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没有“公报”的概念,近代以来中国最早以“公报”命名的报刊出现在香港。清末中国的知识分子,甫一睁眼看世界,便是一片内忧外患。……在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启示下,他们逐渐意识到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办报则能做到“夷情备采”,最终实现“师夷制夷”的目标。

材料二   民国“公报”的形式非常丰富,既有民间团体的“公报”,也有教会团体创办的公报,但以“政府公报”为主,遍布政府机关各部门和各地域。……收录的这一时期的三千多份报刊进行了统计,发现民国政府部门的公报上百种,类型包括:立法公报、司法公报、教育公报、农业公报……

从出版时间统计上看,“公报”在1911年到1915年之间出现了第一个小高峰。当时正值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旧的新闻审查制度废除后,迎来了报界的“黄金时代”,各级政权机关及各类社会团体纷纷创办机关报,导致了大量“公报”的出现。民国“公报”崛起的另一个高峰在1925年到1933期间,这一时期新增了71份公报,仅1929年这一年出现的“公报”就有23份。除了政府公报,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不少新兴的“行业公报”,如各种“商会公报”等,这得益于中华民国建立后国内局势进入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各种行业群体开始成型,各行业组织内部发行的喉舌报纸或“会报”,有的也以“公报”命名。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潘祥辉《百年“公报”史:概念、源流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公报”传入中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公报”发展的新特点,并分析民国以来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2022-06-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联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棉的故事并非始于18世纪末期英国产业的工业化,也非始于19世纪美国奴隶种植园的原棉生产。棉的故事始于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早在欧洲和其他各州掌握棉纤维的栽培、纺纱和织布,以及通过印花进行的后期处理和其他纺织品装饰之前,亚洲就占据着这种原料和布料生产与贸易的统治地位。这是一种在印度广为人知的东西—印度在殖民地之前的财富依赖于棉纺织品的国际贸易,在中国同样如此。早在明代以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纱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工业革命之后的两个世纪,欧洲在经济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彭慕兰称之为“大分流”。但棉的故事展示的却是纺织生产——更概括地说是纺织产业——现在又重新回归亚洲,中国再次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经济体。牛仔裤、T恤衫、棉纱和布料在亚洲的生产达到惊人的数量。棉纺织品兜了一圈再次在中国和印度的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我们可称之为亚洲经济的“大合流”。

——摘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中文版序言(2018年)

(注:“大分流”:意指18世纪以前,东西方走在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前棉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东西方“大分流”的原因,并说明现在亚洲经济“大合流”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的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大多数民族主义者希望通过与英国合作来换取战后的印度自治,战争期间大约有150万印度人在前线参加战斗,另有几十万印度人当劳工,各项开支多达2亿多英镑。但是,战后的英国政府不但不允许印度自治,反而加大了镇压民族运动的力度。1919年英印当局颁布的《罗拉特法案》,授予总督宣布戒严令、设立特别法庭和随意逮捕判决任命的特权。该法案公布后,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圣雄”甘地的领导下,对殖民当局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运动。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创刊于1923年的《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周刊之一,于每年年底评选当年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年度风云人物,1930年《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为甘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被评选为1930年时代年度风云人物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肇始于西汉的和亲政策,可从先秦时期华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婚姻中寻觅到踪迹。先秦时期,部落首领为自身的利益,采用联姻的方式建立利益同盟。春秋时期,华夏与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间及各诸侯国之间的联姻活动更为活跃。中原王朝之所以产生以婚姻结戎狄的观念,与其根深蒂固的家族宗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中原农耕社会以家族为核心,而家族又以血缘为依据,血缘则是建立在婚姻的基础之上的,“夫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为宗庙,下以为继后世者也”。而将联姻运用到处理民族关系之中,并将之制度化,形成专门的政治策略,则始于汉高祖之时。

——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

材料二   唐代前期,唐王朝以“天下之主”自居,在奉行“华夷一家”民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显示对外藩首领的恩宠,当时公主和亲相当频繁。在唐代有史记载的和亲公主16人中,前期(肃宗之前),有12人,作为和亲对象的少数民族多达6个,在地域上遍及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安史之乱后,“华夷有别”观念占据主导,民族关系逆转,和亲次数锐减,只有4次,和亲对象均为回纥。在唐代前期“华夷一家”民族观念占据主导的前提下,唐王朝多将和亲作为巩固政权的手段,而少数民族则多希望通过和亲来加强与唐王朝的关系,以得到扶持和奖掖。而中后期的和亲政策则成为唐王朝挽救岌岌可危局面的良方,此时和亲多为争取少数民族的军事支持,或是对其军事支持的奖赏。

——摘编自孙玉荣《论唐代民族关系变化对公主和亲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和亲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和亲政策的变化。
2022-06-06更新 | 14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255日至10日在广州东园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5人,代表15个地方团组织、5000多名团员。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等和青年共产国际代表达林也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制订青年团的纲领和章程,建立团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在会上做了《马克思主义两大精神》的演讲,达林在会上作了《国际帝国主义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演讲。大会通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纲领。纲领确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无产阶级的组织”,最终奋斗目标是为在中国建立“一切生产工具收归公有和禁止不劳而食的初期共产主义社会”。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铲除武人政治和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会议辞典》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材料二   中国共青团历史上经历了四次更名。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于1957515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幕式,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祝词,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向大会做了报告。“三大”召开时,全国团员人数已壮大到2300万人,基层团组织达92万个。为了确切地反映我们团所担负的政治任务和广大团员的意志,大会一致通过了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决议,这是中国共青团的第四次更名。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青团第四次更名的原因。
2022-07-1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昔日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材料意在说明
A.兼并战争的背景B.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的原因
C.百家争鸣的影响D.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根源
7 . 下图为一幅《CHINA要被撕碎了》的历史漫画。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A.鸦片战争的影响B.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目的D.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8 . 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五四爱国运动同时,德国、匈牙利相继爆发了响应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西欧、北美、日本掀起了工人罢工的怒潮,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经过五四爱国运动高潮洗礼的中国人民深深感到这些斗争与中国的反帝反军阀斗争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迅速引起了中国多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进一步重视。与“五四”前只有李大钊等极少数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不同,在“五四”后,迅速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初步运用它探索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方向和道路。

——摘编自张德旺《新编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4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后,我国革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接着,我们先后进行了包含……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的五大运动。这些运动都是在党领导下以群众性的形式进行的,因为不采取这种形式,便不可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取得运动的胜利,……了解了上述五大运动和三大改造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互相关系,就可以了解在涉及六万万人民生活的历史大变革的第一年,工农业生产不仅能够正常进行而且能够获得很大发展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周恩来《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史实及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城市。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五大运动”中的其它三项内容,并简析其共同的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能够成功完成“五大运动”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到1957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比仅为364%,而且其中将近3/4是轻纺工业产品。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一五”期间其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始终处于916%以上。据统计,1950年,私营企业承担的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335%,之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国营企业逐渐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退出,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由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敌对、孤立甚至封锁禁运政策,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一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特殊时代,各种力量此起彼落,在这个需要知识、智谋的时代,社会的变革促成了贵族与庶民之间的变动与流动,这样处于两者之间的“士”阶层便由此出现了;春秋战国大量的兼并战争,使得人才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各诸侯国都希望通过依仗那些出谋划策的人才,发展自己,使得自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夏商周时,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学的兴起开创了教育的新天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为时代所呼唤的智士,适应了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以及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是士族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历史背景。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同时,在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他们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族制度的利弊。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时代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