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 . 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筑长城,意在阻止匈奴南进,减少对新政权的威胁,但不能阻挡住匈奴和汉族之间的交往。王莽采取对少数民族歧视政策时,大臣严尤援引秦始皇筑长城“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进行批评。到了唐代,唐太宗被各部落尊为“天可汗”,还特意修了一条“参天可汗道”,方便往来,加强联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深刻的反映着他的民族观念。

——摘编自田小飞、王延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观》

材料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据《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概括秦汉至唐朝民族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为实现“对边疆地区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的创新措施?归纳元朝的边疆管理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和元朝边疆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
2024-04-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3 . 战争的影响。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中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的是?
(2)三次战争的灾难性在政治、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面对三次耻辱性失败,国人是如何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的?
2024-04-0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4 . 下面是某节历史课堂上学生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秦始皇:“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唐太宗: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请回答:
(1)剧本所反映的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2)秦朝和唐朝中央官制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3)唐、北宋、明朝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
2024-04-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阶段特征

历史时期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时期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并立中走向统一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活跃。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史实为例,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元朝为例,说明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禁烟运动之前,鼓吹武力侵华,通过战争来强迫中国向其全面“开放”的舆论已经甚嚣尘上……与鸦片贸易相关的商人团体纷纷上书英国政府,要求运用武力为他们取得“补偿”,并利用这一“机会”使中英关系问题“获得永久解决”。

材料二   “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后,引起英国政府内部的激烈争论。……巴麦尊的对华战争案得以通过,英国随即派出了侵华远征军。

1853年,法国神甫马赖来华后,他违背条约,私自到广西西林县传教。他吸收的教众良莠不齐、行为不端,与当众民众产生冲突。1856年初,西林知县张鸣凤令马赖离境,马赖未予理会,张鸣凤遂于2月下旬将马赖与两名教徒处死。事件发生后,法国以此为借口,决定出兵中国。

材料三   法国侵越的目的,除了在越南建立殖民地以外,还企图以越南作为跳板,北上攫取中国的资源。使法大臣曾纪泽致书李鸿章说:“法人之夙志,非徒并越,而特欲以越为根脚耳。越边之煤矿,滇中之金矿,无不垂涎,此间人之著作,多可为证。”

材料四   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到18946月下旬,日本入朝兵力达7600……其兵力远在清军之上。……日本抛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已达到即使日军赖在朝鲜不走又能拖住清军的双重目的,……日本政府电令其驻朝公使大岛圭介:“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

材料五   英法德美四国公使团于19001月下旬向清政府发出联合照会,要求清政府发表一道上谕,宣布镇压义和拳和大刀会。……3月上旬,英国公使窦纳乐主持召开五国使节会议,……不但要求中国政府在《京报》上颁布取缔义和团的上谕,而且威胁说,如果中国政府不同意这项要求,各国公使将建议他们的政府直接出兵干涉,“代为剿平”。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1)以上材料分别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分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完成表格填写)

战争

不平等条约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2)面对着数千年未有的危局,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和探索,请写出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抗争与探索。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19世纪九十年代:
20世纪初:

材料六   日本臣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所有在中国制造之货,与进口货物一样享受优待,免征一切杂捐。

——摘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3)材料六出自哪一条约?该项内容表明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024-04-0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中国近代史试卷
7 . 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
回答下列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1)汉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这两朝选拔官员的途径分别是什么?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
(2)汉、魏晋南北朝、唐在选官标准上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的选官用人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涟水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学分认定模块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某一制度,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实行该制度的作用?
2024-04-0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精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近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侵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在中国取得的特权。英法美等国是否可以享有?说明理由。
(3)归纳材料三中列强对中国官吏的要求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4-04-0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诸侯国)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威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时中央集权面临的威胁及采取的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隋唐政治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表现及意义。
2024-04-0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