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一粒米的旅程》,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米的旅程

迟子建

①在广袤的龙江大地上,有一种花朵最具济世之心,一直开到人心头,那是粮食结出的花朵。而我印象最深的三种粮食花儿,是小麦、玉米和大豆。

②我童年在北极村时,家家住着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有自留地,主种蔬菜。而远离居民区的黑龙江畔,每户还有一两片大地,种的多是麦子。麦子播种后几乎不用管它,很快就出苗了,在春风中噌噌长了起来。麦子什么时候悄悄怀胎结粒的呢?也许就在清晨鸟儿婉转地鸣叫的时刻,在正午阳光照彻心扉的时刻,在黄昏被薄雾给披上轻纱的时刻,在夜露温柔地滑过脸颊的时刻。总之麦子悄悄抽穗了,你经过麦田时,麦芒伸出带刺的舌头,调皮地刮你的手了。家中的园田快罢园的时候,江畔的绿麦穗变成黄麦穗了,这时小孩子们喜欢掀麦穗烧麦子吃。若是大人允许,可把麦穗带回家,在晚炊的余火中大大方方烘烤,待香味飘出,捻出麦粒放入口中,又软糯又筋道,还有股清甜气,实在是好享受。若大人们心疼麦子,觉得不收割就吃实在是糟蹋,只好在野地偷着笼火烧麦子,吃得胆战心惊的,但美味的诱惑总会战胜恐惧,所以秋天的麦田尽头,哪家不遗留着一两摊笼麦子的灰烬呢,那是我们留给童年的鬼脸。

③玉米可种在家门口,也可种在大地。它是脾性好的作物,喜光,耐旱,对肥料依赖度不高。它们疯长时,就像遮阴的树,是我们藏猫猫的好去处。夏日你躺在玉米地的垄沟里,空中的老鹰找你都难。玉米结穗后歪着脑袋生长,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吐出的花丝因品种不同,有雪白的,有橙黄的,还有金红的。那些牙口不好的人家,很早就掰嫩玉米吃了;而喜欢老玉米的人家,会等到玉米皮被秋风吹得跟纸一样干脆了,再掰了吃。老玉米香,就是费柴火。烀玉米的日子,只炖个菜就是了,所以从小我就知道,玉米是粮食。那些籽粒饱满的玉米,总会选个一二十穗,一些留作来年作籽,另外一些等过年时,搓下玉米粒嘣爆米花,那是节日的小点心。而啃过的蜂窝眼似的玉米棒,也能派上用场,晒干后可当痒痒挠。

④我们那儿的大豆,准确地说是黄大豆,也多种在大地上。黄豆很皮实,出苗后除了铲草,似乎不需特别打理。它们开的花儿素雅,紫色或是白色,花落后英果就现身了。黄豆的英果附着细密的绒毛,像一把把小刀垂吊着,一派武林气息。晚夏时节,豆荚长得肥大了,很多人家就卤煮毛豆吃,这也是男人们下酒的好菜。待到深秋干脆的豆荚裂开了,就得赶紧将它们收回来,不然豆子会嘣出来,滚进垄沟,对农人来说,那相当于丢了金子。黄豆打回来会摊在院子晒得更干一些,然后用木棒捶打,金黄的豆子疼得受不了,瞪着眼咕噜噜地跳出来了。收获了的黄豆装入麻袋,放进仓棚,会一天天地矮下去。主妇们常舀了豆子,去豆腐坊换豆腐吃,而小孩子们时不时地盛上一碗,炒豆子吃。到了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就是豆子的天下了,家家烀酱豆,捣碎后码成长方块,用报纸包裹了,扎上纸绳,放在被架子上,让它们在时光中长出云一样的菌丝,待到农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取下酱块捣碎,放进缸里,兑上盐和水,大酱便踏上了发酵的旅程。到了春末,菜园的蘸酱菜下来时,它们修成正果,金黄透亮地登堂入室,成为餐桌的主角。

