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年(1671年),川湖总督蔡毓荣提出将原定的招民700名升官改为300名即升,又将起科年限由三年延长到五年,并宣布各省贫民携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大规模的移民入川由此而展开,后又准许移民入籍子弟参加科举。湖广移民捷足先登,首先占据距离长江最近的地点进行垦殖,后来的其他省移民遂逐渐向长江腹地进发。雍正五年,川陕总督以湖广、江西等省逃荒者携家入川者多,奏请安插,却受到申斥。朝廷认为这些流民“良奸莫辨”,规定“四川州县将入川人户逐一稽查姓名、籍贯”。乾隆中期以后,大批汉族流民进入四川的边缘山区。嘉庆二十五年,四川人口达到了2000万,已是明代末年人口峰值的4倍,很多州县已“无荒可垦”。至道光初年,迁入陕南的四川移民及其后裔已经达到了60万人之多,同时迁入云南、贵州的川人也不在少数。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1991年底全面调查统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共20个县(市、区),116个集镇、人口113万、工矿企业1599家、1000余处文物古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库区实际可供移民使用的可垦荒地仅有七万亩。安置移民必须从库区实际情况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二、三产业中寻求移民安置的出路。对淹没的企业进行搬迁补偿并考虑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国家批准三峡库区为“三峡经济开放区”,享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某些特殊政策。移民安置中,应充分考虑为移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必要保障,并且明确地将致富奔小康作为移民安置的目标。城镇迁建的难度大、周期长,因而城镇搬迁先行,特别是基础设施先搞,有助于及早发挥新城的经济功能。

——摘编自《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三峡工程四川库区移民安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通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四川移民潮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代四川移民相比三峡移民的特点。
2024-05-0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认为:“清王朝统治者完全否定了‘华夷之辨’,突破了历代‘中外’、‘华夷’之间的界限。这种新的‘大一统’理念发端于皇太极,历顺治、康熙、雍正各朝而趋于臻备。其核心是各民族均统合在满族之下。”下列各项中,属于康熙执政期间践行这一新的“大一统”理念的是(     
A.派遣驻藏大臣B.设置“九边”重镇
C.开启册封班禅制D.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2024-05-0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下迁界令,将沿海人民内迁三十里,并修筑界墙、木城等设施以防沿海民人外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平定台湾,正式展界。所谓“展界”,就是让顺治年间被迁界令强迁的沿海居民复归故土。从迁界到展界的政策变化反映出清政府(     
A.重视对沿海地区的治理B.不断强化小农经济
C.坚持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D.始终维护政权稳固
2024-05-0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考试(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44年,满族入关统一全国以后,经过“康乾之治”和以后的发展,满族地区和中国社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和中国一时以强大、发达而著称于世界。以满族为统治民族的清王朝,相当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它奖励垦殖、整顿赋役、兴修水利,东北地区满族的农业耕作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赶上汉族的水平。东北地区粮食不仅实现自给,而且还有余粮供给关内汉族地区和部分出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社会的安定和国力的强盛,使清王朝顺利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先后抗击了沙俄殖民主义对我国东北、新疆地区的侵略;击败了廓尔喀对我国西藏地区的入侵;粉碎了英国殖民主义对我国西藏、新疆的多次侵略阴谋;收复了台湾等。这些伟大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

——摘编自杜荣坤等《中国民族史》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0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图片中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图片对应的历史时期,说明判断的理由。
(2)概括图4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2024-05-0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高三历史模拟测试卷(四)
6 . 清朝前期,大量欧洲制造的钟表出口到中国,国产钟表的数量也相当可观,社会上兴起了一股“西洋钟表消费热”。这一现象反映了(     
A.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弛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社会环境封闭下的局部交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定,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清朝更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观察如图,对如图中所示区位标注说明正确的是(     

A.册封佛教首领,设立西宁办事大臣B.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C.在康熙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D.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谈判
2024-05-0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国古代改革】

材料一   东汉光武帝即位以后,为了迅速稳定战乱后的社会秩序,即标榜中兴汉室,宣布废除王莽所订政策制度,也以黄老无为思想为依归。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遂“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因此选用贤良,重视吏治,与民休息。光武帝首先释放奴婢。自登位次年(建武二年)至十四年,曾六下诏令释放奴婢。包括因饥荒穷苦而“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官府者,战乱中劫略者等,如有抗命不释者,以“略人法从事”。建武十五年,实行“度田”,下令各州、郡清查人民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目的为要限制豪强富民兼并土地和盲奴婢之人数。而且亦可便于征收赋税及力役。如建武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东汉初,因战费等支出浩大,田租征收十分之一 后减轻赋税,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政策等。

——摘编自钱穆讲授、叶龙整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班正皇帝为了使财政状况好转,为了“裕国”“安民”,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他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他反对在解决财政困难时,把“裕国”与“安民”对立起来的作法、他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能安民方能裕国”。雍正帝解决财政困难的基本方法是开源节流。其开源的主要措施是重本务农以增加田赋收入,解决民食;通商裕国,即使国课增加,又方便百姓。雍正皇帝反对“困商”“累商”,而主张“通商裕国”,“通商便民”。班正帝曾三令五申各税关不得多方勒索,分外苛求,以利商业的发展。他说:“国家之设关税,所以通商,而非以累商,所以便民,而非以病民也。”

——摘编自马博《大清十二帝》第三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光武帝改革相比,雍正帝改革的不同之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723年爆发的罗布藏丹津叛乱引起了清朝统治者对(青海)河湟地区的高度关注,国家权力开始借平叛之威“下沉”到河湟乡村地区。“凡切近河、洮、岷州内地番人与百姓杂处者,但就其原管番目委充乡约里长;其不产五谷,无可耕种者,此种部落与切近内地者不同,自应就其原有番目给予土千百户职衔,颁发号纸,令其管束”。据此可知,清朝对河湟边疆地区的治理(     
A.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B.体现了国家实行蕃汉分治的思想
C.实行统一的治理模式D.有利于边疆族群国家认同的形成
10 . 1793年,清政府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驻藏大臣有遴选西藏官吏之权。清政府还规定:一切对外交涉事宜统由驻藏大臣处理,地方政府的赋税和支出由驻藏大臣审核。材料表明(     
A.清朝对西藏实施全面管理B.清朝边疆得到治理和巩固
C.西藏教俗领袖由朝廷任命D.驻藏大臣掌控着西藏财政
2024-04-2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