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126 道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制定颁行体系完备的《大明律》。明律禁止盗卖、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若系强占,最高可判处杖一百,流三千里刑。对“占田过限”“欺隐田粮”者,“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明律规定军户、匠户、灶户平时不能随意流动,私自脱籍者要受严惩。明律专列“钞法”,如拒绝收受宝钞,或制造、使用伪钞,除追纳赔偿外,并处杖刑。“凡伪造宝钞,不分首从及窝主,若知情行使者,皆斩,财产入官”。明律还以严法禁止贩“私盐”“私茶”。明律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以刑法推行经济立法,这是明律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经济立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朝经济立法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指出,在近代早期,整个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由数百个领土面积大小不一、国家构建程度有所差异的领地国家和帝国城市组成。在每个领地国家之中,又有着诸多自治程度不一的贵族领地和领地城市;在贵族领地上,包含着许多享有较高自治权的农村公社。该学者意在说明神圣罗马帝国(     
A.邦国林立造成国内政局动荡不安B.社会治理具有多层次性和间接性
C.君主的权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D.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得到了加强
2024·全国·模拟预测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统一后,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大多数官僚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独驳众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唐初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几乎是一边倒,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明末清初,多数人在肯定郡县制的前提下,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病。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这说明这个时期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从分权与集权的高度去认识分封制与郡县制。

——摘编自冯辉等《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柳宗元、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分封和郡县之争的本质及原因。
2024-04-0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陆贾两次出使南越,都获得了政治上的成功。秦汉之际,秦南海龙川令赵佗,乘中原战乱,攻占桂林、象郡等,自立为南越武王。公元前196年,刘邦遣陆贾使南越,见赵佗梳南越人的发式,箕倨而坐,非常生气地说:“足下是中国人,亲戚和祖坟都在真定……如汉闻之,掘足下先人之冢,夷灭宗族,遣一偏将,率十万之众临越,越人杀足下降汉,易如反掌。”后赵佗从属于汉,汉与南越从对立变为一家。吕后听有司之言,禁止铁器、牛马羊等输往南越,遏制南越的发展。赵佗三次遣使,请求吕后解除禁令,毫无结果。于是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国边城,并以金钱收买,使闽越,西瓯等归属于他。文帝即位后,复拜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陆贾至南越,责备赵佗自立为帝。赵佗恐,去帝号,自称蛮夷大长老,从此,南越与汉长期和睦相处。

——根据司马迁《史记·陆贾列传》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贾出使南越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陆贾使南越归汉的意义。
2024-04-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2024·湖北·二模
5 . 乾隆时期,孔庙、娘娘庙、神农庙等中原庙宇在蒙古族聚居的一些地方出现,并受到人们的尊崇,蒙古族(尤其是八旗蒙古)中还出现了一批颇具声望、兼通蒙汉的文人学者。这反映出当时(       
A.蒙汉杂居影响文化心理B.汉语已成蒙汉通用语言
C.蒙汉民族文化认同趋近D.民族平等观念已经萌发
2024-04-03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7大核心考点+66道高频选择题)专题05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挑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6 . 乞留是宋代朝廷听取民众舆论、考察和选拔地方官员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胡瑗在地方有德政,离开时有百姓遮道乞留,胡瑗严词拒绝,理由是作为地方长官不能违背君主之命。胡瑗的做法(     
A.反映了民本思想B.质疑了乞留功效C.维护了中央权威D.强化了地方治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西欧金融史》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德、法、意、美等国相继制定和实行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货币的比价、兑换、支付、结算原则和黄金转移等方面有了统一的规定.”这些国家这样做(       
A.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B.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要求
C.是消除国际贸易隔阂的需要D.旨在打破美元中心货币体系
2024-04-02更新 | 49次组卷 | 2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检测题2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古代乡村治理越来越多受到国家政权的控制或干预。秦汉时期,在有秩、游徽之外,由三老负责教化便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到唐朝,里正事实上承担乡里的诸多职责,乡的功能进一步弱化,基层权力向州县集中。自北宋王安石变法后,县以下的保甲组织开始成为皇权的载体,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增强,乡里自治色彩再次削弱。到明朝,政府管控机制进一步向基层自治机制渗透,圣训六谕与乡约打成一片,政治宣教开始向民约渗透。清代保甲承担人口管理、赋役、治安、救灾等一切地方公务,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保甲、乡约也被引入到宗族中,出现了族保系统。

——摘编自王伟进《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阶段。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通过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将农民组织起来,国家与人民公社打交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模式也实现了转型发展。1980年,广西合寨村率先成立了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一举措经过两年的总结和完善,在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被写进宪法,村民委员会成为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7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该法正式通过,村民自治不仅有了实践基础也有了法律依据,标志着我们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进一步规范化。

——摘编自李楠《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传统乡村治理对今天基层治理的启示。
2024-04-0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认识、启示类非选择题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争吵得最厉害的问题就是德刑轻重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史料
“夫以爱民用民,则民之不用明矣。夫至用民者,杀之危之,劳之苦之,饥之渴之。用民者将致之此极也,而民无可与虑害己者。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民皆舍所好而行所恶。”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法派和重德派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历史认识。
2024-04-01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认识、启示类非选择题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循吏司法实践概览

序号姓名在位皇帝官职司法事迹
1黄霸西汉宣帝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2颍川太守力行教化而后诛伐。八年无重囚。
3龚遂西汉宣帝渤海太守化盗为民,狱讼止息。
4召信臣西汉元帝南阳太守盗贼狱讼衰止。
5王涣东汉和帝洛阳令清理积案,曲尽情诈,发摘奸伏。
6镡显东汉安帝豫州刺史怜悯盗贼穷困犯罪,擅自救免。
7任峻东汉顺帝洛阳令一年断狱不过数十,作风威猛。
8许荆东汉和帝桂阳太守兄弟争财,感悟息讼。
9孟尝东汉章帝会稽户曹史平反上虞孝妇冤狱。
10刘矩东汉恒帝雍丘令民有争讼,提耳训告,使其感悟。
11仇览东汉和帝考城蒲亭长母告子不孝,感化教育。
12童恢东汉灵帝不其令执法廉平,牢狱连年无囚。

材料二   自司马迁撰《史记》而设置《循吏列传》,历代正史多效其体,而又逐步定位于主要为中下级地方行政长官中的“循吏”立传。这些官员或因地位相对不高,事迹相对不显,未可单独立传,故以合传的形式集中载录以彰显他们为政以德、廉正亲民等政绩,让他们青史留名,并成为后世官吏们取效的典范。据统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除《三国志》《周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外,十九部正史共记述了五百多位循吏的事迹。

——摘编自李大明《<史记·循吏列传>与历代正史<循(良)吏传>的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历代史家重视为循吏立传的意义。
2024-04-01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影响、意义类非选择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