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8 道试题
1 . 中国近现代史学家指出:“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乎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这一言论的依据是宋初(       )
A.实行二府三司制B.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
C.吸取唐亡的教训D.提倡文治并重用文官
2 . 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     
A.加强了皇帝权力B.加强了宰相权力C.削弱了监察制度D.造成了冗官现象
3 . 如表是秦至元的地方行政区划统计。由此可知古代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     
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36756
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
元朝10183路971425
①行政区划由两级制发展到三级制   ②地方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
③边疆内地的管理渐趋一体化          ④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4 . 《旧唐书·宪宗本纪》和《新唐书·刘昌传》分别记载了宪宗时期门下省给事中韦弘景和崔植“封还制书”,但都因宪宗坚持而不得不奉诏执行的案例。这反映出唐宪宗时期(     
A.三省体制走向崩溃B.分权制衡机制失灵
C.门下省的地位下降D.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5 . 元代,中书省宰相议政及决策分为两个程序:一是中书议政,俗称“圆议”,诸宰相“列坐一堂……相互轩轻……然后为定”;二是入宫奏事,上报皇帝裁决。朝廷颁布的制诏、玺书、符节、驿传等,都必须通过中书省。材料所述做法(     
A.有利于缓和君相间的对立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凸显了行政运行的民主化D.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有着深厚的基础。先秦是大一统思想的酝酿时期,大一统的制度、血缘、文化认同观念已经产生。“大一统”一词出现在战国时期,秦汉建立后, 大一统思想变为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从此,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成为历代有为政治家们国家治理的理想与目标。其主要治理模式如下:


——《选择性必修 1·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内容,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11-2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之处,仍可不变……”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结合具体史实,围绕“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的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正确)
8 . 明朝时期,皇帝专横肆意或宦官擅权乱政时,内阁大臣往往不是及时规谏,反倒一味逢迎,趋炎附势,加剧了封建统治的危机。这一现象折射出,明朝(       
A.内阁权力的异变B.宦官势力的崛起
C.统治集团的分裂D.君主专制的加强
2023-11-1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2023-11-16更新 | 66次组卷 | 4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州之时,州刺史仅负责监察事务。公元188年,东汉政府改制史为州牧,跨州连郡,州牧在其辖区内“内亲民政,外领兵马”。这一变化(       
A.反映了地方势力的扩张B.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C.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D.配合了外戚和宦官专权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