⑤一粒米从胚芽到成熟,要历经风雨雷电的洗礼,历经旱涝和霜冻的考验,所以每粒米都是天赐之物,要格外珍惜。都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粒米又何尝不是一个世界呢。我们永不背弃这个世界,人间烟火才会生生不息。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7月17日,有删改)

1.结合语境,品味文章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麦子播种后几乎不用管它,很快就出苗了,在春风中噌噌长了起来。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金黄的豆子疼得受不了,瞪着眼咕噜噜地跳出来了。
3.本文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与链接材料在结构方式、描写顺序和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任选两点回答即可)
链接材料:

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选自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4.故乡的一草一木令人留恋,令人难忘。故乡的什么景致或事物令你魂牵梦绕、难以忘怀?请写出来,表达你对故乡的怀恋之情。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以美育人 向美而行》,完成下面小题。

以美育人 向美而行

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美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征程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各种美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思辨力、鉴赏力、表现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使审美教育成为一种育人自觉?面对这道时代考题,我们要以美育人,向美而行。

②以美育人,向美而行,应坚持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构建“以美立德、以美启学、以美冶情”的美育育人体系。

③以美立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美既涵养道德,也引领道德。要将新时代美育贯通在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场域,让广大青年学子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④以美启学。要扎根时代生活,注重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美育融入校园生活。例如,在学校,学生们多次以恽代英广场为舞台,推出沉浸式主题教育话剧展演《你好,恽代英》,铭记革命烈士恽代英等人的光辉事迹与革命精神。此外,还要推动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协同发展,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

⑤以美冶情。要着力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一方面,要以美育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审美素质、发展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提升师生对美育的了解和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全面认知。另一方面,要加强经典艺术教育,将美育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融入校园生活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让审美体验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青年学子自觉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⑥以美育人,向美而行,使审美教育成为一种育人自觉。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月 17 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③~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昨日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却并非中华民族独享的文化。早在隋唐时期,春节已传至东亚诸国。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爱上了春节,过起了春节,甚至将春节列为自己的法定假日。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进一步走向世界。这不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惠及人类,也为春节的绵延赓续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支持与动力。

(选自《春节:年轻的古老节日》)

材料二:

我们常说的过大年由三大环节构成:辞别旧年、团年守岁、迎接新年。其主要节俗有:送灶神、扫尘、接祖先、备办年节食物、剃头沐浴、春联年画窗花装饰门庭、新洁衣裳、年夜饭、压岁钱、守岁、鞭炮迎年、接财神、拜年、人日登高、贺新春等。年节习俗生动丰富,充满了伦理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与智慧之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彰显了美好的价值追求。

(选自《春节的历史与文化》)

材料三:

春联直接体现了汉语作为声调语言的特点。古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又统称为仄声。春联采用平仄相间的节律,上句的平声、仄声分别对下句的仄声、平声,并且上联末尾字用仄声,听起来字调高扬、意犹未尽;下联末尾字用平声,听起来字调平缓、悠然而止。比如,七言春联春到堂前增瑞气,日临庭上起祥光的格律是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五言春联天开新岁月,人改旧乾坤的格律是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这种巧妙的平仄安排,使春联诵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自带一种和谐的音律美。

(选自《从春联中感受汉语魅力》)

材料四:

团圆,是春节的第一主题。阖家团聚是中国人的梦想。诚然,团圆也是其他一些传统节日的主题,比如中秋。但由于春节还是一种标志着生命消长的节日,对团圆的心理需求就来得分外深切。因此,团圆一定要在除旧迎新的大年之夜来实现。这种团圆的情怀使得腊月里中华大地汇聚起情感的磁场。每当看到春运回家路上的人们,我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如此刻骨铭心而感动。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庞大、浩瀚、动情的人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凝聚力?从这一点上来说,年是抚慰人们乡愁的最温暖的日子。

