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孔子诞生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敏感的心弦不时地被它触动、撩拔而激荡…唯一不变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或爱或憎、或敬或恨、或褒或贬的“孔子情结事实上“孔子”之名所指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真实的孔子;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古代
(汉至清)
圣人
孔子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熙亲笔题词“万世师表”
孔子的个人声望逐步走向巅峰,被尊为“古今第一圣人”。
近代
(新文化运动前后)
落魄
孔子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五四新文
化运动反对“尊孔复古”,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现代
21世纪以来)
雕像
孔子
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国学大受热捧;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遍及全球。

解读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1-12-16更新 | 344次组卷 | 4卷引用:【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必修3)-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备作业)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76年,王韬和传教士傅兰雅等人筹建主持了近代新型学府——上海格致书院,以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书院创立考课制度,“出西事论题,微博请华士论著”。将题目登载在《申报》,应试者邮寄征文,由书院评定等级,发给奖金,并将优秀文章集中刊登出版。从1886年至1894年,累计获奖2090人次,刊出优秀文章345篇,应征士子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等十个省区。

格致书院考课命题节选(1886-1894年)

时间题目命题与鉴定人官职身份
1886中国创设海军议薛福成出使英法大臣
1887轮船电报二事应如何剔弊方能持久论盛宣怀轮船招商局督办
1888近日北边防务轻重缓急何在论胡芸楣广西按察使
1889印度与中国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的竞争问题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890中国制造金银货币问题吴福茨宁绍台道
1891物体凝流二质论刘坤一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1892德奥合纵与俄法连横论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893中国能开议院否郑观应招商局总办
1894紧备水军直捣东瀛议刘麒祥苏松太道

——摘编整理自微博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观点合理正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力学)体系花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获得了普及,导致一种伟大的智力自满。对人的能力从未有过那么高的信心。

启蒙思想家们相信,如果牛顿可以发现主宰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的话,那么用他的方法,他们也可以发现主宰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摘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等

材料二   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摘编自许知远《转折年代:美国著名学者艰中的世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牛顿力学体系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伦敦居民这种现代生活出现的技术条件,并简述这一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2021-12-01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备作业)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概况

第一次15401620年间以意大利为中心的一些国家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其中有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天文学家布鲁诺等,他们都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意大利成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科技文化中心
第二次1660年至1750年,英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领先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这时英国拥有的杰出科学家人数占世界杰出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占世界的40%以上
第三次第三次世界科技中心的大转移发生在1760年至1840年之间。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做出的重大科学发明占全世界发明总数的40%以上。这一切足以说明,法国已完全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第四次第四次世界科技中心的大转移发生在18401910年之间。据统计,从1851年至1900年,美、法、英、德四国所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数目分别是:美国33项、法国75项、英国106项、德国209项。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加速了德国产业革命的进程。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化强国。这些标志着德国在科学尖端领域已全面地超过了英法
第五次第五次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910年之后。1945年美国试验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46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8年美国人造卫星也上了天,使美国科学技术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平

——摘编自张文彦等主编《自然科学大事典》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轨迹,并结合相关世界近现代知识予以分析。
5 . 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它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喷涌激发、大放异彩的光辉时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过5次大的侵略战争,虽然每次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每次都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抗暴精神,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这样的格局决定了中国要战胜自己的对手,不但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勇敢拼搏,而且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爱国思想还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民权观念的传播,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王韬、郑观应等发出通下情、开议院的议论开始,到戊戌时期发展成声势浩大的要求“伸民权”的变法运动,从1900年孙中山惠州起义,一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中国资产阶级在挽救民族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英雄行为,并不比欧洲资产阶级逊色。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第二章大地之子——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艰难回国路,满腔报国情;甩掉“贫油国”的帽子……

第四章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动荡流离的童年;两次重大的选择;安江农校来了一位大学生;禾下乘凉梦成真

第五章两弹元勋——邓稼先少年立伟志;西南联大物理系;娃娃博士;青春热血挥洒戈壁……

第八章中国申奥的见证人——何振梁不卑不亢,为国家尊严而斗争;有礼有节,级横世界体坛;追梦奥运……

——摘编自刘世英《10位功勋人物的奇迹背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李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科研组织与技术进步]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

——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1-10-07更新 | 3292次组卷 | 30卷引用: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7世纪,各种重大事件和人物在文艺复兴这座大舞台上风云聚会。只有当文艺复兴的个人主义精神进入神学领域及基督教会的信仰层面,欧洲才爆发具有重大意义的反抗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在文艺复兴巅峰时期,通过联姻形成的西班牙国家,热衷于宗教传播,近海宜商的地理环境,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动摇了宗教神学理论的基础,理性思考导致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成为文艺复兴的最后表现,也是它对现代世界观的突出贡献。米兰多拉创作了《论人的尊严演说》成为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宣言,为后来以理性为基础的政治哲学引导社会政治革命方向、确定以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为核心的政治形式奠定基础。文艺复兴推动了一场自发的、越来越广泛地革命意识产生,它真正影响到西方文化的每一个方面,西方文化发展毫无疑问的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摘编自上海社科出版社出版《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比较开明的英美新教传教士开始认为,他们的工作应当是“世俗化”,由宗教宣传扩展到对西方知识和文化的介绍。以前的重点一直是“把异教徒从地狱的苦难中解救出来。”而现在的问题则是要“把异教徒从现实苦难的地狱中解救出来。”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有许多传教士设教堂、办学校,发表公开演讲,开办图书馆、博物馆和医院,出版报纸和杂志,传播西方文化。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近代中国“两级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方相斥相纳的历史。

——摘编自李金娜《梁启超晚年的中西文化观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促进宗教发展的史实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的社会有机体论指出,人类活动和思想的整个范围,给人生的每个方面都留有地位,但同时又被分派在一个有秩序的体系中。在这个体系里,义务和公共利益是核心,人天生是政治和社会的动物,任何个人都必须生活在家庭、社团、教会和国家中。人的自身目的只有在来世才能达到,并完全得于沉思。

——摘编自阿奎那《神学大全》

材料二   马丁·路德率先提出了“天职”概念,即上帝希望个人完成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加尔文则认为劳动是上帝的旨意,是增加上帝荣耀的重要途径。教徒们通过辛勤劳动、节俭和摒弃享乐等方式增加财富,财富既能增加上帝的荣耀,又能实现自我的救赎。新教徒们遵循严格的职业道德,关注现世生活,将宗教信仰转化为经济冲动,从而取得事业成功。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宗教伦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教伦理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教伦理在近代早期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间流行病疫灾概况病疫区域主要举措

隋、唐、五代
隋末唐初频繁,疫灾频率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疾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法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瘟疫共45次。宋建立后103年内共10次。
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瘟疫,严重瘟疫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276年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南方较多、北方较少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269年共发生大、小瘟疫149次。前清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上升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医学著作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异同,并说明造成中国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不同的原因。

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3)请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史实分别说明中共“十八大”提出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的来源。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