质量养老还缺啥?》,人民网2019年2月2日)

材料四

“相关部门还应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市场。”安徽大学社会系副教授王云飞说。目前,不少地方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扶持作用。虽然一些地方也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但细化落实不够,没有起到预想效果。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等业内人士认为,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是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应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目前,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均处于试点阶段,模式不一,特色各异,建议民政部主动对接牵头部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功能和制度框架,区分与医疗保险的关系,科学确定筹资渠道、评估模式、服务项目与资金管理机制等,使长期护理保险更多聚焦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实际需求。

(摘编自《养老供需错位:“一床难求”与资源闲置并存》,《经济参考报》2019年3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更为深层的原因,最终会体现为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B.1956年联合国对老龄化的划分标准和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标准有所不同,但目前中国同时满足这两个标准。
C.中美日印四个国家中,日本目前的老龄化社会程度最为严重,而中国的老龄化进程速度较快,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超过美国。
D.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中国的特例,而是世界性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老龄人口比率都将持续增长。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基础养老服务与设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养老需求也是发展和变化着的,单纯的放量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走心提质也是不可忽视的议题。
B.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对改善养老现状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并细化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帮助提升养老水平。
C.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明确其基本功能和制度框架,使其更多地聚焦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从而替代传统的医疗保险。
D.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切实解决好养老问题,需要统筹好政府和市场等各方力量,也应当遵从实际的情况和需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3.材料一、三、四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1-12-24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5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简答题-2022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自然村落。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再现传统村落质朴之美?

传统村落,既要有,也要有。在修复改造中,设计者要在传统村落物质性的空间存续上做足文章,保护、修复、回归传统聚落形态,强化乡村风貌特色;也要在精神性的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发展、织补、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在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现代文明的同时,兼顾地域文化的保护,留住乡愁。

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万村的改造实践中,团队基于该村保留的大量传统建筑和民族传统文化,从整体改造理念出发展开设计。在的塑造上,对村中尚留的传统木构吊脚楼和风貌迥异的新建砖混房屋,进行了建筑风貌统一修缮设计。同时,团队还在村中人流聚集的地方,设计了可供聊天、休息的木廊、凉亭,为村民搭建交流空间。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更重要的是通过的塑造,激发的活力。设计团队努力将振兴传统工艺、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落改造相结合。比如,团队将板万村闲置民居改造成刺绣、织布、酿酒等传统手工艺作坊;新建文化传习所、风雨桥;修整戏台;对村小学进行整体改造和扩建,增建了图书馆和文化乡土教室;改建土陶窑以恢复传统制陶工艺……经过改造,板万村”“兼备,整体风貌更美了,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做了起来,非遗展演活动也多起来了。

传统村落的振兴,需要尊重自然、细心呵护大自然的馈赠,还需适应自然、因地制宜。这既是先民的营造智慧,也是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融相生的关键。

浙江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强调在改造中尊重当地古村落的原生态,从而绘就一幅别具韵味的山居图卷。松阳县群山环绕、云蒸霞蔚,黄墙黛瓦的传统村落置于其中,更添古朴之美。为解决老屋无人居住,村落生机渐失的困扰,设计团队尽可能还原村落传统风貌;同时,保留推开窗见山、抬起头观星的生态特色,使改造后的传统村落与自然相辅相成,吸引许多人来此体验,写下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诗篇。

传统村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自然和人文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长期积淀形成的,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构成乡村聚落的建筑,其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历史长短,还在于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所以,传统村落的改造设计,既不能片面还原某一时期的风貌样式,也不能简单移植异域文化以求创新,而应树立在传承中创新的历史观念,通过更新改造,激活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延续其生命。

江西德兴市是药材的主产区之一。如何使深山里的村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对局部老建筑群进行改造以传承中医药文化或许是个答案。

