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6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粽子飘香

谷 静

①小时候,在我心目中端午的地位仅次于春节。因为,这一天可以吃粽子。

②粽子可不是轻易就能吃到的,一是因为穷,二是因为节气。姥姥常常在春节前蒸年糕时就把最好的枣留下,准备来年包粽子。到了农历四月间,她就开始到处赶集买米,买粽叶。江米,一定要颗粒饱满,色泽白亮,粽叶自然是色翠叶宽者为佳。也难怪,端午节就在芒种前后,看着田里金黄的麦浪,怎么能不多包几个粽子庆贺呢?

③整整盼了四个月,到了五月初三这一天,姥姥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把粽叶洗净,用清水泡在一口大缸里。粽叶在水中慢慢舒展,变得柔韧、青翠。

④初四一早起,姥姥就把红枣、江米、黄米一粒粒拣好,分别泡在瓦盆里。这时候,我也会格外殷勤,屁颠儿屁颠儿地跟在姥姥后面,忙这忙那。过了晌午,米和枣都吸足了水分,变得鼓胀起来。姥姥说:开始包粽子了。我赶紧放地桌、支案板、摆小凳,忙不迭地帮姥姥搭粽叶

⑤姥姥先是双手握着搭好的粽叶,接着两手交叠,粽叶就一头长一头短地放在左手了。然后填满米和枣,再用右手把粽叶轻轻一推,把口盖严,最后麻利地缠上丝线,一个肥嘟嘟的粽子就完成了。

⑥其实还是穷,那么肥的粽子,只放三个枣。可姥姥总是单独给我包五个枣的粽子,用不同颜色的丝线做上标记。所以包好后的粽子总是红白两色的线,还有的粽子拦腰插上一段麦秸——那一定是黄米的。

⑦黄昏时分,姥爷收工回来,人还没有进家,声音就传了进来:粽子包好了吗?该下锅了!我们就开始忙着把粽子整齐地码放在那口七印的大铁锅里,加满水。于是姥姥生了火,呱嗒呱嗒地拉起风箱。这时候,往往家家户户都开始煮粽子了,不一会儿,粽子的香气就弥散了整整一条巷子,还有家家屋顶上的炊烟,至今想起,都是那么祥和安静。

⑧小孩子们这时候也常常从家里跑出来,兴奋地议论着、比较着,谁家包了三种米,哪家粽子里枣最多。多妮儿有四个哥哥,个个都是壮劳力,日子过得红火,每年都包五个枣的粽子。羡慕自然是有,可是一会儿就被巷子里越来越浓的香气冲淡了。

⑨我不时地跑回家,看着锅里的水汩汩地滚着,粽叶由青翠变成深绿,迫不及待地嚷着:姥姥,粽子快熟了吗?姥姥总是笑吟吟地说:就你急!然后一俯一仰地拉着风箱,和着风箱的节奏,轻轻唱:粽子粽子快点熟,粽子粽子快点熟,锅边等了个急嘴猴。我于是嘻嘻地笑着跑开了。不知过了多久,家家户户都上了灯,姥姥这才熄了火。

⑩晚饭照例不能吃粽子,姥姥说:粽子要焖上一宿,等到第二天早上吃,味道才好。

⑪五月初四,这一晚的梦里都是粽子飘香呢!

⑫初五的早晨,姥姥会早早地喊我起来,粽子吃晚了,我是不干的。拿起粽子,来不及慢慢解散丝线,我总是三下五除二地就把它拽开,然后一层层剥开粽叶,粽叶上拉着黏黏的、白亮的丝,看这深绿的粽叶、莹白的江米、深红的大枣,我早馋得口水都流下来了。捧着它就开始吃,常常是吃到嘴角边都是黏黏的江米。也有人用筷子插了吃的,我是断不用筷子插来吃,没有粽叶裹着,那岂不是干米饭?哪里还是粽子!

⑬现在每到端午,超市到处都是速食的粽子,极其地精美好看,放到微波炉里加热,几分钟就好了。可是没有了那长长的等待,怎么吃都没有粽子的味道。

⑭所以,我还是选择自己包粽子。我不再像姥姥那样为了图便宜跑好远的路,总是就近买上好的米,上好的枣,还不断改良从姥姥那里学来的技术,粽子也包得像超市卖的一样小巧可爱。包粽子时,女儿也会屁颠儿屁颠儿地跟在我身后,不停地催着。

⑮没有了姥姥那口七印的大铁锅,也没有风箱,我就用高压锅。高压锅煮粽子方便快捷,可我还是习惯了初四的晚上煮,初五的早晨吃。

⑯女儿也和我当年一样吃得嘴角边都是江米,一脸的高兴。我却总是疑惑,明明是好米、好枣,怎么就没有姥姥那口大锅煮得好吃呢?

