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24 道试题
1 . 《汉书·艺文志》记载“……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下列言论属于上述学派的是(     
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C.“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D.“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2024-02-01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司马光修史(史料实证)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

材料一: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果”,《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日佳气新(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

材料四: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五: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等《徽州古村落》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2023-10-20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据《洛阳伽蓝记》(成书于5世纪)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这一记载反映了(     
A.封邦建国,扩大疆域,推动北方农业区域的扩展。
B.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C.南北朝时期的高门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D.隋朝实现南北统一,开通运河,洛阳城闻名于世。
4 . 《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历史的书)中写道:“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1-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北史·酷吏传》序言记载,“为国之体有四焉: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仁义、礼制,教之本也。法令、刑罚,教之末也。无本不立,无末不成”。该材料意在说明(     
A.礼制的核心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B.礼教具有强制性法律化的特征
C.法令与刑罚密不可分,相辅相成D.礼法共同承担治理国家的功能
2024-01-2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诸侯贵族B.增加国家税收C.实现民族交融D.削弱王国势力
2024-01-25更新 | 113次组卷 | 56卷引用:北京市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史籍记载:“武帝元朔二年,令诸王得推恩分众子土,国家为封,亦为列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     
A.增加财政收入B.强化思想控制C.加强中央集权D.促进对外交往
2024-01-2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废科举。

1905年清政府发布谕令,废除科举制度,在社会各界引起不同凡响。

材料一   翰林院侍讲学士恽毓鼎等上书《请拟改企学章程折》指出,停废科举后,“不特成效难期,且恐贻害甚大”,昔日科举三年一举乡会试,寒酸易于进身,国家不致有乏才之叹;然而兴学堂后,学生学成,入官之期限渺不可期。无出路可求,真是到了“人才中绝,儒士沉伦”的地步。

材料二   《朱峙三日记》中记载,“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以后各县专办学堂,以为培植人才之地,可望吾国富强矣。”“(停废科举)驱之日本留学,或欧美留学,朝夕聚谈,得见夙未见之禁书,知华夷界限甚明,而革命思想愈炽。”(朱峙三原本清末旧式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后,积极转变,考取师范学堂,后投身辛亥革命宣传工作)

材料三   废科举后,《万国公报》刊载在华传教士林乐知文章《中国教育之前途》,林乐知直率地指出:“停废科举一事,直取汉唐以后腐败全国之根株,而一朝断绝之,其影响之大,于将来中国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奇效。”


辨析和考证上述史料,据此分析清末废科举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余靖在《武溪集•契丹官仪》中记载,“领番中职事者……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史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
C.辽朝的南、北面官制D.清朝的奏折制度
2023-11-2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下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     
出处记载

《汉书·张骞传》
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阿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著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吕思勉
《中国通史》
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系今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缅甸的路。
A.汉与古印度自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开始交流B.汉朝时期与古印度交流频繁
C.中国的商品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D.早在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