改造中,设计团队遵循结构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生态营造原则,对德兴花园村一处曾是学校的老建筑群进行改造活化——完整保留原来校舍一、二层的砖混建筑,并在原来南北向布局的建筑群上,加建东西向的二层钢结构建筑,新老建筑错层叠置,形成了丰富的立体院落空间,创造了崭新的视觉空间形象。设计团队在新建筑群中植入了中医药教学、试验、体验等功能,成功将其改造成了中医药试验培训基地。改造后的建筑群,被杏林馨香浸染,成为带有时代印记的赣鄱文化新地标。周边的村民们也把这里当作公共活动空间,中医药文化在乡村创新性改造中得到传承。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如何让传统村落既不被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抛下,也不被过度开发所破坏,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从传统村落独特的自然形态和人文价值出发,以艺术的视角介入乡村振兴,将有助于实现传统村落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回归。

(摘编自吕品晶《传统村落,回归自然与人文之美》)

材料二:

乡村振兴长期需要城市的支持,具体表现为外界人员与资金的介入。近几年各地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前进证明这种外力是不可或缺的,它包括财力与人力(含智力、技术、管理)两个方面,人力比财力更为重要。鉴于乡村振兴的艰巨性、长期性,外力的介入应该建立长效机制,需要政策支持及有组织的引导。我们的高校、规划设计部门也应该把当前对传统村落的热情转化成行动,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性支撑,并为此研究具体的措施,如:长期和短期的人才培养,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乡村课题研究的长性、针对性、实效性,驻村规划师、建筑师制度的建立等等。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村,对象是农民,主人是村民;今天及未来乡村的居住者、从业者、管理者、享用者主要是当地的村民,虽然不排除未来也可能有城市来的移民,但他们不可能喧宾夺主。村民不仅是乡村经济的主人,乡村社会的主角,而且是乡村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传承人,因此,他们是乡村振兴真正的内在动力。乡村振兴只有以内力为主,外力为辅才有希望,才可持续。

(摘编自朱良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再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村落的“神”,是指凝聚在乡村聚落形态上的文化,即传统乡村文脉,具体表现为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的现代文明和特定的地域文化。
B.“拯救老屋行动” 立足县域实际,发掘老屋价值,对传统民居进行修缮和利用,在传承中创新,全面激活了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
C.乡村聚落的建筑的价值与其历史长短没有必然联系,而与其所饱含的历史信息、文化记忆及其对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密切相关。
D.传统村落的振兴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事业,首先靠城市在长效机制下的财力与人的支持,其次靠农民在乡村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努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计团队在对板万村的改造实践中,综合考虑了要素的改造和提升,将传统村落内化为具有文化活力的社会结构,外化为具有整体之美的乡村景观。
B.大自然给予传统村落宁静优美的环境,传统村落往往与大自然相融相生,人、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在大地上绘就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C.设计团队对德兴花园村一处曾是学校的老建筑群进行改造活化使中医药文化得到传承的做法,为深山里的村落实现特色发展做出了完美的示范。
D.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是村民,要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提升村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发现和培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带头人。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范畴的一项是(     
A.农耕生活中天人合一的空间格局
B.引进大型化工厂、造纸企业
C.辽西地区典型囤顶式居民建筑
D.鼓励中青年学习编织、刺绣
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再现传统村落质朴之美。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2021-12-17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3练 寒假验收卷(新高考题型)(一)-2022年【寒假分层作业】高一语文(统编版)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专项规划,都将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其中,目前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已经启动实施。

与以往相比,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有三方面显著特点。

一是范围广。项目覆盖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同时涵盖了国家、省、地市、县各个层级。

二是力度大。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会比十五翻一番。十三五时期,为支持中医中药类项目建设,中央投资超过300亿元。

三起步早。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目前中国已经启动实施了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等重大工程项目,同时还启动实施了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治未病等健康工程,还有中医药文化传播等有关项目。

(摘编自熊建王美华《用中医药的规律发展中医药(解读十四五健康蓝图)》,《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4月06日)

材料二:

2015年12月,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她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藏中发掘出来的。

12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第一次学部会议。屠呦呦等93名一流专家受聘担任首批学部委员。中国中医药界有了顶级智囊团

首批学部委员代表着中医药行业及相关领域最高学术水平。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查德忠说,学部将为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战略咨询、学术指导,并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点领域、重大措施开展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好中医中药,是提升国家款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中国工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德培认为,学部是知识界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代表着该领域最高层次人才群体。成立学部,是影响未来中医药发展的一件大事。中国科学家要有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使命担当。

