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嘉峪关的风景

赵淑敏

①三十多年前一个春天的夜晚,我从故乡胶东半岛来到甘肃,来到河西走廊,来到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

②那天,风像刀子一样从戈壁滩上划过,母亲用头巾紧紧地裹住我的头,可我依然能感觉那坚硬的砂石不停地击打我的脸庞。

③在嘉峪关,很多人有和我相似的经历,由于父母早些年参加西部建设, 自己便随父母一道,在这座荒漠戈壁上的小城里扎根、成长。

④从1958年开始,建设者们浩浩荡荡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此。那时,嘉峪关没有城市,只有古老的关城和苍茫的戈壁……父辈们自愿选择了这座城市,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把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探矿开始,一座钢厂的建设带来了一座城市的崛起。

⑤他们住过地窝子,住过干打垒。在酒泉钢铁公司建设初期,物资极度匮乏,人们只能就地取材,在戈壁上挖一个四方的深坑,坑顶搭几根木头,再用芨芨草和着泥巴盖住,地窝子就盖好了。干打垒则是用土作原料,除了门窗和房檩需要少量木材外,墙壁都是就地取土,把土装入活动木板内,用铁杆分层夯实。屋顶也是用芨芨草编成席子垫层,上面用泥巴抹光。人们就在这里办公、居住。

⑥地窝子和干打垒一直用到上世纪70年代,才逐步被正规的房屋所替代。至今,城市博物馆里还保留着这些特殊的记忆。

⑦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故乡的房子都是青瓦白墙,夏天的雨滴从瓦沿垂落而下,十分好看,而在嘉峪关,一律都是平房。住久了才明白,嘉峪关的大风,伴随着砂石黄土,把整座城市吹得昏天暗地——为了减小风阻,这里只能盖平房。

⑧渐渐地,在嘉峪关,无论是学校,还是机关、工厂,都把植树节当成一年中的重要节日。由于气候原因,这里的植树节要比内地推迟一个月不止,我们栽下一棵棵小树苗,盼着它们长成浓密的林荫,变成美丽的花园。

⑨后来,我参加工作,恰逢全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现场会在嘉峪关召开。一名广东的代表在会上发言,她说,在戈壁上种活一棵树太难了!可即便这样,嘉峪关人还是打造了森林公园,建成了这片戈壁绿洲……

⑩她的声音哽咽着,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多少年过去了,多少代人的青春被这片戈壁上的风沙磨砺。如今,酒钢已经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嘉峪关不仅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种种殊荣,不胜枚举。

⑪很多时候,我喜欢一个人漫步,看嘉峪关的风景。祁连雪山璀璨夺目,讨赖河像一曲清幽的胡笳,在清晨的微风中回荡着。站在讨赖河大桥上,身前是雪山,身后是城市,前面是高远的梦想,后面是温暖的依靠——

⑫我们的嘉峪关,是天下第一雄关,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它像一把锁钥,守住了千里河西的太平,护住了丝绸之路的繁盛。那些历史传奇漫过长城,在黑山岩画里升腾,在魏晋砖画里流传……

⑬在嘉峪关,大家感念初创时期的艰苦,分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木不能破坏。湖水不能污染,垃圾不能乱丢。每一个嘉峪关人,都是碧水蓝天的卫士。

⑭现代工业文明的浸润和移民文化的多元融合,让嘉峪关人具备了一种关怀天下的大格局。你会发现,嘉峪关的城市建设是大气磅礴的,嘉峪关人的心胸是广阔辽远的。这是因为,在城市的初创时期,北京、上海的一些援建团队基本是整体搬迁来到这里,播洒了先进文明的理念。依托河西走廊的交通便利,嘉峪关的名声逐渐走向全国。

⑮这座由父辈那一代建设者而兴起的城市,也成了我的精神家园。嘉峪关,我深深依恋着你。

(选自202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嘉峪关今昔对比,突显其巨大变化,展现建设者的精神风貌。
B.文中“地窝子”“干打垒”具有嘉峪关建筑风格,体现居民的审美观。
C.如今嘉峪关拥有碧水蓝天,离不开一些援建团队播洒的先进文明理念。
D.文章见闻与思考交织,回忆与现实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形散而神聚。
2.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描述嘉峪关早期建设者的生活条件?请简要分析。   
3.嘉峪关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请结合下面这句话简要分析。   
它像一把锁钥,守住了千里河西的太平,护住了丝绸之路的繁盛。
4.“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标题“嘉峪关的风景”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学有着奇妙的关联。建筑中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寥寥数语便能突破建筑表现的局限,达到意与境的统一,形成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景观。

