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9 道试题
1 . 社会变革

材料一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

材料二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汉初)贾谊《过秦论》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2)阅读材料二,指出关于秦始皇评价的不同观点,分析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

材料三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之外,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制度,阐述隋唐时期与南北朝时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材料四

《元史·百官志》云:“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谈谈你对元朝行省制度的看法。
2023-11-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A)试题
2 . 世界文明交流、发展与进步

材料一   (古代中西亚地区,关于中国,流传着桃花石(taugast,有人认为是拓跋的音译),桃花石是一座著名的城市,距被称为突厥的人的地区约2400公里,桃花石的首领被称为“太上”,他们从事贸易方面具有极大地规模和便利,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金银。桃花石以一条大江为界。从前,这条江将隔岸遥遥相望的两大政权分隔开了。其中一个政权尚黑衣,另一个尚红衣。到了相当于摩里士皇帝(拜占庭君主,582602年在位)的统治时期,那些穿黑衣者越过了大江,向那些穿红衣者发动了战争。他们成为胜利者并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在桃花石,随处可见产丝的蚕虫,色彩斑斓。桃花石人在驯养这类小动物上颇传技艺,并竞相为之。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等

(1)结合所学,推测材料中反映的古代中国的任意两则史实,你如何看待这则传说。

材料二   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5一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1750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浓、三权分立等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任选三个角度(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11-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皇权不下县吗?

中国古代官僚制是皇权的体现,官僚制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县。因此,有学者提出“皇权不下县”的观点

论据一:《儒林外史》第八回:“南昌人情,鄙野有余,巧诈不足,其余户婚田土,都批到县里去,由县官亲自处理整个县辖范围内的纠纷与案件。

——王印红、朱玉洁《从明清小说管窥传统乡村治理中的“皇权”下县》

论据二:20世纪末形成于魏晋时期的长沙走马楼吴简陆续发现并公布于众……从众多吴简中可以看出乡吏的职责颇广:春夏为“劝农”,秋冬除了课征租税役调外,还对上负责本地吏民户籍的管理,如果有误,“为他官所觉”

——秦晖《传统十论》

论据三:康熙二十二年修的《宛平县志》明确记载了巡检司所统村落,共分为捕卫南乡、卢沟桥巡检司、石港口巡检司、王平口巡检司、齐家庄巡检司。至此,巡检司与村落之间的统辖关系得以证实。

——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

(1)判断上述三个论据所依据的文献史料的类型,并辨析其价值。
(2)指出三个论据各自的论述角度。结合所学,补充一个新角度说明古代皇权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2023-11-01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古代货币

材料一   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法定货币仅限于两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铜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严禁私人盗铸。圆形方孔从此成为中国古代铜钱的固定形制。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后来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称为钞。

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渐至名存实亡,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朝廷被迫放松用银之禁,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这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比较普遍。清代历朝都铸造铜钱,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币材问题,同时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止,用钱为末”。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货币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宋元时期货币的演变过程。
2023-11-0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生产力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最大变化是由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的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打下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摘编自谭苏的《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古代中国的大一统理念和夏夷之辨思想,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层面,而且是依靠一系列制度进行支撑的……秦统一六国后,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进入崭新时期,“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

——摘编自张健、万钰莹的《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其出现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践行“大一统”的举措。
6 . 制度与时代

材料一:汉朝从武帝(设立中朝)以后,宰相就渐渐失其实权……(曹)魏朝建国之初,置了一个秘书省(后改为中书省),于是中书亲而尚书疏。南北朝以后,因侍中(门下省负责人)常在禁近,时时参与机务,于是实权又移于门下省。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机要是在中书、门下省的,尚书不过执行政务罢了。到唐朝,就用三省的长官作为丞相,中书面授机务,门下省掌封驳,尚书承而行之。中叶以后,所谓翰林学士,和天子十分亲近,又渐渐的握起实权来……明清时期的殿阁,也不外此理。

——吕思勉《大中国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并任选两个时期加以说明。

材料二: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人性中的幽暗,联邦党人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他们不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以公共的善的名义去压抑私利的恶,而是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

——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


(2)根据材料二,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在解决该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政治智慧”。
2023-10-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移民与美洲社会发展

材料一


   
(1)依据地图说明16-19世纪各大洲向美洲移民的概况,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材料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根森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的影响。
8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材料一   所谓“大一统”观念,就是主张华夏族和四方的“五方之民”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战国时还实现大一统,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许多著作都讨论了“大一统”这个课题。《禹贡》、《周礼》等主张中国、四夷“四海会同”,统一由“王”来集权专制治理,并借用周代许多“设官分职”的成法制定出统一集权的官僚体制。

——《礼记》

认识到中国、蛮、夷、戎、狄五方之民各自都有其居、住、吃、穿、用使用器物的特点,这是不同的经济、文化、习俗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治理各族人民要尊重他们的民族特点,不要随便地改变他们的习俗。

——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

材料二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汉武帝主导的文化建设迅速推及全国各地,并对各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化。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六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的汉文化出现了。

——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1)依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大一统”观念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念产生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汉武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的汉文化”的原因。
9 . 海昏侯基博物馆——西汉社会状况的“再现”。

西汉海昏侯基博物馆分展馆及展品

【豫章海昏展馆】

①海昏侯墓出土的
“大刘印记”玉印

②《汉书》记载有
豫章郡十八县

③考古工作者绘制的
墓园平面布局图

④新闻媒体现场直播
考古发掘的视频
【王侯威仪展馆】
●万贯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
●青铜编甬钟、车马具、成组盛食器、

青铜雁鱼灯、衣物与丝织品签牌

【儒风南阜展馆】
●儒家经典竹简,其中有《论语》
●孔子像漆衣镜
海昏侯刘贺为汉武帝之孙。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展品反映出的西汉社会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思想领域三个领域)。
2023-10-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诸如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这样伤亡数万乃至数十万的战役屡见不鲜。

——摘编自《史记》

材料二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

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推断当时人民的共同诉求。
(2)依据材料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2023-10-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