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隋唐时期部分君主事迹的历史记载


——据《隋书》唐摭言》《新唐书》等整理


阐述从_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1-0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1983-1984年于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共有竹简526枚,简文含27种律和1种令,载有“殴父,枭首”条文,北宋类书《太平御览》中记载董仲舒援引《春秋》之义断此条文相关案件,父子至亲,因救父而伤父者免于死罪。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等

材料二



《唐律疏议》书影

《唐律疏议》于永徽四年(653)颁行,开元二十五年(737)被重加刊定,全书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共12篇,是我国著名的封建法典,并对日本、朝鲜、越南的古代法律产生一定影响。《旧唐书·王彦威传》记载: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唐律规定“杀人者死”,上官兴当处死刑。唐文宗以其重孝道,合于礼,最终改用流刑。

——摘编自李中和《试析<唐律疏议>自首制度》等


综合上述材料,提取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阐释充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金、元、明清的北京城址图


古代北京发展概况(部分)

时期名称概况
辽代南京936年,辽获得幽云十六州后,升幽州为南京,定为陪都。《契丹国志》记载南京析津府“户口三十万。……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人多技艺,秀者学读书,次则习骑射。”
金代中都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定名中都大兴府,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王朝首都。时人记载中都“宫阙壮丽” “工巧无遗力”。中都仿照北宋汴京,采用回字形相套,宫城位置居中,城内建有礼制建筑,如郊天坛、雨师坛等。
元代大都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于大都。大都采取传统以宫城为中心的形式,规整方正、均齐对称,街道系依《周礼》,按经、纬设置。大都人口近百万,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为“商业繁盛之城”。
明清北京1403年,明成祖下诏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南京成为陪都,明成祖诏告天下:“继承大宝,统驭万方。”此后一直到清代,北京一直是正式都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其他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泉州古称“刺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宋元时期的泉州被称为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据元代《岛夷志略》记载,当时与泉州有海上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99个,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之地。20217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注:①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设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②万寿塔是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③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据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时期的泉州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原因,并简述材料中的历史遗迹在泉州申遗工作中的价值。
2022-08-10更新 | 118次组卷 | 6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事件应对方法
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二十日黄河于江苏丰县北岸决口吏部侍郎胜保奏折写到“河决未复,数郡为鱼”“数十万赴工之人,非失业之徒,即游手无赖,入春以来,以工代赈.故亦粗安。今工歇,而因庐犹然巨浸,穷无所归,岂能待毙?"“脱枭黠之魁,起而倡之,指臂一呼,豺狼四合,恐朝廷旰食(指勤于政事),南顾不遑(闲暇)。”
1932霍乱疫情波及全国国民政府中央卫生署积极应对,分赴各地指导防疫。上海、天津、南吕等地政府积极推进疫苗接种,死亡率较低。《大公报)载:“陕甘地处偏僻,医疗设备向极简陋”“政府防止不力,对防疫经费毫无充分接济”“外县方面,即欲求一二简陋之西医院.更属不易”。
1976728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陕西省志·地震志》记载:“85日,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地市相继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西安市动员了2500名民兵组成了63个担架队,集结车辆860多台”“先后接得了216315名伤.病员,支出经费180.8万元。”《辽宁省志·地震志》记载:“震后,锦州市立即派出166人的医疗队去唐山救护”“向唐山支援药品、食品、日用工业品及防震建筑物资250余种,1220吨,价值52万余元”。

——摘编自《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灾害应对”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2-07-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抚吉三市十一校2023届高三7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陕甘宁边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据记载从1937〜1939年,就有3万多难民来到陕甘宁边区。边区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救济措施来解决民生问题。

陕甘宁边区政府社会救济情况统计表(部分)

时间措施
19378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了“救济失业、调节粮食、服济灾荒”的政策
1938成立了经济委员会,负责具体的经济工作
19403《陕甘宁边区党委政府关于赈济工作的决定》规定“不仅依靠政府,而且主要以发动群众,进行相互调剂”
1940环县遭灾,边区政府拟定了“修筑由环县到定边之公路的计划”
19417《西北局关于救济灾民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对于有劳动力的灾难民应说服与动员他们参加工厂生产”

