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1)处最恰当的是(     

A.教育上学在官府人才辈出B.政治上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C.思想上学术下移百家争鸣D.对外关系上丝绸之路开辟
2 . 《汉书·艺文志》中写道:“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反映了当时出现的历史现象是(       
A.兼并战争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变法运动
3 . 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在这以前,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据《史记》载,孔子“西观周室(的书籍),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这一变化(     
A.反映礼崩乐坏现象日益普遍B.说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广泛
C.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D.表明周王室通过礼贤下士来挽救统治
2023-02-01更新 | 174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4 . 下表是先秦时期的部分家训内容,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周文王在临终遗嘱上,告诫武王遵循“中道”,称王天下,使“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
周成王在册封蔡仲时训勉说,要“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雄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
孔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A.体现了贵族政治制度的特点B.孝道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C.以维护统治秩序为根本目的D.家训折射出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战国时期出现了早期的魏国西河、中期的齐国稷下、晚期的楚国兰陵三大学术中心,并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点:西河学术中心将儒法充分结合;稷下学术中心融合百家,调和儒道名法;兰陵学术中心提倡礼法并重,学杂帝王之术。这种现象体现了战国时期(     
A.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变化B.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
C.文化为政治现实的服务D.民族交融的步伐加快
2022-12-12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合肥市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序以地制。”这反映了(     
A.礼乐制度由孔子创立B.古人治国理政的理想
C.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D.百家争鸣和思想杂成
7 . 战国时期,诸多思想家留下了诸如“定于一”“一匡天下”“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一则治,异则乱”等论述。这反映了当时(     
A.思想领域神秘色彩浓厚B.人们渴望统一的愿景
C.地理学取得了重大成就D.统一成为各诸侯共识
8 .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孟子、荀子等就曾得到齐国国君的优待,在稷下学宫停留过,荀子还曾三为祭酒主持学宫工作。诸多知名学者享受上大夫的待遇,“不任职而论国事”,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各国地方官学兴盛B.士人流动推动文化繁荣
C.新兴地主阶级崛起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完全崩溃B.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活跃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崛起
2022-08-19更新 | 610次组卷 | 30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卫国人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人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A.利于强化 “家国一体”的观念B.反映战国时期工商业的繁荣
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D.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