②建筑重物质,文学重精神,分处艺术的两极。两者看似毫不相干,却有着奇妙的关联。对比中西方传统建筑可以发现:文学在建筑上的叠加,在中西方建筑体系中是不均衡的。

③西方建筑中大量引入雕塑和绘画,只有少数纪念性建筑中刻有一些文字,内容又常常是记叙性的,作为对雕塑、绘画的补充。而中国传统建筑创造了楹联、匾额、招幌、牌坊、碑碣、摩崖、刻石,以及各种嵌板刻字、纹样纹饰等品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叠加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不仅强化了建筑意境,而且增加了建筑的生命力。这些建筑中的文学基因,无论从数量、质量上,还是广度、深度上,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建筑体系。

④这种独特文化现象的形成,根植于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中文学语言的大量叠加,与汉字独特的个性密不可分。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性文字,具有长于表意、文法自由、书写灵活、高度艺术化的特点,恰好可以弥补建筑作为一种具象艺术,难以表述语义的欠缺,两者联袂呈现,创造了意蕴无穷的想象空间。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的加持,更是为文学融入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形条件。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各有风韵,篆书敦圆苍茫、隶书工整精巧、草书潇洒奔逸、行书流动自如、楷书清丽娟秀,可根据建筑需要,因时因地灵活融入。汉字这种独特的意象美和形式美,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条件。

⑤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把创作激情投向自然、历史、人文,当然也包括建筑。这些文人骚客、士族阶层,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甚至直接参与建筑营造,建立了文学与建筑的耦合性,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主体条件。王羲之的名作《兰亭集序》,书法造诣固然无与伦比,但它体现出的造园思想,丝毫不亚于书法。《兰亭集序》创作以后,曲水流觞成为中国山水园林的营造范式,流传至今并传播出海。

⑥不同于西方建筑的单体性特点,中国传统建筑将亭台楼阁、馆轩斋室等多样化的建筑单体,相互连接配合,形成具有强烈时间感和序列性的建筑群体,其中的空间起承转合、动线曲折迂回,人在其中行走,有着峰回路转、移步异景的体验。这种时间感和序列感,使文学语言在建筑上可以得到主次分明、清晰流畅的表达,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物质载体。

(选编自张军利《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学》)

材料二:

永定的每一座土楼不仅有一个十分响亮、吉祥的楼名,而且有一副或者几副甚至十几副含意隽永的对联,被人们称为“诗中之诗”,是土楼的文化凝结。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不仅、而且、无论、还是”等关联词,具有推进论证的作用。
B.材料一第⑤段重点强调中国文人在文学融入建筑中发挥了积极影响。
C.材料一运用事实材料、道理材料、数据材料,论据充分,富有说服力。
D.材料二是对文学与传统建筑的叠加现象的印证,加深读者的直观印象。
2.中西方传统建筑与文学的关联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3.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材料二中文学在土楼建筑上叠加的妙处。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张纸条(节选)

王愿坚

被国民党反动派摧残过的村子,一点儿也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所有的房屋都被一把火烧得精光,人们只好在这些残壁近旁搭起一排排的竹寮子来遮蔽风雨。

夜里,竹寮里只剩下两个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那个年岁大些的,就是程元吉。经过这几个月的折磨,这位身强力壮的庄稼汉,像害过一场重病,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两颊瘦削下去了,嘴上也留起了胡子,一看去像个半老头了,但他那炯炯发光的眼睛和微微张开的嘴角上,却流露着掩不住的笑意——今天知道了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的情况,他像蕴蓄闷烟的柴堆,一阵风儿吹来,又冒起红彤彤的火苗来了。

小伙子沉思了一会儿,说,“阿叔,我留下你不为别的,实话告诉你,这村在党的同志都上山了,这会儿,有一桩紧急的事……我想……”

他的话还没说出口,程元吉忙一把逮住那人的肩膀晃了晃,急促地说:“咳,范同志,有什么事照直说好了。我虽然不在党,可我知道咱们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有事交给我,我豁上身家性命也能干!”

原来游击队上山以后,碰到了一堆堆的困难,吃没粮,住没房,伤了病了没药治,冷了没衣裳,而最困难的是缺乏武器、弹药。费了好大的劲,通过地下党的关系,在县城里搞了一部分火药。

山上考虑到程元吉常到城里卖南瓜、蔬菜,人缘好,地理熟,再者他是有户籍的人,进出白匪的“卡子”比较方便,才决定请他来执行这项任务。

第二天,程元吉起了个黑早,拾掇了一担青菜,一溜小跑赶进了城。可接头的人被捕了,要搞的火药落到了敌人手里,游击队得不到这批军火的供应了。

他必须想出办法,做出决定。

城里还能买得到黑药,剩下的就要自己想办法了,这办法就是自己设法弄钱来买!一进家门,妻子望着他那急慌慌的神色,担心地问:“出了什么事啦?”

