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恩格斯曾对16世纪的社会活动指出:“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这里的“神圣的中心组织”指的是(     
A.封建的贵族势力B.西欧的天主教会
C.稳固的庄园经济D.集权的君主专制
2024-08-3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228年,教皇在给巴黎大学神学院在职教师的官方信件中,斥责他们抛弃了教父们利用哲学学习《圣经》的界限,因为他们在利用自然理性支持信仰时,反而削弱了信仰。教皇命令教师们教授纯神学,而不许再被世俗科学搅乱。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西欧(       )
A.神学思想丧失独尊地位B.启蒙运动冲击教会统治
C.科学革命促进思想解放D.理性精神逐渐得到复苏
2024-07-1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古西欧, 以教皇为代表的的教权体系与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体系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内部并发挥作用, 它们之间既有对抗与制约, 也存在合作与利用, 教权对王权的制约与抗衡, 使中古西欧的神性与俗性并驾齐驱。这说明中古西欧(     
A.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B.国家上层构建存在二元体制
C.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D.封建社会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自拟论题,谈谈你对欧洲“中世纪”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4-26更新 | 64次组卷 | 28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应该将基督教当做一种文明来对待。马克思·韦伯写过一本书,叫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说明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巨大。例如,撒切尔夫人经常说:“我们基督教文明如何如何……”,然后下面完全是讲其保守党主张。基督教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因为作为一种文明,基督教是人心的凝聚力,在西方历史上曾经是理性的代表,直到理性回归于个人的文艺复兴时期。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宗教改革打破了持续五百多年的思想信仰大一统,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并立的局面。改革中出现的教义、教规的分立造成救赎道路的分别,其革新的实质是信徒在信仰事务中获得空前的自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愿望。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分庭抗礼是政治权力广泛介入的结果,主权意识正在萌生的国王和诸侯们站到新教一边,新教因此带有民族教会的性质。这一切都推动了欧洲从中古走向近代。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思想文化为视角说明16世纪宗教改革前西欧地区“基督教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的表现。以托马斯·阿奎那等神学家对基督教的研究方式为例,指出中世纪基督教的“理性”之处。
(2)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宗教改革后形成的“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根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对推动“欧洲从中古走向近代”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2024-04-10更新 | 201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753年,伦巴第人威胁罗马,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下图),并宣布今后禁止任何人从非加洛林家族中选立国王,违者将受到剥夺神职、逐出教门的处罚。作为回报,丕平出兵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这表明,当时(     

教皇斯蒂芬二世为矮子丕平实施加冕礼
A.欧洲孕育着社会转型因素B.教皇与世俗君主相互借重
C.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具备D.独立的民族教会有望建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228年至122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发动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他与敌对苏丹卡米勒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于1229年签署《雅法条约》,耶路撒冷城重新回到基督教的怀抱,这使腓特烈二世的影响力得到加强。此次东征(     
A.开启了东西方文明和平交流的大门B.罗马教皇的权威受到一定冲击
C.结束了基督教与穆斯林世界的对立D.和平谈判方式被东西方所接受
2024-04-02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练习(二)历史试题
8 . 在14、15世纪的一些西欧城市,既有服务于教士作息的教堂钟声,还出现了适应市民生活的公共时钟。1370年,法国国王发布敕令,要求巴黎所有的钟表都要以宫廷时钟为准。“城市钟声”的变迁可以佐证,当时的西欧(     
A.王权已经摆脱了对教权的依附B.处于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
C.教会神权统治在全欧洲发生动摇D.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民众守时观念的养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2、13世纪,欧洲政府的档案(包括官员指令、财产契约、经济档案和司法记录等)数量大量增长,权力不再依靠个人忠诚来定义,权力的实施越来越少依靠力量,而是通过记载着各种声明、税务记录和皇家法令的羊皮纸来实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世纪欧洲(     
A.教育事业的发展B.自由城市的普及
C.皇帝权威的衰落D.人文主义的盛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5世纪,不少教皇热衷于搜集和收藏古典手稿,如尼古拉五世一当上教皇,就宣称要建立一所教廷图书馆,他还在梵蒂冈设立了一个翻译、抄写和编纂中心,招募各地知名学者前来服务。这些古典手稿内容广泛,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哲学著作、古希腊宗教和神学著作。教皇的上述活动(     
A.意在用宗教的形式彰显人文精神B.通过自身的特有方式助推文艺复兴
C.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利于促进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