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铜鱼形扁壶流行于西汉中期至东汉,但与战国至汉初常见于中原地区的椭腹扁壶有所不同,其形象来源于对北方草原民族皮囊壶的模仿,而铸造工艺以及通过鱼(余)谐音祈祝吉祥和丰产的文化习俗则来源于中原。这反映了汉代(     
A.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B.金属铸造工艺更加的精巧
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D.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月令”是华夏先民对自然长期观察和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西汉《四时月令诏条》中有“禁止伐木”“毋杀孩虫”“毋麑(幼兽)”“毋卵”“毋焚山林”等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有完善的环境保护法B.佛教思想的影响
C.用养结合的生态观念D.尊崇儒术的践行
2023-11-2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1月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如同《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一样,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指(     
A.《九章算术》B.《黄帝内经》C.《天工开物》D.《四民月令》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兴盛于汉武帝时期。它全面吸收了楚辞所拥有的华美的辞藻,并且又比楚辞的句式更为灵活,使其表现力更强。此外,它还吸纳了战国时期的纵横之风,但是与战国时期所有的纵横之风又有所不同。汉赋呈现出来的感觉是在盛世之下所拥有的激情,表现出了汉朝的土地辽阔、宏伟山川、繁华社会与丰富的物产等。

——摘编自王娜《汉赋与汉武帝时期的文学风尚》

材料二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公案、灵怪等不同种类,并在之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进行新的创作,逐渐具备小说的规模。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摘编自陈文新《中国古代文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赋和明清小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汉赋和明清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它们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3-11-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今年以来,山东淄博烧烤持续火爆。在临沂五里堡汉画像石墓出土的石刻作品中,有这么两方石刻作品,石刻上都有汉代的烧烤场景,其中一幅还是“双人烧烤图”。画面中,一个人在圆形的炉旁坐着烤肉串,还有一人起身,手拿着古代的扇子,也就是“便面”,正在煽风,看起来十分生动有趣。这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A.民族交融推陈出新B.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C.吃法独特雅俗共赏D.内敛保守千年不变
23-24高一上·山东青岛·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汉代辞赋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具有鲜明的共同特征:空间上,东南西北四面铺陈;数量上,植物动物世间能概括描述到的一切物体;体积上,山高水远,烘托夸大;用词上,极尽铺排,繁文缛丽。这反映出汉代(     
A.百姓生活富足安定B.社会环境宽松和谐
C.恢弘豪迈的统一气象D.民族交融的繁荣局面
2023-11-20更新 | 9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局属学校、青西、胶州等地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司马迁在《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写公孙弘,既写“弘为人恢奇多闻”,又写“弘为人意忌”,也就是说公孙弘为人宽弘奇伟,知识很广博,但对人多有积怨,外宽内深。如此书写历史人物,体现了司马迁(     
A.治史中的实录精神B.爱憎分明的价值观
C.上下尊卑的伦理观D.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算经之首”。其中第一章《方田章》主要是解决土地的丈量与赋税计算问题,但却出现大量“非方形田”的计算。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影响数学发展B.汉代教育重视科技人才培养
C.土地是政府赋税征收的重要依据D.中国古代数学重视农业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东汉班超仿照西汉刘歆的《七略》,撰成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艺文志》。在该志中,班超以《六艺略》为首,并强调“六艺之文……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此外,他还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的顺序记录了诸子十家的主要著作。这折射出当时(     
A.著史规范的逐渐统一B.史书编撰体例得到创新
C.儒学正统观念的强化D.诸子思想的交融与发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中没有给刘邦特殊待遇,同所有的传文一样,都是一卷记之。从开篇至始皇帝东游以压东南天子之气一段,司马迁直呼高祖为“刘季”,亦即白话的刘三,到刘邦起事于沛后,方称其为“沛公”。《高祖本纪》的最后,太史公的论赞由夏、商、周政之长短病敝始,提出了自己“三王之道苦循环,终而宴始”的历史观点,进而找到了汉之所以灭秦而兴的原因,亦即秦政不改周之文敝,“反酷刑法”,而汉能承敝易变,废苛法,与民休养生息。

——资摘编自《史记》等

材料二   《汉书》用了上下两卷的篇幅记述高祖刘邦,书中称刘邦为“沛公”或“高祖”。在《汉书》中,多有对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乃至天象更为详尽的记述。如项梁死后,《汉书》便比《史记》多了“时连雨自七月至九月”一句。刘邦兵败于项羽,《汉书》又比《史记》多了句“秋七月,有星孛(异星)于大角”,诸如此类全篇不下二十余处。在赞论部分,班固先是追证刘氏的谱系封国,得出“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这样无关宏旨的谱系结论,进而又推论“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的结论。

——摘编自《汉书》等

(1)概括《史记》《汉书》对刘邦记载的不同之处。
(2)指出《汉书》对刘邦的记载不同于《史记》的原因。
2023-11-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0月末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