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458 道试题
1 . 凯撒征服了高卢,而且是第一个跨过莱茵河,去进攻日耳曼人的罗马人,大大开拓了罗马的疆域。公元前44年,罗马传闻凯撒想接受国王的称号,自从500年前罗马结束君主制以来,罗马人就一直蔑视被一个国王统治的观念。于是,60名元老院议员串通起来,密谋暗杀凯撒。在那个以“3月 15日”著称的日子,当凯撒走进元老院时,阴谋者们一齐刺杀了他,这位“国父”当场毙命。“凯撒之死”反映的实质是(     
A.平民与贵族之争B.罗马与外族之争
C.凯撒与元老之争D.共和与帝制之争
2024-03-09更新 | 371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1915年,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美学生任鸿隽等9 位同学,牵头组建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杂志(如图所示)。自诞生起,《科学》主要聚焦两个主题:普及科学常识和启蒙认知科学的意义,为国人走近科学、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作“先觉觉后觉”的努力。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创办反映了(     

A.学生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B.青年对时代变迁的积极回应
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D.科学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是棉作物传入中国的相关信息表。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种类 原产地 传入时间 种植情况
木棉 未定 未定
树棉 南亚 3000年前
亚洲树棉(中国棉) 南亚 宋元间 经中国培育成为草棉
非洲草棉 非洲 公元初年
陆地棉 美洲 19世纪 逐渐取代中国棉的优势地位
A.新航路开辟推动棉花在中国推广种植
B.历史上棉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C.新来物种和已有物种存在竞争与嬗替
D.棉作物推动并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024-03-09更新 | 179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昔日强大的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羸弱不堪,荷兰与瑞典被正式承认为独立的国家,法国则强于西欧,瑞典傲视欧洲东北部,新教德意志逐渐崛起。由此可知,这场战争(     
A.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
B.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C.结束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D.改变了欧洲格局奠定维也纳体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这次改革使中国结束了沿用多年的银本位制度,建立了以纸币为主的新型货币体系,促进中央银行制度建设,是中国金融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开启了中国货币发行制度化的道路,同时也是中国与英、美、日等国际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1912年中华民国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B.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
C.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
D.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发行人民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尚书》中记载了一段周公东征之后的告诫,其译文为“从今以后的嗣王,应当效仿文王,不要贪图舒服,不要喜欢游玩,不要收取额外的赋税,不要像商纣王那样糊涂,倘使还是这样,不但上天会不高兴,人民更要诅咒他”。该文旨在强调西周统治者重视(     
A.德治B.礼乐C.分封制D.宗法制
2024-03-09更新 | 198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7 .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命提刑按察司佥事分巡郡县录囚,凡答罪者释之,杖者减半,重囚杖七十,有赃者免征。1368年朱元璋登基后,先后颁布《大诰》《大诰武臣》和量刑较重的《大明律》,并设置锦衣卫和诏狱,频施廷杖。这反映了(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趋向缓和B.时代变化影响立法精神
C.法律建设旨在整顿司法腐败D.社会治理水平逐步提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借鉴了金帐汗国的财政税收制度,并模仿蒙古的统治体制建立了衙门体制,还学习了蒙古的征兵制。这些举措(     
A.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B.构成了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C.有助于莫斯科公国的近代化D.使其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济宁士绅

材料一   据《(康熙)济宁州志》里的相关记载,洪武三十余年间(1368-1398年)济宁本州只出过1位进士(这与科举举措反复以至于中断12年之久有关)。在明初的近一个世纪(1368-1464)里,济宁也仅仅出了12位进士。但是,从1545年到明亡的1644年,则出现了53位进士,几乎每3年一轮的科考就产生1名进士。终明一朝,共计产生243名举人,其中65人后来考中进士。他们的户籍都在济宁本州,即便是来自毗近的城镇或乡村,他们或者在济宁城里的官学肆业,或者参与城里的文化与社会活动,或者在城内、城郊拥有房产和生意。总的来说,济宁科举功名者的比率在明清时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山东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居于翘楚地位。

材料二   明代最具全国性影响的济宁士绅是靳学颜(1535年进士,官至侍郎)和于若瀛(1583年进士,官至巡抚)。他们科举功名、宦绩卓著,诗文美名远播。靳学颜在退休后还积极参与和领导与地方政府合办的赈济等地方公共事务,成为济宁士绅传统的奠基人。其弟学曾,山西副使,治绩亦有闻。他去世后,受到隆庆皇帝特别下诏表彰。

明代后期,济宁涌现出更多在地方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有重要影响的官员、士绅及家族。其中,徐标成为后代士大夫的楷模。他出生在距济宁城只有9公里的工商名镇安居镇,幼年便以聪颖、懂事称誉乡里,并在天启五年(1625)中进士。之后他在明季风雨飘摇的岁月中,树立了正直、勤廉、干练的形象。1644年,时任兵部侍郎的他在李自成占据山西、准备进攻京师的前夕殉难。

——以上材料均据孙竞昊《明清时期济宁的士绅与社会》

(1)简析明清时期济宁科举功名者比率较高的原因。
(2)以济宁为例,概括说明明代士绅发挥的社会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7世纪的欧洲迎来了“科学革命的时代”,但被视为“近代化学之父”的约翰·道尔顿是一位虔诚的新教徒,被视为近代物理学创始人的牛顿也热心于炼金术。这表明(       
A.近代学者缺乏理性追求B.封建迷信束缚科学发展进步
C.教会依然拥有强力影响D.任何时代都有特定精神内涵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