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3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百家争鸣”中,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墨家主张以爱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上述“争鸣”中的“共鸣”体现在(       
A.重建政治秩序B.加强君主集权C.恢复礼乐制度D.回归“小国寡民”
2 . 以诗证史是我们观察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研究方法。下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诗句历史现象
A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科举考试放榜时的盛况
B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迹象
C三月无雨早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实行租庸调制弊端明显
D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市民文化已经成为主流
A.AB.BC.CD.D
2023-11-02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卢梭认为只有直接民主方可体现民意,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并得到众多欧洲君主认同,孟德斯鸠强调分权制衡。据此可知,三位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A.符合欧洲君主政治改革的要求B.反映出不同的阶级属性
C.是对天赋人权实践的不同认知D.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023-11-02更新 | 601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第二次摸底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韩非子在论及“君臣”“父子”关系时强调:“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这表明韩非子(     
A.并不排斥以德治国理念B.借助人伦关系维护专制
C.积极融合儒法两家思想D.率先提出三纲五常学说
2023-11-0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不断壮大。他们不仅要接受教育训练,还要了解过去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学习先辈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为国牺牲的精神,理解“食人之禄,忠人之事”的思想理念。这(     
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B.说明儒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表明士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D.反映出士阶层推动社会变革
6 . 建国初,中央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总方针指导下,依据苏联高等学校制度,对全国各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次调整(     
A.说明国家优先发展高等教育B.服务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C.表明人民教育体制得以形成D.助推高校专业的均衡发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8 .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武帝)纳丞相“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的建议。这一做法(     
A.使法家失去了主导地位B.促使选官制度的单一化
C.旨在维护汉朝统治安稳D.标志儒学来源的多元化
10 .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同时他又强调:“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由此可知,孙中山(     
A.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认为革命的根本是推翻封建专制
C.明确提出国家的前途是实现民族统一D.指出民族问题的本质是政权问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