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胡适等人所提倡的“文学革命”仍局限在“城市中的新兴知识分子和工商业阶层”的时候,以晏阳初为首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欧洲开展起面对华工的“识字运动”。通过与华工的密切接触,晏阳初切身体会到中华文明的伟大力量就蕴藏在这些目不识丁的华工身上。这说明(     
A.国内外环境的差异造成新文化运动启蒙对象的变化
B.部分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社会底层力量的重要性
C.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已转变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D.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中国社会变革新力量的出现
2024-05-1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20 年2月浙江爆发的“一师风潮”,缘起于浙江教育厅不顾学生反对,撤换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一事。经亨颐主张改革国文课教学,支持传播新思想,创办进步刊物,成为浙江“主持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4月 17日,“一师风潮”以学生胜利告终,全校复课。这表明当时浙江地区(     
A.引领了全国的教育改革B.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
C.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D.思想解放运动成果得到继承发展
2024-05-15更新 | 58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界围绕着范式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出现了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之间的争鸣……归纳起来,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以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即“取代派”;二是用一种范式包纳另一种范式,即“相容派”;三是提倡两种范式共存并立,认为不仅应当并存,而且应该倡导史学范式的多元并存,即“并存派”。……范式之争,激发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兴趣,拓展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了学术界的思想解放,深化了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摘编自左玉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与超越之路》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新文化运动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如尼采主义、国家主义、实验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每一种主义周围,都汇聚着有志于救治世病的知识分子。他们之间相互论战,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纷纷参与其中。各种主义之间的论战(     
A.旨在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B.加剧了国内军阀的混战
C.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D.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2024-04-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8年陈独秀在《克林德碑》一文指责义和团的过失,他将造成义和团起源的原因归结于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和守旧党派的阻扰,“批判义和团是全社会各种迷信邪说的结晶,痛斥守旧党人纵匪仇洋,不知西洋文明为何物,守着历代相传保存国粹妄自尊大的旧思想。”陈独秀这一看法(     
A.客观评价了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因B.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C.有力回击了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D.旨在破除旧思想带来的危害
2024-04-1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更径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1919年底,他们与蔡元培、胡适等人发起成立“工读互助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B.社会精英思想观念趋于保守
C.国人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D.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孙中山认为“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B.使马克思主义广泛转播
C.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D.源于对革命失败的反思
2024-03-3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1917年,青年学生蔡和森在文章中写道,“近来西欧文化东来,与吾旧有文化,每干格难容。而倡新文化者,弃旧书不读”,他认为应该“多读新书,而旧书亦必有研究。 中国文化及一切制度,不必尽然,而西欧文化制度,用之于我,不必尽是”。蔡和森的这些言论(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B.旨在强化传统文化的地位
C.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D.试图调和中西方文化冲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20年,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 “吾国以文言分歧,影响所及,学校教育固感受进步迟滞之痛苦,即人事社会,亦欠具统一精神之利器。若不争使言文一致,欲图文化之发展,其道无由⋯⋯缓,兹定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这一政令的颁布(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进步B.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桎梏
C.实现了平民教育的普及D.开启了文学革命的进程
2024-03-24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三)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甘肃临洮人牛载坤在张掖路的“正本书社”坚持售卖,一直延续至1920年1月,使兰州新青年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洗礼。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起到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B.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C.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D.极力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
2024-03-07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