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在近代学术转型中,孔子被“去圣化”,呈现出“宗教家”“学术家”“教育家”等不同形象;墨子则摆脱“异端”,以“实行家”“宗教家”“思想家”的面目出现;老子则去掉“清谈家”和“神仙家”的形象,转变为“民主思想家”“权术家”“革命家”。诸子多元化形象(       
A.是社会转型时期价值重估的产物B.传统文化受到国人普遍重视
C.学术研究方向引导晚清政体改革D.真实还原了诸子百家的形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亨廷顿和巴林顿·摩尔都很重视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亨廷顿认为,革命是一种有限历史现象,它是四代化的产物、革命是政治参与的爆炸性的极端事例,是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之间矛盾的产物。革命对现代化也有促进作用,革命所带来的政治认同、道德更新和权威重建对于现代化都具有积极意义。巴林顿·摩尔通过对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现代化是复合模式的过程,不同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革命暴力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著积极的角色在通向民主道路中,暴力革命是重要的一环,不同的革命类型会产生不同的现代化后果。

——郭坚刚《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革命与现代化”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874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这表明王韬(     
A.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B.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D.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梁启超曾回顾说,他们竭力呼号维新变法,但举国如梦如睡。戊戌政变后,民众仍昏昏然,没有多少人认识到这场变法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维新运动不过是他们唱了一出独角戏。这说明(       
A.变法的思想固守中体西用B.维新派对改革影响较小
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D.变法缺乏广泛社会基础
2024-01-2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戊戌维新之际,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如武科改试枪炮、八股改为策论等。《申报》于1898年先后发表时评,提出武科未有改制细则, “不宜全废弓矢”;八股不宜全废,应与策论等并行。由此可推知(       
A.维新变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B.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
C.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D.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废除科举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世千年大变局时代,开眼看世界,或曰开放思想的生发,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因为晚清盲目虚骄的保守派势力根深蒂固,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巨大。晚清爱国志士开放思想发展过程坎坷曲折,呈波浪型发展态势,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

——摘编自陈争平(晚清“开眼看世界”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3-12-04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指出晚清有两代变革的士大夫,第一代是官僚士大夫,其杰出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第二代是文人士大夫,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这两个士大夫群体(     
A.救国思想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出发点B.向西方学习的方向趋于一致
C.对国家出路问题进行了最早的探索D.都主张社会变革以应对危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     
A.改革的条件不够成熟B.保守势力并未真正反对新法
C.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D.维新派的改良措施过于激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 1895年成立强学会和1898年成立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如文廷式、翁同龢、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会》等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并与洋务派进行大论战,从批判中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1898年1月,慈禧太后下懿旨命李鸿章等五大臣在总理衙门接见康有为,详细询问“补救之方,变法条理”。此外,光绪还把自己喜欢看的一些新书拿给慈禧太后一一浏览,如介绍西方政治及日本变法的书《英法政概》《采风记》《日本国志》等,慈禧“亦称甚剀切”……

——摘编自吴仁明《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

材料二   慈禧是破坏戊戌变法的 罪魁祸首,正是她发动戊戌政变,才使戊戌变法以六君子流血而宣告流产的……为什么在政变后把她本人曾经认可的新政几乎全部废除呢? ....她又力求把变法限制在不影响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范围内。否则,她宁可站在以光绪为代表的维新变法的对立面,也绝不容忍光绪借此培植新势力与自己抗衡……“百日维新”期间所颁布的各项新政诏令,如果认真实行起来,势必直接(或)间接触犯包括当权者在内的大批人的利益,引起他们的拼死反……信刚毅之言,以为“今欲倾我大清天下者为康有为,而新法皆有为所臆造。今用新法,是用有为,以叛徒执政,实从古所无”。

——摘编自周敏之《论慈禧反对戊戌变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合”与“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合”与“离”的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前人有过的曲折也是后继者的财富。中华民族步入二十世纪时,正处在深重的苦难中。甲午战争,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戊戌维新运动推动的变法注定要失败,但决不能国而抹杀它促进新思想传播的作用;不能因为义和团运动是爱国运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消极落后的方面,就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

材料二   第十四章人心向背的较量

人心向背,是最终左右一切的决定性力量。解放战争中,军事局势迅猛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学生运动为先锋的民众运动风起云涌,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人心的变动。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最坚决地、脚踏实地地在乡村中领导广大贫苦农民,把几千年没有能解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根铲除:这是中国共产党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奥秘所在。民主同盟坚决拒绝参加国民大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动向,反映出原来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们在政治态度上的进一步变化。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概括材料一呈现的历史观念,并予以说明。要求:从你给出的观念中,任选一个并结合材料中的一个事例说明:史论结合,逻辑一致。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