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3 道试题
1 .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类第二类
(新罗真兴王)二十五年(564年)遣使北齐朝贡。二十六年(565年)春二月北齐武成皇帝诏:以王为使持节东夷校尉乐浪郡公新罗王。

——【高丽】金富轼等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校勘本》卷第四

三年(562年)……是岁,高丽、靺鞨、新罗并遣使朝贡。……(四年)二月甲寅,诏以新罗国王金真兴为使持节、东夷校尉、乐浪郡公、新罗王。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七

真平王(新罗真平王)四十三年(621年)秋七月,王遣使大唐,朝贡方物。高祖亲劳问之,遣通直散骑常侍庾文素来聘,赐以玺画及书屏风,锦彩三百段。

——【高丽】金富轼等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校勘本》卷第四

(唐高祖)武德四年,(新罗)遣使朝贡。高祖亲劳问之,遣通直散骑侍郎庾文素往使焉,……自此朝贡不绝。

一《旧唐书》卷一九九上

材料二   6世纪初、新罗加快接受中华文化的步伐,实行郡县制、官制、舆服制、谥法、年号、律令,使文物典章基本完备。(到唐朝时期,新罗王朝)完全接受了中华文物典章制度,衣冠、朝廷制度(执牙笏、贺正)年号,皆从唐朝制度,在国家文物典章方面完全中华化,完全儒家化。正如《三国史记》作者所论“新罗一意事中国”者耶!

——张碧波《中华文化圈中的新罗》,载《学术交流》2001年第4


(1)辨析材料一中的史料,指出据此能够确认的事实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指出表格中文献史料的类型,并分析其价值。
(3)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评析这一阶段中国与新罗的文化交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近代西方学者对中国儒家伦理和近代欧洲基督教伦理进行了对比   

中国儒家近代欧洲基督教
没有社会其同体的观念,只有恭顺关系的若干表现:君父夫兄友具有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观念
非亲缘关系成员之间互不信任,阻碍了普遍的商业和信贷行为的发展提倡信徒之间的兄弟关系,这有助于根据相互信任而建立契约关系
对追求财富的经济行为持有肯定态度,但是对于非法获利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把财富视为禁欲和节制的产物,只能把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
结论:中国儒家文化不足以产生。甚至是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及相应的现代转型

——摘编自徐陶《儒学与现代性关系之论争:西方视角的范式转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材料中的某个观点或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4-23更新 | 6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的济贫历史十分悠久。1601年的《济贫法》就规定,地方教区负有救助贫民的义务;国家开征救贫税,作为济贫费用的专项开支;各地方保安审判官负责组织当地教区的救助事宜。《济贫法》的实施标志着英国的济贫体制基本确立。其中一些重要原则影响深远,如对老、弱及残疾人、穷人实行院内救济,不准对不愿意入(济贫)院的贫民给予任何院外救济;收容贫困儿童、青少年到贫民习艺所进行技术培训;对寻找工作的穷人,给予劳动介绍;对健壮的流浪者和乞丐,采取强制收容和强迫劳动。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颁布《住所法》,规定凡擅自变更居所的人,都得被送回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非法居留者则被驱逐出境。

——摘编自毛日清《论英国社会福利的历史演进与特征》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期,英国农业连年歉收,物价飞涨。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加剧了谋生的竞争。1779年,兰开夏地区出现大规模反机器骚乱。1793年,英法开战,法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英国贸易受到阻碍,食品价格飞涨。1795年,英王颁布法令,正式废除《住所法》中的“预防性驱逐权”,人口流动得到保障。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出台,该法案对进入收容机构的穷人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人身约束制度,如进行日常劳动,男女隔离,不准吸烟、喝酒,外出、会客须经请示、汇报等。收容机构往往食物粗劣、劳动繁重。时人嘲讽道,身体健全的人要么设法自立,要么进入“井然有序的劳动院”。