(摘编自罗旭《让中国处方造福人类》,《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3日)

材料三:

春节前后,绘本草精华扬中医国粹——《清肺排毒汤组画》董希源创作展在这里举行,让人们在欣赏国画的同时,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立下大功的国医国药精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董希源是享有盛誉的中国画艺术家,同时也是中医药爱好者。去年2月4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董希源就向全国政协提出建议,希望各地中医药管理机构尽快出台中医药防治方案,并尽早组织熬制药汤,作为返岗工作人员、公共场所服务和流动人员的预防药品。2月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发出通知,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在此后的抗疫战中,该药方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系列事实打动了艺术家的心灵,董希源由此产生灵感:把这一药方中的重要药材,用手中的画笔艺术地呈现出夹,实现中医和国画两种国粹的融合,用艺术的方式弘扬中医药文化。

于是,董希源毅然拿起手中的笔,以清肺排毒汤为题材,历时半年,精心创作出42件国画作品,分别描绘了该剂药方中21味中药材的原生状态与成药状态。这也是中国首次由知名画家将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搬上画卷,以国画艺术的形式为传统中医药画像立传。去年国庆前夕,《清肺排毒汤组画》展览首次亮相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摘编自高建进《让传统书画与中医药碰撞出夺目光亮》,《光明日报》2021年03月0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五”期间,预计中央财政对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会比“十三五”多一倍,中央投资将超过600亿元,这将极大促进中医药业的发展。
B.中国中医科学院将聘任93名一流专家相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些专家将组成中国中医药界顶级“智囊团”,促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做大做强。
C.刘德培院士认为学部的成立对中医药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好中医中药,进而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
D.董希源作为中医药爱好者,关心中医药的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即建议出台中医药的防治方案,后来创作《清肺排毒汤组画》来宣传中医药。
2.下列对中医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曾长期受到冷落,现在获得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被“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专项规划纳入其中。
B.“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等项目,涉及中医药的软硬件建设。
C.中医药对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利用中医药学研制出青蒿素,并凭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中医药不仅可以治病救人,也可以作为绘画的素材,中国画艺术家董希源将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搬上画卷,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内容。
3.中医药如何才能发展壮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了了解湖南乡土文化振兴的状况,我们考察小组选取衡山县店门镇能仁村作为考察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能仁村的乡土文化进行了初步的调研。现将调研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展示如下:

问题:1.保护意识不强,人文景点损毁严重,乡土文化难以保存。由于历史原因,能仁村原有的一些珍贵的古迹文物遭到破坏。而近些年来,不少村民由于富了起来,重修住房,一些乡土文化资源也在消失。例如富有传统特色的抖墙屋,几年前还成片存在,如今却要转悠半天才能见到。从抖墙屋到小楼房,无疑是村民生活的一大进步。可是,从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抖墙屋却是难得的文化物质资源。2.宣传造势滞后,知名度不高。如果我们不是恰好选择来能仁村学农的话,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能仁村有如此灿烂的乡土文化。更遗憾的是,村里一些人对能仁村有些什么乡土文化不完全知晓,更不知道其价值。这些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地被广泛地、深入地宣讲与普及,如若还不加大宣讲的力度,再过若干年后,恐怕连当地老百姓也会遗忘了。

建议:1.要增强保护意识,从主观上真正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在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的论证,请有关专家来实地进行考察与调研,制定详细的规划和保护措施。2.以乡村特色旅游为契机扩大知名度。依托目前能仁村已有的“稻田摸鱼”“店门草席”等主打文化旅游产品,再进一步扩大乡土文化旅游的内容,并提升其文化内涵;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大能仁村乡土文化的宣讲,如开展以“倾听古树传奇”“体验男耕女织”“篝火节”“走进书院学堂”“祭祀礼仪节”五大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或旅游节等;在乡村的改造建设中,合理地融入当地乡土文化的元素,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摘编自陈逸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衡山县能仁村乡土文化复兴考察报告》)

