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萌芽于启蒙运动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劳动妇女的解放运动。1908年的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走上街头,为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而示威,她们游行的口号是“面包加玫瑰”,面包意味着经济保障,而玫瑰则象征着较好的生活质量。1910年在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为纪念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的斗争,被誉为“社会主义妇女运动领袖”的克拉拉。蔡特金女士,确立该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材料二   民国3年,袁世凯下令颁布《褒扬条例》,规定“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得受本条例之褒扬。《褒扬条例》的出台,女子节烈就变得“有法可依”了。……然而,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节烈可风”的政策遭到了“扫除”,但褒扬节烈的风气依然在社会上盛行。

——李瑞瑞《试论北洋政府对殉夫的褒扬》

材料三   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恢复建设时期,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活动号召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工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体制改革时期,中国的国际劳动妇女节也紧跟时代的要求,体现出新的特色,如要求男女平等、提高妇女的参政权。

在中国,“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中推全国妇女联合会展开“全国三人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评选活动,表彰中国妇女做出的业绩、根据电国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配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今第270号)第三条规定:妇女在(13月8日)属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妇女放假半天。

——摘编自周磊《国际劳动妇女节在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


(1)根据材料一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劳动妇女节诞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2021-01-02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西南三省三校2021届“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荀子提出了“天下之人……有所共予”的命题,认为尽管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诉求,但也有许多共享和共通的东西。他提出人们可以共同分享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处理国家与民众共享关系时,他提出了“裕民以政”,即通过政策措施让百姓获得利益并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针对社会分化,他提出“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应各取所得;此外他主张哑、聋等五类残障人士需要国家照顾,即“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

——摘编自宋国恺《共享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其意蕴一一以群学为视角》

材料二针对既是典型的西方病症,又是世界性现象的贫富悬殊问题,孙中山提出了以“共享”为原则的解决思路。这一原则以土地、资本的全社会公有为前提,落脚点则是公平合理地分配;一是要按劳取酬,余利则公之于社会,使人人得以分享,二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可以说,按劳分配是“共享”的底线,而全体人民免受任何剥削压迫之苦、共同幸福安乐则是“共享”的理想境地。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

材料三20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提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邓小平强调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摘编自刘晋祎《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传承与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共享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共享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毛泽东共享思想继承与发展的体现。
3 . 清代的政府灾害救助,一般要经过严密的报灾、勘灾、审户和放赈救助程序。在此过程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种做法
A.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D.避免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2020-11-26更新 | 630次组卷 | 25卷引用:天津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社会保障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的演变

1601年英国政府制定“济贫法”(史称“旧济贫法”),建立“贫民习艺所”,强迫贫民劳动
1883—1889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法令,批准由国家建立健康保险计划、工伤事故保险计划和退休金保险计划
1905年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后又相继制定了“教育法”“退休金法”“劳工介绍法”
1911年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包括工人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20世纪30年代法国通过立法,规定为低收入的劳动者提供补贴和援助
1945—1947年法国连续通过有关社会保障的立法,最终形成了包括个体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在内的全民社会保障网
1946年英国通过囊括失业、疾病、生育、死亡、孤寡、退休等方面保障的国民保险法,几乎每个公民都可享有保障
1948生英国宣布第一个建成了福利国家

——据周弘《欧洲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摘编、整理


依据如表内容,概括归纳"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0-11-19更新 | 146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以前,并无乡村卫生组织及相关制度,20世纪20、30年代,在借鉴美英经验的基础上,乡村卫生建设才有所起色,但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多流于形式,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在部分地区组织了有限工作......共产党对乡村医疗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与西药管制,中国共产党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中医,推行以中医为主,融合中西医的乡村公共卫生模式。红军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

——摘编自刘洁《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等

材料二   据1964年统计,用于830万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的经费,比用于5亿多农民的还多,了解到城乡卫生资源的差距如此之大,毛泽东十分震怒并发表“六二六指示”:“医疗体制要改革……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医学教育用不着高中、初中毕业,高小毕业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在“六二六指示”精神指导下,短时间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百万计以上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卫生员3282481人。到1975年,全国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他们为农村医疗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李德成《毛泽东与计划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医疗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医疗改革。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被称为“白肉”的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第一次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各国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

——摘编自武锐、邸笑飞《被神化的牛奶》等


(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7 .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位同学在研究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时搜集到下列材料,对其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两次工业革命是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B.以立法形式推进制度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持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D.实现了社会公平,推动了资本主义体制的自我完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赈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鳏寡、救疾医病、放赈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中国广大农村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建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等。明确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扶贫工作的核心举措,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10 . 民生关乎人民的生计与生活,关于民生一词的内涵,不同时代关注的焦点不同,对其解读也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民生的内涵不同时代“解读也不尽相同”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