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     
A.国家治理的方略B.国家最高统治权
C.国家统一的方式D.单纯的学术问题
2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 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 不为孔孟独享,“道” 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       
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
3 . 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尚同”,荀子主张“群居和一之道”,韩非也感叹“大臣贪重,细民安乱……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这反映出战国诸子(     
A.具有统一倾向B.质疑礼乐文明C.相互交流学习D.心系苍生疾苦

4 . 战国时期,儒、墨思想以鲁国为中心,儒家思想传播于晋、卫、齐,墨家思想传播于楚、秦;道家思想源于南方的楚、陈、宋;阴阳家则起于北方的燕、齐;法家思想以三晋为主。这一现象表明(       

A.社会进入转型时期B.士人阶层得到解放
C.各诸侯国文化繁荣D.文化区域特色明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胡适先生在谈到某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时说:“政治忠诚的迅速改变(如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引起了封建等级结构的崩溃,这一时期到处充满了批评精神,以致现存的社会政治态度以及传统的真理和道德标准都受到无情的批评和攻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社会阶层流动滞慢B.诸子学说精彩纷呈
C.中央集权制度崩溃D.官府垄断学校教育
6 . 先秦思想,异彩纷呈。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推崇“人定胜天”;道家追求“功遂身退"的“无为而无不为”。这实质反映了(     
A.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B.诸子百家兼容并包
C.先秦思想呈现活跃局面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 . 战国时期出现了早期的魏国西河、中期的齐国稷下、晚期的楚国兰陵三大学术中心,并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点:西河学术中心将儒法充分结合;稷下学术中心融合百家,调和儒道名法;兰陵学术中心提倡礼法并重,学杂帝王之术。这种现象体现了战国时期(     
A.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变化B.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
C.文化为政治现实的服务D.民族交融的步伐加快
2022-12-12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8 . 春秋战国,老子提倡“自然无为”,墨子宣扬“兼爱”,韩非子重视“法治”据此可知,先奏诸子均(     
A.重视道德的作用B.批判商周政治制度
C.具有改革的精神D.关注现实社会问题
2022-12-01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据《史记》记载统计,孟子作书七篇,老子著上下篇,慎到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等等。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阶级关系出现巨大变动B.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变
C.形成百家争鸣思想局面D.奴隶主贵族丧失权力
2022-11-2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一上·河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糜财而贫民,久服伤身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由此可见(     
A.社会巨变导致思想的多元化B.儒墨两学派同源异流
C.墨学兴盛源于对儒家的批判D.儒学与墨学相互交融
2022-11-21更新 | 7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联考历史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