程元吉且不答她的话,反问她:“咱的米还有多少?”

“还有二百来斤吧!”

“装米箩,我要卖了它!”程元吉说罢,又抓了把石子在地上摆弄着算起账来。

妻子懂得他这说一不二的脾气,就动手装米。一边装,一边忍不住问道:“什么事用钱这么急?卖了以后大人小孩吃啥呀?”

“少啰唆!床底下有南瓜,地窖里有红薯,还能饿着!”他又计算了一阵。算完了,他双手抱着头,发起愁来:就是卖了米,钱也还差得多呀,再从哪里弄钱呢?他打量着屋里的每一个角落,想找出点值钱的东西来。他走着、看着、想着,眼睛慢慢地在屋角里那只旧箱子上停下来。他呆呆望了一阵,蓦然狠狠地跺了跺脚:“就这么办!”说完,他走到妻子跟前,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肩膀,放软了口气说:“兰子妈,跟你商量个事……我想把咱那块地卖掉!”

“卖地?”老婆很少听到丈夫用这样柔和的口气说话,等听完了,又大吃一惊。她懂得丈夫的心,也知道这事果真要紧,她不声不响地拉过箱子,找出那张地契来,交给丈夫,却不禁流下泪来。其实程元吉明白妻子的顾虑,但是,这点地,甚至这全家人,比起解救受难同志的事来,显得太微小了。

第二天,小小的破山神庙里挤满了人,正像程元吉想象的一样,人们都眼巴巴地望着呢。队长、政委焦急地在庙门外走来走去。大家一见程元吉来了,连忙迎上去。政委接过药包,高兴地拍着程元吉的肩膀说:“老乡,真得谢谢你呀!”

“嗳,算啦,自己人嘛,说这干啥?”他本想把自己做的事瞒过去的,但想起了接头站遭到破坏的事,就说,“只是那个接头的地方再也别去人了。”接着就把事情的经过谈了谈。

队长、政委和同志们都静静地听着。听完了,政委紧紧地抓住程元吉的手,激动地说:“好老乡!你这样爱护自己的军队,我们永远忘不了你!只是……”政委搜索了一下衣袋,为难地说,“只是我们一时没法报答你。这样办吧!”他摸出钢笔,在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头,借着电筒的亮光,写下了几个字:

今借到灵田村程元吉老乡火药十六斤。

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支队支队长   柳笙       政委   吴功强

看着这张纸条,程元吉的眼里忽地涌出一股泪水,他仿佛觉得心要跳出来。这些人,为了劳苦群众的事,奋不顾身,可是当需要群众的帮助的时候,却是这样斤斤计较、分毫不爽啊。他用颤抖的手接过了纸条,说:“好,我收下。等你们,不,等我们胜利了以后再说吧!”

(摘编自王愿坚《小游击队员》)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形象展现程元吉对革命重新燃起希望。
B.第③段中两处省略号,第一处表示说话吞吞吐吐,第二处表示语言中断。
C.小说写“卖地筹钱”一事,既反映程元吉家境艰难,也体现其妻深明大义。
D.小说中程元吉提醒红军接头站已遭到破坏,表明他希望得到红军的认可。
2.请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经过这几个月的折磨,这位身强力壮的庄稼汉,像害过一场重病,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两颊瘦削下去了,嘴上也留起了胡子,一看去像个半老头了,但他那炯炯发光的眼睛和微微张开的嘴角上,却流露着掩不住的笑意。

3.文末程元吉话中的称谓发生了变化,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4.小说详写程元吉接受任务、筹钱买火药、政委写纸条,省略买火药、送火药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5.小说结尾提到的“纸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 八年(1)班开展“诵读经典,感悟人生”诗词朗诵比赛。
(1)同学们想邀请池老师参加,邀请语表述最得体的一项(     
A.届时请您光临指导B.届时请您务必莅临
C.届时请您来临指导D.届时请您准时参加
(2)比赛过程中,池老师的精彩点评让同学们学到更多诗词诵读的技能,提升对诗词的感悟及欣赏水平。为表谢意,同学们想给池老师写一封感谢信。根据提示,请你代表班级补充完成以下感谢信。

感谢信

尊敬的池老师

4月10日,在我班举行的“诵读经典,感悟人生”诗词诵读比赛中,您的精彩点评_____________。特此______________

此致

敬礼

__________

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①飘逸精致的裙摆,典雅大气的羽衣,纤薄如纸的罩衫……如今,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公园商场,经常可见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今天,社会上兴起汉服热,既说明人们喜欢汉服漂亮的样式,也代表人们对汉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认可。