⑰看着女儿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心里溢满了幸福,可又总是怀想着姥姥的那口七印的大铁锅和莹白、肥硕的粽子,还有那飘散了一个村子的,粽子的清香。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第④段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姥姥先是双手握着搭好的粽叶,接着两手交叠,粽叶就一头长一头短地放在左手了。然后填满米和枣,用右手把粽叶轻轻一推,把口盖严,最后麻利地缠上丝线,一个肥嘟嘟的粽子就完成了。

(1)句中加点词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你应该看到过或参与过某种美食的制作吧,请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做粽子除外),将制作过程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吧。上面句中加点的词至少要用上三个。(80字左右。)
3.有同学认为第⑥段内容作用不大,可以删掉,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4.文章第⑬~⑰自然段写现在自己包粽子的经历,关于这段文字的作用,同学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请你积极参与,将讨论补充完整。
小语:从写法上看,这部分文字与前面回忆小时候姥姥包粽子形成了对比。
小文:我同意小语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童年吃过的粽子的怀念。
我:我赞同两位同学的说法,但我有补充,我觉得作者的怀念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节日风俗更是丰富多彩,春节期间,学校组织开展了节日风俗探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吧。
【活动一】活动中,小语同学搜集整理了一系列与节日风俗有关的诗句,请仔细品读,回答问题。
(1)下列诗句与节日风俗无关的一项是(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D.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
(2)上列选项中诗句写了哪些节日及风俗?
【活动二】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村晚”纷纷上演,其火爆程度引发同学们的好奇与关注。大家搜集到下列相关资料,请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节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那浓浓的年味。村晚是一场兼具村味、年味、农味的乡村文化盛宴,演绎的是百姓最熟悉的生活记忆,传递的是淳朴又特别的快乐,激发的是对乡村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有的村晚通过直播连麦的形式实现线上联动,将极富年味的村晚汇入千屏万端,让更多人可以在线上感受到热闹的春节围。

材料二:“村晚的节目根植生活、演员来自乡村,群众自编自导。从节目策划到筹备排练,从共同演绎到互相捧场,充实了老乡们的冬日生活、拉近了邻里关系,也让大家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共同造的满足与温暖。

材料三:中国非遗大部分在乡村,在春节这个众多非遗项目传承实践和集中展示的重要时间节点,将其作为节目搬上村晚舞台再合适不过。为了把春节那消失的鼓声找回来,山西临汾泊庄村的村晚上演了传统曲牌《老虎下山》,鼓点打得虎虎生风;海南开启了非遗之夜暨村晚系列活动,钻木取火、竹竿舞、苗鼓、欧欧调等多个非遗节目精彩上演。

(3)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字。
(     )          (     )
(4)读了上述材料,你认为“村晚”能够火爆的原因是什么?简要概括。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诗歌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繁星·五五》

【诗歌二】丹霞般的桃花/开在鸟语啁啾的三月/用柔情描绘阳春的黎明和黄昏/描绘故乡温馨的小河/和一个迷人的县城

悠悠远去的沅江/载着古老的传说/在三月含羞的布谷声中/流过沉睡的缆船洲/和小城古香古色的吊脚楼

总有一支牧歌叩响/桃花上忽隐忽现的珍珠/温慰桃花粉红色的笑靥/总有采松菇的少女/水灵灵的目光编织/桃花天仙般的倩影

我痴恋故乡的土地/春季走进桃花源/会成为一首唐诗/一阕宋词/一支馨香湿润的小令

——魏义芳《故乡的桃花》

【诗歌三】是的/并非海棠依旧/春光一味地痴嗔与撒娇/轻风拨弄草木/曳下轻盈的影子/透过树枝的缝隙/蓦然/我看到花园的星星/那些在枝叶上摇晃的小粉脑袋

我曾经与一树树海棠无数次擦肩而过/在líng听中保持着绿叶的沉默/今天要弥补遗憾/为它们的透明献上一支赞歌/我要歌颂正午的月亮与子夜的太阳/赞美在草地上复活的花瓣/哦/这热烈的纯洁!

