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8 道试题
1 . [赋税制度与减免政策]

材料一:农业是历代私有制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无不把“令民归心于农”作为“治国之要”。早在商鞅变法时,秦孝公就颁布法令:“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者多,复其身”。唐宋以后,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占有矛盾日趋加剧,封建国家日益重视荒地的开垦,例如,洪武二十八年,明政府下令:山东、河南农民“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康熙十二年规定:“嗣后各省开垦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除上述目的外,历史上还有因“凡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而减免赋税的情况。

——摘编自刘德成《中国古代减免赋税析论》

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开始建立税收制度,不过主要由富有阶层承担,一般民众的税负很轻。土地税征收中“贫农中农税轻,富农税重,雇农及红军家属免税”。营业税按照商业资本大小及盈余多少征收统一的累进税,资本在百元以下的群众合作社以及农民直接出售剩余产品的都实行免税政策。关税一般是轻税或者免征,一切货物在边境纳税之后通行全苏区不重复征税。中国共产党没有完全依靠税收,而是采取“取之于己”的方针:一是红军公田收入;二是来自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手工业收入;三是发展经济,开展生产建设。

——摘编自赵云琪《从历史视角看中国共产党“轻税于民”的税收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政府减免赋税的共同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税收制度的特征,并简要评价中国古代政府与近代中共减免赋税的做法。
2024-05-2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宜荆荆高三五月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图为1368年明政府“均工夫”办法的相关规定。该办法(     
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名曰均工夫。寻编应天十八府州,江西九江、饶州、南康三府均工夫图册。每岁农隙赴京供役三十日遣归。田多丁少者以佃人充夫,而田主出米一石资其用。非佃人而计亩出夫者,亩资米二升五合。
A.按田亩多寡征派徭役B.充分照顾佃农的权益
C.以遏制豪强势力为出发点D.先局部试行再向全国推广
3 . 北魏实行均田制度,对授田对象的身份并无严格的限制。唐高祖时期,不再给一般妇女、奴婢、部曲、耕牛授田,并允许一定条件下买卖永业田和口分田。这些变化(     
A.便利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B.有利于门阀士族势力的继续壮大
C.反映唐朝政府对人身控制的松弛D.极大地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24-05-2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夏税、秋粮、均徭、里甲、雇募,一条总征之。使一年而出者分为十年,及至所值之年一如余年,是银力二差又并入于两税也。未几,杂役仍复纷然。故一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清廷在财政上实行“原额主义”,即中央设定一个固定的标准,监察税收完成情况。中国缺乏对人口增长的正确认识,仅关注其带来物资紧张、物价上涨等结果,将维持原额视为“善政”;原额主义在当时水平低下的行政管理下满足了财政方面中央集权的要求……帝国的财政体系中存在两种并行的制度和收支:法定财政收入(正额财政),以及法定之外“或公开或私下的不明收入”(正额外财政)。国家分配给基层的经费,往往入不敷出,不得不用附加性、追加性课税来解决,“中饱”“陋规”等私下捐赠,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财源。晚清之前,政府收支大体平衡。鸦片战争前,户部存银不足2000万两。1858年,户部存银仅5万两,难以维持各部运行。

——摘编自岩井茂树《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材料三   英国近代税制的奠基石是土地税,直接动力则是沉重的债务压力。在英法战争、北美独立战争、滑铁卢战役后,英国债务总额高达8.2亿英镑。为开辟财源,英国形成了包括多税种的复合税制。一战后,英国近代税收制度基本定型,出现了涵盖国税和地税的税收体系,出台了《印花税法》《石油税法》《增值税法》等法案,适应且促进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膝淑娜《税制变迁与英国政府社会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推行“原额主义”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中英两国的税收制度。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对国家税收制度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一臣僚说:比年以来,江浙之间差役为民害。不顾有田者其说,有二保伍之法。盖仿成周比间族党之遗意,不过便之讥查烟火盗贼,以保守乡井,而已法弊滋久。既使之督税赋矣,又使之承受文判;既使之治道路矣,又使之供雇船脚;既使之饰传舍矣,又使之应办食用。役使即同于走卒,费耗又竭其家赀。民不堪命.而官吏晏然为之,此为一害也。一都之内,膏腴沃壤半属权势。近年虽有限田之文,县道安得而侵之。中下之产役次频,并且如甲有物力一千贯,乙有物力七百贯,则甲替而差乙。无可选者,又于得替人轮差。每遇轮差,公行贿路,奸吏肆巧旋为升降,万一获免,已被重困。此为害二也。下户畏避,多致流徙