②汉服是当代的,也是未来的,但首先是历史的。我们可先通过对汉服的复原、复制,逐步达到对汉服的复古、复兴。复原指恢复原状,将原有的事物经过修复实现从旧到新的转变;复制是仿照原样再造一件完全一样的事物;复古是在再造事物中借鉴某些古代元素,再造事物除了含有那些古代元素,还蕴含着再造者的某种态度和情怀;复兴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再现,这个过程强调对文化精髓的提炼和对文化内涵的提升。

③就汉服文化传承来说,一方面要结合文献资料和出土汉服文物,加强对古代汉服形制、材料的研究,同时加强对残缺汉服的修复,尽快复制出不同时代的汉服样品。另一方面,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习惯,借鉴古代服饰文化元素,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汉服。

④传承发展汉服文化,除了开发设计出得体的可以穿在身上的汉服产品,如何让古代服饰开口说话也是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未来,我们要将汉服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易读、易懂、适于向普通大众展示的形象,并将这些有着可靠依据的形象展示送进课堂、展馆。

⑤国家博物馆等古代服饰研究机构,在传承推广汉服文化方面责无旁贷,但汉服的传承主要还是要靠大众。当一些年轻人穿着汉服游走在青山绿水和名胜古迹之间,他们已在无形中担当起汉服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摘编自《读懂汉服背后的文化之美》)

材料二:

①簪花礼、祭花神、赏红护花……3月23日,2024阃都花朝节活动在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举行。上千名市民游客以一系列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迎接百花盛开的春天,展现福建省级非遗——花朝节传统习俗的风采。

②当天活动现场,不少青年与小朋友们身着汉服,将花朵簪在发际,向百花行礼,传达自己的美好祝愿。而后,他们一同在古厝与园林之中巡游,身上的汉服与周边的古建筑交相辉映。

③同一时刻,传统插花雅集体验、花间投壶与飞花令等互动体验活动也令现场更为热闹,看烛光耀耀,听春来流水,市民游客们直呼,沉浸式体验到了中华传统服饰之美,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摘编自《春来百花共迎春朝》)

材料三:

①有着都市最美村落之称的梁厝,环靠燕山,水绕村落,传统风貌建筑林立,历史环境要素丰富多样,至今保留着完好连片的古厝。随处可见闽派建筑特有的马鞍墙,举目皆是雕龙画凤的房檐,古朴雅致的窗棂,汇聚成了梁厝历史里的生动具象:千年古刹龙瑞寺、梁氏宗祠、文昌宫、梅涧书院旧址……梁厝目前保存着唐、元、清等古建筑共30多处,部分古厝被改造成茶馆、花房和书院,重新焕发出生机。

②永盛梁氏宗祠是最热门的打卡地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堂号贻燕堂还是朱熹所题,取意于遗留给后代子孙久安乐业,以谋幸福之意。宗祠的大门两侧有一对白瓷酒盏拼镶的白象,是梁厝的标志性图腾之一。白象约有3米高,据说象身拼镶的瓷盏都是由当时梁氏族人每家每户捐献的。大象脚踏八宝,背有象鞍以及插着画戟的花瓶、玉磐,寓意着吉祥如意,吉庆平安

(摘编自《在梁氏古厝里,倾听历史的回声》

材料四:

班级开展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信息辨析
1.阅读材料一、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古是在再造事物中借鉴古代元素,也蕴含再造者的态度和情怀。
B.汉服的传承和发展主要是国家博物馆等古代服饰研究机构的责任。
C.在闽都花朝节活动中,人们通过向百花行礼传达自己的美好祝愿。
D.二则材料都体现汉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已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传承。
2.阅读材料二、三、四,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梁厝举行“花朝节传统习俗”活动是因为此地是最热门的打卡地之一。
B.梁厝历史里的“生动具象”是指龙瑞寺、梁氏宗祠、梅涧书院旧址等建筑。
C.梁氏宗祠的“贻燕堂”堂号和大门两侧的白象都蕴含着对梁氏族人的祝福。
D.“亭”“台”都可以用于观景,而“台”还可用于举行仪式,如“幽州台”。

【活动二】归纳整理
3.如何传承和发展汉服文化?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4.从四则材料可知“文化遗产”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建筑等不同形式。
【活动三】设计布局
5.《苏州园林》中介绍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使游览者“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若将亭台轩榭置于梁厝中,哪一种建筑最为合适?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可从地理位置、功能用途、外观审美等角度思考,并说明理由。
【活动四】发出倡议
6.为守护身边的文化遗产,班级拟写了一封倡议书,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另选两个角度,将倡议书补充完整。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文化遗产彰显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护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我们倡议:

一、在传统节日身着汉服,弘扬汉服文化。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护身边的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文明的珍宝,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发扬者。

xx 班全体同学   2024年5月8日

7日内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山脉

黄水成

       咚的一声,遇上强对流了。忽上忽下,飞机像一叶小舟在浪尖上出没,这种失重感令人十分不舒服,浅睡中的我一下被颠醒过来。

       我拉开舷窗望去,窗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原来我们正在雪山上空掠过。气流冲击着连绵的山脉,山顶上翻卷着白色的浪。我在江南见过多场积雪。我惊异脚底的世界,这些起伏的山,每一座山头都被刀削斧劈一般。是什么力量,能把山打磨得如此棱角分明?

       有人告诉我这是祁连山。突然倒吸一口冷气,东西横亘两千里、南北纵横八百里的祁连山脉,此时竟在脚下。我把脸摁扁在舷窗上朝下方观看。此时,我看清脚下大片山脊,以及漫长的天际线,看到日落天边的寥廓,才真切感受到这星球经度与纬度的辽阔。

       放眼望去,白雪皑皑,看不见丁点绿色,脚下的每一座山头是那么的傲岸、苍凉。但它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壮美,好像一旦站住了,就是一副傲然兀立的身骨,不要说常年风雪,就是刀削斧劈也大义凛然。除了白就是灰黑,它们仿佛都是筋骨毕露的汉子,雄赳赳。这里的山像极某个地方的人,可以不水灵,甚至粗糙,但个性鲜明,有棱有角,站住了,就是一个令人膜拜的姿势。

     祁连山,颠覆了我对山的认识。

     飞机一直在颠簸,翼尖处抖得厉害,钢铁与气流持续对抗,在祁连山上空弯出一道美丽的弧度。

     越过群山之巅,山峰如浪峰般徐徐退去。舷窗外的气流逐渐平息下来,飞机又恢复平稳的姿态。此时,前方是大片开阔的丘陵地貌,在积雪覆盖下,灰白相间,像大面积的皴染,把这片隆起的高原清晰而立体地呈现出来。

     不一会儿,山峰和雪景几乎同时隐去,云层也不见了,阳光直直地倾泻下来。突然,我看见了一片。感觉有阵风,正掠过那粼粼的水面,斑纹状的浪一波连着一波,齐齐向着岸边涌去,海风吹拂,碧波浩渺,远处的雪山一下成了漫长的海岸。

     【甲】              

     仔细辨认才看清,竟是一片沙漠。高原地貌带来太多的视觉冲击,群山腹地竟出现沙漠,让人一时不知所措。不禁想起之前飞机掠过陕北时所看到的沟壑纵 横的高原地貌,那缺少绿色覆盖的土层,经风雨日夜冲刷,纷纷脱落,辗转,漂 泊,漂染了一条大河的颜色。那流浪的黄土,改变的何止是一条大河的方向,还有世代万千生灵的命运。

     脚下这片沙漠,应该是气流长年冲刷加上雨雪剥蚀而留下的泥沙,在群山的包围中,气流经不住座座高山的阻拦,终于在开阔的群山腹地停下疲惫的脚步,被裹挟的泥沙也就此落下脚跟。缺少大河的帮助,它们冲积在一起,最终形成一片片小沙漠。

     看到这片沙漠,让我对这片土地又多了一层敬意。苍凉或者风骨,这背后都 有着沉重的分量。只有经过残酷的摔打,才能练就强劲的筋骨。电视画面见到的 高原生物总是那么彪悍,不要说狼和雪豹,就连岩羊都强悍无比,那奋起的蹄,还有那高高举起的大角,能让峭壁上的雪花飞抖。

此时,我无法分辨狼和雪豹的踪迹,眼睛死死地盯着脚下这片沙漠走神。我见过沙漠,一望无际的沙海就像一个凝固的洋面,每个起伏的沙丘都是凝固的波浪。然而,只要下一阵强风袭来,它便再翻出新的面孔,沙漠总在不经意间更新自己,永不疲倦。

每一座沙漠都是一片远逝的海。恍惚间,觉得它就是一片海,起码它曾经是海,从过去到现在都是。从海水换成了沙子,从蔚蓝变成金黄,从柔软变成了坚硬,这片土地上的生命需要重新面对,在另一个形态上重新演绎物竞天择的故事。想到这些,忽然觉得几千里的祁连山,更加伟岸。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俯瞰的角度观察群山、丘陵和沙漠,感知祁连山脉多样地形。
B.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让人身临其境。
C.作者描写了陕北高原地貌的演变,由此自然过渡到下文写沙漠形成。
D.作者看到狼、雪豹和岩羊的强悍无比,于是对沙漠产生由衷的敬意。
2.祁连山的哪些特征“颠覆了我对山的认识”?请简要概括。
3.在文中【甲】处横线填入恰当的语句,你会选择下面哪句话,请简要阐述理由。
A:西北竟然有海!
B:怎么可能?西北哪来的海?
选【____】句
理由: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两次提到飞机的颠簸,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你认为本文适合收录在《野望》杂志下列的哪个栏目,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7日内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面的视角

