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9 道试题
1 . 再论“魔都”

1923—1932年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以下简称“村松”)曾多次到访中国。1924年他发表的小说《魔都》不经意间发明了“魔都”这一上海的代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3年村松首次抵沪后的撰文中,上海洋人遍地,有着“斑斓多彩的颜色,喧嚣鼎沸的人声”,繁华超过东京;但“踏进它的内部”便能发现此地“猖獗着所有的犯罪行为”。

(1)材料一描述的上海都市景象,其出现时间当不早于(       
A.清军入关B.康乾盛世C.上海开埠D.抗战爆发
(2)材料一中村松对上海的记述是否“自相矛盾”?解释你的回答。

材料二 日本人在沪所办报纸《大陆新报》从1943年7月起举办以“归还租界与今后的上海”为题的系列研讨。其中讨论的题目有“再建上海的觉悟——一扫‘魔都’的恶名”等。20世纪中叶以后,上海“魔都”一称逐渐销声匿迹。

(3)比照材料一、二,指出日人眼中“魔都”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魔都”一词至20世纪80年代又逐渐重新回归公众舆论视野,如1986年日本方面出版《上海魔都文学》,90年代推出相关动画剧集中亦称上海为“魔都”等,都表现出了对“魔都”一词的“再用”。21世纪初,“魔都”一词开始在中文互联网上流行。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影响“魔都”一词重回公共舆论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学者熊月之在《魔都上海的魔力与魔性》一书中认为:“魔都”的魔力,即上海行为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魔性,即观念文化或曰精神文化。同时,“魔都”上海这一国际都市的形成,也不是人为事先设计、规划的结果,而是在社会演进中逐渐形成的。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材料四关于“魔都”内涵及其变迁的论述?
2024-04-13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据我所知,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

这些寄宿含的恐怖景象是很难描述的:一个新从乡间来的房客往往睡在前一住客留下的、尚布满传染病菌的床上,或者几个钟点儿以前才从这个床上抬走一具患伤寒而死的尸体。

——摘自《1793年医师关于曼彻斯特城工人住宅的调查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摘编自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早期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 [上海“半边缘”地区]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在工业全球化时代形成了以工业化国家为“中心”,落后的农业国家为“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在中心和边缘的交往、运作中,介于两者之间生长出一种“半边缘”的社会经济形态……确立“半边缘”市场是列强实现“中心—边缘”世界体系的重要战略。为了建立和维护“半边缘”秩序,资本主义列强对上海这个“半边缘”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一方面健全“半边缘”秩序,另一方面有意无意地遏止“半边缘”向“中心”或“亚中心”发展。

——摘编自樊卫国《上海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 1870-1941》

材料二   列强竭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推销工业品和征购原材料的中心,而市场一旦发育,自有它内在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规律,这种市场力量不是“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随心所欲摆布的。列强在营造“半边缘”市场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刺激了中国新的经济成分的产生和生长。客观的市场力量与中国自身的发展要求结合成为上海现代经济兴起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刘佛丁、王玉茹著《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半边缘”地区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资本主义列强对上海地区进行一系列“建设”的具体内容。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列强对上海“半边缘”市场营造的影响。
2024-01-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宜昌市夷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半月考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对上海的发展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上海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重工业投资,对其投资占工业建设总投资的74.5%。通过接管国民党政府的商业、贸易管理机构和官僚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公司,建立起来的国营商业机构,不断加强对货源和市场的掌握。上海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疏散人员,逐步减少城市人口。疏散途径主要包括:动员大批难民和失业群众回乡生产、到皖北黄泛区与苏北盐垦区垦荒生产。

——摘编自张励《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城市的外观和格局、城市生活的内涵等,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迅速改变。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农民进城务工;进入大学的农民子女毕业后,许多人在城市找到了新的职业;由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则逐步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从北到南还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些经济圆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群。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城市化对应着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渡。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推动上海城市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024-04-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70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两座城市的人口为582.6万,1851年达2087.9万。1701年,北部和西北部在总人口中占43.5%,伦敦和南部占56.5%,1831年,北都和西北部49.9%,伦敦和南部50.1%。就人口的流向看,1696.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时,全国从事农业人数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642年英国成年男子的识字率仅为三分之一、到了1840年时,达到了三分之二、妇女的识字率也达到50%。同时,国家开始干预和兴办教育,19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大学运动,很多实用学科进入大学课堂,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科技人才。

——摘编自马建康《工业革命对英国国民教育发展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晚期英国国民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3)列举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工具发明,并指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2024-01-10更新 | 62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某研究者为研究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人的生活状况,搜集到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1月,上海《东方杂志》号召国人想象未来的中国,历史学家周谷城写下了一个奇怪的梦。他写道:“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我梦想着:此后我真能不再作什么梦想了。”

——摘编自1933年1月上海《东方杂志》

材料二   “领导们问大家,对自己分到的房子有什么不满意的,还有什么需要。但是我们想,跟过去比已经很好了,还会有什么不满意的,周围的医院、邮电局、花园、菜场什么都已经有了,方便得不得了。家里用的还是抽水马桶,那可是刚解放啊,全上海人家都还是倒马桶的呢。”

