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1 . 汉武帝以近臣和侍从为主建构尚书组织,赋予他们更多的参政权,从原来的收发文书上升为“并掌诏 奏”;成帝时尚书组织形成独立的官署,称为尚书台,并于西汉末年取代丞相府,成为新的皇帝最高办公机构和诏敕发出地。汉代尚书权力的演变说明(     
A.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B.中枢决策权力弱化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D.行政流程趋于规范
2 . 如下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完善B.中央机构的精简
C.行政效率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强化
2023-11-12更新 | 158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宁夏银川育才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卷
3 . 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莫过于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分别掌管军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诸多事务。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这一设置在当时(       )
A.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B.出现了权力失衡的现象
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D.造成了运行机制的迟缓
2023-11-11更新 | 966次组卷 | 18卷引用:宁夏开元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
D.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5 .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A.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2023-11-05更新 | 292次组卷 | 100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代、唐代、宋代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处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幅图片中不同朝代在地方管理上实行的制度名称,并分析其各自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3-10-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     
A.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2023-10-01更新 | 727次组卷 | 4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如表所示是唐代地方政府层级的变迁情况。这反映出唐代(     
时间内容
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划为十道,每道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对州(郡)县二级行政区进行监察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更巡察使等为按察使,并且将原来的差遣制变为常置制
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设置十个节度使辖区,式遏四夷之事,不与民政;使采访使兼任黜陟使。
掌握着地方官吏的黜陟权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采访使为观察使,并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道(方镇)州(郡)县三级制渐渐成形
A.分权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B.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与演变
C.地方行政机构沿袭前代传统D.县作为基层机构权力稳定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以来,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但也陷入了一定的历史困局之中。政治上,“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地方长官以事上为能,“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君主对于地方“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由于任期有限和回避制度,地方长官对地方事务往往疏离,不得不任用当地的胥吏。胥吏们父子相传,谋取私利,造成了“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局面,无异于“养百万虎狼于民间”。

材料二   南宋时期,叶适注意到了中央过度集权的弊端,指出“纪纲以专为累,则莫若分之”“法度以密为累,则莫若疏之”,主张把部分兵、民、财赋之权,分给将帅和地方守臣,使州县“兵、民、财赋皆得自用”。清初,顾炎武主张将生财、治人、辟属之权全部归县令,县令可长期任职甚至传之子孙,并主张在县以上只设郡,其权力仅限于监察。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吕冰洋《央地关系的历史困局与顾炎武的思考》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开始,央地关系进入一个调整期。20世纪80年代,财政上的包税制改革使地方收入大增。1994年又实行分税制,将主要税种划分给中央,但同时又规定了中央对地方税收的返还制度。同时,地方获得了一定的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20世纪80年代,中央还向地方下放了一批国有企业的管理权、投资审批权等经济管理权。1992年,中共中央提出实行市场经济和“政企分开”的目标,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地方政府也退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中共中央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权力下放和市场化的措施。

——摘编自顾煜《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以来央地关系困局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叶适和顾炎武解决央地关系困局的思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后我国央地关系调整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