南帆

①寓所的窗户就可以看见江流。

②每天早晨用力拉开窗帘,哗的一声。然后,一条大江调皮地跳到窗框之上。阳光灼亮,江流闪闪发光。我松一口气。拉开窗帘之前,我时常浮出一个奇怪念头:一夜之间,这条大江会不会突然消失了?拉窗帘的动作常常用力过度,夸张仿佛是在掩盖内心惊慌。当然,大江始终在那儿,不疾不徐地流动,开天辟地以来就是如此。

③曾经,从寓所的窗口可以看到,大江绕出一个弧线奔流而去,最终隐没在烟波浩渺之中。长长的马路沿江岸伸展,一串串车辆迅疾而过。

④现在,窗口的大江被遮去一小半。窗外一幢二十多层的大楼拔地而起,切断了视线。这是一幢银行大楼,比我的寓所要高出许多。早晨的太阳必须越过银行大楼,才能惠及我的寓所。夜晚的月亮从大楼的剪影背后缓缓升起,仿佛是银行放出的一个气球。

⑤少年的时候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在窗口与这条江无言相对。当初,住得那么远,这条江却是我和小伙伴们最亲密的挚友,我们乐于亲近它、守护它。那时,常常会觉得纳闷:太阳刚刚还明晃晃地悬挂在天上,怎么就要沉到起伏的山脉背后了?总要等到发凉的江风吹得皮肤开始起鸡皮疙瘩,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哪一天开始,居然仅仅愿意坐在窗口远远眺望?

⑥而今,坐在窗口觉得,这条江隔得多远呵。下楼,出小区大门,还得穿过一条马路,然后是一片江滨公园,还得下好几级台阶才能碰到江水。要用脚趾头在江里撩出一个水花吗?当然,谨遵医嘱,锻炼身体。然而,不是有健身房吗?健身房里配备了各种器械,譬如跑步机,或者原地不动的自行车。我们愿意和零件装配起来的器械打交道。器械上那一块小屏幕会显示出刚才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这条江有什么味道?想不起来,太久了。

⑦偶尔在江滨遇到一群玩无人机的少年。他们熟练地操纵遥控器,无人机呼地一声从地面起飞,悬停在半空,然后忽左忽右,灵活得如同一只大蜻蜓。另一种无人机是体验式的。戴上一副VR眼镜,安装于无人机的摄像镜头转换成VR眼镜之中的视野。这种无人机可以疾速蹿到空中,也可以贴着地面飞行,甚至从一个小小的孔道里钻过去。这些少年利用无人机上的摄像机拍摄了许多照片与视频。江流回旋,两岸密密匝匝的楼房如同一簇又一簇的珊瑚,几座跨江大桥像是细细的火柴杆搭起来的。无人机开始下降,滑过两岸的璀璨灯带、通体晶亮的大楼和路面上连成一串的车灯。

⑧这些少年言辞老成,一副什么都懂的神气,对于遥控器屏幕上的各种符号如数家珍。

⑨我们聊了一会儿。我突然想到,问起他们哪一个曾经在这里畅玩过。没有。没有哪一个人表示出兴趣。没有哪一个人关心这条江的潮汐、滩涂、白鹭。他们双脚站在江滨,看到的江水却是收缩在摄像器材的镜头里面的。

⑩现在,我拥有的是窗口的视角,他们拥有的是空中的视角。我们都不再有水面的视角了。

(摘自网络,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从寓所窗口眺望大江。
B.“我”少年时乐于亲近大江,没想到有一天会忘了江水的味道。
C.比起亲近自然,现代人似乎更愿意亲近零件装配起来的器械。
D.那些玩无人机的少年,言辞老成,技术娴熟,令“我”羡慕。
2.文章第段写到:“拉开窗帘之前,我时常浮出一个奇怪念头:一夜之间,这条大江会不会突然消失了?”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担心?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然后,一条大江调皮地跳到窗框之上。(赏析加点词语)
(2)太阳刚刚还明晃晃地悬挂在天上,怎么就要沉到起伏的山脉背后了?(赏析句子)
4.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⑤⑥段,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深层意蕴的理解。
现在,我拥有的是窗口的视角,他们拥有的是空中的视角。我们都不再有水面的视角了。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致敬宗庆后

