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与东方六国相比,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汉初中央政府面临的威胁并简述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秦汉的政治发展趋势及意义。
2 . 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省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历史上,我国地方行政建制曾多次进行改革。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2021-10-27更新 | 1029次组卷 | 45卷引用: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2021-10-26更新 | 1273次组卷 | 76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东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北宋统一后,赵普建议“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権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辇送京师”。于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这一做法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B.不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
C.改善了吏治腐败的情况D.缓和了社会阶级间的矛盾
5 . [历史的“变与不变”]

小楚同学参加了以“历史的变革与延续”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于不变之中,而寓变之制;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

——顾炎武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

材料◆赵宋官制虽承前代,如宰相大抵类似于唐,而宋则又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若外官,则宋与唐大有别。藩镇(节度使)之权既夺,大约统率所部者有安抚使、转运使诸官职。

——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鼎革之义;对于临时政府组成人选,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789年7月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国民自卫军总司令拉法耶特侯爵将象征法国王室的白色与巴黎民众武装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结合,创设三色徽章作为国民自卫军帽徽。不久,法国国王到巴黎接受了三色帽微,表示对革命形势的认可。此后,红白蓝三色配置在全国流行,三色帽徽、三色服饰成为革命者的标志。几经演变,三色旗成为法国国旗。

——摘编自沈坚《三色旗和高卢雄鸡》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10-07更新 | 2915次组卷 | 18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贵阳民中 贵阳九中 贵州省实验中学 贵阳二中 贵阳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三联合考试(五)历史试题
6 . 明成化年间,皇帝未经吏部考察、廷议等正常选官程序,直接通过宦官“传奉圣旨”的方式任命官吏,“传奉官”由此得名。此后,御史、吏科给事中等监察官员纷纷上书反对皇帝不按程序任官,“传奉官”制度受到遏制。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A.监察官吏权力扩大B.专制皇权渐趋弱化
C.官僚政治相对成熟D.选官方式趋于多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是宗族统治的鼎盛时期,宗族体系十分发达,整个社会如同一个大家庭,通过分封制的形式建立起来,以宗法制作为维系的纽带。天子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诸侯国是由天子分封的,卿大夫的采邑则是由诸侯分封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天然的血缘联系和政治婚姻关系,既是亲戚,又是君臣,自然就形成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臣服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表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

——摘编自雷海宗《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不久行中书省便成为固定行政区。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省设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又有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分管省内各种事务。丞相、平章大多由蒙古亲王充当,权力极大,除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以外,有权自选官吏。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西周政治制度推行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朝地方体制较之西周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同的原因。
8 . 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

《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



有人据上表内容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王朝更替是简单的重复,而有人则认为是螺旋式上升。评论关于王朝更替的两种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实行的是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实际上是脱离了本部门,专一负责全国政务处理,三省的副职左右仆射成为三省的实际负责人。后来皇帝干脆取消三省长官正职职位,只设副职,并且副职进入政事堂。唐代把以前宰相的职权正式从制度上分配给三省,也把以前皇室滥用之权重新交还政府。这样,宰相的官阶降低了而职权却扩大了,这显然是一种富于理性和效率的行政体制。因为这既增加了宰相处理的行政事务,又降低了宰相的官阶,换言之,削减了宰相的权力,从而使得既保证了政治机制的正常运转,又保证了专制皇权的权威。……由唐代的三省职权划分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设计出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

——摘编自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材料二   宋初虽然沿袭旧朝,设立了三省机构,但它们却并无实权,仅仅作为一种象征,而以他官判省事,即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宋室南渡后,来自北方政权的军事威胁大大加深,由于战事频繁,突发事件不断,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核心宰相机构设置重叠,效率低下的弊病亟待改变。

建炎三年(1129年),担任宰相的吕颐浩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在制度建设上,宋代统治者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宰相助手,对宰相构成了一定牵制;建立枢密院、三司、审官院等机构,将军队调动、财政权和人事任免权从宰相手中夺走;此外,还有台谏官员对宰相一言一行进行监视,防止宰相之间出现政治小集团,威胁皇帝的统治。宋代宰相的权力虽然受到不少制约,但依旧出现很多有所作为的名相,如促成澶渊之盟的北宋宰相寇准、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壮志豪言的范仲淹、力推改革的王安石等人。

——摘编自李正中、李景盛《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六部制是—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宰相制度演变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
2021-05-28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模拟卷(六)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大清律例》由体现法律总则的“名例律"和按照六部管理范围划分的“六律”组成,是清代最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在财产继承方面,户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专制主义空前强化B.法律制定程序趋向近代化
C.传统宗法观念淡化D.土地兼并之风日益盛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