——汪剑钊《依旧海棠》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字。
(     )             líng(     )
(2)诵读了三首诗歌,同学们互相交流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鉴赏,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一中“明艳”这一形容词,写了成功之花的明媚艳丽之美。
B.诗歌二中“鸟语啁啾”写鸟的叫声稠密与欢快,令人感受到阳春三月的生机盎然。
C.诗歌二中画线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将春季比作唐诗、宋词和小令,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天之美。
D.诗歌三中画线句子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写出春光的妩媚,轻风的轻柔调皮。

(3)三首诗歌都有“花”这一意象,对于“花”的意义,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小语:诗歌一中的“花”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诗歌二中的“花”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政:诗歌三中的“花”象征热烈、纯洁、美好的事物。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4 . 小店人情

梅艺璇

①我是无意间发现这家理发店的。它在一个很旧的小区里,里面的陈设像是十几年前的样子,要不是每个座位前摆着一个小屏幕播放广告片,在进店的一瞬间会觉得自己穿越了。

②店里只有老板一人,洗剪吹和收银都是他的活儿。这样的小店,当然不会问客人要设计师、明星设计师,还是明星设计师总监等,老板只会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看都不看你地说一句:“找地儿坐。”

③我太喜欢了,听话地找地儿坐下。

④排在我前面的是个大爷,大概十几分钟就完活了,老板也不等他付完账,就冲我招手:“过来洗头。”我乖巧跟上,躺在洗发椅上后,静静等着他开口。以往理发店都会出现那些话:

⑤“发质太干了,加个精油吧?”“你不适合黑发,要不要试下挑染?”“头皮不太健康,早该做头皮养护……”

⑥结果,老板比我还沉默。反倒是我开始有些不适应。于是我主动问起他:“我想烫个羊毛卷。”我感受到老板抓起我的一缕头发在指尖拈了拈:“烫不了,你之前烫染过,头发现在没韧性,烫出来也打理不好。别再折腾头发,等新的长出来。”

⑦我甚至开始怀疑,这老板是不是对钱没什么兴趣。洗完头后,后续流程大多也在沉默中进行,店里安静得我连短视频都不敢刷。

⑧虽然一时不适应,但我知道,这才是适合我的理发店。毕竟太多的理发店,我都需要做至少一周的心理建设才敢进门。去年,为推销一张1500元的美发卡,我被至少3个“托尼老师”围在了收银台,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大有一副“今天不办卡就别出门”的架势。还有一次,进店后迎接我的小哥虽然热情洋溢,但在听到我只想找设计师级别的老师剪个刘海后,便一去不复返,把我晾在等候区二十多分钟后,才姗姗来迟。

⑨因此,这一次的理发经历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心理舒适。我暗自祈祷老板能生意长虹。

⑩昨天我又去了,庆幸老板没变店还在。和之前一样,他沉默地洗头,沉默地戴上围布。

⑪“说说吧,想要什么样?”

⑫“就剪短点就行。”我伸手给老板比画,老板点点头。我知道,只要我不再开口,今天和他的聊天份额便用完了。

⑬在我快要结束的时候,进来了一位女人。老板还是头都不抬地说:“找地儿坐。”

⑭女人和我第一次来时反应如出一辙,愣了下后,才不确定地问道:“你和我说话呢?”

⑮老板这才抬头看了她一眼,点头。女人卸下双肩包,坐在门口的椅子上。她看着有五十岁上下,短发,年轻时应该是个美人。

⑯等我完事后,老板照例招呼她去后面洗头,但女人先凑到了他旁边说起需求。当时我去一旁的镜子前清理脸上的碎发,尽管女人压低了声音,但我还是不小心听到了全部。

⑰“我想全部剃掉,不用洗头吧。”

⑱“剃掉?”

⑲“嗯,化疗掉头发太厉害了,干脆剃了吧。”

⑳老板犹豫了一下:“您想好就行,就怕您接受不了。”

㉑女人没再说话,坐在了椅子上。我从镜子里瞥见老板不同往常,慢悠悠地给她戴着围布,拿起电推后还刻意看了我一眼。我理解那是含蓄的逐客令

㉒我赶紧拿上包,和老板道别。跨出门前,又听见两人的对话。

㉓“我包里有顶假发,麻烦您一会儿帮我戴上。”

㉔“行,我就怕我不会戴。”

㉕“扣上就行。”

㉖我经常杞人忧天,担心像这样的小理发店,是不是即将消失在日趋精致的消费升级中。毕竟,理发业的核心消费人群,一直以来都是更关注形象且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都市丽人们,她们大部分都会选择那些开在商场商区、装修洋气、发型师有着长长的英文名、进店会有零食奶茶服务的“形象工作室”。

㉗但是今天,我想老板的小店应该会一直开下去。

(选自《思维与智慧》)

1.根据要求,品析下面句子。
(1)它在一个很旧的小区里,里面的陈设像是十几年前的样子,要不是每个座位前摆着一个小屏幕播放广告片,在进店的一瞬间会觉得自己穿越了。(品析句中的加点词)
(2)我从镜子里瞥见老板不同往常,慢悠悠地给她戴着围布,拿起电推后还刻意看了我一眼。我理解那是含蓄的逐客令。
此句主要对老板的_________进行了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文章结尾部分提到“我”经常杞人忧天的担心这样的小理发店会消失,最后又说“我”想老板的小店会一直开下去。通读全文后,说说作者想法转变的原因。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小秋