①宗庆后,一位从校办工厂走向世界的传奇浙商,22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79岁。

②时势造英雄。从靠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钱起家,到曾经数次问鼎中国首富,宗庆后的人生堪称传奇。

③纵览宗庆后的人生轨迹后就会发现,他最强大的不是商业成功,而是笃定奋斗的力量来改变命运。这种平凡人的精气神,恰恰是最可贵的。

④宗庆后在给自己传记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普通人,从底层崛起的凡人。”

⑤“凡人”,或许才是他最厚重的“人生定语”。

⑥宗庆后逝世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的新媒体平台均第一时间发布了消息。中国新闻网的标题称其为“布鞋首富”;浙江在线的标题为《宗庆后走了,留下6个背影》;南方都市报标题点出“宗庆后42岁蹬三轮创业,三登首富!”。这些标题的背后,隐藏着宗庆后的个人魅力。

⑦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企业家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拼搏进取,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写下了一个个佳话。而宗庆后之所以更加让人印象深刻,更在于他自始至终葆有着一个平凡人的创业初心,勤奋工作就是他不改的“战斗姿态”。即便数次获得“首富”称号,年过七旬的宗庆后仍坚持奋战在第一线:多数时间,他直接住在公司,早上6点多起床,从7点工作到晚上11点。工作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在娃哈哈,宗庆后一直是那个“最勤奋的人”。

⑧“勤能补拙”,是无数平凡人激励自己的格言,在宗庆后身上得到了最真实的映照。

⑨宗庆后42岁开始创业,在这样一个“人生半坡”的年龄,很多人基本上都“顺势而为”,而宗庆后却选择“逆风出发”。也正是因为感到创业“太晚了,感觉时间每天都在追赶着自己”,宗庆后凭借着一双跑不烂的腿,开始拼搏“人生下半场”:从推出娃哈哈营养液一炮而红,到成长为中国食品领域的巨擘——宗庆后的人生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他精神内核的关键要素,还是“勤奋”!这样的启示,亦是无数个像你我他的平凡人感到宗庆后很亲切的地方。

⑩即便当了“首富”,宗庆后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常年穿一件夹克,一双布鞋,在食堂吃饭。他曾打趣说,“我一年开销不到5万元”。没有锦衣玉食,没有鲜衣怒马,有的只是平淡如水、本色依旧,宗庆后的简朴作风,诠释出“富从俭中来”的朴素道理。

⑪人的命运藏在选择里。

⑫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推崇企业家精神,就在于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亦能带来润泽人心的精神财富。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用中国新闻网、南方都市报等新闻标题直接表现出宗庆后的个人魅力。
B.第⑦段将宗庆后和其他企业家相比,突出了宗庆后勤奋工作的“战斗姿态”。
C.选文详略得当,略写宗庆后的创业过程,详写宗庆后的“凡人”精神内核。
D.时至今日,我们推崇企业家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带来不同方面的财富。
2.作者认为“宗庆后的人生堪称传奇”,又称宗庆后为“凡人”,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3.看完这篇文章,小文深感触动,想在悼念活动中留下对于宗庆后的赞美和追思。请你运用下列两种抒情方式,帮小文拟写悼念短文,80字左右。
直接抒情:作者不借助其他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如: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如: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4.不少同学认为《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一生也符合选文中所说的:“人的命运藏在选择里”。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名著相关情节加以证明。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近来,甘肃天水麻辣烫爆火出圈。旅游平台上,近一个月内目的地为甘肃天水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两成;就连当地辣椒寄件量都暴涨5倍,快递员称日发千斤甘谷辣椒。

②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314日,最近一周甘肃天水的旅游消费(含景点门票、交通等)提前预订量同比增长约18倍,远远高于全国大盘。90后、00后游客为预订人群主力。

序号微博话题话题主持人阅读量
1#甘肃天水麻辣烫#@梨视频9961.6
2#天水已开通麻辣烫公交专线#@央视网快看3335.4
3#甘肃这波爆火真的是厚积薄发#@央视网1037

甘肃天水麻辣烫相关产品的成交额环比增长

(摘编自《央广网》2024年3月16日)

【材料二】

①央广网指出,如今,坐着高铁、飞机去天水品尝这一碗热辣滚烫,已经成为网络上的一种新潮体验。用好淄博、尔滨的成功经验,打响天水麻辣烫的品牌,接住泼天富贵,才能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②新闻晨报报道称,与淄博、哈尔滨的走红相似,短视频成为这一轮甘肃麻辣烫走红的源头。《2023抖音旅游行业白皮书》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抖音旅游兴趣用户数量超过4亿。短视频、直播成为文旅出圈的高效工具,也是不少网友发现美食美景、激发旅游兴趣的首选方式。

