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B.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2023-10-23更新 | 45次组卷 | 68卷引用:浙江省浙里卷天下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北魏孝文帝通过改革使“胡汉统治阶级因民族不同而引起的内部矛盾,获得解决,迅速糅合成一个统治集团”。下列改革举措最能达成上述结果的是(     
A.迁都洛阳B.通婚姻C.建立郡县D.实行均田制
3 . 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政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游牧民族,他们生存于汉地之外,与汉人定期贸易,经常进行劫掠;另一种具有双重性,把游牧军队和汉人的官僚机构结合起来,并向农民征税。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类政权可能分别为匈奴、拓跋鲜卑   ②南方的民族交融效果更显著
③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多样化                    ④各民族之间是共生关系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 . 西晋灭吴之战与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两次著名的“南北战争”。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①西晋灭吴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②淝水之战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两次战争主要发生在长江沿岸                    ④两次战争都是北方政权攻灭了南方政权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5 .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如图为北魏迁都路线图。据如图分析,下列关于北魏迁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迁都推动了北方的统一B.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C.促进了游牧经济的发展D.反映当时经济重心的南移
2023-08-28更新 | 34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北魏前期,百官没有俸禄,对于地方官,朝廷只问其能否上交一定数量的租调而不管他们对地方的搜刮。太和八年(485年)朝廷“始班俸禄”,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百匹者死”。实行均田制之后,官员可以得到一定职分田上的收入,但“卖(职分田)者坐如律”。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俸禄制的实行杜绝了官员贪赃枉法   ②改革措施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③金属货币成为官府的主要支付手段   ④官员们没有取得职分田的所有权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3-05-28更新 | 515次组卷 | 10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届高三5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7 .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胡服”。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宣布朝中禁止鲜卑语。这些举措(     
A.推动了北魏统一北方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
C.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促进了均田制的实施
2023-05-11更新 | 268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3届高三5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8 . 北魏太祖时期,群臣认为本朝乃黄帝之后,应为土德,“于是始从土德,数用五,服尚黄”;北朝后期的《魏书》也强调鲜卑“拓跋氏”的氏族名称来源与黄帝存在紧密关联。北朝时期推崇黄帝的意图在于(     
A.彰显黄老之学以兴文教B.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策
C.借助民族认同稳定政权D.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
9 . 北京大学闫步克教授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据此说明孝文帝改革(     
A.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B.推动了北方政权的统一
C.导致了门阀政治的灭亡D.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北魏孝文帝下均田诏(公元485年下诏)之前四年,北魏政府已有整顿户籍的命令。实施均田制之次年,北魏政府在地方基层设置三长制,即五家设一邻长,二十五家设一里长,一百二十五家设一党长,皆取“乡人之强谨者”为之。然后由“三长”制造户籍册,“隐口漏丁”,一一附实。据此可知,孝文帝设三长制造户籍册的根本目的在于(     
A.掌握人口变动,以便征发赋役B.促进胡汉交融,缓和民族矛盾
C.建立北魏政权,重新统一北方D.加强基层管理,主导社会救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