①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了。

②更夫肖,当然姓肖,名字嘛,一个糟老头儿,也没人感兴趣。只是他又瘦又小,模样又滑稽,整天还嘻嘻哈哈的,跟谁都合得来,愣小子们没事既爱到收发室里跟他扯西湖;没空儿的,骑车路过门口就怪声撩一嗓子:小老头儿,肖干巴,你还活着呢?他一边哼着京戏,一边从窗户里伸出脑袋甩一句:龟孙子,老子好着呢!

当时谁也闹不清肖老头儿在厂子里究竟打多少年更了,只是每次换届,前任领导都对下任嘱咐:跟你说,肖干巴这人胆儿小、听话、脾气犟,还孤身一人,用这老光棍儿打更,那可是没的说。因此,厂里尽管后来设置了保安部门,而他打更的岗位依旧存在。

④收发室既是肖老头儿永久的,那就免不了有不轨的甜嘴客,常来强行招待他喝几杯二锅头,无非是为了能从厂里弄出点儿钢筋、角铁什么的去卖钱。客人劝了酒,看时机已然成熟,正欲采取计划中的无声行动时,肖老头儿却面带醉意而嬉皮笑脸地悄声说:别,千万别,说不定哪个当官的正瞧着咱呢!我怕呀!嘿嘿……嘿嘿……”总之他精于此道,甚至断案如神,所以不管明里暗里,就算是拼死拼活,也甭想私自把厂里的东西从更夫肖守着的大院里带走一丝一毫。

⑤厂院大,破烂也多,更夫肖长年累月地捡破烂。好点儿的,他扔回车间;废的积攒起来卖给废品站。这种人,差一分钱也要跟废品站计较,然后再把卖废品的钱款如数交给厂里。一段时间下来,厂里会根据他卖出废品的收据,让财务适当给他补个三元两元的小费。据说虽然更夫肖总把厂院内条条道路打扫得如同厅室,但领导们内心总认为肖老头儿的一切行动只不过是为了保住他打更的饭碗,于是也就从来不表扬他。

⑥忽一日,更夫肖生病住进了医院,愣小子们急了,纷纷去医院瞧他,可直到天黑他才一歪一歪地回到病房。他说自己去郊外给一个兵净了净碑,他恨自己当年曾误解过那个兵,只可惜那个兵就在解放这座城市的时候牺牲了。

⑦愣小子们个个听得入了迷,肖老头儿的目光也放出了异样的光彩,他说:我将来到了那边一定要给他赔个不是。

⑧可没俩月,更夫肖就死了,他从没跟人提及自己得了绝症。

⑨厂里想对得起这个孤老头儿,决定出钱为他办后事,不想众人发现了更夫肖留下的钱袋,里面有他的亲笔字:丧葬费2000元整,拜托交给殡葬所。这下子厂领导们都为难了。要知道,上星期肖老头儿在弥留之际还主动拿出了20万元存款,说必须要借给厂里搞设备更新,那可是他一生省吃俭用存下的血汗钱啊!如今他撒手人寰,又没儿没女没亲戚,借的钱咋还?还给谁?

⑩更夫肖火化后,几个派去的班组长发现骨灰里面竟然有6枚硬质铜章没被烧化。上面有模糊不清的字。

⑪更夫肖的追悼会是两个月后补办的。厂党委书记在悼词中说:经市武装部、档案局、史志办等部门多方查证,肖胜利同志为中共党员,1942年参加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在战场上共立过6次战功,和平时期他一贯⋯⋯书记哽咽,到场的市委领导也和几百名工人群众一起流下了眼泪。

