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下表为不同时期端午节的演变历程:

时期演变发展与传承
先秦端午节由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历法有关,尚未有固定的日期。
魏晋南北朝端午节习俗与防避战争灾害有关,同时将端午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此时端午节基本定型。
隋唐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大节日,节俗内容越来越丰富,且更具娱乐性。
民国传统节俗遭到否定和打击。南京国民政府曾规定“废除旧历,普用新历”,将端午挪到公历五月五日。1940年端午节前一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举办水上运动会,“借此机会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纪念为抗战而牺牲的同胞”。
.中国成立后端午节习俗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政府倡导强国强民,具有体育元素的龙舟竞渡被加以引导。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摘编自费伟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演变发展与传承》

从表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逻辑严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吴于廑整体世界史观的理论基点,是认为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尽管吴先生未做明确论述,但仍能从其诸多行文中感受到整体世界史观富含的内在逻辑。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整体世界”涵义非常明确,即人类各阶段社群的活动范围和认知范围整体化;它是开放的,即每代人都有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其二、各个阶段的“世界”都呈整体化趋向,历史是“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逐步成为全世界历史的。其三、整体内部是不平衡的、呈现差异的,有中心和边缘之别;整体各部分间的联系,也有疏密和强度差异,即使20世纪的整体化世界。内部格局也不断演变……

——刘景华:吴于廑先生的整体世界史观述评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20世纪下半叶(二战后)的“整体化世界”与“内部格局不断演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结构完整、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伴随着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为了定居的目的越过一定地界的现象。如果越过的地界为国界,这种迁移就成为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今的国际人口迁移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间的关系有着十分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联系。下表所示为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

时期概况
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在欧洲,日耳曼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欧、西欧和北欧;斯拉夫人的一支—南斯拉夫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东欧;在亚洲,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逐渐扩散、分居到西亚和北非;突厥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亚和小亚细亚;在非洲,班图人从尼罗河流域扩散、分居到非洲南部
新航路开辟到20世纪前期15世纪开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从欧洲到达南美洲;18世纪后,荷兰人从欧洲到达南部非洲;19世纪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到达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非洲内陆国家人口向西非海岸国家迁移;亚洲、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向中东石油生产国迁移;日本、德国、意大利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国的人口返回本国

——摘编自李宏规《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家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观之当代西方史学界,他们在研究清代历史时,也大多将康雍乾时期称为“盛世”或“盛清”,其中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魏斐德,在《盛清,1683—1839》和《洪业——清朝升国史》两书中认为,清朝统治之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快地摆脱了17世纪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令欧洲君主羡慕的是,在多尔衮、顺治帝和康熙帝奠定的牢固基础上,清朝统治者建起了一个疆域辽阔、文化灿烂的强大帝国,在此后的近两个世纪中,都没有真正的对手能够向清朝的统治挑战。孔飞力在《叫魂)一书中.甚至将乾隆统治时期称作是一个“镀金的时代”,虽然他的要义在于揭示18世纪晚期的盛世之潜伏的危机与焦虑。这当然是对“盛世”之说在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批判性采用。

——摘自刘焕性《“康乾盛世”之说的由来》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材料中关于“康乾盛世”的观点。
2024-03-22更新 | 151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曾与顽固派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论战,论战的中心就涉及了中学与西学的问题。梁氏分析了科举制长期存在,被统治阶级固守不放的原因。其认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均把学而优则仕作为追求的目标,而科举考试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只要努力读书,通过八股考试,就能够获致高位,飞黄腾达。而由科举制产生的整个官僚体制则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根基,根基断,则统治不保,所以统治者们将其看作是守旧之命脉。但若科举不变,则有亡国的危险,所以梁启超对于废八股,变科举的态度十分坚决。

——摘编自张薪《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变革》

材料二   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学者开始大量地翻译和写作关于中国考试制度方面的书籍,潜心研究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运用的可行性。孟德斯鸠、狄德罗和卢梭等人相继都在他们的著作中一致赞扬中国的制度。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法国教育是以中国竞争的笔试为基础的,而以竞争考试实行文官制度的思想则来源于中国。不仅如此,在英国、西班牙等其它西方国家,学者们纷纷研究中国科举制的利弊,希望引入这一制度为本国的政府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孔杰《论科举制的西传历程》

