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9 道试题
1 . 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主要原因。
2023-09-16更新 | 80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朝。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董茜茜《唐朝之海上丝绸之路》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根源。概括宋朝在农业、手工业领域反映这一根源的具体表现。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2023-09-11更新 | 110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白银货币化

材料一   白银货币化促进了明代的社会转型,也即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一进程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

进程一:农民从纳粮当差(服役)到纳银不当差,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形成。

进程二:促进了农业走向商业化的过程。

进程三:促进市镇兴起,推动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

通过海外贸易,大量外银流入中国。中国对白银的需求在这一时期是促使全球贸易诞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是凭借本土的变革需求主动走向全球,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的。在16世纪,全球经济体系并不是西方创造的,明代中国曾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体系初步的建构,为此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白银货币化与中国向近代的转型——访万明研究员》

材料二   白银货币化,使朝廷不能凭借国家权力,把发行货币作为聚敛财富、解决财政困难的手段。白银货币化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国家无法像印纸钞时那样轻易地把大批社会财富聚于自己控制之下。正是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白银在民间的普遍使用,才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实际上,白银货币化冲垮了钱钞本位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摄取社会财富的难度和成本,专制的国家经济权力由此受到严重削弱。

——摘编自陈昆杨小玲《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

材料三   白银作为贵金属货币,并不等同于财富,只是作为交换手段和价值符号的货币,只代表着一种兑现财富的能力。所以,通过国际贸易,以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换取“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也不能成为工业原料的白银,并不一定获得真正的利益。中国输出的商品是以资源的高耗费为前提的,包括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而西方输出的是贵金属,这些贵金属是从殖民地掠夺而来的,西方人并没有为此支付应有的成本—没有为此耗费自己的生存资源。这意味着白银流入越多,中国民众赖以维持基本生存的资源流失越多,白银加剧了中国下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贫困。

——摘编自李宪堂《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


(1)依据所学,简要说明白银货币化的形成。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白银货币化的诸方面影响。
2023-09-1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定位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古、传说和中华文明探源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末,各地发现的具有多种文明因素的史前城址的总数已达到50座左右,它们大都集中在公元前二三千年的一段时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原河套地区。对于这众多古城,不少学者意识到它们与传说中“五帝”时代林立的邦国(或方国)是相吻合的,它们应该就是这众多邦国(或方国)的都邑。从这个认识出发,学者又或赋予龙山时期这些邦国(或方国)以“都邑国家”或“城邦国家”的称呼,并认为其时社会已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

——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



(1)依据所学,补充两处材料中没有列出的区域的史前城邑遗址。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关于“五帝”时代的古史传说对于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意义。
2023-09-10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定位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基本上以万里长城和天山山脉为界,北方是游牧民族,南方为农耕民族。除商贸往来外,战争、劫掠也是各民族互动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入匈奴地区的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了匈奴单一的游牧经济,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等多种经营,并出现了城市。中原的文学和计算方法也被匈奴人接受,进入中原的匈奴人也在血统、文化上给汉民族以影响,音乐舞蹈、饮食文化、平等观念的传入,又给汉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这些流动的人群,既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异族文化的接受者。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隋唐以前中国人向外国移民也是有的,但是规模很小,是偶然的,没有在海外形成华人社群。宋元时期中国的海外移民逐渐增多,汇成巨浪,首先在东南亚初步形成有规模的海外华人社群,在当时的束埔寡,“番杀害唐人,即以番法偿死,如唐人杀番致死,即罚重金,如无金,即卖身取金赎。”明中期以后,早期的海外华人社会群体逐渐形成。清中期以前的千百年间,中国移民几乎仅限于东南亚各国和日本、朝鲜,俄国、中亚、印度和东非也有极少的华人,此外的广大世界并没有华人的踪影。

——摘编自劳焕强《小议近代中国移民政策与西方殖民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朝为例分析汉人是如何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至明中期海外移民大增的原因。
2023-09-08更新 | 49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唐朝食物的部分材料


序号内容
白居易在四川任职时作《寄胡饼与杨万州》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刘禹锡嘉话》:“刘宴入朝,见卖蒸胡饼之处,买啗之。”
《旧唐书》:高力士“于京城西北截沣水作碾,并转五轮,日破麦三百斛。”
唐代小说《任氏传》:郑生在长安升平坊,天未亮,“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方张灯炽炉。”
杜佑《通典》:开元年间“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
《唐大和上东征传》:鉴真第二次东渡前在扬州购入的补给中有“干胡饼二车”
吐鲁番出土文献《唐于阗某寺支用簿》:“雇李□伍斗半面胡饼脚八十文,买果子二百卅五文,沽酒□。”
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直径19.5厘米的薄饼(甲);201号墓的彩绘劳作妇女泥俑群(乙),再现了舂粮、簸糠、推磨、擀面、烙饼的全过程
莫高窟第159窟的唐朝壁画(丙),胡饼位于供桌左上角

   

   

   

(1)根据材料,举例说明其体现的史料类型。
(2)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研究主题,并加以简要论证(至少运用三则史料)。
2023-09-02更新 | 110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11年,清政府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该法将户籍吏、户籍局置于突出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的功能。该法还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该法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的处置不当行为有提起诉讼抗告的权利,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这部法规既摈弃了传统户籍的国家主义和身份标志,也废弃了之前盛行的保甲户籍,确立了户籍管理形式的统一、平等和保障私权的近代户籍管理原则。