⑫郊外,两座石碑,朝夕相映,巍然屹立。

⑬每年的清明节,烈士陵园里又多了一束束的鲜花。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塑造更夫肖的人物形象时,将开头处瘦小滑稽、胆儿小、听话的糟老头与结尾处崇高的英雄形象进行对比,欲扬先抑。
B.“碑”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故事的重要细节,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第⑪段中的“6次战功”和第⑩段中的“6枚硬质铜章”相互照应,使得小说叙事情节更加严谨有致。
D.第⑦自然段“我将来到了那边一定要给他赔个不是”一句表明更夫肖已知自己身患绝症。
2.简析更夫肖的形象。
3.品味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⑨段中加点的词语。
厂里想对得起这个孤老头儿,决定出钱为他办后事,不想众人发现了更夫肖留下的钱袋,里面有他的亲笔字:“丧葬费2000元整,拜托交给殡葬所。”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线的句子。
当时谁也闹不清肖老头儿在厂子里究竟打多少年更了,只是每次换届,前任领导都对下任嘱咐:“跟你说,肖干巴这人胆儿小、听话、脾气犟,还孤身一人,用这老光棍儿打更,那可是没的说。”
4.本文开头没有交代人物的名字和身份,而是结尾点明,用意何在?
5.有读者认为标题可以改为“更夫肖”,你认为哪个更好?请阐明理由。
昨日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6 . 九年级1班开展“阅读润泽人生”主题系列活动,首先走进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探寻浙江文学的进阶之路。

浙江文学向来擅长通过求新求变、独立风标来寻求进步。

求新基因(juān)于血脉。一直以来,浙江人就有敢领风气之先的觉醒。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一曲《越人歌》作为我国历史上现存第一首译诗,被传唱两千多年, A 。(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自此,浙江文学一直奔走在进阶的征程上。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晚明狂才徐渭、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众多闻名古今的文学弄潮儿为浙江文学在全国奠定了江湖地位

火相传中,浙江文学在此后更是全面崛起。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群包容、豁达、先进的浙江文人:前有龚自珍、夏曾佑、王国维、章太炎等人率先发出变革的时代呼声;后有鲁迅、茅盾等文坛巨擘扛起大旗,以文章启迪民智。请在此处填入原文。1921年,鲁迅在《故乡》的篇尾,预言了家国的出路。

此外,包括郁达夫、夏衍、艾青、徐志摩、丰子恺、戴望舒等人在内的浙江作家沉潜于时代之中,大力形成新流派、传播新文体、创造新文化,以笔墨铸起中国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记录着人心潮涌以及沧桑巨变的过程。据悉,东汉以来 B 的浙江籍文学家逾千人、约占全国六分之一。(载入史册灰飞烟灭)

(改编自浙江宣传《浙江文学的进阶之路》)

1.为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uān______于血脉       ______火相传
2.为文段中AB两处选择恰当词语填入下列横线上。
A处词语:______,B处词语:______
3.根据后文提示,为空处填入一句原文。
原文:____________
4.为文段中画线句子修改语序并说明理由。
修改后语句:____________
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个人心中潜藏着武侠梦想:有人渴望仗剑闯天涯,践行正义;有人希冀成为武林领袖,统领群雄;还有人期盼获得独门武学秘诀,成就一代豪侠伟业。金庸的作品充分满足了大众对武侠世界的种种憧憬,书中描绘了忠诚勇敢的侠士,波澜壮阔的江湖传说,并深深蕴含着引人深思的家国大义。

今年3月10日,正值金庸诞辰百周年纪念日,我们赞颂这位武侠巨擘:侠之大者,百年金庸!为纪念金庸先生,浙江文学馆在其百岁诞辰时特设纪念展览,旨在怀念金庸先生的同时,创造性地传承并创新发展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精神。

自去年十月开馆以来,此纪念特展吸引了众多观众纷至沓来。有的观众沉浸在各关展品中,细览金庸先生的手稿原件、珍稀图书版本及珍贵历史照片。部分家长带着孩子积极参与双手互搏术弯弓射雕神雕重剑等互动环节,拍照留念,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圆了自己的武侠梦。

这次展览不仅首度展出多件稀世珍品,更通过心系故土之情笔下江湖传奇”“铁肩担道义之风骨始终少年之心四大主题区域,全面回顾了金庸先生的职业生涯、创作历程及其作品对流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生动展现了他一生赤诚如初的炽热情怀。

时光荏苒,本纪念特展即将步入尾声,计划在今年2月底结束展出并正式闭幕。

(改编自浙江文学馆相关文章)

【材料二】

在他的作品里,侠义不再是单纯的哥们义气和除暴安良。金庸曾借用郭靖讲出: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只是侠之小者,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金庸小说的背景,多在王朝更迭碰撞之时,如宋辽对峙、宋元交替、明清更迭。从他的第一本《书剑恩仇录》出山,到最后一本《鹿鼎记》杀青,迎难而上的英雄形象层出不穷,家国情深的侠义之士接续不绝。这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是一以贯之的。在他最重要的几部作品——“射雕三部曲和《天龙八部》的英雄主角上体现得最为酣畅淋漓。

