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张居正在万历王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时宰相

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发展到明朝,政治上的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连宰相的权力都收归皇帝所有。……封建专制制度已经百病丛生,沉疴临绝,不进则亡。张居正就是在这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走向政治舞台,留下他传奇的人生。

张居正从秀才,举人,进士进而官至内阁大学士,从平民中崛起,他在明朝后期万历元年至十年(1573—1582年)出任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改革时已是国家多事之秋,究其所处的16世纪这一特定的时代,已不仅是一姓王朝的衰败,而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没落。16世纪末的中国历史给了他与历代改革不同的背景和机缘。

但他不畏艰难,奋力十年改革,一是以法治为理政的中心,使改革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以理财为监察的中心,整顿官府,使新政得到财政收益;三是以均赋役为中心,“重农厚商”,“厚商利农”发展社会经济;四是以近民便俗为宗旨,提倡面向实际,为改革提供有力的思想资源。这样从政治推向经济,从四个方面强国富民,取得显著成效。

——摘编自《张居正改革评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张居正被称为“救时宰相”进行合理解释。
2022-11-2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第二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礼与法

1902—1911年,清王朝谕令大臣沈家本主持修订新律法。在其倡议下,设立修订法律馆、编译外国法律著作、开办法律学堂,制定了多部新式律法。然而,本次修律却引发了一场关于“礼法”的大争论。礼教派提出“中律为体,西律为用”,法理派认为“如为筹备宪政,模范列强,实非博采东西大同之良法难收其效”。礼法之争被《申报》报道,清朝覆亡后,相关法律被民国政府完善后颁行。

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部分)

修律过程法理派礼教派
《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1906年),第一个单行诉讼法,受驳斥后搁置沈家本:主张父祖子孙别籍异财、男女平等;否定“宗法”“家族”的作用;采用西方的陪审制和律师制张之洞:“本法所纂,父子必异财,兄弟必析产,夫妇必分资”;“应博采东西诸国律法……而仍求合于国家政教大纲”;“欲求节操端严、法学渊深者,实不宜得”
《大清新刑律草案》(1907年),受抨击后修正沈家本:更定刑名、酌减死罪、废除凌迟等酷刑;“子孙违犯教令”“全是教育上事……无关刑事,不必编入刑律中也”劳乃宣:加重卑幼对尊长、妻对夫杀害伤害等罪的刑罚;把“旧律有关伦纪礼教各条”“逐一修入新刑律正文”
《大清新刑律》,1911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正文采用近代西方单一刑法体例,分为总则和分则。附录增补礼教派主张,如保留斩刑、加重对有违传统礼教的犯罪行为的处罚、卑幼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之法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2023-05-12更新 | 25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大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地区主要语言分布图


——摘自邓辉《世界文化地理》

材料二:公元前196年,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1799年,拿破仑远征军在埃及北部城镇拉希德发现这块石碑,法国人把当地称为罗塞塔,石碑因而得名。1801年,英军打败法军、接管埃及,根据投降条约,法方把罗塞塔石碑等10多件埃及文物移交英方。1802年,罗塞塔石碑被送至大英博物馆埃及厅,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了展示英国人对法国的军事胜利,英国人在这件石碑的标签上写有一句话:“不列颠军队征服埃及的战利品”。1993年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据中文维基百科“罗塞塔石碑”条目


(1)根据材料--,概括美洲地区语言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据此指出它所承载的美洲文化的新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罗塞塔石碑的命运进行评析。
2023-02-09更新 | 311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 各类成员,因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这种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文化又绝非凝固 高化石、僵破的模式、而是常与变、因与革、内与外相统一的有生命的机体。

——当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先秦至隋唐时期史实,评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可以是整体或任意部分 观点。(要求:态度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5 . 中国古代的官办教育

材料一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太学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以考试取得的实际等级作为授官依据。当时太学生的来源有两途:一是选拔京都或京郊内年龄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另一种是地方郡国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东汉中期以后,世代累居高位的世家大族子弟可依靠门第而受业于太学。晋武帝创立国子学,规定专门招收“国之贵游子弟(注:士族子弟)”。“太学之与国学,斯是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根据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许入国子学,六品官以下子弟只能入太学。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国子学的创立与西晋门阀士族的形成》