——摘编自卢海生《试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济贫法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近代英国的济贫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济贫政策调整的原因。
2022-07-21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东元高级中学、射阳高级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肆虐成灾。1848年,英国创设了中央卫生管理机构——卫生总署,以全面介入社会公共卫生管理事务。然而,地方政府以侵犯自由和罔顾地方实际为借口,使得卫生总署的政策很难贯彻到地方。1857年,卫生总署被撤销。1858年,《地方政府法》正式赋予了地方政府清理污染物、建造公共浴池等解决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的诸多权力。1871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事务部法》,英国政府合并了济贫法委员会、内政部等涉及卫生管理事务的各类机构,将其职能归并到新成立的地方政府事务部,统筹负责地方政府涉及卫生健康问题的各类事务。这样,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同时,法国、美国等国家在公共卫生问题治理上都受到了英国的影响。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被纳入社会福利事业范畴,由联邦政府的卫生机构负责。地方政府在医疗应急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地方保护主义风气等因素塑造了“公共卫生联邦主义”,即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配合联邦政府来解决医疗补助、健康教育、卫生规划等方面的事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本地区利益为由拒绝配合联邦政策。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从“政府统治”向“多元治理”迈进,政府依靠市场机制,利用多元主体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依赖市场制度的弊病是,公共卫生资源和服务质量会因社会的贫富差距出现分化。同时,美国种族主义根深蒂固,有色人种难以享受与白人等同的及时治疗、低价消费处方药等卫生服务权利。卫生不公平的“痼疾”使得美国公共卫生治理困难重重。

——摘编自王聪悦《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沿革、经验与困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政策的变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三个问题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一为儒家思想,它对我们民族性格、 民族心理的形成影响至深;二是选官制度,它按”学而优则仕”的原则,把儒家思想与做官紧紧联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仕学相长的畸形发展状态,左右中国古代社会长达两千余年;三是农民问题,谁若忽视农民问题,谁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国古代社会。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者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达清晰)
2023-05-17更新 | 24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对于康乾盛世的研究多集中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作用上。史学界时此问题的看法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清政府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并没有起到自卫和阻挡资本主义冲击的作用。也有学者的观点恰好相反,认为闭关绩国政策虽具有保中性,但在客观上的确起了抵抗外来侵略和自我防卫作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此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有些学者提出了“机会”说,认为清朝在18世纪推行闭关债国政策,失掉了一次走向世界的机会,由此拉开了与西方世界的距离。

进入21世纪后,史学界将康乾盛世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有的学者认为“近三个世纪的大清帝国史,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与此同时,帝国的外部环境、外部世界也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且比较起来,后者比前者变动与发展的速度,更是迅猛的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异化,终于从一个雄强一世的东方大帝国、一个中央王国,异化为一个半殖民地、一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

——摘编自梁俊艳《全球视野下康乾盛世研究学术史回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所有文明的古代和现代形态都不同,现代化对所有古老文明都是重大考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也大不一样,西方是在近一两百年才变成我们今天熟悉的这个样子,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也是一波三折。……说到底,现代文明对于所有古代文明都是革命,都是天翻地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定要通过政治革命来实现,即便有政治革命,也只能完成这个大任务里面的一小部分。如果中国文明必须走向现代化,这种革命、这种天翻地覆就是必须的,对中国来说,它们就是内生的。……现代化不是西化,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就是中国自己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而是用博大的胸怀去看自己、看世界,把别人的经验和教训里面的道理提取出来,把握住大方向,掌握好硬通货,避免犯无谓的错误。

——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


提取材料中作者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毫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缣帛,胜于樵(即亳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社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
(2)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022-05-19更新 | 667次组卷 | 19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末以来,百姓“唯兵革是闻”,统治者“惟刑罚是用”。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宇文泰接受了苏绰“治民之本,先在治心”的建议,改革诏书中首先就强调“先治心,敦教化”。与此同时,宇文泰又提出“恤狱讼”,要求治狱之官务必“不苛不暴,有疑则从轻,未审不妄罚”。宇文泰用人上有一个明显特色,不论原先属于哪个集团,不论民族、出身,量才而用,一旦任用,以诚相待。西魏还将役龄由十五岁改为十八岁,并规定“丰年不过三旬,中年二旬,下年则一旬。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在革新政治的同时,宇文泰在思想文化领域还进行“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的革新运动以倡导儒学。

——摘编自施光明《宇文泰改革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宇文泰改革的影响。
10 . 国际法与近代中国郑观应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国际法原理》中译本),较全面地介绍了近代国际法。郑观应阅读此书后写道:“其所谓公者,非一国所得而私;法者,各国尽受其范”,列强争雄之际,“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他将国际法规范与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地位相比照,指出依据国际法原则,“定税之权操诸本国”,他国不得干涉,中国应据此要求修改条约,提高关税,“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图谋,郑观应修改自己关于国际法的文章,增加了普法战争中法国的遭遇,及越南、缅甸等小国作为“太弱者”无法援用国际法自卫等事例,感叹说:“由是观之,公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摘编自赖骏楠《国际法与晚清中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郑观应对国际法认识的变化。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