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
A.戎狄逐渐融入华夏族B.周王室共主地位开始受冲击
C.秦朝修建了万里长城D.中原地区战争动荡日趋减少
2 . 据文献记载,楚地崇拜火神,西周王宛一带崇拜农神;楚地方言称哺乳为“谷”,将老虎叫作“於菟”。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北方的名士将楚人讥嘲为“南蛮鴃舌(讲话像鸟叫般难懂)之人”。这反映出
A.中原文化对周边的渗透加强B.南北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C.分封制导致地区间交往停滞D.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性
2021-11-12更新 | 92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本是大国觊觎小国土地而进行的兼并战争,而随着战争的进行,结束纷争成为人心所向,也是各国统治阶级共同向往的王霸之业。这表明当时战争性质逐步演变为
A.兼并战争B.民族战争C.统一战争D.阶级斗争
2021-11-1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春秋初期,大国争霸以“攘夷”为口号,但到中后期属于“夷”的楚、吴、越却成了中原诸夏的霸主国。至春秋后期,中原地区戎、狄、蛮、夷的名字逐渐在地理上消失,这实质上反映(     
A.华夷之辩得以强化B.文化认同逐渐增强
C.正统观念深入人心D.少数民族完全汉化
2021-11-0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华大星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据《春秋》所记,自鲁隐公到哀公的240多年,列国间爆发的大小战争约有480余次,春秋初的140余个诸侯国,到春秋末,仅留下齐、楚、晋、秦、越、燕等数个强国,以及宋、鲁、郑、卫、蔡等小国。这体现出春秋时期(     
A.战争主要由大国发动B.分裂中蕴含局部统一
C.变法图强成为时代潮流D.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
2021-11-03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华大星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如图为汉代铭文铜镜,环形铭文为“尚方御镜知人情,道同巧异各有荆,维古今世天下平,四夷降服中国宁,人民安乐五谷成”。


上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农业技术高度发展B.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C.儒学独尊地位确立D.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7 . 春秋时,燕国势力进入辽河流域,东北地区的东胡族与华夏族的交往愈趋密切;齐国成为东方大国,汇东夷等族于其中;战国时,韩、赵、魏三国则与今山西、河北、河南地域范围内的白狄、赤狄等民族相交融。这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加强B.民族交融的趋势得到加强
C.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逐渐形成D.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减弱
8 . 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即将当时人所知道的“天下”按地理区域分为九大部分。这反映出
A.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B.时人已有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C.各民族进一步交往融合D.诸侯争霸致使国家走向了分裂
9 . 陕北地区在春秋时期是狄人的主要活动地域,近年在陕北绥德、榆林、米脂、延川、延长、延安等地区出土大量战国时期代表中原文化的铜礼器和铜兵器,而代表狄文化特色的物品则很少见到。这说明当时
A.少数民族华夏化程度加深B.华夏族的认同感开始产生
C.南方北方的文化交流频繁D.青铜器已得到较广泛应用
10 .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A.华夏文化的扩大B.华夏族开始形成
C.华夏族战胜蛮夷D.封建生产方式扩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