材料二:

汾湖村北面的汾湖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重要的文化景点,如云台寺、白龙潭,也有文化活动如夷婆船、踏白船、水上集市等,丰富多样。

汾湖村庄水资源丰富,水网条件优越,但使用日渐式微,未能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且汾湖村地处江南水乡,易陷于水乡文化同质化困局。如何在水乡地带的共性中谋求特色发展,激活水网并助力乡村发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重新出发,是汾湖村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突出汾湖村的水网空间特质,以复兴水网为核心激活水网功能,通过产业、生态、生活、文化层面的策略手段,联动生活、生产、生态,以实现“水网兴村,水网利民”,营造一个借力自然、长足发展的村庄,实现“水市绿汀,门泊船归”的理想,同时打造一种江南“新水乡”的村庄模式,区别于古镇模式错位互补,协同发展。

文化方面通过保留村庄特有元素,传承水乡民俗并创新,进行时令活动,加强推广宣传,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村庄的文化吸引力,形成“棹船归——召人归——水乡文化回归”的发展路径。

(摘编自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一等奖作品《水市绿汀·门泊船归》

材料三:

孝文化园、孝文化墙、孝文化室,开展宣孝、倡孝、学孝、行孝、评孝活动——浙江瑞安“三建五孝”创建活动浓烈的孝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感受到特色独具、风格迥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孝浙江”德孝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承和创新主题调研团队实地走访了浙江瑞安湖岭镇亦垟村、马屿镇江桥村。

亦垟村一棵最高的树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小卡片。那是在孝德讲堂学习的孩子写给长辈的心里话。村里还创作了一首村歌,歌名《亦垟,我们共同的家》,学习村歌是孩子们的固定课程。歌中唱道:“自古圣贤把道传,孝道成为百行源,劝君一起多行孝,亦垟地处月亮圆……”元培学院大学生调研新农村孝德文化持续两年,队员们觉得这里德孝文化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和说教,而是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德孝文化和感恩文化感染人,令村民亲如一家、幸福美满。队员们通过对村干部及群众的广泛交流和探讨、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调研形式,对湖岭镇亦垟村建设中保护、研究和挖掘孝文化,建立农村孝德培养机制,开发孝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等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新农村建设中用现代的方式在传承德孝文化,是用时代的力量在焕发传统文化的新生命。

(摘编自绍兴文理学院《我院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青年梦在美丽乡村碰撞交融》)

1.下列对材料涉及的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多种方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访谈法收集乡土文化有关资料,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交谈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则性,相比问卷调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意义的解释空间。
B.运用实地考察法对确定范围内乡土文化进行考察,需要搜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相对于发现事实,形成乡土文化发展方案并实地验证更重要。
C.问卷调查是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收集资料的方法,优势是能突破时空限制、数据量大、效率高、规范化,对各种文化层次的人都适用。
D.撰写乡村文化发展考察报告需要对典型的问题、情况、事件做深入地调查,从而揭示出研究问题的本质或规律,形成对乡土文化的深入理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仁村抖墙屋的破坏,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重修住房;另一方面是村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没有找到乡土文化与乡村改造的结合点。
B.能仁村可以通过聚焦主打文化旅游产品,扩大乡土文化旅游的内容,提升其文化内涵,并加大乡土文化宣传来发展乡村旅游,扩大知名度。
C.汾湖村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重新出发,突出水网空间特质,通过多层面的策略手段,联动生活、生产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水乡发展模式。
D.亦垟村借鉴孝文化,建立农村孝德培养机制,开发孝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是现代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在进行乡村建设时如何保护开发乡土文化。
2021-12-03更新 | 7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1-22高三上·北京西城·期中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为中国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亿计的人才,不过,教育短板依然突出,尤其是考试模式、教育公平等问题广受诟病,又叠加个别环节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导致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中央近期的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是主动谋变之举。

教育治理须重视两点。首先,教育谋划要着眼长远。唯其如此,教育治理举措才能切中要害,避免左支右绌。教育,说到底是人的培养,它贯穿人的一生。在漫长的过程中,理想的成效与潜藏的问题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一旦发生偏差,后果非常严重。这就要求每项教育政策出台时慎之又慎,尊重数千年来中外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