(选自《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

1.对上述四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但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爱上了春节,过起了春节,甚至将春节列为自己的法定假日。
B.春节习俗生动丰富,充满了伦理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与智慧之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彰显了美好的价值追求。
C.春联巧妙的平仄安排,使春联诵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自带一种和谐的音律美。
D.团圆,是春节的唯一主题。
2.品析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主要”的表达效果。
3.材料三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春节就像一场生活大戏:扫房子、办年货、送灶神、贴春联……过春节时,你最爱参与的活动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松嫩平原的腹部立着一座静的小城——双城,她号称解放战争重镇,松花江名城,素有白山黑水帝业兴,金源右翼古双城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之说。

双城是一座英雄城市,她历史(悠/幽)久,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清朝统治者称双城堡为隆兴之地”“满洲故里。她历经风雨沧桑,依然美丽富(饶/娆),她以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八方游子。

古朴肃(幕/穆)的承旭门,涵养文脉的魁星楼,风情独具的火车站,这些都是双城的地标。举世闻名的四野指挥部,烟波浩渺、景色旖旎的状元湖,集收藏、展览、教育、旅游于一体的汽车历史博物馆,挽弓射箭、威风凛凛的富俊将军铜塑……无不彰显着古堡双城的独特风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qǐ                bànB.yì                pàn
C.qǐ                pànD.yì                bàn
2.文中括号内汉字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A.①幽       ②娆       ③幕B.①悠       ②饶       ③穆
C.①幽       ②饶       ③穆D.①悠       ②娆       ③暮
3.小双同学想把家乡双城堡的特色介绍给外地的同学,请问下列句子中哪一项是没有语病的(     
A.双城堡火车站是一座年代久远、风格古典的老城。
B.魁星楼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得建于双城是因为这里是满族人定居和金代兴邦之地的原因。
C.通过皮影戏、东北大鼓、风筝、秫秸灯等制作技艺,让双城人民的智慧得到充分体现。
D.除了杀猪菜,双城菇娘也很有名,已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
4.文中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杀猪菜”是东北农家菜,在以前比较贫困的年代,人们只有在杀年猪的时候才能吃到
②还有些百年传承的美食——杀猪菜
③双城不仅有历史印记值得我们去追寻
④清嘉庆年间创建双城的富俊将军为兰棱杀猪菜题字“名满关东”,从此,一道杀猪菜,名扬四海香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5.古堡双城是一座英雄城市,某学校拟开展以“寻找身边的英雄”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校宣传部准备在宣传海报上放几副展现各行各业英雄风采的对联,下面是学生收集到的四副对联,请你根据自己的观察与理解,选出不符合本次活动主题和海报要求的一副(     
A.羔羊跪乳兽知义       黄香温席孩体情B.快刀无声除病患       良医有术救危人
C.忠诚卫士临危不惧       不朽英灵巍峨丰碑D.天地红门英雄气       人民消防保家园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值钱的手艺

张枫霞

①外公是个木匠。

②外公的手艺是祖传的。几十年来,在我们老家那一片儿,一提起疙瘩村的王木匠,没有谁不竖大拇指的。谁家里有儿女到谈婚论嫁年龄的,就早早买好木料排在外公的院里,怕到时候轮不上给新人做家具;家里有聪明伶俐的男孩的,又设法接近外公,以期能跟着他学个一技之长。其实这是枉然,外公早就想从他的4个儿子中选一个接班人,使他的祖传手艺继续传下去。

③我的四个舅舅中,数四舅最聪明,也数四舅文化最高---他是县中毕业的。但是,四舅就是不愿做木匠,他说一听到锯子与木头的摩擦声,浑身就起鸡皮疙瘩,让他做木匠,还不如杀掉他。那年暑假,四舅和外公大吵一架之后,背着行李卷去了深圳,气得外公三天没吃好饭。

