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8 道试题
1 . 苏联解体是影响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苏共政权进入了“不改革是一条死路,改革是死路一条”的死胡同,认定苏联模式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
观点二他(斯大林)接手的是木犁耕种的俄国,而留下的是装备有原子反应堆的俄国,是他创造了苏联历史最辉煌的时代

材料二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会带来四个具体表现:第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第二,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对抗;第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性与其阶级性之间的对抗。矛盾解决的途径只有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

——摘编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局限性,并就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评析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2023-07-2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埃及历史教科书《中国摘要》中的古代中国形象

材料一   埃及历史教科书中人物出现频次表   

人物名字频次
炎帝、秦始皇、苏轼、伏羲、神农、黄帝、女娲、尧、黄帝妻子、舜、启、仲康、夏、商汤、商纣王、武王、穆王、孔子、老子、孟子、汉太祖、刘盈、曹丕、汉武帝、惠帝、隋炀帝、李渊、唐玄宗、赵匡胤、赵祯、成吉思汗、忽必烈、铁穆尔、元顺帝、朱元璋、朱允炕、代宗皇帝、康熙、吴三桂、郑和、吉尔丹、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45

材料二   中国默默无闻,与世隔绝,人们不知道关于它的任何消息,直到阿拉伯人往来与它,他们(阿拉伯人)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籍,这些都是使世界人们注意到中国的原因。很多朝代都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交往的事迹,如:唐朝时阿拉伯国王亚兹德到中国避难,在唐朝皇帝的影响下开始修身养性。

材料三   在书写中国古代历史时,该书情感倾向为“积极”的数据共26条,达到了46%;情感倾向为“中性”的数据有23条,占41%;情感倾向为“消极”的数据有7条,占13%。对情感倾向为“积极”的词频分析,排前三位的词为:“王国”“古老”“伟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彭飞等《埃及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1)根据材料说明埃及历史教科书中塑造的古代中国形象。
(2)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对埃及教科书塑造的古代中国形象加以评析。
(3)对《中国摘要》古代中国形象的不足,提出你的修改建议。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变法时期河北西路政区改革

材料一   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对辅臣们说:“天下自五代分裂,擅据一方,多置郡县,以固疆圉。由是役繁民困,其议饼省之。”

上(宋神宗)谓执政曰:“河北大抵立州县太多。”问唐河北州县。

安石曰:“唐时或是藩镇欲张虚名,纵唐州县亦不足问,但计方今利害何如尔。”

陶盛认为,河北“沿边地相属,如北平至海不过五百里,其间列城十五,祖宗之意固有所在,愿仍旧贯。”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期间,北宋政府对地方行政区进行了调整,河北西路撤去19个县,变法结束后,有16个县恢复建制。

——摘编自陈晓珊《历史地理视角下的王安石变法》


评析王安石变法时期河北西路政区的改革。
2022-09-27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初(开学)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清一统志》共三修,历康熙至道光五朝,展示了清朝从大乱走向大治达到鼎盛,又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朝,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雍正皇帝借曾静一案之机,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

材料二   



清朝形势图(1820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图及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10101.069.0
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
玄宗时期322148.7106.6
代宗时期112149.3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2023-06-21更新 | 4280次组卷 | 28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拉丁美洲与欧洲

材料一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简表

年份人物及事件
1764“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在西班牙成立,旨在推动科学、文化及经济发展。早期868名会员中有500多位墨西哥人
1768墨西哥人阿尔扎特创办报刊,介绍《百科全书》及欧洲的科学新发现。他是法国巴黎科学院、“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成员,还是抽水马桶球阀的发明者
1775“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成员、秘鲁人德奥拉维德因与伏尔泰等人交往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
1788法国人布里索在巴黎组建“黑人之友协会”,宣传废除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圣多明各商人奥吉加入协会
17933位圣多明各代表参加法国国民公会,主张废除奴隶制
墨西哥城30多位学者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罪名是谈论法国大革命,鼓吹殖民地独立等
1804—1805委内瑞拉人玻利瓦尔游历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在巴黎亲历拿破仑称帝,在罗马发誓终结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

材料二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人民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北美人,不是出自欧洲,而是更接近非洲和美洲的混合……无法肯定我们到底属于人类哪一个家庭。

……

委内瑞拉一直是、仍然是、也必须永远是共和国。它的基础是人民主权、分权、公民自由和取消奴隶制,以及废除君主制和特权阶级。可以这么说,为了将各个阶层、各种政治观点和各种公共习俗重塑为一个整体,我们需要平等。

——玻利瓦尔在委内瑞拉国会上的发言(1819)

材料三玻利维亚人包括:所有出生于本共和国领土之上者;玻利维亚父亲或母亲所生子女,包括那些生于本共和国之外但依法明确表示愿意居住在玻利维亚者;本共和国的解放者……获得归化许可或在本共和国居住满三年者;那些迄今为止仍为奴隶,在本宪法发布后获得解放者。