③此次甘肃天水麻辣烫的爆火,对甘肃天水的文旅发展来说是一次契机,也是一次挑战。当地政府部门特别关注90后、00后的需求,紧跟时代潮流,大力推介旅游资源。除了连夜刷墙、开通麻辣烫专线外,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大巡查力度,向商家发布告知书,对食品安全、价格、服务等做出规范。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3月20日)

【材料三】

从福州到天水机场没有直达的飞机,需要在重庆转机,耗时12小时。如果只是为了一碗麻辣烫,性价比就太低了。

除了麻辣烫,天水还有伏羲文化、麦积山石窟、三国古战场文化、大地湾遗址、南郭寺等文旅资源,这些都是天水的名片。

这周末我带全家人去天水玩,市区的酒店宾馆全满了,都没地方入住。天水的基础设施太薄弱了!

楼上提出的问题,我们政府会想办法解决。相信天水会变得越来越好。

天水人民热情好客,欢迎外来游客免费来坐我的车,真心欢迎大家来旅游。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90后、00后游客为天水旅游预订人群主力,因此要多关注其需求。
B.央广网认为,用好淄博、尔滨的成功经验,有助于促进天水发展。
C.短视频、直播成为网友发现美食美景、激发旅游兴趣的首选方式。
D.虽然天水旅游业存在一些问题,但当地政府会采取相应措施解决。
2.天水麻辣烫“火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3.甘肃天水作为一座平凡的三线城市,因麻辣烫突然“爆红”,如何才能“长红”?请你仿照示例,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提三点建议。
示例:增加直达航班班次,让游客出行更加便捷。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照香炉生紫烟:科学与文化结合的典范

①《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生紫烟的成因,由于涉及较深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物理知识,老师教学时往往跳过,甚至有老师解释应该是白烟,李白可能因为欣赏瀑布太久眼花看成紫烟。其实,此诗是李白细心观察后所写,诗中生紫烟的景象不但合乎科学事实,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②要解释这一切,得先从光的传播说起。

③太阳光进入成分复杂且不均匀的大气层后,会跟空气分子、尘埃等介质相撞,从而产生散射。散射分为两种情况: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瑞利散射里,光的波长越短,散射越强,反之亦然。

④由于瑞利散射的影响,太阳光经过大气层时,紫光和蓝光由于波长较短,散射较多,穿透力很弱。秋高气爽或雨过天晴,大气中的尘埃较少,阳光在大气分子强烈的瑞利散射下,蓝光和紫光散射到四周甚至布满天空,而人眼对蓝色更加敏感,对紫色感觉次之,所以天空看起来呈蔚蓝色。

⑤瑞利散射让天空看起来很蓝,这种现象是否与日照香炉生紫烟有关呢

⑥这得结合《望庐山瀑布》所描述的景象来解释。诗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清晨时分,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升起阵阵紫霞,如同烟雾一般,甚是美观。

⑦由此可得出以下三条结论:

⑧一是,紫烟不是烟,而是紫色的光霞。二是,当天天气很好,少云少雾,空气中颗粒状介质少,所以发生了瑞利散射。三是,由于香炉峰高耸入云,地形复杂,气流易形成涡旋或湍流,阳光照进它们时,不断产生散射,紫烟效果进一步加强,容易被人观察到。

⑨尽管日照香炉生紫烟有合理的科学解释,但很多去过庐山和看过庐山瀑布的人都没见过生紫烟的景象。

⑩那为什么李白要把极难看到的景象写进诗里呢?

⑪这得从李白的个性及中华传统文化说起。

⑫李白被誉为诗仙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是个修道之人,追求像神仙一样的生活。紫色是道家最推崇的祥瑞之色,成语紫气东来就是明证。人们用紫气东来比喻吉祥的征兆;用紫烟表示紫色瑞云之意,比如著名的《游仙诗》(东晋:郭璞)里就有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的句子。

(摘自《李白没眼花,“日照香炉”是真的会“生紫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一现象是李白观看瀑布太久眼花所致,实际上,不是紫烟是白烟。
B.晴天天空看起来很蓝,是因为太阳光的瑞利散射和人眼对蓝色更加敏感双重因素造成的。
C.第⑤段画线句是设问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激发读者的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D.第⑩段波浪线句运用引用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增强文学色彩,使说明更加具有说服力。
2.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3.本文从科学和文化两个角度依次解释了“紫烟”的成因,二者位置能否对调?请做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4.本文与《大自然的语言》的开头各有特色,请你结合链接材料,比较两文开头的不同。
【链接材料】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大自然的语言》

2024-05-0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清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