他曾出过一本书,叫《论祖国问题》,署名黄爱华。笔名的言下之意是:我是黄种人,我爱中华。围绕金庸,武侠文体的雅或俗,学术知识的深或浅,偶有争议,但在大节大义上,他光明磊落,和祖国同心同德,和人民心心相印,和他创造的英雄人物的所作所为高度一致,是无可挑剔的。我们既要记得妙笔生花的小说巨匠金庸,也要记得那个激扬文字的报人查良镛,要去细细品味他小说和社论中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这才是真正完整的他。

金庸一生都惦记家国故园,他曾写到:如果你到过江南,会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杨柳与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书剑恩仇录》里的海宁潮,《射雕英雄传》中的烟雨楼,《倚天屠龙记》里的六和塔,《笑傲江湖》中的孤山梅庄,都是他惦念故乡的风物影射。正因浓厚的故土情结,他在1999年,才会以75岁高龄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来家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作品已然成为经典,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时光越是流逝,其作品里的家国情怀便会愈加耀眼,值得每一代人珍重和景仰。

(改编自浙江宣传《为何念金庸:江湖之上是家国》)

【材料三】

杏花春雨江南,书中乡愁几度。在金庸的武侠世界,江南的故乡便是文学原乡。他曾说: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有时回忆小时候在这里的生活,有一些是很美丽的。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

抗战胜利后,21岁的金庸回到家乡浙江,并在杭州《东南日报》工作,后来又考到上海《大公报》任翻译,并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种种经历,或许在无形之中推动着他,因而成就了身无分文闯香江的传奇。两年后的春天,《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需要一名翻译,于是金庸接受委派,前往香港工作。

现在网络上有一个新词叫人生密度,金庸的前24年,历经国仇家恨、壮志未酬,乡愁烙印成了他武侠写作中的一大情感基调。对于少年金庸来说,乡愁是一枚枚离别的邮票。南湖的雨、钱江的潮,或是氤氲不散,或是洒满衣襟,于金庸而言,无论何时何地,都免不了叹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后来,乡愁是一张厚厚的报纸。

金庸,这个名字家喻户晓,黄发垂髫大抵都能说上两本他的武侠小说以作谈资;查良镛,这个名字,知道的人或是记住的人大概就相对少些。1955年,查良镛创作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第一次使用笔名金庸,金庸,由字拆分而来,此后这个名字便随着他的武侠小说,火遍大江南北。

有人说,金庸用一支笔创造了两个奇迹:金庸以武侠小说名垂后世;查良镛以政论闻名于当时,其创办的《明报》可以说是香港舆论界、新闻界真正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这位后世眼中的武侠小说家,在当时真真正正担起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金庸以武侠之笔,写华夏精神,讲中国故事。骨子里多年孕育一脉相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蕴藉,是故乡情结和家国情怀。

香江浪奔浪流,逝水滔滔五年。家国辉光日新,故乡风物依旧。

(改编自浙江宣传《有一种乡愁叫金庸》)

1.为材料一拟写一则概括性较强的标题。
2.内容概括题:根据材料二,请简要概述金庸作品中的侠义观及其表现。
3.依据材料三,下列对金庸笔下的江南故乡如何影响了他的武侠创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庸对江南故乡有着深深的情感眷恋,这种浓厚的故土情结渗透到了他的武侠创作中。
B.江南故乡的美丽风景、独特人文风情成为了他构建武侠世界的灵感来源之一,比如《书剑恩仇录》中的海宁潮、《射雕英雄传》的烟雨楼等元素都是他对故乡风物的影射。
C.南湖的雨、钱江的潮,或是氤氲不散,或是洒满衣襟,于金庸而言,无论何时何地,充满其内心的全是家国情怀,缺失的却是江南家乡情结。
D.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尤其是国仇家恨的烙印,使乡愁成为了他武侠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基调,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关怀。
4.思想探究题: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如何理解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与其现实生活中“为国为民”的言行是一致的?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材料一

智能篆刻系统是浙江大学承担的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大数据智能下的古文字艺术创新设计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的研发成果。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教授张克俊表示,人工智能时代,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守正创新发展有了新机遇。

通过微信小程序,用户只需输入文字或上传图片就能快速生成印稿,还可以改变字体大小、笔画粗细、布局,然后发送到智能篆刻机上,短短几分钟,一枚专属印章顷刻而就。普通人用10分钟就能设计出古体篆字印章,几乎完成了过去专业篆刻家几天的工作,大大提升了印章制作效率。

从古文字创作到印章刻制,智能篆刻系统也实现了无缝链接。我们开发了字体编辑工具,用户可以在书法名家字体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调整,使文字既有人工智能生成部分,又包含用户的创意,然后通过智能篆刻机直接把它雕刻出来,带给用户所见即所得的多重艺术体验。张克俊表示。

(节选自《中国文化报》2024.2,有改动)