近代中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举制度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任选一个立场,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阐明理由,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历史上,殖民与反殖民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旋律。一部西方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西方国家向外推行殖民政策,而亚非拉等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被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化的过程。而殖民地地区也是一个矛盾复杂尖锐的地区,反殖民的运动始终没有停息过。西方进行殖民和亚非拉演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充满着西方列强的矛盾和争斗以及殖民地区在列强手中的不断易手和调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的整体或者部分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庞氏家训》由明朝中后期广东南海人庞尚鹏所著。主要内容包括“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禁奢靡”“严约来”“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等共8章。最后用歌谣形式编写“训蒙歌”和“女诫”部分并予以专列。《庞氏家训》甫一问世,其“遵礼度”一款即有四条“已入乡约通行”。以下为《庞氏家训》部分内容的摘录

慎典守书籍为人蒙命脉,须置簿登记,依期晒晾,束之高阁,无令散失,以全先人手泽。
端好尚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量力勉图,各审所尚,皆存乎其人耳。予家训首著士行,馀多食货农商语,皆就人家日用之常,而开示途辙,使各有所持循。
训蒙歌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
女诫男女相维,治家明肃。贞女从夫,世称和淑。事夫如天,倚为钧轴。爱敬舅姑,日祈百福。教子读书,勿如禽犊。
请选择《庞氏家训》中的某章内容或多章内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的航海探索

公元前1100至前900年,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从台湾出发并定居在偏远的大洋洲。

公元前1100年,腓尼基人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并沿西班牙海岸航行。

742—745年,中国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

12世纪末13世纪初,阿拉伯人在印度洋海域进行航行贸易。

1405—1430年,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到达美洲。

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642—1643年,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

1594—1597年,荷兰人巴伦支到达北冰洋地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尺度,对世界历史上的航海活动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2024-02-02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京城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告曾一度成为世界管窥“中国向哪里去”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改革开放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商业广告曾被等同于欺骗、浪费、奢靡的“资本主义事物”。19796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四川宁江机床厂的广告,这是《人民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反对意见则认为宁江机床厂的做法“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当年85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指出:“现行的沿用了多年的机电产品分配办法有很大的缺陷……产销见面的试验,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改革。”1985年前后,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国际饭店”顶楼,竖起了“东芝”的巨幅霓虹灯广告。此事被部分愤怒的市民形容为“鬼子进村”。为此,代表官方意见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刊文指出:“既然我们允许和欢迎外商贸易来往和做广告,既然国际饭店顶端是可以做广告的地段,那又为什么非不给人家做呢?”

——摘编自2006年黄升民、丁俊杰、刘英华主编的《中国广告图史》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10 . 货币不仅是流通和交换的媒介,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西汉建国后,就如何铸币、由谁铸币、铸造何种形制大小的货币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五铢,大历史

材料   汉初经济凋敝,为增加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汉高祖刘邦打破秦朝铸币权的统一,“令民铸钱”。文帝时,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因“吴邓氏钱布行天下”而“富埒天子”“财过王者”。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开始了反击匈奴的战争。在此期间,先后六次进行币制改革。公元前118年,诏令各郡国铸“郡国五铢”,钱面篆书“五铢”二字,重如其文。但郡国五铢钱质量低劣,民间盗铸之风盛行。公元前113年,“专令上林三官铸”,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三官五铢钱铜质紫红细腻,整体精致光洁,外廓坚挺匀称,“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从此成为流通全国的统一货币。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五铢钱不仅成为西域地区统一使用的货币,也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流通使用的主要货币,发行数量大、分布范围广。此外,五铢钱所展示的文化艺术,如文字、形制、币材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民族文化等,很快被各国熟识、欣赏、模仿乃至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

——摘编自石俊志《五铢钱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以“五铢钱与汉王朝的面孔”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