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1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商鞅认为,实行为善、怀柔的政策必然导致“奸民”增多,民强则国起内乱,民弱则众皆依上,唯以权力压制民众,才能使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所谓“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据此可知,商鞅这一主张的特征是(     
A.重刑轻德B.严刑峻法C.崇尚耕战D.国富民弱
2024-04-29更新 | 15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美国记者爱泼斯坦在《我访问延安: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一书中写道:“此地(延安)仍然有许多地主、资本家等人物,他们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工作,并且还是在当地政权机关工作。”此记述可佐证,当时延安(     
A.放弃了与国民党斗争B.贯彻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C.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D.已经成为全国抗战运动的中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28年3月,恽代英在《苏维埃的建立》中指出,“只要能够将一乡的敌人势力驱逐消灭,便要即刻为那一乡建立乡苏维埃。”因为“先建立区苏维埃、乡苏维埃,比先召集全县代表会议成立县苏维埃,它的基本(础)更坚实巩固些”。恽代英意在强调
A.苏维埃政权建设要循序渐进B.土地革命利于扩大群众基础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符合国情D.政权建设是革命的首要任务
2024-04-26更新 | 53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名校2022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晚清新式海关除遵照一系列中外条约的相关规定以及海关制定的规章,开展监管、查私、征税和统计等四项本体业务外,还曾兼管、兼办国内关税、邮政、海务、教育等各种事务,参与、介入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各种活动。这反映出晚清海关(       
A.积极拓展自身职权B.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C.成为最有权力的机关D.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2024-04-25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八)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朝推行荐举,初衷是招揽“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八类英才。在重开科举之前,“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举,下至仓、库、司、局诸杂流,亦令举文学才干之士”,形成了举国荐才的局面。朱元璋信赖荐辟,除他个人经历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朝廷对人才需求较大,但以制度性的科举考试选拔,却无法满足完善国家行政的紧迫性。况且,荐举的信息源经由各地官员上报至中央,使朝廷在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上具有主动性,能为新兴政权提供稳固的社会、政治基础。

材料二   随着国家机构逐步完善,朝廷内外已经注意到荐举制的负面影响,即“所举或乡里亲旧、僚属门下,素相私比者”,给国家制度运行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朝廷曾一度罢废了大臣举官之法,但仅靠科举,又无法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天下之才,自非一途所能尽”。正德初年,吏部侍郎王鏊上疏提议,在“科贡之外,略仿前代制科或博学宏词之类,以待非常之士……每六年一举,所取不过十余人”,借此网罗遗才。正是基于上述客观环境与时代共识,荐举虽然有不容忽视的弊端,但作为祖宗家法,仍一直与吏部铨选并存。

——以上均摘编自解扬《从行政整合到政治整合——明代荐举及地方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荐举制盛行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朝的荐举制。
2024-04-2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八)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清代的封印制度承袭自明代,康熙年间即定封印期间官署停止公务活动,休假月余。雍正十三年(1735年)底,直隶总督李卫以想面聆圣训为由,奏请进京随班行礼,恭贺乾隆帝登基的第一个元旦令辰。乾隆皇帝则批复李卫不必前来,留在保定与家人团圆,尽享天伦。这一批复体现出,清代(       
A.官员恪尽职守的要求B.革除谄媚之风的决心
C.封印制度的弊端明显D.以“孝”治天下的观念
2024-04-2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八)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向近代世界敞开国门,清王朝开始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奇变”。一部分主持外交的清朝官员从中意识到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出现,开始对传统外交进行反思,认为“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诚未见其效也”“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在历次对外交涉中,西方各国“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清政府深感“九州外之国林立矣,不有法以维之,其何以国”。因此,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以应时局,成为当务之急。1864年,总理衙门出资刊印汉译本《万国公法》,并发南北洋大臣及各通商口岸参考应用。此后,《万国公法》《公法便览》《公法会通》等一批国际法名著相继被译成中文。

——摘编自张卫明《晚清公法外交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引进与翻译国际公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末引进与翻译国际公法的影响。
2024-04-2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六)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的新婚姻制度。据统计,仅1950、1951两年,辽宁地区即审结离婚案件47104件。这一现象表明辽宁地区(       
A.司法工作缺少人文关怀B.落实晚婚晚育政策走在前列
C.妇女解放工作基本完成D.民众反抗封建婚姻的愿望迫切
2024-04-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所示,①②③④处依次需要填写的内容是(       

英国政府官员构成示意图
A.政务官,长期任职;事务官,随内阁共进退
B.事务官,长期任职;政务官,随内阁共进退
C.政务官,随内阁共进退;事务官,长期任职
D.事务官,随内阁共进退;政务官,长期任职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表现为中央的财政控制力不断加强,设立了多个层级的财政管理机构和财政监督机构。尤其是清代的财税制度以高度集权为特征,户部主管中央财政,制定财税征收政策,通过“起运留存”制度调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财权和财力。在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处理上,清代在明代的“起运留存”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解款协款制”,协调全国财政资源,在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再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各地财政支出的调剂,具有早期的“财政转移支付”特征。清康熙时期,财税的存留和起运比例发生了变化,中央集权趋势继续增强,确立了“悉数解司”制度:州县不再保有存留,原来的州县存留部分全部上交给省一级布政司。州县所需经费向布政司奏请支用,事后则“奏销”。“悉数解司”与“奏销”制度的共同执行使中央集权特征变得更加明显。针对地方无甚财权从而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加大非正式收入征收这一现象,雍正年间开始实行“火耗归公”政策,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一方面将地方收入合法化,改善了地方私自加派、损害中央财政税源的行为;另一方面将火耗的征集、发放和支用权限从地方收归督抚,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摘编自张熹珂、任韵霖《财税制度与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构建与巩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财税制度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财税制度演变的影响。
2024-04-23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四)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