材料二

应该说,AI绘画工具俨然成为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存储于云端。从生成机制来看,当下AI技术不但能够复制旧有的艺术作品,而且随着AI绘画技术革新迭代,AI绘画程序已经可以基于关键词的参数来生成艺术作品。在这一生成过程中,使用者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艺术家和艺术风格,诸如达·芬奇、凡·高、毕加索、达利等,可以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在线生成。此外,这些工具还可以识别镜头与摄影术语,显示其强大的快速生成图像的功能。低门槛、操作简便、快速生成、模仿高超,所有这些都使得这类AI绘画工具破圈,恍若进入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时代,进而陷入了AI绘画是不是艺术的巨大争议。

艺术从其诞生起,就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力度。无论AI技术如何革新,艺术的本质是永恒的,真正的艺术所承载的是艺术家独特的生命体验。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4.2,有改动)

材料三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今年带来的提案正是关于发挥数字化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作用,加快成果转化,推进艺术+科技深度融合。王宁告诉记者,艺术+科技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为了更好助力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家大剧院开展了全球首次舞台艺术5G+8K直播;自2020年4月至今,每周推出涵盖歌、乐、舞、剧、戏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线上系列演出共170余场,总点击量超过45亿次,引发热烈反响。正在举办的艺·境——国家大剧院数字艺术展汇聚了裸眼3D、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以及全息交互体验等行业领先的科技应用。通过与智能系统互动,观众可以深度了解表演艺术背后的智慧,从而方便更多群众接受艺术熏陶,提高全民文化素养。

(节选自《文艺报》2024.3,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可知,智能篆刻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喜好生成篆字印章。
B.由材料二可知,由于AI绘画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时代。
C.由材料三可知,推进“艺术+科技”深度融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提高全民文化素养。
D.材料三画线句通过举例子和列数字,说明了“艺术+科技”深度融合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2.阅读材料二,你认为“AI绘画是不是艺术”?请说明理由。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齐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221日,我们迎来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冬日景象。这一天,许多人发现天空中飘落的不再是熟悉的雪花,而是晶莹剔透的。这一奇特的现象立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材料一【气象科普】

①天气预报主持人张泰源:

②“霰”,其实是冬季降水的一种形态。

③雪、霰和冰粒都是固态降水,肉眼来看似乎差别并不大。那么如何分辨雪、霰、冰粒呢?南京市气象台的气象专家支招,通过“两看一听”,从形态、大小和声音就可以将它们轻松辨别出来。首先看形态,雪的形态多呈六角形,花样繁多,从天空是一片一片落下,故有“雪花”之称;霰是由冰粒子组成,为白色不透明状,形态为球状或近球状圆锥形;冰粒则是透明的球状或不规则形。其次看大小,雪的个头小,落地不易碎;霰的直径通常在2到5毫米,落地容易破碎;而冰粒的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质地硬不易破碎。最后听声音,雪落地比较安静,所以常描述“雪落无声”;霰落地会反弹有声,但声音较弱;冰粒则是落地反弹有清脆声。

材料二【古人所见】

①霰,可不是现在才有的分类。对古人来说,霰,可不是什么冷知识。

②早在《楚辞》里它就出现过:“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无边无际的霰、雪飞飞扬扬,布满天空的浓云阴沉无光。

③1076年的正月十三日,苏东坡正在山东密州任上,这天夜晚,友人文勋请了他一桌酒席。他即兴作了一首词,起头一句就是:“帘外东风交雨霰。”也正是对霰的熟悉,1095年的秋天,苏东坡才会写出:“朝来庭下,飞英如霰。”花花朵朵像霰一样坠落。

④同样对霰很熟悉的谢朓,在离开南京出任宣城太守时,也会写下:“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泪水不禁像霰一般的掉落。任谁读到这一句,都会觉得这也太夸张了吧!

(摘编自《扬子晚报》2024年2月22日)

材料三【观点争鸣】

①观点一:自然现象无需大惊小怪

有些专家认为,“霰”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什么特别异常的现象。在气象学上,“霰”的出现通常与高空温度的变化有关,当高空温度降低时,水汽凝结成小冰粒,随着气流飘浮到地面,形成了“霰”。因此,“霰”的出现只是表明该地区的高空温度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②观点二:预示着气候变化的征兆

然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霰”的出现可能预示着气候变化的征兆。他们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而“霰”作为一种降水现象,它的出现可能与大气中水汽的分布和流动有关,也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因此,“霰”的出现可能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深入分析】