④四舅一走就是三年,三年里只写过三封家信。第一封信是第一年春节写的,他说深圳到处都是机会,只要运气好,干一年顶做木匠十年。外公一句话没说,把饭碗一搁,带着孙子买炮去了。第二封信是第二年春节写来的,他说那边机会虽多,但没有一个是留给乡下人的,他依然替人打工,比做木匠辛苦多了。外公还是一句话没说,就着外婆炒的小菜和另外的三个儿子喝得一塌糊涂。第三封信当然是第三个春节写来的。外公看完信后只说了一句话:打电话叫小四回来。10天后,四舅真的回来了,他是瘸着一条腿回来的。

⑤四舅回来后,外公既不问他外边的事,也不支使他干活,四舅就天天吃了睡,睡了吃。再懒的人也搁不住没事干,何况四舅本就不懒。一段日子之后,他就主动往外公跟前凑,进而四下找零活做。外公说:你在这儿碍手碍脚,倒不如去把院子里那堆废料卖掉。四舅高高兴兴地装了一拖拉机,拉到集市上卖了100元钱。几天之后,外公又让他去把做好的几件柜子卖掉,这次四舅卖了1000元钱。又过了几天,外公又让他去卖一组屏风,这次四舅卖了10000元。四舅给外公钱时,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外公说:同样是一堆木头,当劈柴,它值100元;做成柜子,它值1000元;再做成屏风,它就值10000元。最值钱的是什么?是手艺。

⑥外公说这些话时,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甚至连眼皮也没抬。而四舅却一下子明白了,并开始踏踏实实地跟外公学起了木匠手艺。

⑦我们老家那一片儿,都知道疙瘩村有个瘸子木匠,木匠的手艺是祖传的,远近闻名。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外公的手艺高超?
2.四舅从深圳回来的原因是什么?
3.四舅三年给家里写了三封信,前两封交代了信的内容,第三封信没有交代信的内容,结合文章内容,你觉得第三封信的内容可能会写些什么?(请写出三点合理内容)
4.请分析外公接到四舅三封信之后的心理。
(1)外公一句话没说,把饭碗一搁,带着孙子买炮去了。
(2)外公还是一句话没说,就着外婆炒的小菜和另外的三个儿子喝得一塌糊涂。
(3)外公看完信后只说了一句话:“打电话叫小四回来。”
5.外公是怎样让四舅“踏踏实实地跟外公学起了木匠手艺”的?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生命探秘——致命真菌》,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探秘——致命真菌

①图坦卡蒙是一位神秘的埃及法老,他的墓室中藏着大量的珍宝,但据说也有一个可怕的诅咒。最好的证据就是几个最早进入墓室的人都离奇死去,许多人相信是因为他们打扰了法老,所以被诅咒而死。而其中资助那次考古的美国人卡纳冯勋爵的死因更是一个长期困扰着许多人的谜,最近几年这个谜才被解开——导致他死亡的可能是图坦卡蒙墓室里的真菌。

②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最常见的包括各种蘑菇、霉菌和酵母。现在已发现的真菌有7万多种,但据科学家估计,这只是所有真菌种类中的一小部分。

③在我们的印象中,真菌似乎没有什么威胁,蘑菇可以吃,酵母能帮我们发酵啤酒和面包,不仅如此,我们每天都呼吸着含有真菌或者真菌孢子的空气。这样看来,我们似乎能够与真菌和平共处,真菌感染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事实上,我们所熟悉的那些真菌感染只是体表的真菌感染,人体深部的真菌感染才是最致命的。

④如果我们把周围的一切放大,那么我们能够看到空气中飘着的真菌和真菌孢子,而已发现的致命真菌有十多种,它们就像隐形的杀手,潜伏在我们的周围,其中一种就是曲霉菌。曲霉菌多见于发霉的粮食、被制品以及其它霉腐的有机物上,它们在全球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而我们此时呼吸的空气中可能就有曲霉菌。空气中的曲霉菌通常只会引发角膜炎和眼内炎等眼部疾病。不过,对于做过器官移植手术或者其他外科手术的人来说,如果感染了曲霉茵,那么有可能是致命的。比如,做过肝脏移植手术的人发生曲霉素感染的几率较高,据统计,曲霉菌感染是肝脏移植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5%~20%,而死亡率高达50%~90%。

⑤以现在的医疗技术,一般的外科手术成功率已经很高,此外,医生还能为患者移植新的健康器官,也能够通过骨髓移植或者化疗来治疗血液疾病。但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每年大约有150万人因真菌感染而死去,这个数字远比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要高。面对真菌时,医生为何会如此束手无策?

