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3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日关系概况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隋唐互遣使节、仿照唐制。
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贸易往来频繁。学习
建筑
教授
儒学
宋元忽必烈大军两次征日失败后,放弃征服计划,两国终无国家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明清明朝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涌现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材料二   近代中日关系概况

清政府统治时期18941895年,①
19001901年,②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扶植地方军阀势力、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31年,③
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
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全面侵华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表格中①②③应填写哪些战争或事件?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历史上中日关系有何规律性认识。
2021-12-04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分析“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并结合16至17世纪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对其进一步说明。
2021-12-04更新 | 235次组卷 | 3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棠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零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农业领域发生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手工业领域发生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商业领域发生的新变化。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2022-12-1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开始推行的工业国有化经1918628日的立法得以扩大。私营企业最终几乎销声匿迹。国家还推行了义务劳动制度。私人贸易不断受到打压,并被配额制度和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国家配给制所替代。1918219日,国家宣布土地为国家财产,只有自耕农有资格使用土地。然而,农民们对向政府提供粮食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趣,因为在国家经济崩溃的情况下还要把所产粮食优先供应国家,而农民的生产得不到许多回报。迫于内战及供应红军及城市人口粮食需求的压力,当局最终颁布粮食征收令,这实际上是命令农民把所有收成都上交国家,只留下保证他们自己生存和来年播种的最低数量。当农民抵制政府的粮食征收时,强制征用就成了家常便饭。但战时共产主义又是一个无拘无束的乌托邦时期,一个激进入士想象有可能一步跳到真正“共产主义”的时期,实现这个无产阶级自由社会的长久梦想。

材料二   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共产党的统治的确生存了下来。为恢复一个完全精疲力竭、遭到破坏,正处于饥饿中的国家,苏俄开始了另一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从1921年延续到1928年,直至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人们将新经济政策时期称其为缓和与妥协时期,这是正确和恰当的。不过,总体来看,苏维埃政府在其政策上表现出了更多的连续性并明智而坚定地追求其既定的目标,而不是改变其目标,正如对共产党统治的头十年的简短论述所表明的那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第八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及其实施的目的,并对该政策予以简要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们将新经济政策时期称其为缓和与妥协时期,这是正确和恰当的”这句话的理解。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这些神职人员要么服务于市民的需求,要么在男女修道院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200座新城市;意大利北部以及低地国家拥有当时最密集的城镇网络。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在德意志邦国,3000座城镇中只有约200座人口超过1万。

材料二   欧洲人口在1000年到1300年间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到14世纪早期,人口又开始下滑,主要原因大约是疾病(黑死病)的蔓延,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但饥荒、疾病和战争依旧时不时地阻碍人口的增长。然而,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许多西欧城市中商界精英不断增长的财富显示出他们的发展相对不需要依附土地贵族。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并简要分析12-13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并概括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考古学、遗传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玉米起源于美洲墨西哥、秘鲁和智利沿安第斯山麓的狭长地带,玉米是从大刍草直接演化而来的,人类驯化栽培玉米至少已有七千年的历史。149211月,哥伦布及其伙伴在西印度群岛发现一种新奇的谷物——玉米,在1494年的第二次航海归来时将玉米果穗作为珍品奉献给了西班牙国王,随着16世纪世界性航线的开辟,玉米沿着新航线开始了它的环球旅行。据科学家的研究报告,玉米传播到世界各地后,在不同环境下产生了变异百出、丰富多彩的类型。

材料二   玉米在欧洲各国文献上首次出现的时间,不能代表玉米最早引进和栽培的时间。因为当时欧洲人主要以小麦和豆类以及稍后引进的马铃薯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并不重要。直至18世纪以后,由于接连不断地发生饥荒,玉米才在欧洲许多国家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在人类的帮助下,经历了400多年的环球旅行之后,终于在世界适宜生长的地区安家落户,发展成为重要的栽培作物。现在,玉米已跃升为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第三大谷物粮食作物。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冬屏亚《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的洲际传播轨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玉米传播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罗马帝国解体后,城市生活逐渐走向衰落,但城市文明的传统从来没有中断过。10世纪起,欧洲手工业生产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发展,使得部分农奴成为手工艺人,手工业开始与农业相分离。西欧封建庄园里的农奴,特别是农奴手工业者要求摆脱封建领主的压迫,他们离开庄园,在交通便利的村落、渡口和城堡附近生产定居,逐渐建立起中世纪的城市。中世纪城市一产生就是工商业的中心,它“不是从过去历史中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在西欧历史上,城市的兴起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中世纪文明中对于人类的影响没有什么比城市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了。现实的工商业活动赋予城市市民阶级以崭新的生活内容,并形成了与中世纪基督教精神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他们崇尚现实生活,崇尚现实观念,追求个人的幸福与自由。

——摘编自叶楠《中世纪西欧城市对14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社会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行省制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远不及秦汉郡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实行行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人的来源广泛,除世代经商者外,还有许多农民、官僚子弟、宗室子弟,甚至僧尼。许多人是在从事本业的情况下兼营商业的,如手工业者往往同时从事手工业与商业两种职业。富商大贾多出自两浙、江东等富庶地区,这些地区农民弃农从商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商人的身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富商“累千金之得,求田问舍”,有的富商培养子弟“读书为士人”。小商贩改换职业的现象也很多。

材料二   宋代商人的构成异于前代,士、农、工、商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社会阶层间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宋代“取士不问家世”,商人子弟也可以参加科举,以至于“非兄老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大小官僚竞相经商,或与商人联姻,谋利、求吉的心态被社会普遍接受,人们的商品价值观念增强,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朝霞《宋代商贾阶层的构成及其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构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人构成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地说,自秦王朝建立之后,就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是,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有一种说法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即认为自秦始皇消灭东方各诸侯国之日的公元前221年起,就完成了统一。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也是与历史发展不相符合的。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其在春秋战国的社会母胎中孕育的时期外,自秦王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真正完成统一,应历经几个时期:首先,秦始皇创建的秦王朝,乃是统一中国的开始,其统一仍停留在制度上的层次;其次,由秦至汉则是统一的继续,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才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

——摘编自林剑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须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