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74 道试题
1 . 孔子称赞卫国人口富足,指出“足食、足兵”百姓就会信任统治者;孟子提出,“广土众民,君子欲之”;荀子说“土之与人也,国家之本作也”。这些思想在当时(     
A.有利于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B.促进分封宗法制度瓦解
C.反映不同阶层共同理想追求D.导致社会等级秩序强化
2 . 周人的先祖后稷,擅长农耕稼穑,被帝尧封为农师,播种百谷,天下都得其利,后稷部族后得名为“周”,周字象形、意为密植作物的农田。据此能够得出(     
A.周人是农耕的部族B.古代公田制的历史渊源
C.神话传说不是历史D.重农抑商政策源远流长
3 .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时,主持将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著作《万国法》当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翻译,其中包括和禁烟有关的战争、封锁、扣船部分的内容,也包括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的相关内容,林则徐翻译国际法的举措(       
A.标志西方国际法正式传入中国B.实现启蒙国人思想的社会价值
C.是林则徐禁烟工作的应急所需D.目的是论证海禁政策的合法性
2023-12-15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徐氏在福建巡抚兼闽浙总督的任上收集了大量的外国历史、地理等书籍,⋯⋯徐氏在记述各国的地形地势时,大量叙述了各个国家的历史沿革和民族渊源。同时,对历史上各国与中国的往来亦有着墨”。“徐氏”所撰之著作(     
A.宣传了学习西方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B.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D.是汇集西洋各国知识的著作《四洲志》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年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上海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唐代是科举制的奠基期,宋以后各代科举皆从唐代科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宗在位期间(650-683)所举行的22科共取进士578人,平均每科26人略多。龙朔三年(663),以右史董思恭与考功员外郎权原崇同知贡举,思恭泄漏进士策问题目,案发,经三司审问,“赃污狼藉”,原来是贿买考题,于是“命西朝堂斩决”,由于董思恭临刑告变,于是免予死罪,改判为流放南方偏远的梧州。这是中国科举史上首例科场案,预卖考题要处以死罪,于朝堂斩首处决,量刑可谓极重。因此说“高宗时,进士难其选”。

材料二   赵匡胤于建隆三年(962)下诏废止了中唐以来知贡举官与及第考生结成座主门生关系的习惯做法。乾德元年(963),又下诏规定:“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编者注:通榜公荐法是唐代科举中制度所允许的推荐考试的办法,即知贡举官将赴贡院之前,中央台阁大臣可以向其推荐自己所了解的具有才艺的举子),违者重置其罪。”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唐宋科举制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7 . 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返,络绎不绝。由此推断,这一时期(     
A.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C.明清资本主义开始产生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023-12-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元朝长途海运航线开辟后,从江南运往北方的米粮,由初辟时年运数十万石到天历二年(1329年)增加到三百五十二万二千一百六十三石一斗,而江南诸色物产及“迤南番贡”,亦随粮船之后陆绎北上。元朝海运的开辟(     
A.巩固元朝封建政权B.以管控南方为根本目的
C.推动海外贸易繁荣D.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2023-12-0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党项人与汉族人杂居在河套地区,以农业为主,“地饶五谷,尤宜稻麦”;近代该地区出土不少木活字印刷的西夏文印本和佛经。据此可知(     
A.西夏在军事上始终保持强势B.中华文明互学互鉴和而不同
C.民族交融促进少数民族发展D.少数民族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2023-12-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宋初设置枢密院,主要职权是“掌军国机务,出纳密令”;并设立机速房,作为统一收发军事机密文书的机关。这些措施(     
A.利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起到了对外保卫的职能
C.消除了泄露机密的弊端D.提高军事机密传输效率
2023-12-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