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如表是西方学者布里格斯对二战后某一制度的特征所作的归纳。下列选项符合这些特征的是
A.混合经济B.新经济C.社会保障D.自由经济
2020-09-18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开始于10世纪后期。其实9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些和东方贸易有关的城市已然兴起。11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西欧各地不断有新的城市出现。许多城市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者脱离农村与商人集居而成的。还有一些城市是由封建主、教会、国王主导建立的,他们希望得到货币,而获得货币的手段之一是向城市索取。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长安是隋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代后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沿海地区的广州、明州、泉州迅速崛起,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尤其是扬州和益州,富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长安和洛阳。宋代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市民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要求用文艺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话本和戏曲就成了反映市民生活的新样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城市职能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影响。
3 . 20世纪下半叶中西经济发展趋向

材料一   1950-1970年,联邦德国50家大公司的利润占整个工业部门总利润的比重由36%增加到50%。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拜耳公司营业额为32.6亿马克,20世纪70年代初为103.8亿马克,1983年猛增至408亿马克。菲利蒲公司年销售额为162亿美元,资产156亿美元,拥有34.3万雇员,成为超级垄断组织。联邦德国销售额过百亿法郎的大公司数额一直在增加,这些公司组织拥有几十甚至数百家分支企业,在制造业、商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都占有优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面对理论界日趋激烈的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之争影响改革开放局面的进一步打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明确肯定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强调在企业内部,要实行工资奖金同经济利益挂钩,扩大工资差距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1970年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趋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实现的历史性突破(要求:从材料中任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即可)
4 .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

材料一   宗族主导是徽州人启蒙教育的一大特色。宗族将关于读书的具体要求以家规家训的形式载入家谱中,使读书上升为宗族内部的一项规范。如洪氏家族规训中规定:“读书学问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读书不可一日失,故家虽贫,学宜勉力。”徽州人提倡养正于蒙。古歙东门许氏强调:“蒙以养正,圣功也!夫养于童蒙之时,而作圣之功基焉!”徽州人关于蒙养有自己独特的做法,五岁就让孩子进入私塾读书,言行举止以儒者风度为标准,讲古人故事来端正其志趣;从小教育孩子孝敬长辈,逐渐地培养孩童的品性。徽州人还将蒙养与职业选择相联系,提倡早期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其成人之后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摘编自季海燕《明代以来徽州家规家训述论》

材料二   明朝官府沿用、改编前代和新编蒙学教材


分类
主要篇目
沿用、改编前代综合《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及改编本;“杂字”教材
经学《孝经》和《论语》
理学朱熹的《小学》;程端蒙(朱熹学生)的《性理字训》
诗歌《神童诗》;唐宋《千家诗》
名物知识《名物蒙求》《小学绀珠》
故事图画《日记故事》;《二十四孝》(全名《二十四孝图说》)
新编伦理道德教育《昔时贤文※名贤集》;《小儿语》续小儿语》;专为女子编写的《内训《女小儿语《闺范》等
行为规范守则《童子礼》《幼仪杂箴》
名物制度常识新编《幼学须知》
历史知识、成语典故《五言鉴》《龙文鞭影》
属对训练《训蒙骈句》《声律发蒙》
工具书《字汇》等

——摘编自马冠男《明代蒙学教材、教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州人蒙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蒙学教育发展的原因,并进行简要评价。
2023-01-01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演练(一)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80年代起,为满足“乡村工业化”带来的社会治理需求,英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地方管理法》,准许各地在维持原有教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成立“治安和改良套员会”“卫生委员会”等法定专门机构,行使部分管理职能。这些机构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性吸引了大量会业家参与。同时,法律规定,这些专门机构的成员通过选举产生,这为既拥有财富也能对教区居民发挥影响力的工厂主金业家群体提供了参政的便利。……1835年颁布《市政改革法》后一些工商业中心获得了自治城市的法律地位,

——摘编自尹建龙《英国工业化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群体与地方治理》

材料二 1909年1月18日,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谕令谘议局办处兼理地方自治筹办事宜。《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以专办地方公益事宜,辅佐官治为主。按照章程,由地方公选合格绅民,受地方官监督办理”。“议事会决议事件,由议长副议长呈报地方官查核后,移交城镇董事会或乡董,按章执行”,“议事会与地方行政与自治有关事宜有关各件,得条陈所见,里候地方官核办”。

