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1 . 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规定,诏书下行形式为御史大夫下丞相,丞相下车骑将军、中二千石、郡太守、诸侯相,郡太守下郡国都尉、农都尉、部都尉,再由都尉下达候官。这一现象(     
A.提升了政府信息传递速度B.体现了集权体制内在要求
C.推动了文书制度日益繁琐D.平衡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2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称帝的同时追封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仿秦尊太公为“太上皇”,此后历代开国皇帝追封先父、先祖成为惯例。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凸显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借助神权以稳定社会秩序
C.借助伦理以强化专制统治D.团结皇族以避免权力纷争
3 . 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院权力过大的教训,将枢密院直接统兵权划给三衙,枢密院掌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而不统兵。三衙有统兵之权,而不能发兵。兵部仍作为中央军事机构留存,但权力有所削弱。这表明,宋代(     
A.官员任免随意性强B.建立严密规范的监察体系
C.武将政治地位低下D.防范君权面临的潜在危险
2023-08-29更新 | 1083次组卷 | 24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秦统一后对地方制度作了调整,初设36个郡,后增至40余郡。从西汉建立到西汉末年,郡级政区总数增加到103个,共统辖1587个县级政区,平均每郡管理15个县。这一变化(     
A.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B.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根源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
2023-07-17更新 | 4596次组卷 | 46卷引用:宁夏固原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秦朝统一后,“以文书御天下”,形成了严密的文书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全国各地。这一做法(       
A.确保了中枢机构高效有序运行B.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C.提高了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D.促进了思想的高度统一
7 . 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表明(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
C.礼仪制度遭到破坏D.中枢机构的职能得以发挥
8 . 隋朝灭陈后,在设置江都郡时,刻意将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整合到一个行政区域内;元朝统一南北后设置的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全部是从长江流域跨越南岭,将长江、珠江两大江河分水岭囊括在内的。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在于(       
A.降低地方治理成本B.促进南北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D.促进区域相互救济
9 . 下表为秦汉制度对照表。据表可知,这些时期(     
皇帝制度创立皇帝制度,定种种专用称谓、名号,出现文书避讳制度,皇帝独尊,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沿用不废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名称、职司略有改变
玺印制度以和氏璧制成御玺,方四寸,交五龙,李斯书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亡入汉,曰"传国玺"
军功爵制沿用商鞅变法确定二十等爵制沿用不废,爵号有所变更
郡县制秦并天下,废分封,设36郡,约1000个县,郡置“一监一守一尉",县"万户以上为令、不及万户为长。”郡县如秦制,另有封国制与之并行,郡国增至103个,县1587个。
A.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政治制度在继承中发展
10 .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023-07-02更新 | 1019次组卷 | 158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