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4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有学者对1913年以前我国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名人员构成进行统计,其中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这体现了当时我国(     
A.民族工业发展加快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多阶层推动近代化
2 .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古代中国的历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A.侧重经济交流B.崇尚和平交往
C.凸显对外开放D.强调多元互鉴
2024-03-04更新 | 565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643年,英国政治家菲利浦·亨顿在《论君主制》中提出,英格兰的立法权一定要源于君主、贵族、平民三个等级,而要确保这种混合体制的稳定性,“必须寻求一种一定是授予君主的权力,这种权力不过于强大,不致摧毁这种混合;但也不是过于徒有虚名以致摧毁了君主制”。该主张(     
A.否认了议会掌握立法权的资格B.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论证了保留政治传统的合理性D.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
2024-03-03更新 | 792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汉武帝初平岭南时,其地“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后派官吏到岭南“教其耕犁,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这些措施(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B.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平衡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
2024-03-03更新 | 447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在欧洲中世纪,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为了和伯勃艮第公爵斗争,分赐许多城市以公社权,以换取城市的支持。英国国王授予城市特权证书的条件是,城市必须每年向国王缴纳一笔数目可观的固定款项,特权证书则给予城市财政权、司法权等一些权利。据此可知,欧洲中世纪(     
A.许多城市通过国王承认获得自治B.封建主压榨城市获得大量金钱
C.国王和城市结成紧密的互助关系D.国王逐步建立了专制独裁统治
2024-03-01更新 | 783次组卷 | 18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6 . 钱穆指出,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这说明,中书省(     
A.内部已形成了制约机制B.具备了辅助决策的职能
C.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D.保证了中枢决策的科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契约既是对彼此诚信的承诺,也是缔约双方履约的凭证。有学者在研究古埃及历史时,发现了一份房屋买卖契约,契约内容包括“购买人宣言”、“对价格的详细说明”、“对房屋的描述”和“卖者的宣言”等内容。从这份契约内容可知,古埃及人(     
A.房屋买卖交易十分频繁B.普遍具有诚实守信精神
C.商业交易遵循一定流程D.契约使用广泛且已普及
8 .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农村建立了农民协会、青年救济协会、妇女救济协会等一系列群众组织,“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垂直组织管理系统,党的一些方针政策可以通过群众组织实施”。这些组织的建立(     
A.巩固了中国的革命统一战线B.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基层政权的领导
C.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D.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特征
2024-02-29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9 . 《通典》记载,唐初大理地区“颇解阴阳历数……以十二月为岁首”。伴随唐和南诏交往增多,至中晚唐时期,南诏境内已普遍行用以正月为岁首的唐历。这一变化(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B.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安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漕运总督陈夔龙奏请设立江北大学堂,首创本籍客籍分班教学的方法。河南、直隶等地客籍群体自发兴建旅学。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创立了最早专门招收客籍学生的官办学堂——山东客籍学堂。河南紧随其后,并进一步消融省界,设立了旅汴学堂。学部很快将之推广到全国。

招收客籍学生是清末新政时大多数学堂通行的做法,各省还是优先保证本省学子入学,而客籍学生入学往往被限制条件。在这一年(1904年)前后,限制客籍的做法愈演愈烈,演变为蔓延全国的学额争端。以客籍为主体的官僚阶层想到了一种另辟蹊径的办法,即绕开已有公立学堂,利用自筹经费和公款,创办专门招录客籍学生的客籍学堂。

随着全国新式学堂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可以给予的官职数量,学堂选官制度难以维持,清王朝谋划采取新的文官制度取而代之。本省外省的籍贯身份不再显得重要,学额争端渐趋缓和,一部分客籍学堂开始转型为普通高中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旧官宦群体纷纷携眷返乡,各地的大多数客籍学堂也随之解体。

——摘编自王超《从畛域之分到消融省界:清末新政中的客籍学堂》

(1)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末客籍学堂创立与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客籍学堂发展演变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客籍学堂的影响。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