——摘编自孙婷《清末地方自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地方治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的主要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从隋代创立后,到唐代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考试的条规趋于繁密。这一制度在宋代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健全,使考试取士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其公平择优原则在宋代体现得较为明显,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也较为突出。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骨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的影响,只要无讨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 20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㾾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
7 . [中西棉纺织业的发展]

材料一 清前期的棉纺织业有较大发展,但直到鸦片战争前,棉纺织生产始终停留在农民家庭手工业阶段,棉纺织与农业结合在一起,构成传统小农经济的典型生产结构。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棉纺织业的生产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清前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棉纺织业在地域上的扩展:另一方面,棉布产量增加,从而商品量扩大;随着梳纺织业的扩大,棉布加工业随之发展。明清时期,棉布加工逐渐与棉纺织分离,形成独立行业;与棉纺织业和棉布加工业发展的同时,在棉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一批以棉纺织、棉布加工及棉花棉布贸易为内容的市镇。

——摘编自方行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材料二 18世纪末棉纺织业革命的熔炉中,棉纺织业与新近全球性的、充满活力和暴力的资本主义形式建立起最后的但也是最有决定性的关联。这种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对土地和劳动力的强制攫取。迅速扩张的工厂消耗大量的棉花,只有战争资本主义才能确保必要的土地和劳动力再分配。因此,原住民与掠夺土地的拓殖者、奴隶与种植园主、本地工匠与工厂主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这个世纪持续地处在一种实力悬殊的战争状态中。正是压迫获得了新的土地,动员了新的劳动力,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打造工业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影响。
(要求:选择中国或西方的任一角度分析说明即可)
8 .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中外贸易

材料一   明朝中期,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与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对货币的需求量大为增加,客观上要求自身价值较高的贵金属充当货币。明初,赋税征收以米麦等实物为主,钱钞的数额及比重并不大。英宗即位后,驰用银之禁,折收“金花银”。至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性的赋役改革中,推行“一条鞭法”制度,将丁役、土贡等各项均归并于田赋之中,“计亩征银”。这些赋役制度的变革,无疑确立了白银的重要地位,成了社会不可或缺的支付手段。

——摘编自孙良玉《试论明代的白银货币化》

材料二   16世纪,海洋成为时代的主题。全球化从海上拉开帷幕,一个整体世界从海上连接了起来。白银是促使全球贸易诞生的重要因素。布罗代尔曾说:“贵金属涉及全球,使我们登上交换的最高层。”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大的白银需求国之一,直接影响了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这种国际交换关系,一端联系的是中国商品,另一端联系的是白银,中国市场网络的延伸,主要特征就是将世界各处的白银吸纳进来。与此同时,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市场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形成了市场网络的全球性链接。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对中外贸易的影响。
2023-05-12更新 | 17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吸纳历代经验,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教灾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报灾、勘灾、筹赈、赈灾、善后等多个方面,基本覆盖整个教灾过程。清朝将救灾责任法律化,救灾立法体系严整灵活,从而确保教灾制度有效运行。清代注重防救结合,建立了一系列防灾的相关制度,比如用于储粮备荒的仓储制度。其中,作为历代仓储最基本形式的常平仓自西汉创立,一直为后代沿袭。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救灾制度为何效果显著》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国家千预下的社会平等。在这一目标的带动下,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发展形势出现极大的转变,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开支增加速度快,导致出现了财政赤字现象,增加了税收负担,如此便降低了生产效率;其次,市场机制作用被剧弱,严重阻碍了竞争与生产;再者,如今国际领域已经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各个国家面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降低了原本的竞争力,导致平均利润降低:最后,福利制度本质上属于一种奖惩机制,所以也会对社会风气、资本主义社会原本的竞争精神造成破坏。

——摘编自魏煦哲《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救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10 . 文明与战争

材料一     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从此时到约公元前2900年,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步扩大,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该时期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表明他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情况表明苏美尔地区进入了文明时代。



苏美尔楔形文字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亚地区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并灭亡了波斯帝国,随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远征期问,在野蛮部落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以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作为骨干力量,保证征服者的统治地位;袭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从而使帝国的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简要评析亚历山大远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