其次,教育须革故鼎新,培养的人才须适应并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发展,不同的教育体系可以支撑不同的经济产业形态,比如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保障了德国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而过往四十多年,中国成功将人口数量转变为人口红利,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促成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大规模传授富有成效,这在中国经济昔日处于追赶阶段时是适用的。然而进入新时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避免“卡脖子”现象,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无疑摆在了突出位置。因此,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需要调整。有学者感叹中国教育“均值不低,方差过小”,如果这一现状不改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难有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正努力打造“全方位,高水平”社会新格局,教育自不例外。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通过学术交流、人才交换、合作办学等途径,中外教育已经建立起紧密联系。如今,尖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中国教育的开放之门也应越开越大。

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至今日,“三个面向”依然是中国教育的正确方向。站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中央一再重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其要义是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这,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

材料二:

在近期教育治理中,教育部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而过去几十年,义务教育阶段按照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的做法沿用已久,而这种惯例被冠以“因材施救”之类的理由广为人们接受。但这样真的合理吗?

埃里克·哈努谢克和卢德格尔·沃斯曼因在《国家的知识资本》一书中讨论了对教育公平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个政策,其中就包括学校分级,“从理论上说,学校分级的作用是有争议的”。

他们介绍,在第一次将孩子分到不同级别学校的年龄方面,各个国家的安排差别很大。在大多数OECD(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学校分级发生在学生15岁或16岁期间,九年级或十年级之前没有分级。而在对比了不同国家的教育数据之后,他们表示,根据假定的同伴效应,同质学伴的学习状况可能会达到最优,不过,弱势组学生如果过早与优势组学生分开,他们的情况会系统性变差。因此,他们认为推迟学校分级的年龄也许可以提高公平性。

上面讨论的是按考试成绩将学生在不同学校间分级。那么,是否需要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班教学?分班真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吗?这些问题困扰着国内外教育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此众口难调

从国际上看,丹麦的中学不会根据成绩和能力来分班,而大多数英国中小学会在不同科目上根据学生对应的科目成绩和能力来分班教学。在印度,伯乐林(注:一个非政府组织)也倡导“按实际水平施教”,其基本思想是在某个时期,根据孩子掌握的知识将之分组,然后让教学难度与学生水平相匹配。可见,按照成绩和能力来分班教学并不是中国特色。

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通过教育治理,对这种习惯做法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纠正。比如,北京市2010年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都必须承担小升初划片就近入学的任务,取消重点校不接受电脑派位生的特权,强调必须平均分班。但直至教育部最近的新政出台,根据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教学的做法一直难以根除。

许多人反对分校或分班教学做法的一大理由,是这必然对重点班落选者的心理产生不好的暗示。而重点班入选者也可能因“鸡头变凤尾”而承受一定心理压力。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斯特·迪弗洛与迈克尔·克雷默等人于2005年在肯尼亚开展的一项早期多干预实验显示,分班教育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所有样本学生都获得收益。其中,快班里垫底的学生和慢班里拔尖的学生从分班教育中获得的收益相当。

总之,在是否按成绩分级教学中,人们意见不一,各国选择不同,似乎均有其理据,而选择的最终效果可能需要假以时日才能逐渐显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曾为中国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B.教育过度商业化,是教育部门采取教育治理举措的根本原因。
C.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德国保障了本国的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
D.为打造社会新格局,中国应阻止尖端人才流动到其他的国家。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教育治理”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谋划要着眼长远,应尊重数千年来中外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
B.过往传授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做法,在新时代应被取消和禁止。
C.为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昔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等都需要调整。
D.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开放之门应继续开放。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分校、分班”做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广泛接受按成绩分校或分班,其中一个原因是因材施教。
B.数据对比表明,从理论上说学校分级的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
C.丹麦的中学不会根据成绩和能力分班,分班教学是中国特色。
D.国内不少地方不同程度纠正过义务教育“分校、分班”的做法。
4.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支右绌B.革故鼎新
C.众口难调D.假以时日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中国近期为什么采取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请分条简要概括。
2021-12-02更新 | 228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大附属密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练习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农村发展只是农业发展”“农村功能只是提供农产品的固有思维上,而应该从乡村文化这一内生动力的角度,去推动社会主义乡村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首先意味着乡村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乡村振兴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与独特文化创意,也离不开乡村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与乡土本色的品牌形象塑造。因此,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应将文化创意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能,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创新宣传引导和示范引导机制,引导多元资金和人才进入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乡村文化资源整合机制,形成地方文化产业品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良性互动,恢复乡村自主造血的能力与动力。

