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

材料二   (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并谈谈你对文明交往形式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西欧学者与艺术家以崭新的活力,力图恢复正统的古代遗存,即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成就,以促进正统的古代文明重生。那时,学者们对先前几千年所包含的几乎每个世纪都进行了研究。16世纪上半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灵感激发了文学、艺术和知识的变革。这场变革从意大利兴起,迅速传播欧洲,形成传统上所说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整个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对基督教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激起欧洲人对更大世界的兴趣。

材料二   在中国,1644年从明到清的朝代更迭刺激了儒学的复兴。王夫之赞美11世纪儒家的价值观,并梦想在人间恢复“天道”。顾炎武疏远新王朝,转向儒学的生活理念。他像任何一位欧洲坚定的文艺复兴大师一样,致力于寻找古代遗存,他和他的学者同仁有意识地保护那时的古代遗存,以防它们被侵蚀、损坏和遗忘。这场中国的儒学复兴本质上类似于欧洲的文艺复兴,但却没能发挥同样作用。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的儒学复兴“没能发挥同样作用”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绵延传承。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外在条件。持续沿用的汉字以其广泛适用性、文化附加功能、高度组词能力、形音义一体功能、文化固化功能等,是中华文化持久传承的坚固载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丰富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保障机制。独特的史学传统,铸就了赓续延绵的历史文化传承意识。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凝结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典籍,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展现了独到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丝绸、瓷器和茶叶,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往各国,成为独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摘编自人民网《讲好中国历史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中华文明发展的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日常饮料的由来


啤酒
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第一批农业社会用驯化的谷物直接制造的产品。很长时间内,它一直是城市社群中最受欢迎的饮料,因为水的质量并不太可靠。20世纪真正成了一种世界性饮料。

红酒
是地中海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象征,曾长期是西方精英所偏爱的饮料。红酒后来成为世界贸易的一部分,并突出体现于非西方世界精英“西化”上。

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朗姆酒。

咖啡
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这种异域饮料首先经由咖啡屋在精英中得到普及。19世纪时取代啤酒成为最流行的饮料。咖啡与茶、巧克力一道,推动了对另一种“异域”产品——糖的需求。
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
可可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
可口可
跟许多流行饮料一样,可口可乐最初是一种药用饮料。可口可乐是美国的“国民饮料”,象征着20世纪的美国化、商业化和全球化。

——摘编自【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沈贤元译

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信息,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5 . (改编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殖民帝国的灭亡、柏林墙的倒塌以及冷战的结束使得战后最为明显的政治障碍消失了。然而远在此之前,文化和技术上的进步已经在打破边界方面开启了类似的进程。(西方媒体)通过展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品,传播共产主义阵营解体的每个篇章,电视事实上已经推动了结束冷战的革命。如克里斯蒂娜·马茨蔡特证实的那样,在柏林墙被推倒前,她只是在电视上看过西柏林。东德人接受的全球消费文化的最早产品是可口可乐,是由西柏林的商店老板提供的。与贸易和商业组织一样,文化行为也已经被全球化了,在信息、观念、品味和价值的持续流动中不断发展。20世纪末,部分地得益于技术和通信上的进步,信息和文化行为真正被全球化了。1964——1965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展览会上,沃特·迪斯尼公司的一句流行广告词总结了通信发展的影响:世界终究太小了。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7 . 【社会发展与教育公平】

材料   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时期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高频主题词

时间“高频词”个数第一“高频词”第二“高频词”第三“高频词”
197819855民族教育农村教育特殊教育
198619907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农村教育
199119955农村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
1996200012民族教育特殊教育贫困地区
2001200516助学贷款远程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农村校舍改造等
2006201015农村校舍改造、特岗教师远程教育均衡发展
2011201517均衡发展特岗教师薄弱学校
2016201813均衡发展、农村师资特岗教师教育信息化

——摘编自李海萍《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推进策略与演进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8-29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江南的北方移民为数之巨在历史上是少有的,移民的迁入不是一次性,而是源源不断的连续现象。两宋之际的两浙路成为最大的移民接收地,“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南宋江南的移民,虽然史载多称“扈从南迁”,但大多不是政府强制性的统一安排;虽有举族而迁,但不复为主流形态,移民多以个体与小家庭为单位。除了北方移民之外,来自其他地区的商业移民、谋生移民,以及江南区域内的人口流动,为数也很可观。

——摘编自龙登高《南宋江南市场的移民因素》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众多原因中,人口问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北方人口南迁带给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与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南方地区,南方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都有着深远影响。

——摘编自《人口问题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江南的移民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江南的移民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0—1914年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他们欧洲血统的美洲兄弟也统治了美洲……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和欧裔美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于孝公十二年(350年),颁布了土地制度的法令。史料记载:“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并广招天下百姓开垦土地。商鞅提出了“分田数”原则,“分田数”就是“分田之数”,也就是根据户口,按一定数量授田。对一般农户无地而“欲田宅”者以及从别处招徕的“新民户”授予份地。无田或少田户可以授予垦草田。已受田者,可以酌情配给荒田。那些劳动力富裕的农户,可以在官定数目之外额外从国家受田。但是也有一个原则,这就是人力与地力搭配必须得当,既尽人力又尽地力。《商君书境内篇》说:“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所谓“益”,就是在原来授田基础上有所增益。

——摘编自漆侠主编《历史风云在改革中激荡》


(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土地制度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
2022-10-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3届高三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