——摘编自《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救济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对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济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消费分层视角下的宋代书画消费

材料一   消费分层功能,尤其是消费所具有的社会分层意义,越来越被社会学家关注并认可:某种消费文化体现着消费的阶层特征,特定的消费品与消费方式成为区分不同群体社会地位的符号。

——摘自李怀、程华敏《消费分层:一个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

材料二   消费分层功能的展现具有一定的前提——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以上这两个前提,在宋代已经具备。宋代是文艺大发展时期,也是书画艺术的一个集大成时期。书画交易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参与买卖的群体扩展,交互流通的现象也愈加频繁。从书画艺术表现风格来看,一方面以追求“意韵”为胜的文人画(时人称之为“士夫画”)出现并迅速流行,另一方面通俗画在市井中广泛流布,前者追求极致的雅,后者迎合大众的俗,雅俗并举成为这一时期书画艺术的鲜明特色。

——摘编自秦开凤《宋代书画消费与社会分层——以文化社会学为分析视角》

材料三   宋代书画消费与宋人社会身份的建构

消费主体身份来源市场地位书画消费概况
官僚士大夫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书画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官位较高,藏品大多是书画中的名家名作名品,一般文人士大夫,亦广泛参与收藏与交易
富民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却无政治权利的富裕阶层,时人称之为“富民”作诗赋词,但更着力于书画收藏“富民之家普遍培养子弟向学应举”,把书画艺术品作为新的消费目标,并以此为契机,结交诸多文人士大夫,他们经常活跃于书画市场,有人藏品之富不亚于官僚士大夫
平民财富占有量较少的普通市民、部分农民纷纷加入到书画消费行列中虽无缘书法名画,且多购买价格低廉的门神、纸画、观音像、桃符之类的通俗性书画作品,但一些普通小工商业者对书画的追捧也蔚然成风,其中史料记载最多的是各种酒店、茶坊、药店等流行悬挂名人字画

——据秦开凤《宋代书画消费与社会分层以文化社会学为分析视角》整理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023-02-24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晋以前,户籍书写于简牍之上,户籍只记载籍贯、户主及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相互关系、身体状况等主要信息。东晋建立之初,“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名籍不立。”东晋南朝时期,纸本户籍逐渐使用,户籍内容也日趋丰富,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乃至某些诏书,无不登录其中。户籍保管也由此前的地方二级制变为自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各级政府可以经常进行检籍。

——据韩树峰《从简到纸:东晋户籍制度的变革》


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晋南朝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加以阐释。
2023-02-24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故……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督抚制度应运而生。《明史·职官志》记载“永乐十九年(1421年),遣尚书赛义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以后不拘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事毕复命,即或停遣。”《明史·宣宗本纪》记载“洪熙元年(1424年)八月癸末,大理卿胡概、(四川)参政叶春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清代)道威以来,督抚,特别是总督,在明代“总领一方”“节制三司”的基础上,其“掌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醴”的封疆大吏格局业已形成。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督抚逐渐长期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央的权力。

——据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材料二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明清时期督抚制度的演变,联系所学知识,对钱穆先生的观点作出阐释。
2023-02-10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蒋介石日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蒋介石日记节选

191954日北京学生团三千余人,要求取消中日各项秘约,为外交示威运动。

19261119日中央如不速迁武昌,非特政治党务不能发展,既新得革命根据地,亦必难巩固!

1932129日剿除长江流域之赤匪,整理政治,为余之工作中心;如至不得已时,亦必先肃清赣匪以后,乃得牺牲个人以解决东北。此余深思熟虑经千百回而决定之方针也,国人知我心否?吾亦不暇计焉!

193778日倭寇在卢沟桥挑衅矣!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倭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时乎!

1947731日国务会议通过总动员令,实为对共匪重大之打击,不仅军心一振,而民心亦得一致矣。

——摘选自《蒋介石日记(1915-1949)》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中选取一段记述,指出它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事件。(要求:简要写出选取的历史记载和历史事件,对历史事件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22-04-18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