⑥首先,真菌适应性强、分布广泛,防不胜防。真菌及其孢子通常都能在酸性、脱水、寒冷和高温的环境下存活,因此它们的分布很广。

⑦其次,在一些患者身上可能会同时存在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因此很多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误诊。比如真菌感染是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艾滋病患者有时会同时出现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并引发并发症。相比之下,细菌感染的症状往往更明显,比如高热、出现皮疹、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等等。而真茵感染通常会使患者先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真皮或皮下组织出现结块等症状,之后病情会迅速恶化,然而真菌感染的早期症状一般不会引起人的重视。因此,医生有时可能会忽略患者的真菌感染症状,从而采取错误的治疗方法。这会延误治疗,使患者错过最好的治疗时间。

⑧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和真菌一样都是真核生物,用于抑制或杀灭真茵病原体的药物往往对我们自身的细胞也有伤害。在临床治疗时,要杀灭真菌病原体所需的药物浓度有时要达到人体可耐受范围的最高限制才有效,因此这些药物可能会对人产生副作用。

⑨看起来,我们似乎拿真菌没有办法。不过科学家认为,此前真菌从未对人类造成过严重打击,未来恐怕也不会。这是因为真菌有非常复杂的生命周期,它们的生长和进化往往比细菌或者病毒慢得多。也就是说,如果科学家努力研发药物,那么是有可能在真菌进化之前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的。所以对于人类这个整体而言,真菌的威胁并不可怕。而经过科学家的努力,未来人类有可能找到打败那些隐形杀手的武器。

(选文有改动)

1.面对真菌时,医生为何会如此束手无策?
2.第④段加点词“隐形的杀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请将划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填写在括号中。(每空填一种说明方法)
比如,做过肝脏移植手术的人发生曲霉素感染的几率较高,据统计,曲霉菌感染是肝脏移植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5%~20%,而死亡率高达50%~90%。(     )(     )
4.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最常见的包括各种蘑菇、霉菌和酵母,现在已发现了大部分真菌,有7万多种。
B.真菌对人们没有什么威胁,蘑菇可以吃,酵母能帮我们发酵啤酒和面包,不仅如此,我们每天都呼吸着含有真菌或者真菌孢子的空气。
C.以现在的医疗技术,医生能为患者移植新的健康器官,也能够通过骨髓移植或者化疗来治疗血液疾病,但面对真菌时却束手无策。
D.科学家认为,此前真菌从未对人类造成过严重打击,未来恐怕也不会,在真菌进化之前科学家一定能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的。
2024-05-06更新 | 21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中国现代冰雪运动进化史》,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现代冰雪运动进化史

①中国现代冰上运动始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三个,其中一个途径是20世纪初的哈尔滨。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大量俄国侨民和东欧侨民涌入哈尔滨,并将滑冰运动带到这座城市。俄侨在哈尔滨建立了滑冰协会,1907年哈尔滨举办了滑冰运动会,1909年举行了小型的滑冰比赛并成立了哈尔滨冰球协会,1910年在道里修建了冬季可以浇冰场的体育场,在南岗修建了札牙斯(译音)滑冰场。这两个冰场是中国最早的人工滑冰场。那时冰场内有跑道和花样场地,有偿对外开放,分早场和晚场。新年时冰城还举行滑冰晚会,人们或穿古装,或戴假面,作各种表演。在俄侨影响下,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单位也开始自浇冰场,开展起滑冰运动。

