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一届三中全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围绕“中共道路探索”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同年7月,汪精卫在武江开“分共会议”。他们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中共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确定了“一五”计划的目标,并且不断选派大批优秀干部到工业路线上去,培养成为领导骨干。20世纪50年代的激情岁月给当时定居北京的波兰裔作家爱泼斯坦夫妇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我们被一种同样的精神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

——摘自任学安、周艳著《复兴之路》

材料三

1998年,上海造币厂发行了一枚纪念章(上图),以纪念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该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全面拨乱反正的开始,是伟大转折的开始, 自此社会主义建设迈入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由此确立。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与图A之间的内在联系。回答图A所示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历史地位?指出从图A到图B说明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2)“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一五”计划哪项成就?根据材料二,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概括“一五”计划取得胜利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根据材料三,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4)指出材料四所述中国道路是什么?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道路探索的认识。
2024-04-21更新 | 8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2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1953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很快发展起来。


(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确定发展农业互助合作的背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互助合作完成后,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出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别下滑的原因。

材料三: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僵化模式: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打破经济体制上的“僵化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决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材料四:北冰洋食品公司的前身是1936年的北平制冰厂。1956年与8家私营汽水厂、43家小食品厂合并,成立了有冷食、饮料的国有企业,更名为地方国营北京市食品厂。1985年,该厂重新改制,成立了北冰洋食品公司,并同外商合作分别成立了4家合资公司。1985至1988年是企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北冰洋公司年产值超过了1亿元,利润达到1300多万元,主要生产饮料、罐头、冷食。其中“长城”牌罐头分别销往香港、东南亚、中东、日本和东欧近30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达1000万美元。

——摘编自张景云《北京老字号“北冰洋”如何重新唤起消费者的热情》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北冰洋”品牌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3-08-1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新中国六十年民生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材料一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据材料一概述建国初期的民生状况。列举党和政府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的举措。

材料二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饭,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如广西大力推广“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指出这一时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的重大失误。这失误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材料三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公斤,城乡人民穿着质量大有提高……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进入新千年,百姓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3)材料三折射出这一时期有哪些方面的新发展?指出推动新发展的原因。
(4)新中国六十年民生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2019-08-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观音片区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4 .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家安全观不断强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以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74~1875年,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即防日与防俄并重、西北与东南并重。但是在国力不振、朝政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两防并重”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摘编自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解决边疆危机、加强“塞防海防”的相关史事(至少列举两件)。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初,中国以敢于和世界头号军事强国较量的勇气和魄力,奠定国家安全大局。从60年代开始,中国的安全形势发生很大变化。首先是中苏交恶。60年代中期后,苏联不断增兵中苏边界,挑起事端,并驻军蒙古,使一度被视为可靠安全的北部边界局势日趋紧张。其次,美国在越南采取“逐步升级”战略,越战规模不断扩大,直接威胁到中国南疆的安全。因此,中央作出了大战不可避免且迫在眉睫的战略判断,并且对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作了一系列调整……按照“山、散、洞”的方针进行“大、小三线”建设;下大力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建立自己的核威慑力量等。

——摘编自袁正领《新中国国防政策与军事战略的变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世界头号军事强国较量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指出上世纪60年代,我国在应对国家安全形势方面的措施。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在维护国家安全手段方面,发展经济取代国防军队建设成为实现国家安全的可靠保障。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强调对外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对内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摘编自钟开斌《中国国家安全规的历史演变和战略选择》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国内外背景。

材料四   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2016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宗旨。
2024-05-1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摘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任务就是“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摘编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党领导人民争取的“光明前途”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大会确定的指导思想。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后期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城乡联动。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摘编自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哪次会议?指出材料三中“第一阶段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指什么?
2024-05-23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4年九年级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西方海外殖民扩张,“为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人民却因此遭受了残忍的殖民掠夺。“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摘编自潘萌 刘际昕《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海外殖民扩张的背景并分析海外殖民扩张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自强运动标志着工业化的开始,并在中国播下了现代化的种子。大多数企业都开办在条约口岸和沿海及长江沿岸的城市,有助于上海、南京等大都市的发展;周国农业地区的务农人口被吸引到这些都市中作为产业工人或劳工,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工人阶级:这些新型的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型的职业人士,促使了中国新的管理和实业阶层之诞生。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2)材料二中“自强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概括其影响。

材料三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4年“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正式提出
2017年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
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总收入突破1万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3)从材料三中选择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或内容,提炼一个有关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言之有理。)
2023-10-10更新 | 37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四川省雅安市中考历史真题
7 .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懈探索的理论问题和实践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着走路】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昔日闭关自守、迷信“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在战败后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正是这种劫难让中华民族感受到日益加重的生存危机,进而激起了追求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

——王公龙、付星博《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试着走路】

材料二   对于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农业国,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两种迥异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共产党将何去何从?经过深刻的洞察比较之后,毛泽东果断提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

——王晓青《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

【走自己的路】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部分会议简表。   

时间会议名称相关内容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活动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史
1982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22中共二十大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202212月第6次印刷)

【共同走路】

材料四   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仁人志士是在什么背景下学着走现代化之路的?当时资产阶级维新派为“追求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做出了何种努力,其结果怎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将试着走哪种模式的现代化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种现代化模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的发展成就,并指出这种发展模式的积极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会议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主要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的理解。
2023-05-20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8 . 在20世纪的经济发展历程中,世界各国对经济体制不断创新和调整,开创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定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的苏联模式僵化了。”……“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材料一中苏联(俄)“退却年代”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苏联“剥夺年代”又剥夺了谁的利益?依据材料一中的柱状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作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为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进行了哪些成功探索?
(4)根据材料四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023-09-1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中考模拟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9 .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材料叙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A.时间B.背景C.内容D.影响
2022-06-21更新 | 1139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2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历史真题
10 .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曾说:“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这段话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的(     
A.背景B.性质C.进程D.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