①那么,“霰”的出现究竟是自然现象还是气候变化的征兆呢?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专家们普遍认为,“霰”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唯一的原因。因为气象变化是极其复杂的过程,“霰”的出现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②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霰”的出现也可能对当地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某些地区,“霰”的出现可能会对交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一些气象灾害。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霰”的出现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应该认真对待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雪和霰是冬季固态降水的一种形态,但冰雹则不属于降水的形态。
B.雪落地比较安静,霰落地声音较弱,冰粒则是落地反弹有清脆声。
C.霰的出现属于异常的气候现象,此种信号提醒人们关注气候变化。
D.气候变化必然导致霰的出现,但气候变化不是霰出现的唯一原因。
2.阅读前三则材料,说说材料从哪些角度说明霰的。
3.分析材料一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面对“霰”这一自然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闹花灯

曹环琴

这班灯观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观长的,是龙灯;观短的,狮子灯……”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在《夫妻观灯》中的经典唱段,唱出了故乡闹花灯的欢快场景,也是当地元宵佳节的必演节目。

②记忆里,村里人几乎都会哼唱这段折子戏,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花灯。

③父亲是一名电力技师,他制作的花灯,在村里堪称一绝。

④农历小年前后,父亲便在老屋后面的竹林,伐一株细长的毛竹。将主干和枝丫切成小段,放入水中浸泡片刻,取出,拿出小刀子,像变戏法似的,翻花舞袖,一段段竹干,瞬间,飞出无数条扁平和细长的竹篾,那是制作花灯的骨架。

⑤花灯编制中,姐弟五个常围着父亲,手里拿着制作花灯的红纸、浆糊等,兴奋地打转。父亲微笑着,依次接过我们手中的材料,询问想要哪种花灯。于是,在叽叽喳喳声中,一盏盏苹果、鲤鱼、龙等造型的花灯,陆续呈现在我们面前,点亮了童年的星空,羡煞了全村孩童。

⑥幼时,花灯是蜡烛芯,遇到大风偶尔会熄灭,正一片欢腾时,会有些沮丧。后来条件改善了,父亲凭借所学的电工知识将灯芯换成了小电珠,并装上了电池。轻轻一推,风再大,摇曳的灯火也不会熄灭。

⑦各式的花灯,在元宵节闪亮登场,又把年味推向极致。

⑧与现在举办的大型灯会不同,民间灯会是游动的,花灯队伍在各村广场轮流演出,将欢乐洒向每一个角落。

⑨主角是村里花灯队,每村出一支队伍,主打龙灯和狮子灯。闹花灯时动静相宜,部分人高举莲花灯、八宝灯、鲤鱼灯等向四周散开,中间则是青壮年托举龙灯和狮子灯起舞。几支队伍或同台竞技,或依次表演。中间休息时,戏班又登台亮相,黄梅戏名段《夫妻观灯》从不缺席。各色的花灯,在人潮中穿梭;欢快的歌声,在灯海里起伏。

⑩配角自然是家家户户自制的花灯。如同献宝,又似参赛,每家都拿出引以为傲的花灯。

⑪而我们家的花灯队伍,是村里一道最靓的风景。四姊妹着清一色的服饰:绿色的灯笼裤,印花的红褂子,都是母亲用棉布亲手缝制。而且,四人都梳着两个精致的发辫,扎着父亲从城里买的红绸条。长长的红飘带,造型各异的花灯,在人群中欢呼雀跃,到哪里都是焦点。而年幼的幺弟,身着母亲缝制的棉布劲装,两腿架在父亲双肩,手里提着父亲特制的袖珍花灯,一直憨憨地笑。

⑫整个夜晚,人声鼎沸,锣鼓喧嚣,花灯主力和散户配角交相呼应,你方唱罢我登场,重现了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况。

⑬转瞬离开故乡已多年,旧时闹花灯的场景,已是清浅岁月里的一道流光。去年正月十五,家族微信群里一张大红灯笼的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留学海外的一个亲戚发的。高悬的大红灯笼,莫不是旧时穿越的某个花灯?也许,老祖宗的有些东西,必定是刻入骨血的,不论时空。

(选自《新安晚报》2024年2月16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由严凤英在《夫妻观灯》中的经典唱段,自然引出故乡闹花灯的话题。
B.文章略写了父亲制作花灯的场景,详细描写了家乡元宵节花灯队伍演出的热闹场面。
C.从第⑪段“母亲用棉布亲手缝制”“父亲从城里买的红绸条”的细节,可见浓浓的亲情。
D.第⑬段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对过去闹花灯的场景的难舍之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品味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
(1)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父亲微笑着,依次接过我们手中的材料,询问想要哪种花灯。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画线句。
你方唱罢我登场,重现了“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况。
3.父亲是伟大的,父爱是深沉的。请结合文本,探究“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4.临清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保护和传承家乡的非遗。
7日内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