③同冰上运动相比,现代滑雪传入我国的时间相对较晚。我国第一座滑雪场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据资料记载,193212月,哈尔滨铁道局在哈尔滨市阿城区玉泉镇北山修建了一座滑雪场,作为员工冬季户外活动场所,并对外开放。滑雪场除建有越野和高山滑雪线路外,还于1937年修建了一座小型跳台。雪场开放期间,每逢周末和假日,哈尔滨铁路局还增开往返火车14次。19381218日,哈尔滨铁道局在玉泉滑雪场举办了首次国际滑雪赛。比赛项目有越野滑雪、滑降以及拾物比赛等。1940年,哈尔滨铁路局还在松花江边修建了一座简易滑雪场。19411218日哈尔滨《滨江日报》报道:“……入场游戏之一般儿童、社员等已达四万一千四百三十四人之多,以星期日及放假之日人数为最多最高入场者,为二千余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冰雪运动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532月,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在哈尔滨举行,共有219名运动员参加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冰球的比赛。19592月,第1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和吉林两地举行,其中冰上项目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冰球在哈尔滨举行,雪上项目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在吉林举行。这些都为新中国的冰雪运动发展迈出坚实的一步。

1960年,黑龙江速滑队成立,队员当中包括1958年全国速滑少年赛全能冠亚军王金玉和罗玫焕,主教练孙显墀是男子1500米的第一个全国纪录创造者,此时,中国选手的全能实力冲进了世界前列。中国速滑在全能世锦赛上最闪亮的一页写于1963年,在那片山间冰场上,22岁的罗致焕在男子1500米比赛中夺金,成为中国冬季运动第一个世界冠军。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黑龙江健儿王濛在女子500米短道速滑比赛中夺得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该届冬奥会获得的首枚金牌,此后王濛也成为中国短道速滑项目开创天花板人物。2010年至今,黑龙江冰雪运动员在14年里获得242个世界冠军。在北京冬奥会,中国9枚金牌中有4枚来自黑龙江健儿。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1月刊,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中国现代冰雪运动的发展历程,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冰雪运动进化主要事件
20世纪初冰上运动传入哈尔滨
1910年(1)
1932年在哈尔滨玉泉镇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滑雪场
1953年(2)
1963年(3)

2.写出文章中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同冰上运动相比,现代滑雪传入我国的时间相对较晚。(     )
(2)1941年12月18日哈尔滨《滨江日报》报道:“……入场游戏之一般儿童、社员等,已达四万一千四百三十四人之多,以星期日及放假之日人数为最多,最高入场者,为二千余人。”(     )(     )
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天花板”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4.除了文中出现的滑雪场和冰雪健儿,请你再写出一个哈尔滨滑雪场和一名黑龙江冰雪运动员的名字。
2024-05-0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材料一:

作为华夏文明的创造物,龙的形象自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传承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原始社会,先民崇信它的神力,塑其形以通天;阶级社会,帝王视其为祥瑞,皇家物用遍布龙形,民间也不乏龙的影子,民众祈雨有它,端午竞渡有它,节庆社火有它;现代社会,在与世界诸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中华儿女又以龙的传人自居……纵观中国历史,在迭代的文化延续中,华夏先民绘龙形、信龙灵、传龙事、冠龙名,龙被塑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标志物。

(选自《百科知识》2024年第1期)

材料二:

中国人对龙的想象和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在中华大地上,龙的图腾崇拜悠久而广泛。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6500多年前用蚌壳摆成的龙形,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C形玉龙,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陶制彩绘龙盘。