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它不仅直观反映乡村发展的内在文明程度,也是彰显美丽乡村魅力的外在表现。因此,乡村振兴也需要体悟与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一方面,要激发乡民对乡村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增强乡民对自然人居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村风文化,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另一方面,需要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在治理体系上,乡村振兴既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治理文化,也要依托于现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浸润实践。要筑牢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需要尊重乡村秩序,结合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激活与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古以来,乡村文化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赋予乡贤以声望权威,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中,须将传统的乡贤文化与现代治理思想有机结合,让德治成为支撑,法治成为保障。

乡村振兴还要注意城乡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一体化,正视乡村现实的文化需求,加大投入推进与城市均等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为此,需要把各项资金切实用在乡民最渴望、最需要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上;发展乡村教育,兴盛乡村文化,改变乡村学校的式微状态,发挥文化的引领力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乡民,让乡民用科学思维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站在乡民立场上,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以乡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优良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引导乡民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向上向善、重义守信。

(摘编自王慧姝《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实文化指向》)

材料二: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尤为重要的一环。千村千面,其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各不相同的乡风与文化。乡风文明建设,在润物无声中植入了民淳俗厚的新风尚,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美丽乡村。

通州区仇庄村从一个有名的贫穷落后村,变成现如今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一变化,始于以文化人。曾经的仇庄有三多:矛盾多,吵架多,上访多。如今的仇庄早已变了模样,最直观的就是村庄环境的变化。柏油马路宽敞笔直,高耸的路灯上悬挂着各种孝道宣传标语,街头巷尾干净整洁,绿植遍地。村民三两成群地聚在路边的长椅上晒着太阳唠家常,一片和谐温馨。在仇庄,每年腊月二十是老人节,这天,全村人都要为6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祝福。不仅如此,每逢七一、国庆、重阳等重要节日,村里会邀请老党员、老干部现场为村民讲述仇庄故事,每年开展活动20余次,村民参与达5800余人次。村里还成立了以村贤为主要力量的村民宣讲团,定期在孝道文化馆内与大家分享自家故事。此外,村里还创建了家福学堂夜间学校,聘请传统文化专家,每周六晚为村民集中授课,共同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畅谈家庭之道、幸福之道,并通过仇庄学习书院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每天与村民分享传统文化小故事,提升了大家的文化水平。

与仇庄村相距70公里的密云区西邵渠村,同样是一浪祥和景象。村民文化活动室里,太阳透过落地窗晒得满屋热气,几位身穿大红色棉袄的村民正在排练节目。临近元旦佳节,他们正在为演出做准备。西邵渠,我爱你,我爱你这绿水青山……,用高粱秆制成的荆笛乐声悠扬,几位村民激情满怀地唱起村歌《我爱我的西邵渠》。这首歌正是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这间屋子里创作出来的。自从村里建了这处文化中心,每天最热闹的就是这儿,扭秧歌、唱大戏、练模特步、学广场舞,每到冬季农闲时节,村民就扎根在这里不走了。村里还不定期邀请老师过来指导,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们乐坏了。每天都有文化活动,这日子可有盼头了。76岁的老人戴德瑞说。西邵渠村党支部书记赵青山告诉记者,村子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村北原来有一处废弃坑塘,占地两千余平方米,如今改造一新,添了绿树红花和亭台楼阁,成了村民遛弯儿的好去处。