材料三   唐代并设国子学、太学及四门学,分别招纳三、五、七品以上的官宦子弟。自唐季宋初开始,士族地位大形低落,平民地位日升,这也反映于教育制度之中。宋代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得入国子学,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得入太学,入学资格较唐代大为放宽。贵族性质较浓的国子学更逐渐为太学所取代。而且政府与社会皆着重科举取士,太学毕业生往往须参加会试或廷试始能出仕。

——摘编自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官学制度变化的视角,评析中国古代的社会变革。
2022-11-05更新 | 28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它的颁布以及随后所实行的一系列措施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等等”。对这一学制的评析错误的是(     
A.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B.促进了科举制的正式废除
C.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成果D.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
7 . 从一战结束到20世纪中期,美国直接介入世界殖民地问题的解决过程,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主张
1919年威尔逊认为殖民国家不应作为殖民地的主人行事,而应作为当地居民和国际利益的委托人行事;因而提出以国联“责任统治”的方式改革欧洲殖民体系。结果只是将德国、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置于国联管理之下。
1941年罗斯福认为应对托管区直接进行国际化管理,保证这些地区对所有国家开放,各国在这些地区的劳工、资本、企业的发展机会均等。
1942年罗斯福主张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组织,在其监督下,把尚没有获得自治权的地区委托给一个或几个会员国暂时管理,托管地将在政治、经济、社会取得进步的条件下获得独立;美国应担当起领导责任。
1950年美国国务院出台文件:支持所有殖民地自治,促进殖民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在殖民地和其他国家之间扩展经济活动。
1953年杜勒斯认为殖民地区已成为西方与苏联阵营进行激烈竞争的战场,美国应暂助殖民地获得自治或独立。
1956年英法与埃及苏伊士运河之争中,美国谴责英法并施加压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关于殖民地问题的政策演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10101.069.0
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
玄宗时期322148.7106.6
代宗时期112149.3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2023-06-21更新 | 4256次组卷 | 28卷引用:天津市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分掌议政、决政和执行之权,实则将以前如汉代丞相之权,分隶三省,而总于皇帝,以便于皇帝控制。(唐代中期)以后仆射不是宰相,不参预决策,而专管行政。但还是注意发挥三省的定策、封胶和执行的作用,以期收到既能加强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后果,从而强化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唐朝设置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其目的也在于此。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是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材料二   这样君权与相权互相制衡,避免了皇帝的独断专行。空帝作为最高领导,看待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很大的个人色彩宰相代表政府官僚机构,一般强调要按制度办事,要遵循官僚机构的运转规律,所以双方的冲突时有发生。

——摘编自马克走《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制的运作过程并指出唐朝设立三省制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三省制。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

材料一   先生:

在这昏黑的年头儿,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沉沦在苦海之中。……但是我们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我们绝不作如是想。固然,我们对现局不愉快,我们却还有将来。……因此我们特发起,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对于理想的中国,理想的个人生活,各人应该有各人不同的梦。……

(问题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问题二)先生个人的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东方杂志社启

材料二   《东方杂志》共收到142份稿件,百分之七十五的作者为文化精英。下表摘录了部分作者关于“未来中国”的梦想。

人物梦想
李宗武(北京大学 教授)我希望中国的军人不要只能内战,不能抗外。 ……我希望商人们放出点天良, 多推销些国货,且不要硬指外国货为国货。
徐伯璞(山东正谊 中学教员)中国内部既团结一致,再联合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及各国被压迫的阶级, …… 宣传中国的王道,发扬中国的文化。
金仲华(杂志编辑)农村与都市的建设将并驰前进,或许前者的发展要超过后者,但决不是在后 者摧残之下的。 ……铁道将成为中国的动脉管,河流为静脉管,而密网的汽 车道则为遍布全身的微血管。
宋云彬(作家)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据裴植《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梦——以<东方杂志>1933年“新年的梦想”专辑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进行评析。要: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