就出土的铸造、绘画、雕刻文物来看,龙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日渐丰满。据宋代罗愿的《尔雅翼》,龙形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甲】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星光璀璨。从考古发现看,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西水坡遗址就有了龙的造型。这条龙用蚌壳砌成,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巴像在摆动,考古专家形容这架势如同飞龙遨游沧海。中原在造龙,东北也在造龙,距今5000多年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只猪龙。猪龙模样与蚌龙差异很大,是用玉石雕刻成的,也称玉猪龙。那时能将玉器制作得如此精美,着实令人感佩。【乙】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甲辰龙年,希望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选自《习近平:在二○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1.对上述四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龙被塑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标志物。
B.在中华大地上,龙的图腾崇拜悠久而广泛。
C.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西水坡遗址出土的龙是用玉石雕刻成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龙”是用蚌壳砌成的。
D.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
2.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的句子放在【甲】【乙】两处的哪一处最合适?为什么?
此时的龙已然成了自然界动物的“集大成者”。与此相应,记录龙的文字形体同样源远流长。
4.材料三中加点的词语“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航天员的尿液变成了纯净水》,完成下面小题

航天员的尿液变成了纯净水

①航天员在太空喝的水大多是由自己的尿液转换而来。

为什么不从地球运水呢?

在太空中,一个航天员每天生活的必备物资,包括空气、食物和水等,折合为有效载荷大概是15千克。尽管目前太空运输技术不断进步,但每千克运输成本仍然在10000美元以上。这就意味着,能带上太空的物资非常有限,特别是水。

为了保证航天员在空间站执行任务时更好地生活,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再生生保系统,要榨于空间站中的每一滴水,尤其是航天员的尿液。经过多年来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改进,航天员的尿液被回收和再利用后,不仅可以净化成纯净水,还能制氧。我国的太空环保系统,堪称航天员的保护伞

那么,航天员的尿液如何处理,才能被重新利用呢?

一天之内产生的尿液不可能立即进行净化和使用,那么就需要先对尿液进行存储。尿液存储一箱后先去除钙质,然后是蒸馏,通过低压蒸馏的方式将尿液蒸发,形成水蒸气,低压蒸馏比较节约能源,正常情况下,水在100度才会沸腾,低压蒸馏是把压力蒸馏到大概10千帕左右,这时水50度就可以沸腾了。这些蒸馏水会进入到水箱,冷凝就变成了再生水,也就是中水,从尿液到中水,转化率可以达到80%多。接下来,再通过水除离子系统进行杂质过滤,去除离子污染物,去除有机物,会产生非常干净的纯净水。

虽然喝自己的尿液转换来的水想起来感觉不太舒服,但是经过提炼的水,比地球上任何的水都干净。这项技术不仅让宇航员们在太空获得了饮用水,也是人类飞向更遥远深空所迈出的一大步。

(选自《军事文摘》2023.09,有改动)

1.航天员在太空为什么喝自己的尿液转换的水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
2.第④段加点词“榨干”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3.分别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尽管目前太空运输技术不断进步,每千克运输成本仍然在10000美元以上。 。(     )
(2)我国的太空环控生保系统,堪称航天员的“保护伞”。(     )
(3)但是经过提炼的水,比地球上任何的水都干净。(     )
4.仔细阅读第⑥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航天员的尿液依次需要“__________除钙、__________冷凝、_________。五个环节的处理,才能被重新利用。
2024-04-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在晦暗的日子里追光》,回答问题

在晦暗的日子里追光

还是从我父亲的工作说起吧。

父亲那时不过二十出头,噼里啪啦打得一手好算盘,这手艺帮了他大忙,让他无限风光地被招进镇上的供销社,谋到一份轻松又体面的工作——柜台售货员。

那年年底,父亲却卷着铺盖打道回府了。

任凭爷爷奶奶怎么追问,父亲始终不开口。后来才得知,供销社遭了贼,一百二十八块钱在我父亲的手里弄丢了。父亲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赔偿;二是锌工,以工资抵丢失的钱款。这一百二十八块钱直接把父亲的胆子吓破了,他没头没脑地选择了辞工回家这条路。