像仇庄村和西邵渠村这样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人们欣喜地看到,乡村振兴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摘编自王可心《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助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不仅要大力发展农业,还要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B.将乡村熟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就能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
C.乡风与文化决定了乡村之间的差异,因此乡村振兴应当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并进行文化创意升级。
D.西邵渠村村民在文化活动室彩排节目,农闲时节不愿离开,这表明该村村委正视乡民的文化需求,并得到大家支持。
2.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五里界街推行“村民议事日”制度,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交给了村民。
B.十八洞村改善村居环境,打造特色山寨,村貌焕然一新,吸引了远近游客。
C.红寺堡区为乡村学校招聘一批高水平教师,让村里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D.明月村大力发展晚红血橙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了村民收入的增长。
3.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仇庄村为例简要说明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
2021-11-27更新 | 143次组卷 | 4卷引用:重难点0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理解分析-2022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又称新“限塑令”)规定:到2020年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吴宪坦言,作为一个大型输入性城市,如果全国不能实现一盘棋统筹限制超薄塑料袋,北京监管机构的压力会非常大。“北京有200万市场主体,用超薄塑料袋的估计得有一半。这么庞大的量,市场监管人员所有的力量加一起,人盯人都盯不过来。好在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产业调整目录已经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限制超薄塑料袋的生产,为我们减轻了一部分压力。”

在电商、快递和外卖领域,塑料制品的使用也非常广泛。新“限塑令”要求到2022年,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凯表示,今后电商、快递企业可以从仓储、包装、运输、末端配送等环节入手推广可循环包装、免胶带纸箱、瘦身胶带、全生物降解袋等,减少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塑料编织袋、塑料胶带等,并逐步扩大可循环快递包装使用范围。

对于公众关心的替代品价格成本问题,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表示,目前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尚处于产业发展前期阶段,规模小而分散,且需要大量的研发、设备和试验投入,相对成本较高。“随着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进,相信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全产业将对环境友好型材料达成共识,市场需求量和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替代产品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低,相关制品的价格也有望变得越来越便宜。”

(摘编自张亚雄《从“限塑”到“禁塑”,还有多远》,《光明日报》2021年4月24日)

材料二:

(摘自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三:

薄膜塑料袋是“限塑”的长期难点领域。我国每年消耗手提塑料袋约550万吨,减量潜力巨大。目前,塑料袋减量有两大关键场所——城市小规模的零售场所和农村地区。年初我们对农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年使用塑料袋394个,73.2%的家庭去年单独购买过塑料袋。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发布的《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研究报告》显示:仅有32.5%的消费者去超市购物会自带购物袋。

快递包装是我国“限塑”的另一个新兴热点领域。根据相关调查,我国快递业年使用塑料85万吨,其中,薄膜袋、内部缓冲物(气泡柱、气泡袋)、胶带是消耗量最大、数量增长最迅速的塑料类快递包装品。对于这些包装,可以减量一部分,替代一部分。

(摘编自曹淑艳《关于“限塑”,还有哪些认识误区和热点领域》,《光明日报》2021年4月1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快递业务量显著提高,2020年业务量突破800亿件,快递包装成为我国“限塑”的一个重点关注领域。
B.2016~2020年,快递业务量增长速度虽连续多年都超过25%,但总的看来,增长速度呈现整体下滑趋势。
C.对于薄膜袋、内部缓冲物、胶带等消耗量大、数量增长迅速的塑料类快递包装品,可以进行减量或替代。
D.可循环包装、免胶带纸箱、瘦身胶带、全生物降解袋等的使用,对促进快递业塑料减量很有必要,值得推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到2022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这是新“限塑令”专门对电商等新兴领域提出的要求。
B.翁云宣表示,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尚处于产业发展前期阶段,相对成本较高,相信不久的将来替代产品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低。
C.薄膜塑料袋是“限塑”的长期难点领域,消耗量巨大,目前,城市小规模的零售场所和农村地区是塑料袋减量的两大关键场所。
D.曹淑艳等对农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年使用塑料袋近400个之多,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去超市购物会自带购物袋。
3.不可降解的超薄(薄膜)塑料袋严重污染环境,我国目前是如何进行治理的?
2021-11-26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