——玻利瓦尔起草的玻利维亚宪法(1826)

(1)阅读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所涉及的重大时代议题。
(2)在拉丁美洲,玻利瓦尔被誉为解放者。结合上述材料和时代背景,评析他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发展。
2022-09-08更新 | 3213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清朝诸位皇帝大都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开始,向蒙古颁布了应遵守的法律制度。顺治年间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条例。之后在康、雍、乾年间多次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蒙古律例》分官衔、户口、差徭、朝贡、会盟、行军、边境哨卡、盗贼等十二卷,共二百零九条。在蒙古部众中建旗佐,严格划分各部落之间的界限,以防止各旗间的联合。清政府还从法律上禁止蒙汉两族之间自由往来,不许蒙汉通婚,不准内地汉人到蒙地从事农耕,蒙古王公不得延请内地书吏等。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清代边疆民族立法之举措使得清中央政府以法律为手段保障边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服悦。1875~1878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时,当地民众夹道欢迎,清军在当地军民的帮助下驱逐了阿古柏,收复了伊犁失地。

——摘编自王志强《有清一代西北边疆民族立法措施评析》

材料二清朝的“盛世边疆”仍然存在着古代历史条件局限下所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边疆内部及其中原内地之间仍然存在着历史上形成的深刻隔阂,各区域社会形态差异较大,难以在经济、文化层面形成紧密的整体,维系国家统一主要依靠统治阶级的政治共识。19世纪以后,清朝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和意愿必然逐渐低落。无论是为防止已经内部化的边疆矛盾再度激化,抑或是为杜绝外部新的边疆矛盾产生,清政府采取的都是以“不变”求“稳定”的安全策略。战争动乱及五口通商对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秩序的冲击,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迅速传遍全国,新旧矛盾交织的边疆地区,成为列强觊觎的薄弱环节。中国边疆被完全卷入列强的全球地缘竞争之中,“宗藩体系”土崩瓦解,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呈现出从全面包围,到逐次剥离,直至豆蔻瓜分的态势。

       ——摘编自李皛《全球化视角下的晚清边疆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立法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022-09-30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它的兴起是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体系危机同时发生的……这一历史潮流虽然在东方自20世纪初就开始了,但是,只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它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从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

——吴于廑总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结束后,这种来自亚非拉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又开始出现更新的诉求。这一时期的反殖民运动开始超越民族国家关怀,试图追寻国际层面的平等政治秩序。这种政治实践,也给20世纪国际秩序中的“平等”问题带入了新的内涵。

——殷之光《国际主义:从第三世界独立历史出发的世界秩序叙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2022-07-15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惯法随着时间的流逝、案件的积累等诸多因素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中世纪时期的领主和佃户便要求将习惯法诉诸文字,以备审判时准确无误地使用。在英国,庄园法庭的判决结果一般是记录在案的,从而形成所谓的“判例”,而新的“判例”便可以作为新的习惯法在下次审判中被引用。虽然庄园惯例并不是由庄园领主统一制定的,但当已经存在的惯例不能够完全满足领主的某些利益时,领主便会召集农民来重新制定新的庄园惯例。每个庄园法庭里的农奴和领主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无休止的争辩,从而产生了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新的判例。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集体表决,我们会发现新的惯例在慢慢倾斜,倾向于农奴一方。

——摘编自刘璐《论中世纪英国庄园法庭的性质》

材料二   11世纪后期,《查士丁尼法典》一经发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人开始积极投身于对法典的研究之中。其中,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闻名欧洲,该大学逐渐取得欧洲法律学教育的领导地位,其全盛时期有来自欧洲各国的学生约一万多人,声名远播。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同的法学流派也开始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法学学派有注释法学派和疏证法学派。通过他们的努力,中世纪的时代精神得以与古典时代的罗马法相融合,使得罗马法更加适合中世纪的历史实际,从而为欧洲各地继受以及在法庭审判中实际使用罗马法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陈勇《查士丁尼法典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英国“庄园惯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庄园惯例”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查士丁尼法典》对中世纪法律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高祖时期任命的刘姓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在刘邦制定“非刘氏不得王”的封王原则时,这类军功阶层极力维护建立于郡国并行制基础上的汉政权。此时所封刘氏诸王大多年幼不能执政,故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相互协作,为汉初中央政府制定的政令、举措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

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诸侯王骄奢不法之事逐渐增加。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附益”“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

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宣帝继位后,“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即重用“通经”“明理”并熟悉政事的大臣为郡国守相,来循吏拊民。此时期诸侯国相在职责上除了监督、辅助诸侯王外,还有着提高地方治理政绩的责任。元帝好儒学,即位后为包括太守、诸侯国相在内的地方官员附加“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成帝时期,正式提出将相、内史与郡太守、都尉对等接轨,制度上规定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

——摘编自陈昆、李禹阶《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
2023-06-01更新 | 44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B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