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生”一词最早出自于《庄子》,意为保卫生命,与饮食、静思、秘制方剂等养生方相连。到了近代,有外国传教士向中国人宣传化学才是保持个人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基础。1872年,日本医生长与专斋关注到欧美国家都致力于建立一个将工业化、教育和实验室与个人的健康相联结的网络(sanitary),形成国家的健康,于是选取中文“卫生”来翻译sanitary。这一具有全新含义的词语“卫生”在20世纪初伴随帝国主义的入侵传入中国,被很多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加以传播。他们希望通过提升“卫生”观念来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强健的现代国家。同时,卫生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或民族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据(美)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资源贫乏,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威胁人民生命健康。194911月,国家设立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1955年,卫生部发布《传染病管理办法》。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

——据李玉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卫生”含义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措施和意义。
2023-02-08更新 | 42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天津原以老城及其以北的沿河商业区为中心,城市空间呈团块状,表现为典型的“步行城市”形态。电车的出现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天津城市格局的变化说明(     
A.交通改变了城市发展的布局B.经济因素决定城市空间模式
C.“步行城市”已被时代淘汰D.住宅区与工作区实现了分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上海计划”是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为打破上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而制定的计划。上海市从1929年7月开始,陆续颁发了《建设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等城市建设方案。其实,—些有识之士早就萌生振兴华界、抗衡租界的民族复兴思想,也早就开展了一些规划的努力,所以整个计划有相当浓厚的复兴中国的民族主义色彩。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大上海计划”被迫停止,但它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新市区经济的繁荣,改善了城市居住和交通现状,凸显了进行城市规划的必要性与有效性,甚至对解放后进行的整体规划等都产生较强的示范作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编》

材料二   2022年1月,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这是沪苏浙两省一市为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也是新时代全国第一个以都市因为范围的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提出,上海大都市圈将“共筑紧凑开放的空间格局”,建立涵盖顶级全球城市、综合性全球城市、专业性全球城市、全球功能性节点、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的多层次功能体系。

       ——摘编自《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推行“大上海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今天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的启示。
2023-01-22更新 | 18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从1872 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 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 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B.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2023-01-16更新 | 197次组卷 | 46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冶铁遗址和出土铁器不仅遍及韩、赵、魏、齐、楚、燕、秦七国统治区,而且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铁器出土;出土铁器的种类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可知(     
A.中国农业耕作方式产生重大变化B.刀耕火种已经退出中国农业生产
C.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已普遍使用D.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50年,西班牙人在南美洲发现了马铃薯。1600年以后,欧洲人口迅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人们开始想到用马铃薯解决危机,贫穷的爱尔兰成为欧洲最早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马铃薯种植管理简便,没有犁的人家用一把铲子就能栽种。而且马铃薯的产量高,易于储存,食用的时候也不需要研磨加工,它也因此成为军队最理想的粮食。随着法国大革命而爆发的持续20多年的大规模战争,马铃薯的食用范围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1831~1832年,俄罗斯遭遇饥荒,政府大力推广栽种马铃薯,这种作物逐渐“征服”全欧洲。

材料二   出于各种原因,欧洲人一度认为马铃薯是奴隶的主食,因此,欧洲社会上层对其接受度不高,而马铃薯的众多优点使得它非常适合穷人食用。事实上,18世纪认为马铃薯大有前途的人,正是那些希望马铃薯越来越便宜,能让大量穷人填饱肚子的人,这些人以此为理想,其中就包括英格兰新兴工厂的老板。这些老板为了抢占市场,竭力生产更便宜的产品。工业化初期的艰苦年代,面包占到英格兰工人日常开销的一大部分,因此他们不得不多吃一些马铃薯,以避免陷入买了面包就没钱再买肉类的困境,而且马铃薯正好可以替代这些谷物类食物的营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彭慕兰等《贸易打造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铃薯得以在欧洲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化时代马铃薯在欧洲普及的特点及影响。
7 . 据考古发现,他们在公元前5500年左右就开始通过大面积种植小麦、大麦、黄瓜等农作物来解决人口增长问题;他们发明了犁,并尝试驯服野生动物来帮助耕地;为了解决农作物浇灌问题,他们还挖掘了专门的沟渠进行引流和控水。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     
A.斯巴达人B.苏美尔人C.阿兹特克人D.雅利安人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她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病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病发挥了巨大作用。她的发现源于(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肘后备急方》D.《本草纲目》

9 .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袁隆平的贡献在于( )

A.运用科技手段战胜了饥饿对人类的威胁B.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和国家粮食安全
C.为解决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D.推动了世界和平稳定和农业科技进步
10 . 明清时期,晋商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帮,它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它的崛起(  )
A.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区域化B.受益于明清对外开放政策
C.加强了中外之间经济联系D.提高了明清商人政治地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