用我奶奶的话来说,这就是我父亲的命。父亲命中注定要在米糠湾的土里刨食。

父亲从供销社带回来的,除了原先带去的铺盖、脸盆、水壶这些家什,还有一身的毛病

米糠湾夏天的午后是忙碌的,太阳当头晒,得赶紧收谷子、晒谷子。午饭都送到地头,干活儿的人匆忙填饱肚子,丢下饭碗,又得接着忙田里的活儿。

我的父亲可不是,他必须回家吃饭。饭后,按部就班地先来一支烟。一支烟过后,他还要给自己安排个午睡。

午睡一事彻底把我母亲惹恼了:你以为你是谁啊,还午睡!在母亲看来,农民就不该午睡。母亲的声音如惊雷,雷声之后,一瓢水直接泼向父亲的被窝。但父亲的沉默中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他在这种力量的保护之下,风雨不动安如山。

我不知道母亲是不是为嫁给父亲而后悔。她其实是被父亲的另一个毛病给蒙骗了。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他悬腕、提笔,不用摆什么架势,下笔成字。父亲写得又快又好,我曾想,那些文字如果能发出声音,一定是奔马一般嘚儿嘚儿的有力的声音。那些字看起来如腾飞的骏马,像在跑,又像在飞。

我的母亲年轻时曾被那些奔马一样的字深深吸引,后来渐渐领悟到,在盐巴都要淡着吃的日子里,这个爱好是个吃钱的爱好。笔墨纸哪个不要钱?再说,一个侍弄土地的人,弄什么笔墨!母亲越来越觉得这爱好其实就是父亲的一个大毛病。好在父亲及时调整策略,以河水代替墨水,而且把一张旧报纸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反复使用,才使得这个爱好幸存下来。

这个爱好终究没有辜负父亲,让他在晦暗的日子发了一次光。

临近春节的一天,县文化馆在集市举行现场写春联比赛。我父亲刚卖完菜,赶上了比赛。父亲一挥毫,博得人们的喝彩,还获得了十块钱的巨额奖金。

我父亲拥有了这十块钱的独立支配权,他决定用这笔钱来做一件他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父亲的决定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不买肉,不买糖果,不买鞭炮,也不买年画,他要用这十块钱请我们去镇上的电影院看一场电影。

看电影?看那种一闪就过去的东西?那还不是和打水漂一样?母亲明确反对,可反对有什么用呢?

荞麦花开的时候,父亲总算兑现了他的诺言,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我才发现那个有声有影有光的世界,和露天电影完全不一样。我们的位置在电影院的正中间,放映师在调试时,把我们的影子都投到银系上了。电影是咿咿呀呀唱戏的那种,父亲看得津津有味。我们看不怪,但声光影制造的效果也足够让我们兴奋了。等到电影结束,我们意犹未尽。齐刷刷地站起来,借着光把影子又投射到银幕上一回。

回去的路上,我们仍津津有味地谈论着电影相关的细节。走进米糠湾时,小妹忽然出声叫起来:电影!我们走进电影里了!这还是我们天天劳作的田地吗?天上的月光如同白色的荞麦花,地上的荞麦花如同天上的白月光,它们相互映衬,铺天盖地,形成一大片朦胧的银光,照进我们的眼里。那么美,比银幕上的还要美呢!一时间,我们都选择了沉默,一齐静默地站在那一大片银光里。

我的父亲,后来也像米糠湾每个老去的人一样,躺到山脚下那片荞麦地的后面去了。荞麦花年年开,白天黑夜,我无数次从荞麦地经过,却再也没看到像那晚一样散发着银光的月色和荞麦花了。

(选自《读者》2023.24,有改动)

1.那年年底,父亲为什么卷着铺盖打道回府了?
2.文章写了父亲的两个“毛病”,请你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⑥段加点词“毛病”指的是什么?
(2)第⑩段,为什么说母亲“被父亲的另一个‘毛病’给蒙骗了”?
3.从第⑯段连续用四个问句,你能体会出当时母亲怎样复杂的心情吗?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4.你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句“荞麦花年年开,白天黑夜,我无数次从荞麦地经过,却再也没看到像那晚一样散发着银光的月色和荞麦花了。”
5.本文标题中“追光”一词有哪些含义?
2024-04-1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