——原上海绢纺织厂先进工作者郑长保回忆1952年首次搬进上海曹杨工人新村的往事

材料三   “在工人新村大道的两旁,守望这欣欣的白杨,风儿挨家奔跑送喜讯……生活啊,长着翅膀在飞翔;多少个工人子女进大学,多少户工人家中挂奖状。多少青年儿女立下大志,走遍祖国四面八方;多少家庭妇女离开灶台,解掉围裙换上工装。谁说古来百家不同姓,这里的家长是亲爱的党……”

——摘编自上海诗人宁宇《工人新村漫步》(写于1957年前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周谷城这个“奇怪的梦”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生活状况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024-01-0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伯明翰和布雷德福这些城市里,工人住房都是背靠背盖起来的。所以,在每一层住房里,四间房间中有两间房间是空气和光线不能直接进入的。除了两排房屋之间有勉强能通过的过道外,再也没有其他空地。在曼彻斯特,根据当地警察局1841年的调查,大约有109处宿夜处,那儿不分男女都睡在一间房间里,还有91处乞丐宿夜处。1843一1844年,在曼彻斯特的一个地方,7000位居民仅有33个厕所。在利物浦,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住在“地窖”中。在其他大多数港口城市,情况也差不了多少。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

材料二   利物浦市政会于1840年颁布《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于1842年颁布《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要求。从1860年开始,市政府利用市有地产建造住宅。后来,市政府根据地方条例和国家立法,不断查封坏的杂院房屋,开列不卫生地区名单,并征购坏房屋进行拆毁。到19世纪80年代,利物浦每幢房屋的平均居住人数不到6个人。市政府成为一个大房产主,在1855年时拥有公寓房屋400多幢,到1909年时拥有公寓房屋2000多幢。到19世纪80年代,其他城市的住房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曼彻斯特、普雷斯顿等北方纺织城镇,以及利兹、设菲尔德等有代表性的工业城镇,房屋的平均居住人数都在5人上下。

——摘编自任其怿、吕佳《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住房问题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政府应对城市住房问题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024-04-0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教会认为黑暗是撒旦在地球上的邪恶领地,魔鬼拥抱黑夜,与基督的王国为敌。欧洲城市普遍实行宵禁,行会禁止工匠开夜工。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16世纪,赌博、跳舞等晚间娱乐活动已是宫廷贵族日常生活。17世纪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进入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夜晚的拱廊遍布汽灯,灯火辉煌,是巴黎最大的购物场所。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据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采用8小时工作制的行业和企业,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两班制或三班制劳动,把整个夜晚都纳入劳动时间,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评析“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1937年,住在城市中的武汉民众的境遇和条件千差万别。交通工具新旧并存,不仅给民众出行提供了多种选择,更拓展了人们都市生活的时空观念。传统的泡茶馆、西来的跑马和电影则是市民奔波生计之余的消遣和休闲。此时,武汉城市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现代性品格,但在日常生活领域,对于传统的固守依然存在。社会转型的力量将现代和传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近代武汉社会生活的画面。

——摘编自胡俊修等《近代武汉城市社会生活的现代性品格和传统性固守(1927—1937)》

材料二   1934年,毛泽东主要从支持和赢得革命战争的视角来思考党内、苏维埃政府如何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毛泽东把建立具有集体经济性质的合作社作为制度前提,通过建立新的金融制度、开展反剥削的商业斗争和开办专业技术学校,全面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劳动力和耕牛缺乏的问题,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工业品的需要,此外还向群众教授手工艺术和工业技术。

——摘编自严九发《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关于关心群众生活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探析》

材料三   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切实保障中央苏区农民的生活,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给农民提供生产资料,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拓宽收入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恢复市场,保护私营工商业发展;成立中央苏区革命互济总会,开展社会救济,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摘编自高汝伟《论中央苏区保障农民生活的政策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社会生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支持改善民众生活的原因及其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3年,上海商人游说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创办自来水。1904年,岑春煊奏请清廷,“欲救二端(救火、卫生),非速办自来水不可”。申请获批后,岑春煊从官饷中拨出白银六十万两,再由上海商人集资六十万两,于1905年成立自来水公司。鉴于缺乏给水技术经验,公司花高价聘请外国工师,订购机器设备。1909年水厂正式向市区供水。

——摘编自王德海《政府接管前后的广州自来水公司(1905-1938))》

材料二 作为城市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自来水事业早期发展却步履缓慢。与上海要排队或“走后门”报装不同,广州居民报装者并不多。当时还没有出现抽水马桶等设备,导致居民的用水量不会大增,广州也缺乏用水量较大的近代工业。广州曲折狭窄的街道,给铺设自来水管的工程带来一定的困难。长期以来,中国城市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公共事业,污水处理、疫病防治,多由社会力量负责。自来水曾一度因为有伤风化而被广州市民拒绝。

——摘编自谭慧施《晚清民国时期广州自来水事业与城市近代化》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上海自来水公司成功创办的路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自来水事业早期发展缓慢的原因,并说明广州自来水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3-06-27更新 | 7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