——摘编自姚秀兰《中国近代户籍变革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户籍制度改革。
2023-08-30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边疆的有效治理是丝绸之路畅通古今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龟兹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贸易重镇。唐朝统一西域后,将安西都护府的府治从西州移设龟兹。龟兹作为西域军政中心地位的确立,对其内外商业贸易的发展营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保障双方的交易顺利进行,安西都护府专门设置有负责突厥马匹交易的“突厥院”……“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帛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以却于强敌。”

——摘编自张安福、卞亚男《安西都护府与唐代龟兹商贸的发展》

材料二   9世纪末到13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上的安全难以保障,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东西驿路又畅通了,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建立后,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东西海上交通发达起来,虽然出嘉峪关去中亚的道路未断,但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

——摘编自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1)根据材料一,以龟兹为例分析唐代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西北边疆形势变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
2023-08-23更新 | 5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险之后,“始祖移民”(第一批来到美洲的欧洲移民)在普利茅斯港口选了一块陆地定居下来。不幸的是,他们到那的时间是12月,他们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然而,印第安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印第安人为他们提供食物,教他们种植粮食。天气转暖的时候,殖民者们开始种植粮食、钓鱼、打猎,并为冬天做准备。在收获了第一季庄稼之后,他们与自己的印第安朋友庆祝了第一个感恩节。

——美国历史教科书《美国的传统》(1984年版)

史料二   我们这些人拿着枪,听听没有人,就进入了房子,结果发现屋里的人都走了。水手们拿了一些东西,但没敢久留……我们进入了一个叫“谷物山”的地方,在那儿我们先前也发现过谷物。我们开始刨地,结果挖出了更多的粮食……要不是我们遇见了一些可能会骚扰我们的印第安人,我们怎么会发现它们呢?……次日早晨,我们发现了一个像坟墓的地方。我们决定挖掘看个究竟。我们先发现了一个垫子,下面是一个做工精致的弓箭……我们还发现了碗、盘子、碟子之类的东西。我们挑了一些好的带走,然后把尸体给盖上了。

——“五月花号”一个殖民者的航海日志(17世纪20年代初)

要不是上帝对本地居民还稍有偏爱的话,这地方大部分地区,大约300英里以内的地方都会有继续蔓延的天花病毒恣意肆虐……那些继续留在我们一边,置身于我们的保护之下的(印第安)人总共不到50个。

——马萨诸塞总督约翰·温斯洛普1634年给朋友的信

史料三   今天是你们的庆祝时刻,而不是我们的庆祝时刻。带着一颗沉重的心,我想到了我们的人所遭遇的那些事情……“始祖移民”们先是在科德角海滨探寻了4天,之后开始劫掠我们的祖坟,偷盗我们祖辈们的玉米、小麦和大豆……马萨索伊特,这位万帕诺亚格人(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的伟大首领,对这些事情是知道的。然而,他和他的族人依然欢迎这些殖民者,并和他们做朋友……他们不可能知道……再过50年,万帕诺亚格人……及其他与这些殖民者为邻的印第安人将死于他们的枪口之下,或因染上他们带来的疾病身亡……今天,尽管我们的生活方式已不复存在,我们的语言几乎消亡,但是我们万帕诺亚格人仍行走在马萨诸塞的土地上。

——1970年印第安人代表为庆祝“始祖移民”登陆350周年仪式准备的讲稿

史料的搜集和辨析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探究“英国人在美洲的殖民活动”这一主题时,你认为应该如何辨析上面这些史料?
2023-08-10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育英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材料一   古希腊有多次著名立法活动,但大都限于城邦内部,从未出现过统一而体系化的法典。古希腊的法律中没有发达的专业术语,成文法对后世影响不大,但其关于城邦民主政制的立法,即对国家政体的思考,对以后欧洲国家的公法产生了较大影响。

古罗马于公元前5世纪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时期,统一的法典不断推出。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汇编《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古罗马社会经常使用的“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在今天仍被广泛使用。

——摘编自王加卫《古希腊与古罗马法律制度的差异及其成因》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比较古希腊法律与古罗马法律的异同。

材料二   什么是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善,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帮助雅典人获得关于善的知识,他确立了一种方法:诘问。苏格拉底在乐此不疲的追问中,促进了被问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增长了理性思维的水平。

——摘编自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等

材料三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他们在人的头脑中发育,就能养成仁义礼智的善性。善性表现在实践层面即“善行”。通过个人自我修养形成的“善行”相加,就能形成整个社会的“善行”。

——摘编自《孟子“善行”和“善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等


(2)关于“善”,苏格拉底和孟子有着不同的认识。依据以上材料,填写表格。
人物
内涵
苏格拉底孟子
善的本质和表现
获得善的途径通过诘问获得
追求善的意义

材料四   罗马法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罗马帝国的法学家对法律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

12世纪,实现法律统一,取消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实现人的权利平等、契约自由,成为新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迫切要求,而当时西欧各国现有法律都不能适应这种客观需要。西欧由此兴起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

15世纪,有学者开始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研究罗马法。他们着重研究罗马法的本意和历史沿革关系,引进了当时盛行的科学方法,在罗马法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之间架起桥梁。

——摘编自《外国法制史》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罗马法的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