——摘编自汤文博《宋代农村经济的赋役博弈问题——以江南东路为例》

材料二   摊丁入亩这项制度康熙曾在广东试行过,但是推行起来并不是非常顺利,雍正登基之后,将摊丁入亩正式作为一项重大的经济变革措施。但是,这项改革措施的推行一开始也是遭到了当时多富户豪绅的强烈反对。浙江巡抚李卫精明能干,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他深知摊丁入亩对于最为底层的普通百姓而言是相当具有益处的。

在李卫采取的严厉措施下,由富户豪绅群起闹事的风浪迅速得到了有效平息。制度因而在浙江全省得到了顺利的推行和实施。继浙江之后,在雍正年间,其他如福建、陕西、湖北、江苏等省均陆续实行了摊丁入亩制度。

——摘编自于青《清朝摊丁入亩制度考述》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当时“差役为民害”的原因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制度在浙江能够实施的原因。
2024-05-2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夏税、秋粮、均徭、里甲、雇募,一条总征之。使一年而出者分为十年,及至所值之年一如余年,是银力二差又并入于两税也。未几,杂役仍复纷然。故一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清廷在财政上实行“原额主义”,即中央设定一个固定的标准,监察税收完成情况。中国缺乏对人口增长的正确认识,仅关注其带来物资紧张、物价上涨等结果,将维持原额视为“善政”;原额主义在当时水平低下的行政管理下满足了财政方面中央集权的要求……帝国的财政体系中存在两种并行的制度和收支:法定财政收入(正额财政),以及法定之外“或公开或私下的不明收入”(正额外财政)。国家分配给基层的经费,往往入不敷出,不得不用附加性、追加性课税来解决,“中饱”“陋规”等私下捐赠,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财源。晚清之前,政府收支大体平衡。鸦片战争前,户部存银不足2000万两。1858年,户部存银仅5万两,难以维持各部运行。

——摘编自岩井茂树《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材料三   19507月,国家将房产税、地产税统一成房地产税,停止对薪给报酬所得税与遗产税的征收;把原有的1000多个货物税征税品目缩减至358个,还将原规定按5%的税率缴纳税款的纳税对象标准从全年所得额未满100万元者扩大至300万元(相当于第二套人民币300元)者;同时,将累进税率的累进级数由原来的14级增加至21级,并规定全年所得额为1亿元者适用30%的税率。19509月,国务院决定新解放区按照每户农业人口的平均收入累计征收农业税。年收入低于150斤者可以享受免征农业税的优惠;超过150斤者,按照3%-42%的税率累进征收农业税。

——摘编自陈平花《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深化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推行“原额主义”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50年我国税制调整的方向,并分析上述税制调整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国家税收制度的认识。
2024-05-2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7 . 北宋时建立起税率较高的商务征税制度,涉及商业流通、买卖交易、车船交通等诸多方面;此外征税人员又多出身行伍,缺乏专业素质和运作能力。这反映出北宋(     
A.经济发展存在隐患B.财政压力得到缓解
C.赋税征收渠道多元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024-05-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唐代中后期,形成“‘天下百姓输赋税于府’,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其中每一部分都必须按时运送至规定的地区。如,对于其中要上供到长安和洛阳国库的,规定“本州收获讫发遣,十一月起输,正月三十日内纳毕”。这说明当时(     
①赋税分配原则明确   ②中央财政收入拮据
③限制赋税上交时间   ④租庸调制依然流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5-2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模拟卷(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9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明朝如果某户有田百亩、卖去二十亩,则造册曰:“旧管百亩,今卖,当开除户下田二十亩,被买者新收二十亩,而此户实在则止八十亩。"如此造册的直接原因是(     
A.赋税制度改革B.土地兼并严重C.户籍制度的完害D.专制集权的强化
2024-05-23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尚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华东师大学者杨勇在评价公元5—8世纪中国的经济制度时指出:农民手中的土地与国家的租调收入结构相适应,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但其经营行为却被国家控制。该评价着眼于(     
A.封建农民的土地权益和社会地位B.封建农民与国家之间的责权关系
C.封建国家在租税方面的收入来源D.化解封建社会农民与贵族的矛盾
2024-05-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